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1分)
1. 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2)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5)《孙权劝学》中,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抱以期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7)古代诗人常以物抒怀,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柳”抒情;韩愈《晚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花”表达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7分)
当你真正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每个人都拥有一座名为“潜能”的金矿,那么“热爱”便是打开金矿的那把钥匙。热爱给你动力,为你 ,吸引着你不断去探寻、去 生命的种种可能性。同样,它也会给你勇气,使你坚定;给你qì pò,使你果敢,让你对所有的困难都能dà wú wèi,能qiè’ér bù shě地去追求梦想。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但是热爱永远是我们可以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精神力量。找到你所热爱的事, 时间里的每一刻。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qì pò( ) (2)dà wú wèi( ) (3)qiè’ér bù shě( )
3.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赋予 探究 享用 B. 赋能 开掘 享受
C. 赋予 开掘 享用 D. 赋能 探究 享受
4.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无论处于何种境地,然而热爱永远是我们可以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精神力量。
B. 无论处于何种境地,热爱永远是我们可以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精神力量。
C. 尽管处于何种境地,但是热爱永远是我们可以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精神力量。
D. 尽管处于何种境地,热爱永远是我们可以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精神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4分)
本报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助力旅发大会、促进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4月22日,我市开展“世界读书日”线上讲座,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邀请了穆棱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张璇,张老师讲述了穆棱市孤榆树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的历史。聆听讲座后,大家被老一辈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动,纷纷表示,要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在新征程的起点上,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5. 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根据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内容,补充下面的对偶句。(2分)
________________,传承红色基因。
二、阅读(4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1 题。(18 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板桥①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②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③人咸易④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 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编》)
【注释】①板桥:即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②殊:根本。③寝陋:丑陋。④易:轻视。⑤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⑥箸:筷子。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险躁则不能治性
B. 见往事耳/止增笑耳
C. 由卑及高/及鲁肃过寻阳
D. 乃善诵耳/陈康肃公善射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少 长/虽 长 大/貌 寝 陋/人 咸 易 之。
10. 【甲】【乙】两文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从【乙】文中你学到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10 分)
材料一:科考游处于小众游状态,是因为本身涵盖自然科考、世界遗产考察、历史地理考察等内容,产品价格与普通观光旅游相比高出不少,同时很多线路对游客的体力、脑力、财力、能力和认知都有较高要求。
不过,让科考游从小众游走向更普及并非无法突破。针对目标客户群体,科考旅游产品可以向三个方面发展:知识型路线,主要针对“80后”“90后”旅游者,他们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强;参与型路线,设计推出适合相应年龄段的科考内容,让家长和孩子在旅游过程中深度参与;体验型路线,针对部分中年人群,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虽然科考游需要的资金和知识、技能储备的门槛并没想象的那么高,但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多要求和挑战的。科考旅游目的地大多人烟稀少,相对远离城市,在遇到安全事件或极端事件时很难得到救援队的及时反应,游客在活动中也承担着由疾病、危机事件等带来的风险。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材料二:回首中国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的探险之旅,人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面对月之暗面这一人类“禁区”,中华民族展现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气,开创性地以中继通信解决月背通信链路盲区,迈出了人类探测器登陆月背的第一步。我们一同经历了地月转移中的惊心动魄,分享了“两器互拍”的成功喜悦,见证了“奇石”探测的步步惊心,走过了神秘物质探测的冒险之旅……而“玉兔二号”也从月背“新客”,成长为如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劳模”,协助我们揭示了月面的诸多秘密,成为人类探索月背的先驱。
(选自《月背征途》)
材料三:中国第三十八次南极考察由“雪龙”船和“雪龙2”船共同执行考察任务。“雪龙2”船于4月20日返回位于上海的国内基地码头,行程3.1万余海里;“雪龙”船于4月26日返回国内基地码头,行程3.3万余海里。
中国第三十八次南极考察队于2021年11月5日出发,历时174天,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开展了站基多学科和近岸海洋业务化观测,对南大洋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积极开展考察物资补给国际合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追星逐月到底有何意义?”对于怀疑者的发问,我们完全有理由回答!
