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然的馈赠》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4.《自然的馈赠》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7-16 15:4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然的馈赠》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自然的馈赠》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聚焦于水果和植物,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之美。教材通过展示不同水果和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形态和特征,培养观察和表现能力,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天真好奇,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观察不够细致,造型能力有限。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水果和植物,但对其组成部分和特征缺乏深入了解。教学中应多提供实物和图片,引导观察,简化绘画步骤,鼓励大胆创作。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水果和植物的色彩、形状和纹理美,提高审美敏感度。
2. 欣赏表现水果和植物的美术作品,体会不同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艺术表现
1. 学会用绘画表现植物的组成部分和水果的特征。
2. 掌握一种手工制作方法,完成“水果大丰收”创作。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将水果和植物与创意结合,进行独特艺术创作。
2. 尝试用不同材料和方法,表现水果和植物的多样性。
文化理解
1. 了解水果和植物是大自然的馈赠,增强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2. 培养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植物的组成部分,用绘画准确表现。
2. 观察水果特点,选择合适方法描绘。
3. 用手工制作完成“水果大丰收”场景。
难点
1. 观察植物细节,在绘画中表现差异。
2. 根据水果质感,灵活运用工具表现。
3. 合理布局“水果大丰收”画面,体现丰富层次。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示范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植物实物、水果、图片、视频、绘画工具、手工材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神秘篮子导入
(1) 教师手提装满水果和植物的篮子走进教室,面带微笑,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篮子,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让他们闭上眼睛,伸手到篮子里摸一摸里面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和质地,并鼓励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猜测。
(3) 当学生猜测后,教师给予肯定和引导,如“你的想法很有趣,再仔细感受一下,说不定还有新发现”。
(4) 请学生将摸到的物品拿出来展示给大家,展示时介绍物品的名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的馈赠”。
(5) 提问:“这些水果和植物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那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6)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真聪明,想到了水果是由种子长大的”。
(7) 简单介绍水果和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才能发芽长大,让学生对其来源有初步了解。
(8) 强调大自然的神奇和慷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 被神秘篮子吸引,积极猜测里面的物品。
2.上台摸物品,感受并表达自己的猜测。
3.观察展示的物品,了解本节课主题。
4.思考水果和植物的来源,积极回答问题。
评价任务 猜测积极性:☆☆☆
表达清晰度:☆☆☆
思考活跃度:☆☆☆
设计意图 通过神秘篮子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亲手触摸和展示物品,增强直观感受。引导思考水果和植物的来源,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新授知识 活动一:认识植物的组成部分 观察实物与讲解
(1) 教师将带来的植物实物分发给各个小组,微笑着说:“小朋友们,仔细看看你们小组的植物,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呢?”让学生近距离观察。
(2) 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观察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如“看看植物的底部,那是它的根”。
(3)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各部分的特点,如“根就像植物的脚,牢牢地抓住土壤”。
(4) 利用PPT展示不同植物的图片,结合图片详细讲解植物各部分的名称、特点和作用,如根能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能支撑植物和运输营养,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等。
(5) 讲解过程中,通过举例和比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茎就像植物的高速公路,营养在上面跑来跑去”。
(6) 提问学生:“你们能在自己小组的植物上找到根、茎、叶、花、果实吗?”检查学生的观察和理解情况。
(7)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肯定正确的回答,纠正错误的回答,如“你找得很准确,根就是植物最下面的部分”。
(8) 总结植物各部分的重要性,强调它们相互配合,植物才能健康生长。 1. 认真观察小组的植物,寻找各组成部分。
2.倾听教师的讲解,理解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3.思考教师的问题,积极回答。
4.参与总结,加深对植物组成部分的认识。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理解程度:☆☆☆
回答准确性:☆☆☆
设计意图 通过分发植物实物让学生观察,增强直观感受。利用PPT讲解,系统介绍植物各部分的知识。提问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为绘画植物打下基础。
新授知识 活动二:学习画植物 教师示范与学生实践
(1)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株简单的植物,边画边讲解绘画步骤:“先画植物的根,弯弯的像老爷爷的胡须,注意根要画得细细长长的”。
(2) 接着说:“再画直直的茎,茎要画得粗一些,这样才能支撑起植物”。
(3) 然后讲解画叶子的方法:“接着画绿色的叶子,叶子有不同的形状,像手掌、像羽毛,画的时候要注意叶子的大小和方向”。
(4) 最后画上花朵或果实,说:“如果是开花的植物,就画上漂亮的花朵;如果是结果的植物,就画上圆圆的果实”。
