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5 22:05:57

文档简介

内江二中初2027届七下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晌午(shǎng) 亘古(gèn) 诘问(jí) 锋芒毕露(lòu)
B. 憎恨(zēng) 辔头(pèi) 殷红(yīn) 燕然勒功(yān)
C. 妥帖(tiē) 弄堂(nòng) 咀嚼(jué) 气冲斗牛(dòu)
D. 呜咽(yè) 抹杀(mǒ) 哺育(bǔ) 兀兀穷年(wù)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返既往了。
B. 啊!黄河!你一泄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C.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稞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D. 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杆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历史的星空,因众多杰出人物而灿烂。这里有面对扑朔迷离的沙漠环境,为科研鞠躬尽瘁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这里有为了争取民主,慷慨淋漓发表讲演的革命烈士闻一多;这里有对黑暗深恶痛绝,用笔做武器的文学战士鲁迅……
A.扑朔迷离 B. 鞠躬尽瘁 C. 慷慨淋漓 D. 深恶痛绝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 双曲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射和研制,凝结着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B. 通过家庭美德建设、良好家风传承、爱国情感教育,会让家国情怀得到更好的涵育。
C. 前段时间,诺如病毒来势凶猛,它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D.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它在全民健康中发扬着重要作用。
5.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七年级开展“家国驻我心”主题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5分)
材料一:
19世纪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戈理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材料二:
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 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地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一个中国人!”随时随处佩戴。
(1)上面是小南找到的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概括出“家国情怀”表现为哪些方面?(2分)
(2)小南为“爱国”书法作品大赛准备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爱国丹心照日月”,她不确定下联是哪一句,请你帮助她选择(3分) ( )
A. 正气浩然贯古今 B. 争光爱国健儿志
C. 广招志士共兴华 D. 兴邦壮志赛风雷
6.默写句子(8分)
(1) ,惟解漫天作雪飞。
(2)莫言下岭便无难, 。
(3)《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 , 。
(4)《泊秦淮》中描绘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景象的句子是: , 。
(5)《贾生》中借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事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 。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7.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自夸
B. 释担而立睨之 睨:瞪着眼睛看
C. 康肃忿然曰 忿然:气愤的样子
D. 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康肃笑而遣之 博学而笃志
B. 以钱覆其口 以刀劈狼首
C. 以我酌油知之 久之
D. 自钱孔入 自以为大有所益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写陈尧咨怒形于色,两个设问中的称呼、质问的语气,都显得傲慢无礼。
B. “睨之”的“睨”字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康肃射箭技能的高度赞赏。
C. 文中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陈康肃公因“善射”而自夸其能;卖油翁有娴熟技艺且善讲道理。
D. 本文告诉我们,人的技艺专长,虽然后天努力起关键作用,但天赋对一个人的成长还是至关重要的。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
【甲】
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①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1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甲】诗一二句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和江南雨季的特别景致。
B. 【甲】诗的结尾通过写一个小小的动作,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态。
C. 【乙】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极富特色,通过酒的绿、泥的红、雪的白可看出。
D. 【乙】诗描写天晚欲雪,寒风瑟瑟,雪夜的压抑昏暗让人感到严寒彻骨,渲染了屋内人失意凄清的心境。
12.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首进行赏析。(3分)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1分)
洪水来袭
①这是一场50年难遇的洪灾。零溪河的水涨了七八十厘米,从河堤溢出的洪水裹挟着树枝、杂草,肆无忌惮地涌向未家坪,地势低的村民家已经进水了。
②村主任大兵从镇上开完防汛会,马不停蹄地赶回村部,通知村干部们分头组织村民撤离。布置完工作,大兵给老婆腊梅打了个电话,说雨一时半会停不了,叫她赶紧带二宝撤到后山林场去。腊梅答应着,正要挂电话,大兵又补充道:“你……莫忘了喊他一声……”腊梅晓得大兵说的他指的是哪个,不由叹了口气,心说:“真是一对冤家!”