人类尚在蒙昧阶段,就对遥远的星空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对星空的观测,使天文学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学科之一。对神秘宇宙的体验、感悟与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思想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提高了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认识。
任何一个天文学的探索项目,背后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学科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它带动的绝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的进步,还对很多重要的应用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如气象、通信以及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技术都源自航天领域的研发。如果没有航天研究,我们今天的生活就不会有移动电话,不会有微波炉、石英表、不粘锅、条形码……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缺乏探险精神、不能面向长远和未来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选自《科学之友》)
12.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考游对游客各方面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游客在活动中还需承担安全或极端事件带来的风险。
B.中国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气,开创性、先驱性地迈出了人类探测器登陆月球的第一步。
C.中国第三十八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了物资补给、人员轮换、业务观测、生态调查等多项任务。
D.基于众多学科合作的天文学探索项目不仅带动基础理论的进步,还推动了重要技术的应用研究。
13. 中国航天工程中,载人飞船叫“神舟”,空间站叫“天宫”,卫星定位系统叫“北斗”,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地月中继通信卫星叫“鹊桥”,太阳探测卫星叫“夸父”,行星探测任务叫“天问”……这些充满浪漫诗意的名字不只是一个代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你喜欢哪一个名字?试着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结合材料四,说说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15 分)
外婆的蒲扇
初守亮
①午后的阳光跳下窗台,一步步地向土台阶那边移去。浅绿色的蒲草,在外婆纤瘦的手里舞动着,一把把绿色的蒲扇便诞生了。
②蒲草是我们湖中的盛产之物,蒲扇的编制历史或许与这里的村庄一样久远。外婆曾说,她小的时候,她的外婆就教她编蒲扇。编蒲扇是一种乐趣,还可以卖钱贴补家用,最重要的是活动身体,舒松筋骨,打发一下寂寞的时光……
③我一直相信,外婆亲手编织的蒲扇,是精神和智慧叠加起来的关乎信念和生活乃至生命的支撑。
④我六岁那年,来到了外婆的身边。上了一年级,外婆每天饭前接,饭后送,还常常把藏在粮囤里的稀罕吃食和唯一的钙奶饼干给我吃。晚上她要我紧挨着她睡,唱些儿歌给我听。很多时候不等她唱完,我已入了梦乡。外婆重新点起那墨汁瓶做的煤油灯,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编织她的蒲扇。
⑤从那时一直到现在,外婆踮着小脚,摇摇晃晃走路的样子,一直铭刻在我幼小心灵的记忆里。
⑥外婆每年秋天都要亲手割很多蒲草,晒干,储藏。在外婆的心灵深处,一种痛楚和忧伤、孤独与寂寞,与编织蒲扇而缓缓流逝的时光相依相伴。就这样,外婆日复一日地、步履蹒跚地穿梭在黄昏后的烛光里,垂首静静地编织。月光下的窗松上,映下她驼弯的身影。
⑦我十六岁的时候,印象里的外婆,似乎已是那么弯曲纤瘦,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形象。我挑了一担水,倒在墙角的水缸里,外婆慢慢地抬起头,松垮的眼皮,微微混浊的眼睛,塌陷得如同两口深邃的老井,干涸了,再也汲不出一桶水。她伸出一双皮包骨的手,青筋凸显,如一条条蚯蚓在蠕动爬游。我拉着外婆的手,感受到温热的力量!外婆让我坐在炕沿上,她却站在一旁,东一句西一句地嘘寒问暖。
⑧几年后的一天,母亲让我给外婆送一些木柴。当外婆扶着炕沿缓缓站起来,我的心头立刻一酸。我发现外婆那张经风雨磨砺而越来越皱的脸,已不同于往昔,却仍操持着静默的日子。她大多的时间,都随着编了一辈子的蒲扇去了,且永不复返。在她的生命里,日子就像风中的落叶飘零,平淡而了无生息。外婆已不知多少次徘徊在自己咫尺的房间里,摇着亲自编织的蒲扇,悠悠荡荡。
⑨外婆的脚步,比前些年摇晃得厉害了。拉我的那双手,依然是那样的亲切而用力,说话迟缓,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嘴角不易察觉的那些苦涩,怎么也隐藏不住内心对亲人的期盼,混浊的泪水溢出眼眶。我觉得喉咙发涩,视线模糊。外婆老了,愈加弯曲的背影更加孤寂和沉默了。昏暗的屋内,不时地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蒲草味,窗纸外淡淡的光线弱弱地射进来,映照着她矮坐着编织的姿势,这是她一生不变的姿势。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她却永远都走不出那间属于自己的小屋,只生活在自己寂寞却充实的世界里,佝偻的身影,缩小成角落里的一个黑点,让人难以辨别她是否依然还在。
