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6 17:4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其他地区的社会概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多元面貌。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古代非洲文明
1.非洲的古代农业:
(1)农作物: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2)畜牧业和冶铁技术: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3)生产技术的扩展。
①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②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东北非古代文明——阿克苏姆王国鼎盛:
(1)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2)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3.东非古代文明:
(1)国家产生:①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②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国家。
(2)经济状况。
①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②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4.西非古代文明:
(1)主要国家: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
(2)桑海国家。
①确立霸主地位: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②概况。
政治 桑海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经济 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文化 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③衰落: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5.南非古代文明:
(1)建立: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2)鼎盛: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1.古代玛雅文明:
(1)玛雅文明的繁荣:①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②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③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2)玛雅文明的文化成就:①玛雅人制造精美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②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2.古代阿兹特克文明:
(1)兴起: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
(2)鼎盛: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
(3)都城建设——特诺奇蒂特兰。
①有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
②为方便交通,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
3.古代印加文明:
(1)建立国家: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
(2)鼎盛: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
(3)政治、经济状况:
①印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牧畜归国家所有。
②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
③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④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⑤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问题探究:
古代非洲文明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材料一 观点1: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第140页
观点2: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第313页
材料二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周围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此……沿尼罗河上游是苏德沼泽,曾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一地理环境还有助于说明,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甚至到1900年,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
——《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探究与拓展
材料三 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非洲,成为阿克苏姆王国国教。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二者观点?若同意观点1,阅读材料二,分析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若同意观点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
提示:
观点1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
观点2认为非洲文明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
同意观点1(非洲文明是封闭的):
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少;平直的海岸线使得非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保持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以来,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
同意观点2(非洲文明是开放的):
外部联系: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10-15世纪东非国家发展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诸帝国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1324年,曼萨 穆萨带领商队前往麦加朝圣。