③自从嫁给大兵,腊梅就没听男人叫过公爹一声爸。腊梅不明白这爷俩有啥深仇大恨,再三追问下,大兵才说出了真相。20多年前,大兵在城里念中学,那年立夏的前两天,一场暴雨导致河水猛涨,淹了整个村子。大兵爸当过兵,还是党员,那会儿忙着四处救人。大兵爸那天救了不少人,但大兵妈却出了事,她是未家坪唯一一个在那场洪灾中遇难的。大兵恨死了他爸,从那以后再没叫过他一声爸,实在有事,就以“他”代替。
④念完高中,大兵先是到外面打工,攒了些钱回来搞养殖,没几年成了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之后,大兵修屋买车,结婚生子,再后来,他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⑤后来,大兵对他的态度渐渐有了变化。家里包饺子,或做了什么好吃的,不忘叫腊梅给他送点过去(他爸住在原来的老屋里)。但是,大兵仍没叫过一声爸。
⑥腊梅只带了一些必需物品,撑着伞,领着二宝向老屋走去。雨还在瓢泼下着,一道闪电斜劈下来,接着响起一声炸雷。二宝胆小,一个劲地往妈怀里钻。
⑦到了老屋,腊梅在外面叫“爸”,没人回答。二宝跟着叫“爷”,仍没人回应。爸可能走了哩。这样想着,腊梅牵着二宝,一步一滑地向后山走去。
⑧晌午时分,大兵将10多户村民撤到安全地带,刚想歇会儿,手机响了。掏出一看,是文书打来的,说福伯还没撤出来。大兵的心一下子揪紧了。福伯70多岁,老伴走得早,一个女儿嫁到外地,几年难得回来一趟。“晓得了,我过去看看。”挂了电话,大兵辨辨方向,朝福伯家走去。
⑨洪水很快到了大兵腰部。他顺手捞了一根木棍,深一脚浅一脚试探着前行。不久,水到大兵胸脯了,而且风大浪急。他走一段,游一段,总算到了福伯家。福伯家门开着,洪水已没过窗户。
⑩“福伯——”大兵大声唤着。“哎……”福伯微弱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大兵扔了木棍游进屋,看到脸色煞白的福伯抱着木桶在水里沉浮。来不及多想,大兵拽着福伯游了出去。刚游出三五米远,福伯的房子就塌了。大兵带着福伯,只觉胸闷气短,才想起早上只吃了一点东西,加上忙活了半天,体力严重透支了。大兵有些慌乱起来。
这时,有人朝这边游了过来。细细一看,竟然是他。大兵没好气地吼道:“你来干啥?不要命了!”他没搭腔,从大兵手里抓过福伯游走了。大兵打算跟过去,怎奈有心无力。一个浪头打来,大兵连呛几口水,一阵手忙脚乱,总算没沉下去。不久,他又游了回来,仍不言语,拖着大兵往回游。大兵挣扎着,被他抓得更紧。
可能是上了年纪,也可能是之前消耗了太多体力,他游不动了。幸亏前面有棵树,胳膊粗。两人吃力地游过去,死死抓住树干。大兵喘着粗气说:“莫管我了,你走吧。”他抹一把脸上的水说:“我不会抛下你的。”
大兵来了气:“那当年,你为啥抛下我妈?”他低了头,沉默片刻说:“当年我救完别人,回头救你妈,跟眼下一个情形。我们抓到一棵树,那树太细了,支撑不了两个人……”大兵认真听着。“后来,你妈趁我不注意,自己松了手……”大兵愣住了。
洪水还在上涨,水流越发湍急,眼看树就要断裂。他湿着眼眶说:“救援的人就要到了,你要挺住。”大兵点着头说:“嗯,我们都要挺住。”他微微一笑,忽地松开手,转眼没了踪影。大兵心中一颤,冲他消失的方向呼喊:“爸……”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文章开篇直接描写了此次洪灾的严重程度,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 文中的大兵成为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即可见其勤劳与智慧。
C. 文章从大兵媳妇腊梅的视角出发,道出大兵与父亲“结怨”的原因,独特新颖。
D. 文章语言直白简练,围绕“洪水来袭”叙述了大兵的父亲解救村民的事情。
14.本文在叙述故事时匠心独运,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其中交代大兵称父亲为“他”这一情节有何作用?(4分)
15.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小家中的亲情,有人认为是展现大家中的担当与付出。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0分)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①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②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店里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儿积尘。
③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招呼着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发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④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⑤“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⑥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纯净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⑦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很幸运。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些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⑧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小店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⑨“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⑩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是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说,“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可到了那儿,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6.本文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2分)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17.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4分)
