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旧时光》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以“走进旧时光”为主题,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过去的生活场景与传统文化。在教材体系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提升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历史和生活场景认知有限,但好奇心强。他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直观事物感兴趣。教学中可利用图片、视频等,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参与互动,帮助理解旧时光文化。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旧时光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敏感度。
2. 欣赏表现旧时光的美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风格。
艺术表现
1. 学会运用绘画或手工形式,表现旧时光的主题。
2. 掌握表现旧时光元素的基本技巧,如描绘老式房屋、传统服饰等。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将旧时光元素与个人创意结合,创作独特作品。
2. 尝试用不同材料和方法,表现旧时光的多样性。
文化理解
1. 了解旧时光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旧时光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内涵。
2. 用美术形式准确表现旧时光的主题。
3. 掌握表现旧时光元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难点
1. 将旧时光的文化元素自然融入艺术创作中。
2. 表现出旧时光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3. 发挥创意,使作品具有个性和时代特色。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旧时光图片、视频、课件、绘画工具、手工材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导入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旧时光的短视频,视频中清晰展示过去的生活场景,如老式家具摆放整齐的房间、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走在旧时街道等。
(2) 播放过程中,教师适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如“看,这老式的木桌和椅子,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3) 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引导:“视频里的人们穿的衣服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你们见过这样的房子和街道吗?”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4)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如“你观察得很仔细,说得非常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 接着,教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走进旧时光’,看看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6) 再次强调旧时光的神秘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展示一些旧时光的老照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如“大家再看看这些照片,是不是感觉回到了过去”。
(8) 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环境的布置等,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旧时光的氛围。
2.积极回答教师提问,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3.对旧时光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4.观察老照片,体会旧时光的特点。
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度:☆☆☆
回答积极性:☆☆☆
观察细致度:☆☆☆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老照片,创设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旧时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授知识 活动一:阅读课文了解旧时光 引导阅读与提问互动
(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逐句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文中的内容,如“这里说的老式房屋,就是那种有瓦片屋顶、木头门窗的房子”。
(2) 阅读过程中,适时提问互动:“旧时光的生活场景有哪些?”“课文里提到了哪些传统文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3)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如“除了老式房屋,还有传统的集市也是旧时光的生活场景”。
(4) 总结归纳旧时光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如“旧时光的生活场景有老式房屋、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等。传统文化包括剪纸、年画、传统节日等”,并写在黑板上。
(5) 再次强调这些场景和文化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如“这些都是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大家要好好记住”。
(6) 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提醒他们注意文中的细节,如“看看还有没有我们没发现的有趣内容”。
(7)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旧时光的新认识,如“读完课文,你对旧时光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8)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肯定和鼓励,如“你的想法很独特,说明你认真思考了”。 1. 跟随教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旧时光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
2.回答教师提问,分享自己的理解。
3.认真听教师总结,形成整体认知。
4.再次阅读课文,巩固知识。
评价任务 阅读参与度:☆☆☆
回答准确性:☆☆☆
总结理解度:☆☆☆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阅读课文和提问互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旧时光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总结归纳加深学生的记忆,分享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新授知识 活动二:深入讲解旧时光元素 讲解重点与展示图片
(1) 教师详细讲解旧时光的生活场景,如老式房屋,描述其建筑特点,如“老式房屋一般是土木结构,屋顶是一片片的瓦片,屋檐微微上翘”。
(2) 介绍传统服饰,说明其款式和颜色,如“传统服饰的颜色比较鲜艳,图案也很精美,通常会有一些吉祥的寓意”。
(3) 讲解手工艺品,如剪纸,展示其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如“剪纸是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这些图案可以是动物、花卉,非常漂亮”。
(4) 展示老式房屋、传统服饰、剪纸、年画等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如“大家看这张老式房屋的图片,是不是能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生活”。
(5)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如老式房屋的门窗雕花、传统服饰的刺绣等,提问:“你们从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6)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如“你观察得很仔细,这个门窗雕花是传统的吉祥图案,寓意着幸福美满”。
(7) 再次提问互动:“你们觉得旧时光的生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你们最喜欢哪种传统文化?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8) 总结旧时光元素的特点和魅力,强调其文化价值,如“这些旧时光元素是我们历史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好好传承和保护”。 1. 认真听教师讲解,了解旧时光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
2.观看图片,感受旧时光的魅力。
3.积极回答教师提问,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参与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
评价任务 讲解关注度:☆☆☆
观察细致度:☆☆☆
表达清晰度:☆☆☆
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入理解旧时光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提问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旧时光元素的认识和喜爱。