(5) 强调绘画时要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关系,如“根不能画得太长,不然植物就站不稳了”。
(6) 示范完成后,提问学生:“大家看明白了吗?有什么问题可以问老师”。
(7)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耐心解答,如“如果想让叶子更绿,可以用深绿色的彩笔再描一下”。
(8) 让学生在图画本上尝试画一株植物,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画面整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1. 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学习绘画步骤。
2.思考教师的讲解,理解各部分的绘画要点。
3.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教师的解答。
4.在图画本上尝试画植物,发挥自己的想象。
评价任务 示范关注度:☆☆☆
技巧理解度:☆☆☆
创作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画植物的方法和步骤。讲解比例和位置关系,提高绘画的准确性。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创作,培养绘画能力。
新授知识 活动三:观察与表现水果 观察水果与分析作品
(1) 教师将水果摆放在讲台上,邀请学生走到讲台前,近距离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用亲切的语气说:“小朋友们,看看这些水果,它们的形状一样吗?颜色有什么特点?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2)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水果,感受其质地,如“摸摸苹果,是不是很光滑;摸摸草莓,上面有很多小颗粒”。
(3) 请学生举手回答观察到的情况,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如“你说得很对,香蕉是弯弯的,像月牙;葡萄是圆圆的,像珍珠”。
(4) 展示不同水果的绘画作品,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形状来表现水果的特征的,如“画家画苹果时,用圆形表现形状,用红色和绿色表现颜色,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光滑的表面”。
(5) 对比不同水果的绘画表现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突出水果的特点,如“画菠萝时,要用锯齿状的线条表现它的外皮”。
(6) 提问学生:“如果让你画这些水果,你会怎么画呢?”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7) 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用三角形画桃子,一定很有趣”。
(8) 总结表现水果的要点,如注意形状、色彩和纹理的表现,为学生的绘画创作提供指导。 1. 近距离观察水果,用眼睛看、用手摸,了解其特征。
2.思考教师的问题,积极回答。
3.欣赏绘画作品,学习表现水果的方法。
4.发挥想象,思考自己的绘画方案。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表达清晰度:☆☆☆
创意活跃度:☆☆☆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水果的实物,增强直观感受。分析绘画作品,让学生学习表现水果的技巧。提问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为绘画水果做好准备。
新授知识 活动四:绘画水果 教师示范与学生创作
(1) 教师示范画一种水果(如橙子),边画边说:“先画一个圆形表示橙子的形状,画得圆一些,这样橙子才可爱”。
(2) 用橙色蜡笔给橙子涂色,说:“橙子是橙色的,我们用橙色蜡笔来涂色,注意要涂得均匀,不要涂到外面”。
(3) 留出高光部分,表现出橙子的立体感,说:“在橙子的顶部留一块白色,这样橙子看起来就像在发光,更有立体感”。
(4) 用黄色蜡笔在橙子表面轻轻画上一些小点,表现橙子的表皮纹理,说:“橙子的表面有一些小点点,我们用黄色蜡笔来画,让橙子更逼真”。
(5) 示范完成后,提问学生:“大家学会了吗?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
(6) 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耐心解答,如“如果想让橙子更亮,可以用浅黄色再涂一遍”。
(7)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进行绘画,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尝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方法表现水果,如“你可以用水彩笔试试,颜色会更鲜艳”。
(8) 对学生的创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你画的苹果颜色真漂亮,看起来就像能吃一样”。 1. 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学习画橙子的方法。
2.思考教师的讲解,掌握绘画要点。
3.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进行绘画,发挥创意。
4.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
评价任务 示范关注度:☆☆☆
技巧掌握度:☆☆☆
创作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水果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创意,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表现力。
新授知识 活动五:制作“水果大丰收” 展示作品与小组制作
(1) 教师展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水果大丰收”作品,如用黏土制作的水果、用彩色卡纸剪出的水果拼贴画等,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作品的特点,如“这组作品用黏土制作的水果,颜色鲜艳,形状逼真;这组作品用彩色卡纸拼贴的水果,图案丰富,充满创意”。
(2)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提问:“小朋友们,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呀?你们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水果呢?”激发学生的思考。
(3)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有创意的想法给予肯定,如“你真厉害,想到了用棉花糖做云朵水果,一定很有趣”。
(4) 讲解一种制作方法(如黏土制作水果):取出一块黏土,揉成圆形作为水果的主体,说:“先把黏土揉得软软的,搓成一个圆滚滚的球”。
(5) 然后根据水果的形状进行适当的按压、搓揉,如制作香蕉就将圆形搓成弯弯的形状,说:“制作香蕉时,要把圆球搓得长长的,再弯一弯”。
(6) 接着用不同颜色的黏土制作水果的细节部分,如用绿色黏土制作苹果的柄,说:“用绿色黏土搓成细细的条,粘在苹果上,就是苹果的柄”。
(7) 示范完成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制作“水果大丰收”的方案,包括使用的材料、制作的水果种类和布局等,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8) 各小组分工合作,开始制作“水果大丰收”作品,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鼓励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1. 欣赏“水果大丰收”作品,了解制作材料和方法。
