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课件+练习)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课件+练习)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2:19:26

文档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2、自主学习,反复诵读,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3、激情投入,感悟人性美,珍爱生命,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老贝尔曼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教学法
【教学时数】? 2课时(其中学生自学1课时)
说明:本课共需两课时,学生自学1课时,课堂教学1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预习学案。
1.学案预习。教师上课前,利用自习时间提前发放《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让所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课前案部分,并把有关作者和背景的要点整理到课本上,有能力的学生完成或部分完成课中案和课后案中的问题,并把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问”一栏中。
2.学案上交。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案(时间一般控制在35分钟以内),并由班级的值周班长或学习委员收齐学案,及时交给任课老师批阅,学案上交后,请同学们再读文本。
3.学案批阅。教师对上交的学案进行批阅,教师通过批阅学案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评价,并做好记录。
★ 学案完成较好的小组:
5组 6组 7组 8组
“我的疑问”-----同学们在自学时发现的问题。
本文的主人公,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
一 、“温馨提示”(课件展示)
崭新的课堂即将开始,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1、请准备好课本、学案、笔记本、中性笔。
2、入座后,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3、请准备好你的激情,全力以赴,让我们享受这美好的一课!
二、解读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2、自主学习,反复诵读,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3、激情投入,感悟人性美,珍爱生命,培养人文情怀。
三、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基础知识过关。
美国 欧·亨利
法国 莫泊桑 《项链》 《羊脂球》
俄国 契诃夫 《变色龙》《套中人》
苔藓(xiǎn) 扶弱济困(jì )? 掺酒(chān)? ??
瞥见( piē) 着想( zhuó) 昵称(nì)?
狭窄(zhǎi)? 窗槛(jiàn) 一幢(zhuàng)??
砖砌(qì)?? 模特(mó) 编辑(jí)?
唠叨(láo) 瞅一眼(chǒu) 矮墩墩(dūn)
模(mú)样 转弯抹(mò)角 蹑手蹑脚(niè)
四、整体感知
1、开端(1-11) 琼珊染病
2、发展(12-36)放弃求生 3、高潮(37-50)重拾希望 4、结局(51-55)苏艾揭秘 五、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有几个人物形象,主人公是谁?
2、在预习的基础上,挑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并大声朗诵,边读边思考: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究竟是“一片___样的叶子呢”
3、这片叶子是谁画的?他是怎样画的?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叙述等表达方式,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150字左右)。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本单元的标题—生命的赞歌)
明确本课的主人公是贝尔曼。
六、分析人物形象
贝尔曼:?
初见: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
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正面描写)?
又见: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重见(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
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一写 外貌: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30)
二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32)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33)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三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他可没有希望了”(52)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55)
侧面描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主题: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知识点链接:欲扬先抑,词语解释为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写作方法。比较著名的此类文章如《荔枝蜜》《范爱农》等。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储光羲《咏山泉》
七、课后案
★ 人间大爱 人性光辉
1、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孟祥斌
2、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舍己救人英雄魏青刚
3、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雷锋传人"郭明义
请为贝尔曼写一段颁奖词:
结束语:一片叶子,一个希望,一次付出,
一次人性的礼赞。诗人泰戈尔说过: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可敬的贝尔曼老人生时不比夏花,死时却超越秋叶。叶子终会飘零,但 爱是不会飘零的,它将永远驻留在我们心间。
《最后的常春藤叶》评测练习
1. 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数落(shǔ) 挪动(nuó) 蔓菁(jīng) 气喘吁吁(xū)
B. 砖砌(qì) 咆哮(xiào) 怒号(háo) 散落(sǎn)
C. 昵称(nì) 窗槛(kǎn) 颤抖(zhàn) 瞥见(piē)
D. 瞅见(chǒu) 唠叨(láo) 殡仪馆(bìn) 闲逛(guòng)
2. 下列词语书写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
A. 淘气 出殡 神秘 漫漫长夜
B. 篷松 奈烦 昂首阔步 一愁莫展
C. 砖砌 苔藓 静侯 蛮不在乎
D. 寂寞 扯蛋 头昏眼花 莫名其妙
3. 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 “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B. “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起的“八”和“七”。
