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学资源:第9课《垓下之战》 (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学资源:第9课《垓下之战》 (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2:20:07

文档简介

教学反思
1.明确要点,注重精选问题。作为经典篇目,可以讨论的话题很多,历来有关项羽的争论也不少,而本次授课精选的两个探究题目,,学生通过讨论对项羽可以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体现了文本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注重交流,关注学生兴趣。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积极性才能提高,才能踊跃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进行质疑,教师主要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和引导学生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
3.注重实践,进行及时训练。实践练习往往能使所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学以致用,学即为了用,也能让同学们感到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性,并期待学生能力的提高。
优点:
1、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分析准确,全面,学情分析合理适当;活动设计更加注重学以致用。
2、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
3、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人物品评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不足:教学目标中实词与虚词没有明确出来,小组内每个成员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尚不可估测。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常识,落实翻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能对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看法。
3.鉴赏文本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鉴赏人物形象,探究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垓下之战)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赞扬了项羽,今天我们要学的文本,却是为项羽唱出的一曲英雄悲歌。 二、明确教学目标(投影) 三、检查预习(出示投影)
检查预习
1.词类活用
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军壁垓下 亦足王也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马童面之 令诸君知天亡我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2. 常见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 松弛(形容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 带领(动词)
张良、陈平说曰 劝说(动词)
汉王复入壁 营垒(名词)
诸侯不从约 遵从(动词)
其不至固宜 应该(动词)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靠近(动词)
举九江兵 发动(动词)
诣项王 往(动词)
今可立致也 到来(动词)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几(数词)
力拔山兮气盖世 超过(动词)
田父绐曰 欺骗(动词)
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动词)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受(动词)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回头(动词)
3. 常见虚词
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趁着(介词)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假使(连词)
则楚易败也 就(承接连词)
请今进兵 请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表敬副词)
虞兮虞兮奈若何 你(代词)
莫能仰视。 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然今卒困于此 可是(转折连词)
然今卒困于此 终于(副词)
江东虽小 虽(转折连词)
4.特殊句式
此天亡楚之时也 此项王也
君王能与共天下 使各自为战
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 项王军壁垓下 乃陷大泽中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然今卒困于此 我何渡为
5.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②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四、 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能对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并紧跟“达标训练1”,见投影)
1、霸王别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提示学生逐句解读垓下歌,并让学生注意本段对项羽动作的描写)
力拔山兮气盖世:回忆往昔辉煌,自信,孔武有力。
时不利兮骓不逝:英雄末路的惆怅,不知自省。
骓不利兮可奈何:面对人生的惋惜无奈。
虞兮虞兮奈若何:无法保护心爱之人的无奈。
闻四面楚歌,项王夜起身,饮帐中: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2、再来赏析第二个场面: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于大泽之中,表现其有勇无谋,只顾眼前。
兵败被围:自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其恃勇自负。
3、乌江自刎:有着生的机会,他却选择了死,项羽在人生的最后又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面?