⑩外婆真的老了,发白如霜,脸上的皱纹已深得如同将要干枯的河流,我无法步入她的世界,更无法了解她此时的心情,只有静静地站在她的世界之外。
再见外婆,岁月的印记已刻满她饱经沧桑的脸,皱褶间多了大大小小的褐色斑点,一口原本整齐的皓齿,从支离破碎到全军覆没,嘴唇失去了牙齿的依靠,收缩塌陷得好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外婆见我到来,依然摇晃着走过来,双手握住我的手,抖动的嘴唇里不断重复着让我快坐下。她把脸凑近我的面前,嘘寒问暖的话却由于嘴角漏风,混沌得如同混浊的视线一样模糊不清,“外婆给你们留着几把蒲扇,就盼你们来呢。我知道,你们也不稀罕这东西,就是做个念想。”外婆气力不济地说。我不住地点着头,心里难以抑制一阵阵酸楚,眼睛不由得发热……
外婆老了,如同秋后的树叶渐渐飘零。在孤独凄清的日子里,满地枯黄的落叶啊,却没人能读懂那悠渺渐去的背影。外婆缓缓地走在自己的回忆小径上,走在悠悠荡荡的梦里,她将会走到哪里去呢?我无从知晓。我只知:蒲扇,几乎成了她生命的全部。
(选自《青岛文学》,有删改)
15. 阅读短文,理清情节,补全下面的表格。(3分)
六岁那年 十六岁的时候 几年后的一天 (2)___________
到外婆身边生活,外婆接送“我”上下学。 (1)_______________ 外婆更加衰老,但仍编织蒲扇。 (3)_____________
16. 第 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极具画面感和表现力,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4分)
再见外婆,岁月的印记已刻满她饱经沧桑的脸,皱褶间多了大大小小的褐色斑点,一口原本整齐的皓齿,从支离破碎到全军覆没,嘴唇失去了牙齿的依靠,收缩塌陷得好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结合短文,说说文中的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分析文章最后一句话“蒲扇,几乎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所蕴含的深刻意蕴以及表达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完成 19~20 题。(6分)
19. 《骆驼祥子》的语言朴实明畅,品读下面精彩语句。(3分)
原文摘录 阅读批注
他在桥上立了许久,世界像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 语段属于_______描写,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什么《骆驼祥子》中祥子奋斗了却没获得幸福?结合整本书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他告诫孩子,走路要稳健,不可慌慌忙忙,因为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慢慢准备,慢慢积蓄,慢慢思考,慢慢品味, 慢慢沉淀……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参考答案
1. (1)寒光照铁衣
(2)弹琴复长啸
(3)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4)双袖龙钟泪不干
(5)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6)闻说鸡鸣见日升
(7)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 (1)气魄 (2)大无畏 (3)锲而不舍
3. D【解析】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赋能:赋予更大的做事的可能性空间。根据语境,第一空应使用“赋能”。探究: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开掘:指深入地探求并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特性、社会意义等。根据语境,第二空与“探寻”同义,应使用“探究”。享用:使用或食用某种东西而得到满足。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根据语境,第三空应使用“享受”。故选D。
4. B【解析】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删去“但是”。
5. 我市开展“世界读书日”线上讲座,传承红色基因。
6. 聆听英雄故事
7. A【解析】A.研究/修养;B.罢了;C.到;D.擅长。
8. (1)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2)像这样默默地诵读,书中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9. 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
10. 【甲】文以描写为主,通过人物对话,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乙】文记叙、议论相结合,揭示了刻苦自学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11. 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读书;对于好书,要反复多读。
