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复习(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体系脉络构建
考点 核心突破
考点一 地形
链接|学法指导
1.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三级阶梯分界线:
2.巧选参照物,判断地形区:
(1)运用大的河流作为参照物。例如,黄河呈“几”字形,黄河“几”字形以北为阴山山脉,以南为秦岭,以东为太行山脉,以西为贺兰山、祁连山脉。
(2)地形区互为参照物。例如,天山山脉以北是准噶尔盆地,以南是塔里木盆地。
[典例]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图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及沿北纬36°线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1~3题。
1.北纬36°纬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地形区有( )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D.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2.我国地势特征是( )
A.地势东高西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D.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
3.我国地势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陆地深入,形成降水
B.许多大江大河自东向西奔流入海,沟通东西交通
C.阶梯内部落差巨大,水能资源丰富
D.冬季冷空气无法影响东部沿海地区
[变式](跨学科·地理与语文)唐代人李白不仅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下图示意李白行走足迹,完成4、5题。
4.李白的足迹集中在我国( )
A.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B.地势的第二、第三级阶梯
C.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D.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5.“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渝州,即重庆)主人公乘船可能穿越的山脉是( )
A.太行山 B.南岭
C.祁连山 D.巫山
考点二 气候
链接|学法指导
1.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
(1)气温:如果两地纬度差异较大,则主要考虑纬度因素的影响(南高北低),即“一南一北看纬度”;如果两地位于同一纬度,则主要考虑地形差异,一般平原、盆地气温较高,山地、高原气温较低。
(2)降水方面:如果两地海陆位置差异较大(一个距海较近,一个距海较远),则主要考虑海陆位置的影响,一般距海近的地区降水多,距海远的地区降水少;如果两地海陆位置一致(都距海较近,或都距海较远),则主要考虑地形的影响,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典例]读大兴安岭两侧自然条件示意图,完成1~3题。
1.甲地所处的地形区是(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2.与甲地气候相比,乙地气候特征是( )
A.年降水量多 B.降水季节变化小
C.夏季气温低 D.大陆性强
3.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纬度
C.植被 D.地形地势
[变式](跨学科·地理与诗词)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从中可以领悟诗词的内涵,发现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据此完成4、5题。
4.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主要体现了( )
A.气温的水平差异 B.气温的垂直差异
C.降水的水平差异 D.降水的垂直差异
5.下列诗句,描写夏季景象的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考点三 河流与湖泊
链接|学法指导
1.水文特征的描述:
2.湖泊:
3.长江:
4.黄河:
[典例]1.读长江、黄河水系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黄河共同发源于 (地形区),两条大河流向均为 。
(2)长江中上游因水能资源丰富,建成世界最大的“ ”;而黄河上游因黄河水灌溉塑造了① 平原和② 平原,成为著名的“塞外江南”。
(3)夏秋季节,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为提高鄱阳湖的调蓄能力,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围湖造田 B.拓宽河道
C.打坝淤地 D.退田还湖
(4)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治理黄河中游的主要措施是 。
(5)综合所学知识,总结河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条)。
[变式]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荆江是长江在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的别称。
(1)荆江河段位于长江 (上、中、下)游,地处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暴雨,降水集中,洪涝灾害多发。
【黄金水道梗在荆江】
荆江河段部分已成为“地上河”,且河道水深仅3.5米~3.8米,支流的部分河道枯水季节甚至断流,成为长江“黄金水道”的“梗阻”。
(2)简析荆江段“梗阻”的原因。
【荆汉运河利在当下】
谋划中的荆汉运河工程起于松滋市松滋口,止于武汉市东荆河口,(上图虚线所示即为荆汉运河)全长约236千米,建成后航深大于8米,大于万吨巨轮需要的5米水深,运河的水量仅占整个长江上游来水的6.6%。建成后,原长江干流主要用于生态保护和区域航运,其船舶通过量从现在的12.8万艘次降低至2.8万艘次。
(3)简述荆汉运河建成后的有利影响。
预测 命题探索
角度一 革命文化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词带我们回顾长征历史,铭记长征精神,我国各省区的宣传语各具特色。下图为长征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长征路线上“万水千山”的是( )
A.黑龙江、大兴安岭 B.秦岭、淮河
C.大渡河、岷山 D.乌江、武夷山
2.松潘草地是位于四川省北部岷山和巴颜喀拉山脉之间的高山草原,被称为“生命禁区”。1935年8月,穿单衣的红军走过松潘草地时,忽而漫天飞雪,原因是( )
A.此时正值冬季 B.此地海拔较高
C.行军路线有误 D.史料记载有误
角度二 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地理与生物)(2024·昆明期中)每年都有一抹耀眼的金黄油菜花,缓缓掠过神州的原野,铺陈出精彩的大地艺术,让我们跟随油菜花的金色足迹,来一场绚烂的旅行。下图阴影区示意我国冬、春油菜主要分布区。据此,完成3~5题。
3.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的主要区别是( )
A.播种时间 B.生长周期
C.产量 D.观赏度
4.在冬油菜分布区,我们跟随油菜花盛开的金色足迹,赏花旅行的最佳方向是( )