艺术创作 活动一:提供材料引导创作 提供材料与指导创作
(1) 教师提供彩纸、颜料、画笔、黏土、剪刀、胶水等材料,展示在讲台上,说:“同学们,这些材料可以帮助你们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旧时光作品。”
(2) 引导创作:“请你们选择一种旧时光的场景或传统文化,用手中的材料创作一幅作品。可以画一幅画,也可以做一个手工。”
(3)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如“你们可以想象自己生活在旧时光里,会看到什么,做些什么,把这些都表现在作品中”。
(4) 巡回指导学生的创作过程,观察学生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如看到学生不知道如何画老式房屋的屋顶,指导“可以先用线条画出屋顶的形状,再用颜料涂上瓦片的颜色”。
(5) 对学生的创意和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继续加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6) 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如“使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不要伤到自己”。
(7)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如“你可以看看旁边同学是怎么做的,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8) 总结创作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如“要注意画面的布局和色彩的搭配,让作品更美观”。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旧时光场景或传统文化。
2.使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在创作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
4.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按照要点进行创作。
评价任务 材料选择合理性:☆☆☆
创意发挥度:☆☆☆
问题解决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引导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巡回指导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作品展示与欣赏 组织展示与评价
(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如“请这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组的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2)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于表达清晰、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介绍得很清楚,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旧时光的魅力”。
(3) 组织师生共同评价作品,先让学生评价,提问:“你觉得这组作品哪里做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引导学生客观评价。
(4) 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肯定积极的方面,如“你观察得很仔细,指出了作品的优点”,同时引导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如果这里再修改一下,作品会更完美”。
(5) 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对作品中的优点给予表扬,如“这幅画的色彩搭配很协调,把旧时光的氛围表现得很好”。同时,针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如画面不整洁、元素表现不明显等,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6) 设立多个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佳表现奖、最具旧时光韵味奖等,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7) 邀请获奖学生上台领奖,给予热烈的掌声和祝贺,如“恭喜你获得了最佳创意奖,你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为大家带来了惊喜”。
(8) 总结评价结果,强调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亮点,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如“大家的作品都很棒,希望你们以后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1. 分组展示作品,自信地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
2.认真听取他人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
3.参与评价活动,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
4.接受教师的评价和建议,明确努力方向。
评价任务 展示自信度:☆☆☆
评价客观性:☆☆☆
建议接受度:☆☆☆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师生共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设立奖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与鼓励探索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今天我们‘走进旧时光’,了解了过去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还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旧时光作品。”
(2) 强调旧时光文化的重要性,如“这些旧时光文化是我们历史的见证,我们要珍惜和传承”。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旧时光的故事,如“回家后可以问问爷爷奶奶,听听他们讲的旧时光故事”。
(4) 布置课后任务:“请你们回家后,和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内容,并尝试用家里的材料创作一幅旧时光的作品。”
(5)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大家在这节课上都表现得非常棒,积极思考、大胆创作,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6) 再次强调探索旧时光文化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探索旧时光文化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7) 与学生道别,说:“希望大家课后能有更多的收获,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
(8) 整理教学用具,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1. 认真听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
2.思考课后任务,计划如何完成。
3.对旧时光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期待课后的探索。
4.接受教师的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
评价任务 回顾参与度:☆☆☆
探索意愿度:☆☆☆
作业理解度:☆☆☆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调旧时光文化的重要性。鼓励探索和布置课后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创作。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和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旧时光内容。
2. 用家里的材料,如纸张、布料等,创作一幅旧时光的作品。
3. 阅读一篇关于旧时光的故事,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拓展作业
1. 收集一些旧时光的照片或物品,带到学校和同学分享。
2. 尝试学习一种传统文化技艺,如剪纸或折纸。
3. 制作一份关于旧时光的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走进旧时光
生活场景:老式房屋、传统服饰、手工艺品
传统文化:剪纸、年画、传统节日
创作要点:元素表现、氛围营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导入环节的视频和图片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新授环节通过讲解、阅读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旧时光的文化。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创作和评价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创作机会,学生参与度高,作品创意丰富。
3. 评价方式多样,设立奖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了欣赏和反思,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理解旧时光的文化内涵时仍存在困难,虽然通过举例和讨论进行了讲解,但仍有学生把握不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更生动、具体的方式,如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等,帮助学生理解。
2.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创意和表现力不足,作品缺乏个性。在后续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有些仓促,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