C. “我要呆在这儿,和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藤叶。”
D. 大夫今天早晨告诉我,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
4. 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
A. 苏艾正在画插图,忽然听到一个虚弱的声音重复了好几遍。
B.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火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
C. “她会把死和藤叶联系在一起?笑话。”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D. 她非常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是枯叶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中。
5. 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下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难以琢磨。当然也不是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B. 3年前那个淘气顽皮的小姑娘,如今却以全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我国第一大学 府,真是不堪设想。
C. 假如不愿走向深渊,就让我们走向广阔;假如不愿坐享其成,就让我们勤勉奋斗。
D. 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的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二、创新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
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
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
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
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
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
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
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著《爱情问题》,江苏文艺出版杜1995年版)
1. 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
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2. (1)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母亲要陪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
B. 文中第1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3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
C. 文章第2段和第5段两次写到了“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 文章第3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关注着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E. 文章第6段写母亲临终前,“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强调两个“艰难”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深深同情。
课件17张PPT。 请拿出你的导学案、课本、双色笔、还有你的激情。今日赠言 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释放你的激情,大声朗读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美)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2、自主学习,反复诵读,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3、激情投入,感悟人性美,珍爱生命,培养人文情怀。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美国 欧·亨利
法国 莫泊桑 《项链》 《羊脂球》
俄国 契诃夫 《变色龙》《套中人》
《麦琪的礼物》
基础知识过关
苔藓(xiǎn) 扶弱济困(jì )? 掺酒(chān)? ??
瞥见( piē) 着想( zhuó) 昵称(nì)?
狭窄(zhǎi)? 窗槛(jiàn) 一幢(zhuàng)??
砖砌(qì)?? 模特(mó) 编辑(jí)?
唠叨(láo) 瞅一眼(chǒu) 矮墩墩(dūn)
模(mú)样 转弯抹(mò)角 蹑手蹑脚(niè)整体感知1、开端(1-11) 琼珊染病
2、发展(12-36)放弃求生 3、高潮(37-50)重拾希望 4、结局(51-55)苏艾揭秘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本单元的标题—生命的赞歌)1.请同学们踊跃展示,声音要洪亮,口齿要清晰,语速要适中。
2.展示方式为口头展示。
3.非展示同学:用心聆听,做好重点记录,准备点评、质疑、补充。精彩展示?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含泪的微笑。欧·亨利式的结尾内容:合作探究课中案中三个问题。
要求:【激情投入,活力四射】
1.语速要快,以同学接受为限,尽量不重复。
2.组长协调,先一对一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小组集中讨论研讨的重点,组织最佳答案并形成书面记录,实现智慧整合。
3.不仅讨论答案是什么,更要明确每个问题在文中依据是哪些语句。即要做到有理有据。

生命在自由的空气中快乐的成长!集思广益1.各组经过讨论后,要认真修改,书写规范认真,高效迅速。
2.展示方式为口头展示。
3.非展示同学:根据各层的具体情况搞好巩固落实,并关注其他同学的展示内容,准备点评、质疑、补充。锦上添花一写:
二写:
三写:外貌: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30)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32)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33)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医生:“他身体虚弱,……他可没有希望了”(52)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55)
—— 侧面描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主题: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外貌事业性格智力冲浪外表丑陋、模样怪异郁郁不得志。喝酒无节制、爱说大话、脾气暴躁、但他是善良的。人格富有同情心、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欲扬先抑链接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储光羲《咏山泉》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一片叶子,一个希望,一次付出,
一次人性的礼赞。诗人泰戈尔说过: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可敬的贝尔曼老人生时不比夏花,死时却超越秋叶。叶子终会飘零,但 爱是不会飘零的,它将永远驻留在我们心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