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的巧思》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前人的巧思》是一年级下册美术第二单元“大地的母亲”中的一课。教材通过展示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让学生了解前人的巧妙设计。这课内容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素材,能为后续美术学习和文化理解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观察能力,但对古代文化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在学习中,可能难以理解古代设计的巧妙之处和文化内涵。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突破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知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的造型美与设计巧思。
2. 体会前人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韵味。
艺术表现
1. 学会运用简单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前人的巧思。
2. 能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简单美术作品。
创意实践
1. 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创意创作。
2. 发挥想象力,对前人的巧思进行再创作。
文化理解
1. 了解传统文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
2. 懂得尊重和传承前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的巧妙设计特点。
2. 学习运用简单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前人的巧思。
3. 感受前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难点
1. 理解古代设计的文化背景和巧妙之处。
2. 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创作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美术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手工材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导提问
(1) 教师满脸好奇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的人们是怎么建造出他们住的房屋,又是怎样制作出生活中要用的工具,还有那些漂亮的艺术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用充满疑惑和好奇的语气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迅速展示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的精美图片,如宏伟的故宫建筑、精致的古代铜镜、独特的石斧等,一边展示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片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指着图片中的细节,如故宫的斗拱结构、铜镜的花纹,向学生提问:“大家看看这里,觉得这些设计是不是很特别呀?”引导学生观察。
(4)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古代人设计这些东西的想法和目的,说:“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猜猜古代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5)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回答不准确,也说:“你想得很有创意,说不定古代人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6) 再次强调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说:“古代人真的很厉害,他们的这些设计里藏着很多巧思呢。”引出课题。
(7) 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课题“前人的巧思”,并用彩色粉笔进行装饰。
(8) 邀请学生一起齐读课题,用响亮的声音说:“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课题。”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1.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认真观看展示的图片。
3. 大胆猜测古代人的设计想法。
4. 响亮地齐读课题。
评价任务 参与度:☆☆☆
回答积极性:☆☆☆
观察细致度:☆☆☆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阅读
(1) 教师温和地对学生说:“请大家轻轻地翻开课本,默读课文的第1 - 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描写古代建筑的句子画出来。”明确阅读任务。
(2) 在学生默读时,轻轻地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要求,如不出声、不指读。
(3) 默读结束后,微笑着说:“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鼓励学生积极分享。
(4) 当学生读句子时,认真倾听,并用眼神给予鼓励,读完后给予肯定,说:“你读得很流利,找得也很准确。”
(5) 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问:“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还有什么补充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6) 针对学生找到的句子,进一步提问:“从这些句子中,大家能看出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
(7)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说:“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些建筑不仅有独特的结构,装饰也很精美。”
(8)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指导朗读技巧,如语调的轻重、停顿,说:“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建筑的欣赏,有感情地读一读。” 1. 认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 积极朗读找到的句子。
3. 思考并回答建筑的特点。
4. 有感情地朗读段落。
评价任务 阅读准确性:☆☆☆
回答逻辑性:☆☆☆
朗读表现力:☆☆☆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建筑的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活动一:品味自然景色描写 引导分析
(1) 教师亲切地说:“接下来,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的第1 - 3自然段,这次要找出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哦。”明确新的阅读任务。
(2) 巡视学生的默读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描写景色的词语。
(3) 请学生站起来朗读找到的句子,对朗读有感情的学生给予表扬,说:“你把景色读得真美,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地方。”
(4)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景色的特点,问:“大家说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5)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景色的特点,如色彩、形态,说:“从颜色上看,这里有绿色的树木、红色的花朵,多鲜艳呀。”
(6) 让学生想象景色中的画面,说:“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景色,是不是很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7) 再次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景色的句子,强调要读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8) 总结景色描写的作用,说:“这些景色描写不仅让文章更生动,也衬托出了古代建筑的美。” 1.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
2. 朗读句子并分享景色的特点。
3. 想象景色中的画面。
4.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评价任务 阅读细致度:☆☆☆
感受表达力:☆☆☆
朗读感染力:☆☆☆
设计意图 通过对自然景色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境。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续) 活动二:了解古代工具和艺术品 深入探究
(1) 教师微笑着说:“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 - 6自然段,思考古代的工具和艺术品有什么特点。”布置新的学习任务。
(2) 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营造氛围,让学生更投入地朗读。
(3) 朗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谁的发现最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参与一些小组的讨论,给予启发和引导,如问:“从工具的用途和造型上,能发现什么特点呢?”