18.本文以“一个走运的人”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四、整本书阅读(6分)
结合老舍的《骆驼祥子》,回答19-20题。
19.某位同学做的《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卡片,对主要情节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 祥子经过多年的积攒,买上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可是不久却被匪兵连人带车劫走了。
B. 祥子从匪兵处逃生,继续攒钱买车,车还没买上,钱又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C. 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她的私房钱买下一辆车,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车料理后事。
D. 命运的三起三落打消了祥子买车的念头,他重新投奔刘四爷,老老实实赁车挣钱。
20.作者写道:“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联系原著内容,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五、作文(50分)
21.学完七年级下册前三单元,我们总会想起闻一多先生“深宵灯火”“惜寸阴”的一幕,被他的“沥尽心血”而感动;也总会想起《老山界》中红军战士在“之”字拐的路上相互鼓励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一幕,被他们的乐观精神所鼓舞;还总会想起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的那一幕,被阿长的质朴触动心弦……
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一定有人有事有景触动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独特的难忘的感受,请拿起笔,以“总会想起那一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感情真挚,注意细节。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内江二中初2027届七下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晌午(shǎng) 亘古(gèn) 诘问(jí) 锋芒毕露(lòu)
B. 憎恨(zēng) 辔头(pèi) 殷红(yīn) 燕然勒功(yān)
C. 妥帖(tiē) 弄堂(nòng) 咀嚼(jué) 气冲斗牛(dòu)
D. 呜咽(yè) 抹杀(mǒ) 哺育(bǔ) 兀兀穷年(wù)
【答案】D
【解答】
有误,“诘问”的“诘”应读作“jié”,“锋芒毕露”的“露”应读作“lù”。
有误,“殷红”的“殷”应读作“yān”。
有误,“弄堂”的“弄”应读作“lòng”,“气冲斗牛”的“斗”应读作“dǒu”。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返既往了。
B. 啊!黄河!你一泄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C.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稞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D. 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杆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答案】C
【解答】
有误,“一返既往”的“返”改为“反”。
有误,“一泄万丈”的“泄”改为“泻”。
D. 有误,“竹杆”的“杆”改为“竿”。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历史的星空,因众多杰出人物而灿烂。这里有面对扑朔迷离的沙漠环境,为科研鞠躬尽瘁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这里有为了争取民主,慷慨淋漓发表讲演的革命烈士闻一多;这里有对黑暗深恶痛绝,用笔做武器的文学战士鲁迅……
A.扑朔迷离 B. 鞠躬尽瘁 C. 慷慨淋漓 D. 深恶痛绝
【答案】A
【解答】
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不能用来形容沙漠环境。使用语境不对。
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句中用来描写邓稼先对待科研的态度,符合语境。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句中用来描写闻一多发表演说时的意气昂扬,符合语境。
深恶痛绝:指厌恶、痛恨到极点。句中用来描写对黑暗的态度,符合语境。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 双曲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射和研制,凝结着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B. 通过家庭美德建设、良好家风传承、爱国情感教育,会让家国情怀得到更好的涵育。
C. 前段时间,诺如病毒来势凶猛,它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D.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它在全民健康中发扬着重要作用。
【答案】C
【解答】
语序不当,“发射”和“研制”交换位置。
成分残缺,去掉“通过”。
D. 搭配不当,“发扬”改为“发挥”。
5.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七年级开展“家国驻我心”主题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5分)
材料一:
19世纪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戈理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材料二:
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 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地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一个中国人!”随时随处佩戴。
(1)上面是小南找到的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概括出“家国情怀”表现为哪些方面?(2分)