参考译文:【乙】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根本没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然而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读书)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探究古人高妙的境界,酣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像这样默默地诵读,书中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12. B【解析】根据材料二中“开创性地以中继通信解决月背通信链路盲区,迈出了人类探测器登陆月背的第一步”可知,“开创性、先驱性地迈出了人类探测器登陆月球的第一步”说法错误。
13. 示例一:我喜欢“嫦娥”这个名字。“嫦娥”源于中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寄托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向往。
示例二:我喜欢“夸父”这个名字。“夸父”源于中国古代“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探索自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拓展。中国航天工程中的名字都充满了浪漫诗意,不只是一个代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因此可围绕名字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品质展开作答,答案不唯一。示例一:我喜欢“嫦娥”这个名字。“嫦娥”源于中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寄托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向往。示例二:我喜欢“夸父”这个名字。“夸父”源于中国古代“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探索自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14.①对神秘宇宙的体验、感悟与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②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提高了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认识;③带动了众多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结合材料四第②段“对神秘字宙的体验、感悟与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可知,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意义体现在对神秘字宙的体验、感悟与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结合材料四第②段“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字宙认识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思想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提高了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认识”可知,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意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提高了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认识;结合材料四第③段“它带动的绝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的进步,还对很多重要的应用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可知,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意义带动了众多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15.(1)“我”帮外婆挑水,外婆用干瘦的手拉着“我”嘘寒问暖。
(2)再见外婆
(3)外婆身体大不如前,给“我”留着几把蒲扇作为纪念。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梳理及概括。(1)结合文章第⑦段“我十六岁的时候,印象里的外婆,似乎已是那么弯曲纤瘦,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形象。我挑了一担水,倒在墙角的水缸里,外婆慢慢地抬起头,松垮的眼皮,微微混浊的眼睛,塌陷得如同两口深邃的老井,干涸了,再也汲不出一桶水。她伸出一双皮包骨的手,青筋凸显,如一条条蚯蚓在蠕动爬游。我拉着外婆的手,感受到温热的力量!外婆让我坐在炕沿上,她却站在一旁,两只七寸金莲不断地倒替着,东一句西一句地嘘寒问暖。”可以概括:“我”帮外婆挑水,外婆用干瘦的手拉着“我”嘘寒问暖。(2)结合文章第 段“再见外婆,岁月的印记已刻满她饱经沧桑的脸,皱褶间多了大大小小的褐色斑点,一口原本整齐的皓齿,从支离破碎到全军覆没,嘴唇失去了牙齿的依靠,收缩塌陷得好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可知应填写:再见外婆。(3)结合文章第 段“外婆见我到来,依然摇晃着走过来,双手握住我的手,抖动的嘴唇里不断重复着让我快坐下。她把脸凑近我的面前,嘘寒问暖的话,却由于嘴角漏风,混沌得如同混浊的视线一样模糊不清,‘外婆给你们留着几把蒲扇,就盼你们来呢。我知道,你们也不稀罕这东西,就是做个念想。’外婆气力不济地说。我不住地点着头,心里难以抑制一阵阵的酸楚,眼睛不由得发热……”可以概括:外婆身体大不如前,给“我”留着几把蒲扇作为纪念。