(5)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说:“你们小组讨论得很热烈,总结得也很全面。”
(6) 展示更多古代工具和艺术品的图片,如古代的陶瓷、青铜器,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说:“大家看,这些实物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代人的巧思。”
(7) 引导学生对比现代的工具和艺术品,问:“和我们现在的东西比一比,古代的设计有什么不一样?”加深学生的理解。
(8)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传承前人的巧思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1.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想法。
3. 认真观看展示的图片。
4. 思考传承前人巧思的方法。
评价任务 朗读投入度:☆☆☆
讨论参与度:☆☆☆
思考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和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工具和艺术品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终) 活动三:感恩前人巧思 情感升华
(1) 教师充满感情地说:“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感谢前人的巧思。”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环节。
(2) 在学生齐读时,教师也跟着轻声朗读,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3) 齐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引导,说:“你说得很对,我们不仅要感谢,更要传承他们的智慧。”
(4) 讲述一些前人巧思对现代生活影响的小故事,如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说:“这些发明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真的要好好感谢前人。”加深学生的感恩之情。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对前人巧思的感激之情,说:“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最感激前人的哪一项巧思。”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
(6) 请小组代表发言,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说:“你的发言很感人,让我们更加懂得了感恩。”
(7) 让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第7自然段,强调要读出对前人的感激之情。
(8) 总结全文,说:“前人的巧思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份智慧。” 1. 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2. 回答感谢前人巧思的方式。
3. 参与小组交流,分享感激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段落。
评价任务 情感表达:☆☆☆
交流分享:☆☆☆
朗读感染力:☆☆☆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交流和故事讲述,让学生理解前人巧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拓展交流
(1) 教师热情地说:“同学们,除了课文里提到的,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的巧妙设计呢?”鼓励学生积极分享。
(2)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提到的独特设计给予表扬,说:“你知道得真多,这个设计确实很巧妙。”
(3) 展示一些学生可能不知道的古代巧妙设计的图片,如榫卯结构、编钟,说:“大家看,这些设计更能体现前人的智慧。”拓宽学生的视野。
(4)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对前人巧思的感受,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受到前人巧思影响的地方呢?”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说:“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对前人巧思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想碰撞。
(6)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说:“你的感受很深刻,让我们对前人的巧思有了新的认识。”
(7) 强调传承前人巧思的重要性,说:“我们要把前人的巧思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8)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古代文化,说:“课后,大家可以去图书馆或者上网,了解更多古代的巧妙设计。” 1. 积极分享自己知道的古代设计。
2. 观看展示的图片,拓宽视野。
3. 结合生活经历,谈感受。
4. 参与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
评价任务 知识储备:☆☆☆
感受表达:☆☆☆
讨论参与度:☆☆☆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用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彩,画一幅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美术作品,如古代建筑、传统服饰等。
2. 给作品配上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介绍作品中体现的前人巧思。
3. 把作品展示给家人看,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拓展作业
1. 收集一些古代建筑、工具或艺术品的图片,制作一个小画册。
2. 选择其中一件作品,写一篇短文,介绍它的巧妙设计和文化内涵。
3.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画册和短文,互相学习和欣赏。
板书设计
前人的巧思
古代建筑:独特结构、精美装饰
古代工具:实用精巧、造型独特
古代艺术品:工艺精湛、文化深厚
感恩传承:学习、保护、创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成功激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例如,在导入环节展示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的图片时,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讨论古代工具和艺术品的特点以及如何传承前人巧思时,学生们积极交流,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
3. 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前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讲述相关故事,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感恩之心。
不足之处
1. 在教学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拓展延伸环节时间有些紧张,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讲解古代设计的文化背景和巧妙之处时,没有给予足够的个别指导,可能导致他们理解不够深入。
3. 在学生创作环节,对学生的创意启发还不够,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