内部关系:西非居民班图人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7-9世纪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详解】观点:依据材料一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可以得出观点1是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依据材料一“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可以得出观点2:认为非洲文明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同意观点1:影响:依据材料一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沿尼罗河上游是苏德沼泽,曾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可知,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少平直的海岸线使得非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保持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以来;依据“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甚至到1900年,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可知,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同意观点2:联系:外部联系:依据材料三“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非洲,成为阿克苏姆王国国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0-15世纪东非国家发展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诸帝国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内部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西非居民班图人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7-9世纪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每年夏天,我们中国人都会吃西瓜解暑,西瓜成为我们中国人夏季不可或缺的水果,那西瓜是由下列哪种人培育出来的( )
A.埃及人 B.班图人 C.加纳人 D.玛雅人
2.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阿杜利斯港的进出口商品包括象牙(来自西非)、犀角(来自非洲内陆高地)、黄金(来自东非)、绿宝石(来自东非)、奴隶(大多来自西非)等,这些商品转口至地中海、阿拉伯半岛和印度等地。这表明,当时阿克苏姆王国( )
A.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占优势 B.控制了环印度洋商路
C.是非洲商品贸易的中转站 D.工商业发展生机勃勃
3.古代西非的加纳帝国(约公元300—1200年)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草原地带,它通过控制黄金与盐的跨撒哈拉贸易成为富裕国家。其农业生产长期依赖雨季种植粟米,未发展出灌溉农业;城市多沿商路分布,规模有限。这一现象说明( )
A.伊斯兰教传播促使商业城市取代农耕聚落
B.地理环境对农业商业等经济形态影响巨大
C.班图人迁徙导致了西非农业技术停滞不前
D.尼日尔河定期泛滥抑制了水利工程的创新
4.埃及新王国时期,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还从事农业、纺织和贸易等经济活动。祭司们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影响法老的决策,甚至在国家面临危机时,通过控制宗教事务来影响政治局势。据此可知,埃及新王国时期( )
A.法老权力遭到削弱 B.祭司成为统治核心
C.神庙集团势力强大 D.君权神授观念强化
5.15世纪前,基尔瓦城邦通过在印度洋的贸易活动巩固了其东非经济强国的地位,它在鼎盛时期曾控制东非众多港口城市,是印度洋一带城邦的主要代表。16世纪,葡萄牙攻占基尔瓦,焚毁苏丹宫殿与大量建筑,掠夺黄金,导致城邦经济崩溃。这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 )
A.促进近代世界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B.推动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C.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 D.改写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提高题
6.近代考古挖掘发现了一块阿兹特克历法石,石碑中央是第五代太阳神托纳提乌的面孔,围绕着的四个方块代表虎、水、风和火前四个创世周期,每个周期都因一种自然灾害而毁灭,然后在下一个时代重新创造。这体现出( )
A.美洲与欧洲文化互鉴 B.埃及太阳历影响广泛
C.南美洲自然环境恶劣 D.印第安文化特色鲜明
7.帕伦克是玛雅古典时期的大都会之一。考古发现,巴加尔二世统治时期兴修水利,支持天文研究并修建金字塔神庙。这反映出玛雅文明( )
A.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 B.宗教信仰类似于古代埃及
C.修建了完善的水利道路系统 D.与周边地区有广泛的交流
8.印加帝国幅员辽阔(如图),国境南北之间的距离达到4800公里,首都库斯科则位于帝国的中部区域。常年住在库斯科壮丽皇宫中的印加皇帝,为了掌握帝国境内各地的人口、赋税等信息,可以依靠的便捷途径是( )
A.大力发展海运,畅通信息渠道 B.建立责任内阁,听取相关汇报
C.修建道路系统,传递相关信息 D.定期巡行国内,询问地方官员
9.“在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庞大的人工道路网连接着帝国的每一处角落。驿站中奔跑的‘查斯基’传递着结绳记录的指令,中央派遣的官员通过‘米塔制’征调劳力维护梯田与水利。都城的神庙内,祭司用玉米和骆马血祭祀太阳神,而帝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所有土地属于王权,平民仅享有使用权’。”
这反映了( )
A.玛雅城邦的祭祀金字塔与天文历法体系 B.阿兹特克联盟的浮动园地与纳贡制度
C.中美洲城邦联盟的商贸网络与图腾崇拜 D.印加帝国的集权统治与基础设施工程
创新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邻国在秋萨罗国(今耶路撒冷)西南,渡太(通‘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毒)痈(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特甚诸国。
——摘编自【唐】杜环《经行记》
材料二 东非宋朝钱币出土统计表(单位:枚)
国家名称 出土地点 钱币总数量 宋朝钱币数量
索马里 摩加迪沙 44 14
布腊瓦 2 1
梅尔卡 1 0
肯尼亚 给地 3 2
安哥瓦那 6 5
坦桑尼亚 达累斯萨拉姆 1 0
桑给巴尔岛 236 156
马菲亚岛 9 3
基尔瓦岛 28 25
总计 330 206
——根据马文宽《非洲出土的中国钱币及其意义》编制
材料三 1413年,郑和访问了“去中国绝远”的“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1415年,“麻林遣使附船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引起轰动。永乐帝(明成祖朱棣)极为喜悦亲往奉天门主持欢迎仪式,接受“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并允许其在明朝境内交易。
——摘编自《明史·成祖本纪》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行记》中的记载和东非出土的宋朝钱币的史料价值。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难度】0.85