A.由东向西 B.由西向东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5.青海省东部甲地油菜花盛开时间较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降水 D.纬度
(跨学科·地理与历史)《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27年8月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5万余里,到达天竺国学习佛教。645年2月回到长安。读下图和材料,完成6~8题。
6.唐玄奘西游途中渡过的河流有( )
①长江 ②黄河 ③珠江
④印度河 ⑤恒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7.经过第一条大河时,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A.峡谷急流,波涛汹涌
B.河床高悬,呈现“地上河”之景
C.蜿蜒曲折,九曲回肠
D.海天一色,江阔水深
8.唐玄奘回到长安时,当地景象可能是( )
A.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B.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
角度三 传统文化
9.【跨主题学习:“探究黄河生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学校根据古代文学对黄河的描述,开展“探究黄河生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活动一】知黄河
(1)李白《赠裴十四》诗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说明黄河的流向为 ,“东海”指的是 海。
(2)读图,判断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地点位于 (城镇),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地点位于 (城镇)。
【活动二】析特征
黄河孕育灿烂的黄河文明,黄河文化内涵在诗词中亦有鲜明的体现: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节选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颂》节选
(3)李白在《行路难》中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刻画面临的重重障碍,而黄河形成“冰塞川”体现了黄河具有 的水文特征;“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说明黄河在 (河段)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活动三】治忧患
黄河滋养华夏大地,但其忧患亦不少。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诗人描述了黄河的曲折和泥沙俱下的特点,黄河的这一现象在 (河段)表现最明显,其流经的地形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5)“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这段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洪涝灾害,在下游河段,引发这种灾害的原因主要是 。大单元复习(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体系脉络构建
考点 核心突破
考点一 地形
链接|学法指导
1.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三级阶梯分界线:
2.巧选参照物,判断地形区:
(1)运用大的河流作为参照物。例如,黄河呈“几”字形,黄河“几”字形以北为阴山山脉,以南为秦岭,以东为太行山脉,以西为贺兰山、祁连山脉。
(2)地形区互为参照物。例如,天山山脉以北是准噶尔盆地,以南是塔里木盆地。
[典例]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图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及沿北纬36°线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1~3题。
1.北纬36°纬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地形区有(D)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D.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2.我国地势特征是(C)
A.地势东高西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D.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
3.我国地势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
A.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陆地深入,形成降水
B.许多大江大河自东向西奔流入海,沟通东西交通
C.阶梯内部落差巨大,水能资源丰富
D.冬季冷空气无法影响东部沿海地区
[变式](跨学科·地理与语文)唐代人李白不仅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下图示意李白行走足迹,完成4、5题。
4.李白的足迹集中在我国(B)
A.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B.地势的第二、第三级阶梯
C.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D.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5.“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渝州,即重庆)主人公乘船可能穿越的山脉是(D)
A.太行山 B.南岭
C.祁连山 D.巫山
考点二 气候
链接|学法指导
1.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
(1)气温:如果两地纬度差异较大,则主要考虑纬度因素的影响(南高北低),即“一南一北看纬度”;如果两地位于同一纬度,则主要考虑地形差异,一般平原、盆地气温较高,山地、高原气温较低。
(2)降水方面:如果两地海陆位置差异较大(一个距海较近,一个距海较远),则主要考虑海陆位置的影响,一般距海近的地区降水多,距海远的地区降水少;如果两地海陆位置一致(都距海较近,或都距海较远),则主要考虑地形的影响,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典例]读大兴安岭两侧自然条件示意图,完成1~3题。
1.甲地所处的地形区是(B)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2.与甲地气候相比,乙地气候特征是(A)
A.年降水量多 B.降水季节变化小
C.夏季气温低 D.大陆性强
3.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D)
A.人类活动 B.纬度
C.植被 D.地形地势
[变式](跨学科·地理与诗词)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从中可以领悟诗词的内涵,发现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据此完成4、5题。
4.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主要体现了(B)