(2)小南为“爱国”书法作品大赛准备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爱国丹心照日月”,她不确定下联是哪一句,请你帮助她选择(3分) ( )
A. 正气浩然贯古今 B. 争光爱国健儿志
C. 广招志士共兴华 D. 兴邦壮志赛风雷
【答案】
(1)维护祖国(国家)利益;维护祖国(国家/民族)尊严
(2)D
6.默写句子(8分)
(1) ,惟解漫天作雪飞。
(2)莫言下岭便无难, 。
(3)《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 , 。
(4)《泊秦淮》中描绘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景象的句子是: , 。
(5)《贾生》中借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事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 。
【答案】
(1)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
(3)《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泊秦淮》中描绘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景象的句子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 , 夜泊秦淮近酒家。
(5)《贾生》中借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事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7.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自夸
B. 释担而立睨之 睨:瞪着眼睛看
C. 康肃忿然曰 忿然:气愤的样子
D. 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答案】B
【解答】
B. “释担而立睨之”的“睨”是“斜着眼看”,不是“瞪着眼睛看”。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康肃笑而遣之 博学而笃志
B. 以钱覆其口 以刀劈狼首
C. 以我酌油知之 久之
D. 自钱孔入 自以为大有所益
【答案】B
【解答】
“而”分别为“表修饰”和“表并列”;
“以”的意思分别为“介词,用”和“介词,用”;
“之”分别是“代词,前面所说的道理”和“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自”分别是“介词,从”和“代词,自己”的意思。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写陈尧咨怒形于色,两个设问中的称呼、质问的语气,都显得傲慢无礼。
B. “睨之”的“睨”字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康肃射箭技能的高度赞赏。
C. 文中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陈康肃公因“善射”而自夸其能;卖油翁有娴熟技艺且善讲道理。
D. 本文告诉我们,人的技艺专长,虽然后天努力起关键作用,但天赋对一个人的成长还是至关重要的。
【答案】C
【解答】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是两个反问句而非设问句,设问是自问自答;
“睨之”的“睨”字并不是表现卖油翁对陈康肃射箭技能的高度赞赏。“睨”是斜着眼睛看,这里表现出卖油翁的不在意、冷静淡定的态度;
D. 本文主旨是强调熟能生巧,重点突出的是后天练习的重要性,而不是说天赋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以及他说的“无他,但手熟尔”,还有陈尧咨射箭的例子,都在表明经过反复练习就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并没有强调天赋的作用。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答案】
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靶心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
【甲】
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①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1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甲】诗一二句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和江南雨季的特别景致。
B. 【甲】诗的结尾通过写一个小小的动作,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态。
C. 【乙】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极富特色,通过酒的绿、泥的红、雪的白可看出。
D. 【乙】诗描写天晚欲雪,寒风瑟瑟,雪夜的压抑昏暗让人感到严寒彻骨,渲染了屋内人失意凄清的心境。
【答案】D
【解答】
D.乙诗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画面:新酿的米酒,红泥小火炉,天快下雪了。这样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温暖、闲适、惬意的氛围,而不是雪夜的压抑昏暗和屋内人失意凄清的心境。诗人是在这样美好的氛围中邀请朋友来饮酒。
12.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首进行赏析。(3分)
【答案】
甲诗以动衬静,用“雨声”“蛙鸣”“棋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反衬寂静的夜,抒发作者久候友人不至的烦闷无聊心情。
乙诗以室外雪的寒冷衬托室内的温暖,营造室内温馨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1分)
洪水来袭
①这是一场50年难遇的洪灾。零溪河的水涨了七八十厘米,从河堤溢出的洪水裹挟着树枝、杂草,肆无忌惮地涌向未家坪,地势低的村民家已经进水了。
②村主任大兵从镇上开完防汛会,马不停蹄地赶回村部,通知村干部们分头组织村民撤离。布置完工作,大兵给老婆腊梅打了个电话,说雨一时半会停不了,叫她赶紧带二宝撤到后山林场去。腊梅答应着,正要挂电话,大兵又补充道:“你……莫忘了喊他一声……”腊梅晓得大兵说的他指的是哪个,不由叹了口气,心说:“真是一对冤家!”