2.思考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创意想法。
3.参与小组讨论,确定制作方案。
4.分工合作,制作“水果大丰收”作品。
评价任务 作品欣赏度:☆☆☆
创意活跃度:☆☆☆
小组协作度:☆☆☆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意。讲解制作方法,让学生掌握制作技巧。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品展示与评价 展示作品与组织评价
(1) 各小组将制作好的“水果大丰收”作品展示在展示架上或黑板前,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提问:“你觉得你们小组的作品哪里做得最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鼓励学生反思和总结。
(3) 认真倾听学生的自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们小组的水果颜色很鲜艳,这就是很大的优点;如果布局再调整一下,会更完美”。
(4)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说:“现在请大家看看其他小组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为什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5) 对于学生的互评,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肯定积极的方面,如“你观察得很仔细,指出了这个小组作品的创意之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如果这个水果的形状再圆润一些,会更可爱”。
(6) 最后进行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对作品中的优点给予表扬,如“这个小组的作品布局合理,水果种类丰富,色彩搭配也很协调”。同时,针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如水果形状不准确、色彩搭配不协调等,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7)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如颁发小贴纸、小奖品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8) 总结评价结果,强调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进步,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1. 将小组作品展示出来,自信地进行自评。
2.认真倾听他人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
3.参与互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
4.接受教师的评价和建议,明确努力方向。
评价任务 自评客观性:☆☆☆
互评公正性:☆☆☆
教师评价接受度:☆☆☆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欣赏能力。教师评价给予学生全面的反馈,鼓励优秀,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与鼓励探索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植物的组成部分,学会了画植物和水果,还制作了‘水果大丰收’的作品”。
(2) 强调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馈赠,说:“水果和植物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们要珍惜它们”。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用手中的画笔和材料创作出更多美丽的作品,如“回家后,看看家里的植物,用画笔画一画它们的变化”。
(4)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大家在这节课上都表现得非常棒,积极思考、大胆创作,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5)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种家里的植物,画下它的样子,并标注出各部分的名称;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一份水果主题的小礼物,可以送给家人或朋友。
(6) 再次强调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画家,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植物,我们也要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大自然”。
(7) 与学生道别,说:“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新的发现”。
(8) 整理教学用具,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内容,加深记忆。
2.倾听教师的鼓励和强调,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明确课后作业任务,做好安排。
4.对课后的观察和创作充满期待。
评价任务 回顾参与度:☆☆☆
探索意愿度:☆☆☆
作业理解度:☆☆☆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调大自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创作,提高综合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观察一种家里的植物,画下它的样子,并标注出各部分的名称。
2. 用彩色卡纸制作一个水果书签,写上自己喜欢的祝福语。
3. 收集不同水果的图片,制作一个水果小画册。
拓展作业
1. 用黏土制作一组水果雕塑,摆放在家里的桌子上。
2. 与家长一起用水果制作一道美食,拍照记录并分享。
3. 设计一张保护自然的手抄报,呼吁大家爱护水果和植物。
板书设计
自然的馈赠
植物:根、茎、叶、花、果实
水果:形状、颜色、纹理
制作:材料、方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环节设计生动有趣,导入环节的神秘篮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新授环节通过实物观察、教师示范和小组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创作机会,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了审美和评价能力。
3. 小组合作制作“水果大丰收”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的作品充满创意。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表现植物和水果的细节时仍存在困难,如植物的叶子形状不准确、水果的质感表现不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细节的指导,提供更多的范例。
2.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有些仓促,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
3. 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不高。在后续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