A.气温的水平差异 B.气温的垂直差异
C.降水的水平差异 D.降水的垂直差异
5.下列诗句,描写夏季景象的是(D)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考点三 河流与湖泊
链接|学法指导
1.水文特征的描述:
2.湖泊:
3.长江:
4.黄河:
[典例]1.读长江、黄河水系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黄河共同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形区),两条大河流向均为自西向东。
(2)长江中上游因水能资源丰富,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而黄河上游因黄河水灌溉塑造了①宁夏平原和②河套平原,成为著名的“塞外江南”。
(3)夏秋季节,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为提高鄱阳湖的调蓄能力,下列措施可行的是D。
A.围湖造田 B.拓宽河道
C.打坝淤地 D.退田还湖
(4)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治理黄河中游的主要措施是水土保持或植树造林。
(5)综合所学知识,总结河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水资源、航运、发电、养殖、旅游等(1条)。
[变式]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荆江是长江在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的别称。
(1)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上、中、下)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暴雨,降水集中,洪涝灾害多发。
【黄金水道梗在荆江】
荆江河段部分已成为“地上河”,且河道水深仅3.5米~3.8米,支流的部分河道枯水季节甚至断流,成为长江“黄金水道”的“梗阻”。
(2)简析荆江段“梗阻”的原因。
答: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流速较慢,泥沙淤积严重。
【荆汉运河利在当下】
谋划中的荆汉运河工程起于松滋市松滋口,止于武汉市东荆河口,(上图虚线所示即为荆汉运河)全长约236千米,建成后航深大于8米,大于万吨巨轮需要的5米水深,运河的水量仅占整个长江上游来水的6.6%。建成后,原长江干流主要用于生态保护和区域航运,其船舶通过量从现在的12.8万艘次降低至2.8万艘次。
(3)简述荆汉运河建成后的有利影响。
答:缩短航程,节省航运时间,节约航运成本;分流荆江段运输船只,减少航运拥堵;利于汛期分洪,缓解荆江段洪涝灾害;荆江干流船舶通过量减少,有利于保护荆江水质和长江中珍稀水生生物。
预测 命题探索
角度一 革命文化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词带我们回顾长征历史,铭记长征精神,我国各省区的宣传语各具特色。下图为长征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长征路线上“万水千山”的是(C)
A.黑龙江、大兴安岭 B.秦岭、淮河
C.大渡河、岷山 D.乌江、武夷山
2.松潘草地是位于四川省北部岷山和巴颜喀拉山脉之间的高山草原,被称为“生命禁区”。1935年8月,穿单衣的红军走过松潘草地时,忽而漫天飞雪,原因是(B)
A.此时正值冬季 B.此地海拔较高
C.行军路线有误 D.史料记载有误
角度二 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地理与生物)(2024·昆明期中)每年都有一抹耀眼的金黄油菜花,缓缓掠过神州的原野,铺陈出精彩的大地艺术,让我们跟随油菜花的金色足迹,来一场绚烂的旅行。下图阴影区示意我国冬、春油菜主要分布区。据此,完成3~5题。
3.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的主要区别是(A)
A.播种时间 B.生长周期
C.产量 D.观赏度
4.在冬油菜分布区,我们跟随油菜花盛开的金色足迹,赏花旅行的最佳方向是(D)
A.由东向西 B.由西向东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5.青海省东部甲地油菜花盛开时间较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A.地形 B.光照 C.降水 D.纬度
(跨学科·地理与历史)《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27年8月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5万余里,到达天竺国学习佛教。645年2月回到长安。读下图和材料,完成6~8题。
6.唐玄奘西游途中渡过的河流有(D)
①长江 ②黄河 ③珠江
④印度河 ⑤恒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7.经过第一条大河时,可能看到的景象是(A)
A.峡谷急流,波涛汹涌
B.河床高悬,呈现“地上河”之景
C.蜿蜒曲折,九曲回肠
D.海天一色,江阔水深
8.唐玄奘回到长安时,当地景象可能是(D)
A.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B.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
角度三 传统文化
9.【跨主题学习:“探究黄河生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学校根据古代文学对黄河的描述,开展“探究黄河生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活动一】知黄河
(1)李白《赠裴十四》诗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说明黄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东海”指的是渤海。
(2)读图,判断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地点位于河口(城镇),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地点位于桃花峪(城镇)。
【活动二】析特征
黄河孕育灿烂的黄河文明,黄河文化内涵在诗词中亦有鲜明的体现: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节选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颂》节选
(3)李白在《行路难》中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刻画面临的重重障碍,而黄河形成“冰塞川”体现了黄河具有结冰期的水文特征;“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说明黄河在上游(河段)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活动三】治忧患
黄河滋养华夏大地,但其忧患亦不少。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诗人描述了黄河的曲折和泥沙俱下的特点,黄河的这一现象在中游(河段)表现最明显,其流经的地形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5)“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这段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洪涝灾害,在下游河段,引发这种灾害的原因主要是“地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