③自从嫁给大兵,腊梅就没听男人叫过公爹一声爸。腊梅不明白这爷俩有啥深仇大恨,再三追问下,大兵才说出了真相。20多年前,大兵在城里念中学,那年立夏的前两天,一场暴雨导致河水猛涨,淹了整个村子。大兵爸当过兵,还是党员,那会儿忙着四处救人。大兵爸那天救了不少人,但大兵妈却出了事,她是未家坪唯一一个在那场洪灾中遇难的。大兵恨死了他爸,从那以后再没叫过他一声爸,实在有事,就以“他”代替。
④念完高中,大兵先是到外面打工,攒了些钱回来搞养殖,没几年成了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之后,大兵修屋买车,结婚生子,再后来,他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⑤后来,大兵对他的态度渐渐有了变化。家里包饺子,或做了什么好吃的,不忘叫腊梅给他送点过去(他爸住在原来的老屋里)。但是,大兵仍没叫过一声爸。
⑥腊梅只带了一些必需物品,撑着伞,领着二宝向老屋走去。雨还在瓢泼下着,一道闪电斜劈下来,接着响起一声炸雷。二宝胆小,一个劲地往妈怀里钻。
⑦到了老屋,腊梅在外面叫“爸”,没人回答。二宝跟着叫“爷”,仍没人回应。爸可能走了哩。这样想着,腊梅牵着二宝,一步一滑地向后山走去。
⑧晌午时分,大兵将10多户村民撤到安全地带,刚想歇会儿,手机响了。掏出一看,是文书打来的,说福伯还没撤出来。大兵的心一下子揪紧了。福伯70多岁,老伴走得早,一个女儿嫁到外地,几年难得回来一趟。“晓得了,我过去看看。”挂了电话,大兵辨辨方向,朝福伯家走去。
⑨洪水很快到了大兵腰部。他顺手捞了一根木棍,深一脚浅一脚试探着前行。不久,水到大兵胸脯了,而且风大浪急。他走一段,游一段,总算到了福伯家。福伯家门开着,洪水已没过窗户。
⑩“福伯——”大兵大声唤着。“哎……”福伯微弱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大兵扔了木棍游进屋,看到脸色煞白的福伯抱着木桶在水里沉浮。来不及多想,大兵拽着福伯游了出去。刚游出三五米远,福伯的房子就塌了。大兵带着福伯,只觉胸闷气短,才想起早上只吃了一点东西,加上忙活了半天,体力严重透支了。大兵有些慌乱起来。
这时,有人朝这边游了过来。细细一看,竟然是他。大兵没好气地吼道:“你来干啥?不要命了!”他没搭腔,从大兵手里抓过福伯游走了。大兵打算跟过去,怎奈有心无力。一个浪头打来,大兵连呛几口水,一阵手忙脚乱,总算没沉下去。不久,他又游了回来,仍不言语,拖着大兵往回游。大兵挣扎着,被他抓得更紧。
可能是上了年纪,也可能是之前消耗了太多体力,他游不动了。幸亏前面有棵树,胳膊粗。两人吃力地游过去,死死抓住树干。大兵喘着粗气说:“莫管我了,你走吧。”他抹一把脸上的水说:“我不会抛下你的。”
大兵来了气:“那当年,你为啥抛下我妈?”他低了头,沉默片刻说:“当年我救完别人,回头救你妈,跟眼下一个情形。我们抓到一棵树,那树太细了,支撑不了两个人……”大兵认真听着。“后来,你妈趁我不注意,自己松了手……”大兵愣住了。
洪水还在上涨,水流越发湍急,眼看树就要断裂。他湿着眼眶说:“救援的人就要到了,你要挺住。”大兵点着头说:“嗯,我们都要挺住。”他微微一笑,忽地松开手,转眼没了踪影。大兵心中一颤,冲他消失的方向呼喊:“爸……”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文章开篇直接描写了此次洪灾的严重程度,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 文中的大兵成为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即可见其勤劳与智慧。
C. 文章从大兵媳妇腊梅的视角出发,道出大兵与父亲“结怨”的原因,独特新颖。
D. 文章语言直白简练,围绕“洪水来袭”叙述了大兵的父亲解救村民的事情。
【答案】D
【解答】
文章围绕“洪水来袭”主要叙述了大兵解救村民,而不是大兵父亲。
14.本文在叙述故事时匠心独运,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其中交代大兵称父亲为“他”这一情节有何作用?(4分)
【答案】
解释了大兵喊父亲为“他”而不愿叫“爸”的原因;引出下文大兵父亲为救儿子放弃自己的生命及大兵理解、原谅父亲的情节;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15.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小家中的亲情,有人认为是展现大家中的担当与付出。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答案】
示例一:赞同“抒写小家中的亲情”。大兵妈将生的机会留给大兵爸,大兵爸为救儿子,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大兵对父亲内心有怨,却在做了好吃的以及有洪灾发生时不忘父亲。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
示例二:赞同“展现大家中的担当与付出”。20多年前,作为党员的大兵爸,在洪灾时四处救人;大兵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时,面对洪灾,他马不停蹄地赶回村部,组织村民撤出;大兵在听闻福伯还未撤出时,赶紧一个人去救援。文章展现了洪灾中大兵父子的担当与付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0分)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①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②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店里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儿积尘。
