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5 22: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展开。这首诗是王昌龄的经典之作。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呈现出壮阔又孤寂的画面,勾勒出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环境。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学习这首古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观念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从军行》。
2.借助注释、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等,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抓住关键字词,在诵读中感悟,体会戍边将士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而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等,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抓住关键字词,在诵读中感悟,体会戍边将士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而激发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读单元导语,明确主题
1.读单元导语
本单元导读页上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我将不顾生死,怎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正是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
2.导入诗题
在第9课古诗三首中,既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又有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悲和喜。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交流预习成果
1.交流题目“从军行”的意思(学生借助注释)。
2.交流诗人王昌龄(学生借助资料)。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开元年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对边塞生活有了较深的生活体验,同时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3.指导学生读诗:明确七言绝句的节奏为223,学生读古诗,老师范读古诗。
4.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用情朗读、借助注释、借助资料、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5.分享古诗大意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三、走进塞外,体会诗情
1.创设情境
(播放战争号角的声音)同学们,听,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塞,去感受战士们的家国之情。
2.出示学习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圈画找出你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一个字(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青海长云暗雪山(理解“暗”字)
①学生汇报“暗”字,感受昏暗、压抑。
②师引导思考:青海湖,湖水碧波荡漾。雪山指的就是祁连山,那里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这碧波荡漾的水,银光闪耀的山,青白相配,何等美丽,可王昌龄为什么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呢?
③师引导朗读: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风云变幻,转眼间就长云翻滚。而且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硝烟也遮暗了雪山。气候恶劣,战争不断,战士们打仗可真辛苦呀,你能带着理解读一读这句诗吗?
④学生朗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孤城遥望玉门关(理解“孤”字)
①学生汇报“孤”字,感受孤城的荒凉,战士们的孤单。
②师引导思考:边塞孤城和军事要塞--玉门关遥遥相对。当时唐朝有几大军事威胁,战士们就在这孤城中守卫疆土,承受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战势。如果你是战士们,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师引导朗读:身在孤城孤立无援,遥望玉门关,心中充满着无限的乡愁,内心肯定无比的孤寂。但是身肩重任必须坚持,心中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你的理解、感受,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④学生朗读:孤城遥望玉门关。
(3)黄沙百战穿金甲(理解“百战”、“穿”)
①学生汇报“百战”、“穿”,感受战事的频繁。
②师引导思考:战事频繁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段资料。
唐朝中期70年间战争数量达到228次战士人数达10万人以上的战争有36次战士人数1万人以下的战争有110次与突厥的战争共4次,历时100多年与奚契丹的战争共9次,历时100多年与回纥[hé]的战争共3次,历时71年与突骑施的战争共2次,历时9年
读了这段资料,看到这些数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③师引导朗读:借助资料、想象画面,体会到了战争残酷,战士们饱受苦难。请你们带着体会来读一读这句诗。
④学生朗读:黄沙百战穿金甲。
3.体会诗情
(1)师引导思考:同学们,战争如此频繁,战场牺牲更是常事,回家不好吗?如果是你们,你们回家吗?
(2)师引导朗读:诗中的战士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们豪迈地说——学生齐读:不破楼兰终不还。
(3)师引导思考: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4)师引导朗读:尽管金甲被磨穿,但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没有被消磨。不仅没有被消磨,反而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定。让我们带着对战士们的敬意,读出他们心中的那份无畏和豪迈。
(5)学生齐读: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遥望塞外,感受情怀
1.结合书法作品读诗
战士们有这样的豪情壮志,何愁出师不捷。所以王昌龄的这一首代表作也被许多文人所喜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写下了这首诗。
(师出示文人书写古诗图片,生齐读)
2.感悟“英雄”
(1)师引导思考:战士们誓死保家卫国,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同学们,你们心中的英雄是谁呢?
(2)师引导交流。
3.感悟战士的爱国情怀
(1)师引导感悟:千百年过去了,尽管战场之上的马蹄声已经远去,但是直到今天,边塞仍在。我们今天的边防战士们在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仍然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也把自己心中的那份豪情壮志呐喊了出来——
(2)学生齐读: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3)师总结:时代虽变,但英雄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却从未改变!
4.点明主题,激发爱国责任感
路遥在《祖国颂》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没有,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一个地方。”
我们刚才也在说岳飞,在说文天祥,在说他们身上的那种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那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和平时代,从何体现?
其实,爱自己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化,就是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体现。这是一个公民,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素养,这样的一种爱国的力量,虽然小,汇聚点滴之后,就可以成为庞大的中国力量,推动我们国家的进步,推动民族的复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从军行》。
拓展性作业:
读一读《从军行》的另外六首古诗。
实践性作业:
制作“爱国卡”,在上面默写古诗《从军行》。
板书设计
从军行
英雄
爱国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