【知识点】古代非洲文明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非洲班图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育了许多重要的农作物,西瓜就是其中之一,B项正确;埃及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埃及在农业方面有诸多成就,比如在尼罗河流域发展了灌溉农业,种植小麦、棉花等作物,排除A项;加纳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经济活动,如黄金开采等,但加纳人并没有培育西瓜这一突出的农业贡献,排除C项;玛雅人是古代美洲的重要文明群体,他们在农业上培育了玉米、甘薯等农作物,在天文、历法、建筑等方面有卓越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古代非洲文明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1世纪的阿克苏姆王国。从题干可知,阿克苏姆阿杜利斯港的进出口商品来自西非、非洲内陆高地、东非等非洲不同地区,然后转口至地中海、阿拉伯半岛和印度等地,这表明阿克苏姆王国是非洲商品贸易的中转站,C项正确;题干仅提及阿克苏姆王国的商品转口贸易情况,未涉及与其他地区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谁占优势的比较,无法得出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占优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阿克苏姆王国参与环印度洋地区的贸易,不能由此推断出控制了环印度洋商路,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贸易中转,没有体现工商业发展“生机勃勃”的具体表现,如工商业的规模、发展活力等,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古代非洲文明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非。根据所学可知,撒哈拉沙漠阻断了北非农耕技术(如灌溉)向南传播,导致西非农业依赖自然降水,沙漠迫使商队沿固定绿洲路线通行,使加纳得以垄断黄金与盐的贸易,B项正确;加纳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尚未完全渗透西非,且题干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影响而非宗教因素;城市沿商路分布系贸易驱动,非宗教替代农业,排除A项;班图人迁徙带来铁器与农业技术,题干中农业局限的主因是环境问题,而非技术停滞,排除C项;尼日尔河流域后来发展灌溉,但加纳核心区在沙漠南缘草原,远离尼日尔河泛滥区,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难度】0.65
【知识点】古代非洲文明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埃及新王国时期。据材料可知,神庙拥有大量经济资源,土地、财富,还从事多种经济活动,以及祭司能对政治决策产生影响等方面来看,充分说明了神庙集团(包括神庙本身及相关祭司群体)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较大势力,C项正确;影响决策不代表权力被削弱,法老在当时仍是重要的统治象征,且题干未明确体现法老权力范围缩小等削弱的表现,排除A项;埃及新王国时期,统治核心仍然是法老,祭司只是能对决策等产生影响,但不能说他们成为统治核心,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神庙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展开,没有涉及君权神授观念强化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古代非洲文明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可知,16世纪,葡萄牙攻占基尔瓦城邦,焚毁建筑、掠夺黄金等殖民扩张行为,直接导致了城邦经济崩溃,表明早期殖民扩张打断了非洲基尔瓦城邦原有的发展进程,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葡萄牙攻占基尔瓦城邦,使其经济崩溃,重点并非近代世界海上贸易秩序建构,排除A项;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主要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相关内容,排除B项;改写世界人文地理格局通常指由于人口迁移、殖民统治等因素使得不同地区的人种、文化分布等发生变化,材料中没有关于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因葡萄牙对基尔瓦的殖民活动而改变的相关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
提高题
6.【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阿兹特克文明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题干所述完全围绕阿兹特克文明的本土文化元素,体现了印第安文明自身的神话体系与文化创造力,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欧洲文化对阿兹特克的影响,历法石的元素均为印第安文化固有内容,无“互鉴”体现,排除A项;埃及太阳历以观测尼罗河周期为基础,与阿兹特克历法(结合太阳、月亮运行的复杂历法体系)并无传承或影响关系,题干未涉及埃及文化,排除B项;阿兹特克文明位于中美洲(今墨西哥),而非南美洲,题干核心是文化象征,而非自然环境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玛雅文明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玛雅)。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水利工程用于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天文观测主要用于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金字塔神庙这类建筑往往依赖农业剩余产品(如粮食)支撑,进一步表明农业是文明发展的根基,这些可以说明玛雅文明以农业为基础,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埃及的比较,且玛雅金字塔主要用于宗教仪式,而埃及金字塔多为陵墓,功能不同,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水利”,未提及“道路系统”,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贸易或文化交流,不涉及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 印加文明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所学,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信息等,C项正确;印加帝国主要活动区域并非依赖海运,且其传递信息主要靠道路系统,并非大力发展海运,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是18世纪英国确立的近代政治制度,与15世纪印加帝国无关,排除B项;国土“南北4800公里”,巡行耗时极长,印加帝国依靠道路系统,非依赖君主亲巡,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 印加文明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拉美)。印加帝国位于安第斯山脉地区,有庞大的道路系统,“查斯基”是印加的信使,“米塔制”是印加征调劳力的制度,“所有土地属于王权”体现集权统治,D项正确。玛雅虽建金字塔并精于天文,但其政治结构为分散城邦,无大规模道路网或中央集权土地制度,排除A项;阿兹特克以纳贡而非国有土地为经济基础,排除B项;中美洲(如玛雅、阿兹特克)的商贸网络依赖人力运输,与材料中“山地道路网”“驿站”的工程技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创新题
10.【答案】《经行记》属于文献史料,对于研究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情况、摩邻国经济、地理、人文风俗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宋代钱币在东非出土,属于一手文物史料,为了解宋代时期对外商贸往来尤其和非洲交往提供了重要的一手史料价值。
【难度】0.4
【知识点】唐朝的对外交流、古代非洲文明、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第一小问《经行记》的价值,根据材料一“摘编自【唐】杜环《经行记》”可知,《经行记》属于文献史料;根据材料一“摩邻国在秋萨罗国(今耶路撒冷)西南,渡太(通‘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研究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情况、摩邻国经济、地理、人文风俗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第二小问东非出土的宋朝钱币的价值,根据材料二“东非宋朝钱币出土统计表(单位:枚)”的信息可知,宋代钱币在东非出土,属于一手文物史料;根据材料二“东非宋朝钱币出土统计表(单位:枚)”的信息可知,摩加迪沙出土的宋朝钱币数量是14枚,桑给巴尔岛出土的宋朝钱币数量是156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宋代时期对外商贸往来尤其和非洲交往提供了重要的一手史料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