③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招呼着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发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④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⑤“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⑥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纯净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⑦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很幸运。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些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⑧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小店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⑨“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⑩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是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说,“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可到了那儿,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6.本文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2分)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答案】
①“我”看见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老顾客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 ②“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
17.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4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
【答案】
通过描绘夕阳中的香樟树高峻挺拔、香远益清,以及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这既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又暗示了女店主虽然身体残疾但精神依然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女店主的怀念、赞美和敬佩之情。
18.本文以“一个走运的人”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揭示了本文所刻画的主要人物,这位身患残疾的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走运”一词贯穿全文,成为全文的线索,点明了小说的主题,表现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四、整本书阅读(6分)
结合老舍的《骆驼祥子》,回答19-20题。
19.某位同学做的《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卡片,对主要情节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 祥子经过多年的积攒,买上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可是不久却被匪兵连人带车劫走了。
B. 祥子从匪兵处逃生,继续攒钱买车,车还没买上,钱又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C. 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她的私房钱买下一辆车,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车料理后事。
D. 命运的三起三落打消了祥子买车的念头,他重新投奔刘四爷,老老实实赁车挣钱。
【答案】D
【解答】
命运的三起三落打消了祥子买车的念头,也挫败了祥子生活的勇气,祥子成了自暴自弃、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20.作者写道:“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联系原著内容,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案】
示例一:认同。祥子变成了走兽,主要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并不是他自己的原因。祥子生活在军阀连年混战的旧社会,反动的统治以及像孙侦探一类反动政权的鹰犬,还有社会上遍布的像杨太太、刘四爷、夏太太一类的剥削者,都是让祥子变成走兽的关键因素。
示例二:不认同。祥子变成走兽主要是自身造成的。祥子善良忠厚,但也懦弱,缺乏反抗精神,他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换得体面的生活,但他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最后成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作者正是通过祥子的悲惨命运,既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又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同时也揭示个人奋斗不能使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主题。
五、作文(50分)
21.学完七年级下册前三单元,我们总会想起闻一多先生“深宵灯火”“惜寸阴”的一幕,被他的“沥尽心血”而感动;也总会想起《老山界》中红军战士在“之”字拐的路上相互鼓励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一幕,被他们的乐观精神所鼓舞;还总会想起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的那一幕,被阿长的质朴触动心弦……
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一定有人有事有景触动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独特的难忘的感受,请拿起笔,以“总会想起那一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感情真挚,注意细节。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