1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外婆因失去牙齿支撑而收缩塌陷的嘴唇状态比作深不见底的黑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的年老衰败、凋零脆弱的形象,表达了“我”对外婆的疼惜,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语句赏析。划线句中,“嘴唇失去了牙齿的依靠,收缩塌陷得好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将失去牙齿支撑的嘴唇比喻成“深不见底的黑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嘴唇凹陷的状态,突出了外婆衰老和失去生机的模样,牙齿的变化和嘴唇的状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衰老特征,更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青春的消逝,引发读者对时光无情、人生短暂的感慨;对牙齿的描述是从最初的“一口原本整齐的皓齿”到“支离破碎到全军覆没”,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外婆年轻时的整齐皓齿和如今牙齿支离破碎到全军覆没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外婆牙齿损坏的严重程度,突出了外婆的苍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读者能够清所地想象出岁月在人物身上留下的痕迹,增强了画面感。
17.①勤劳能干、坚持不懈。外婆每年秋天都会亲手割很多蒲草,晒干后储藏,并日复一日地编织蒲扇,补贴家用。②慈爱温暖。外婆接送“我”上下学,把稀罕的吃食和钙奶饼干留给“我”吃,晚上还会唱歌哄“我”人睡。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体现了外婆对“我”深深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及概括。结合第④段“外婆每天饭前接,饭后送,还常常把藏在粮国里的稀罕吃食和唯一的钙奶饼干给我吃。晚上她要我紧挨着她睡,唱些儿歌给我听,很多时候不等她唱完,我已入了梦乡”可知,外婆将稀罕吃食和唯一的钙奶饼干给“我”,晚上唱儿歌给“我”听,这体现了外婆对“我”的疼爱,表现出外婆的善良、慈爱温暖。
结合第②段“外婆曾说,她小的时候,她的外婆就教她编蒲扇,编蒲扇是一种乐趣,还可以卖钱贴补家用,最重要的是活动身体,舒松筋骨,打发一下寂真的时光”,第⑥段“外造每年秋天都要亲手割很多蒲草,晒干,储藏,在外婆的心灵深处,一种痛楚和忧伤、孤独与寂寞,与编织蒲扇而缓缓流逝的时光相依相伴”可知,外婆小的时候就学编蒲扇,编的蒲扇拿来卖钱贴补家用,以及每年秋天都亲手割很多蒲草,晒干,储藏,从这里可看出外婆勤劳能干、坚持不懈。结合第②段“编蒲扇是一种乐趣,还可以卖钱贴补家用,最重要的是活动身体,舒松筋骨,打发一下寂寞的时光”,⑥段“外婆日复一日地、步履蹒跚地穿梭在黄昏后的烛光里,首静静地编织。月光下的窗棂上,映下她驼弯的身影”,第⑦段“我十六岁的时候,印象里的外婆,似乎已是那么弯曲纤瘦,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形象”,第⑨段“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她却永远都走不出那间属于自己的小屋,只生活在自己寂寞却充实的世界里,佝偻的身影,缩小成角落里的一个黑点,让人难以辨别她是否依然还在”可知,外婆作为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习惯了在黄昏后的烛光里,静静地编织蒲扇,她只生活在自己寂寞却充实的世界里,由此可看出外婆孤独而坚韧。
18.意蕴:蒲扇不仅是外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她“关乎信念和生活乃至生命的支撑”;她编织蒲扇补贴家用,是她勤劳俭朴一生的写照;蒲扇是她留给后人的念想,是她对家人的爱。
情感: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作者通过蒲扇这一物象,表达了对外婆辛勤付出、智慧传承和坚韧生命的敬意和赞美,同时流露出对外婆晚年孤独生活的同情和关爱。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从文中可以看出外婆从年轻时就开始编蒲扇,蒲扇贯穿了她的生活,她酒过编蒲扇来打发时光、贴补家用、寄托情感等,这表明蒲扇在她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她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她生活的单调;同时蒲扇成为了外婆的象征,蒲扇是她留给后人的念想,是她对家人的爱,它的存在让作者感受到了外婆的温暖和关怀,也让作者对过去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怀念。“蒲扇,几乎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既体现出对外婆一生与蒲扇紧密相连这种状况的感慨,表达了对外婆辛勤付出、智慧传承和坚韧生命的敬意和赞美,也包含着对外婆孤独寂寞的心疼,流露出对外婆晚年孤独生活的同情和关爱。
19. 环境 渲染悲凉气氛;暗示祥子走投无路的境况;预示祥子的悲惨命运,突出作品的主题。
20. 祥子生活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注定了个人没办法通过奋斗获得幸福;他盲目乐观、保守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他缺乏精神支柱,在简单的物质生活目标坠入无望深渊之后,他开始沉沦堕落,所以最终得不到幸福。
21.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