不渡江 赠马 自刎前的动作语言
教师总结:项羽多情、知耻、重义、仁爱,一个既叱咤风云又儿女情长;既恃勇自负,又痛苦绝望的悲剧英雄形象。
五、 鉴赏文本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并紧跟“达标训练2”,见投影)
(可以抓住"可奈何"、"耐若何"得出:穷途末路;抓住"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得出:骁勇善战;抓住"不忍"、"为若德"得出:侠骨柔肠,)
六、课内素材应用
学完《垓下之战》一文,本文素材应用于写作,可以有哪些应用角度?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的议论文段。
《垓下之战》教材分析
《垓下之战》选自鲁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五单元,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悲歌”。单元序言建议:学习本单元,应当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着重体会人物的英雄品质,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从而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作出历史的评价;在艺术上,具体认识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应注意继续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词和常见的虚词。
清人郭嵩焘曾在《史记札记·卷一》中称赞有关“垓下”的记述为“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 整篇文章集中记叙了项羽以生命为代价,演绎了慷慨悲壮的命运悲剧。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作者以一种对悲剧性人物个性化的体验和感觉,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极具生动形象、贴近人性的艺术感染力。
【评测练习】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兵罢食尽 结束 B.其不至固宜 应该
C.乃引兵解而东归 松弛吧 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回头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山东为三处 B.地方千里
C.吾知公长者 D.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 宁许以负秦曲
B.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
C.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 由此与错有卻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徒慕君之高义也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
A.乃引兵解而东归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马童面之 D.令诸君知天亡我
5.下面句子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君王能与(韩信、彭越)共天下 B.使(士兵)各自为战
C.今释(项羽)弗击 D.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汉王)止军
6.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修筑营垒 B.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遭受 D.吾为若德 感激
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来何操
B.吾为公取彼一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C.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若非吾故人乎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8.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9.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灭亡自己,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都尉,共杀死数十百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课件29张PPT。高二年级语文 《〈史记〉》选修鲁教版
垓下之战 夏日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垓下之战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落实翻译。
2、正确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
3、领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鉴赏人物形象,探究性格特点
预习案反馈优秀小组:3、7组优秀案例:榜样就在身边 1、熟读课文,完成下列文言知识的积累
(1)词类活用
①乃引兵解而东归 ② 项王军壁垓下
③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④ 汉欲西归
⑤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⑥亦足王也
⑦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⑧ 马童面之
⑨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预习检测常见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 ? 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王复入壁?????? ?诸侯不从约?????????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举九江兵???????????
诣项王???????????? 今可立致也?????????
力拔山兮气盖世???????? 田父绐曰???????????
期山东为三处????? ?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常见虚词
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则楚易败也????????????
请今进兵??????????????
莫能仰视。????????????
然今卒困于此???????????????????
我何渡为
乃有二十八骑
1.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翻译重点句子4、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5、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6、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乌江自刎
英雄末路垓下突围
东城快战垓下之围
霸王别姬 整体感知十面埋伏自主探究(2分钟)要求:
1.认真审题,形成初步认识。
2.将尚不明白与不确定处圈画出。
3.拿出红笔准备组内合作探究。合作探究(6分钟)内容:
课中案的第1、2题和达标训练的第1、2题。
要求:
1、先一对一讨论,交流自己的心得。
2、小组长调控好组内的跨层交流,整合智慧,达成共识。
目标:积极参与,高效讨论,B、C层同学组织、整理答案,A层同学提升拓展、总结规律方法。
生命在自由的空气中快乐地成长!展示——我的课堂我做主 要求:
展示同学:答题规范、要点全面,书写认真。
非展示的同学:大声朗读课中案中的四首诗歌,然后准备点评、补充、质疑。精彩点评,一起分享!要求:
1、点评同学思路清晰,声音响亮,对展示答案大胆补充。
2、非点评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迅速记录,大胆质疑。探究一:
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总结: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功伐”等性格弱点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达标训练仿照示例,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理性的思考,从关羽、张飞、曹操三个形象中选取一个,再写一个句子对其进行评价。(4分)
示例:刘备一面雄才大略,另一面是惺惺作态,政治家不只有一个面孔。
关羽:一面是赤胆忠心,另一面是妇人之仁,好义士不只有一种性情。 张飞:一面是勇冠三军,另一面是粗暴鲁莽,真英雄不只有一个样貌。 曹操:一面是识才重贤,另一面是自负多疑,大丞相不只有一种品性。(任选其一)探究二:分析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一个好的细节描写,就会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达标训练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分析下片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拓展延伸 课后案】
课内素材应用
学完《垓下之战》一文,本文素材应用于写作,可以有哪些应用角度?课内素材,活学活用(高考作文满分卷片段):
话题“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的期望”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自刎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知迈进。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名家点评谢谢观看课标分析
选修课可以“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我们选用的是鲁教版选修《史记》教材,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精选了其中《廉颇与蔺相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垓下之战》等进行探究学习,把握《史记》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通过学习《垓下之战》,我们洞悉了复杂的人物形象,并从中得到人生启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探究的欲望。考虑到语文学习和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教学中还要充分让学生朗读,以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