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学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完成学案,自己搜集有关都江堰的资料,小组将本课中出现的疑问进行讨论,将解决不了的问题归纳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
环节一:激趣导入,学生质疑,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关于都江堰的图片,导语紧跟:美丽的容颜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会因风雨的侵蚀而黯淡,唯有人类文明的踪迹穿越苍茫的岁月仍熠熠生辉。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去探寻都江堰这个文明踪迹,了解都江堰,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这一环节将学生带入探索文明踪迹的氛围。将组内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环节二:诵读第一部分,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这一问题:“文章标题是都江堰,开头为什么写长城?这是什么手法?”文章第一部分运用对比的方法,将长城与都江堰对比,证明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同时,播放关于都江堰设计原理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都江堰的奥秘。
环节三:学生自主分析第二部分作者是如何来写都江堰的水。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学案中依然存在疑问的地方以及问题“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李冰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每个小组派代表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当然这个环节非常灵活,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是要让学生明确几点:A抓一些关键词、关键句,尤其注意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字眼。B要注意修辞手法。C、结合语境。通过对李冰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的他的精神品质,以此加以拓展,给学生补充更多的像李冰这样为民造福的官员,当然也会有假公济私、危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这样的人,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从而对全篇文章进行升华,让学生清楚什么的人生才算做成功的,什么样的道路是正值的,以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里针对学生的观点,采用生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方式,实现生生碰撞。
最后,实现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通过文本的学习实现对自己的关照,引用《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鼓励学生克坚克励,克勤克勉。
课后补充训练设计
授课结束后,布置学生完成课后评测练习,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释义)以及作文片段练习,达到巩固所学写作手法的目的。采用小组之间互相批阅的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互相了解不同小组之间的情况,从而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都江堰》教材分析
《都江堰》是鲁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的一篇,文章看似在写“都江堰”,其实作者想通过“都江堰”表现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是赞扬李冰冰清玉洁的人格,赞扬一种勤政为民的价值观,以鉴古知今为目的,将学生带入一种思考文明古迹里暗含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政治理念的深沉境界,让学生了解李冰的人格,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它的可读性和教育意义都不可忽视。
《都江堰》评测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劲(jìn)厉 ? 惊悸(jì) 濡(rú)养 B.颓壁残垣(huán)? 邈(miǎo)远?? 突兀(wù) C.庇(bì)护????? 修缮(shàn)?? 炫(xuàn)耀 D.遴(lìn)选?????浚(jùn)理??? 圭臬(niè)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零售 不吝赐教 出类拔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家俱 百废具兴 口蜜腹剑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C.简炼 百练成钢 适逢其会 东隅已失,桑榆非晚 D.磨砺 再接再励 秉公执法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屏障(遮挡) 邈远(遥远) 庇护(袒护;保护) B.濡养(滋润抚养) 炫耀(夸耀) 充斥(充满) C.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遴选(挑选) 浚理(疏通治理) D.圭臬(比喻标准或法度) 怦然心动(形容心动) 衮衮诸公(各位高官)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B.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我以为”三字说明这仅仅是作者自己的看法,和传统观点大相径庭,所以只能认为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确。 C.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D.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赞扬了李冰的伟大精魂。
5、“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郁达夫谈中国现代散文写作方法时作的一个比喻性的总结,它主要指从生活中的细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其不寻常的特征,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或传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结合我们学习的《都江堰》以及文本中涉及到的表现手法,选取生活中的一事物,抓住其特征,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课件21张PPT。 都江堰余秋雨 环节一: 基础知识再测准确读出下列字词
劲厉 庇护 铁戟 遴选 砭肤
钹磬 诘问 傩戏 浚理 圭臬
礁石 颓壁残垣 卑处一隅
环节一: 基础知识再测准确读出下列字词
Jìng bì jǐ lín biān
劲厉 庇护 铁戟 遴选 砭肤
bó qìng jié nuó jùn guī niè
钹磬 诘问 傩戏 浚理 圭臬
jiāo yuán yú
礁石 颓壁残垣 卑处一隅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目标
1、对比分析长城与都江堰、海水与都江堰的水的不同,思考对比这一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李冰式的精魂及它的现实意义。“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余秋雨先生为什么这么说?比较对象
比较项目
秦始皇时比长城早数十年宏大表面不如长城宏大辽阔空间邈远的时间
已废弛至今在输送清流突兀在外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僵硬的雕塑
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灵动的生活卑处一隅,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只知贡献宝瓶口鱼嘴堰飞沙堰都江堰研读第二部分问题:都江堰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表现的?
环节二:文本探究研读第三、四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仔细阅读文本,小组间互相讨论交流,结合文章相关语句,探究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时间三到五分钟。讨论结束后小组交流展示。环节二:文本探究 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 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它,就是都江堰…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2009年11月6日,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因劳累过度去世,年仅46岁。 沈浩焦裕禄 一九六二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当时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焦裕禄激起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 在除“三害”斗争中,焦裕禄关心群众, 带病实干,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刘志军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巨额财物;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2004年至2014年5月,王敏利用其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秘书长、济南市委书记等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提供帮助,本人直接或通过其妻王丽英非法收受贿赂共计折合人民币1805.103万元。王敏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第七位中央候补委员,也是山东落马的第一位省部级官员。
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
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活着或者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环节三:请同学们阐明自己的观点? 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都江堰》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课前激趣,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诵读文本,合作探究质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质疑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并提高了对散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很好的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当然教学中有许多不可预设的东西,学生的临时生成问题会很多。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按照自己的思路随意地组织答案,这时候需要老师规范并引导。在回答完问题之后,点拨时应多多交给其他学生去做,形成生与生之间的碰撞,而在本课中老师点拨的较多,这一点需要改善。同时,在采用生生之间评价方式时,学生评价的点重点不够突出,这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练习。
《都江堰》课标分析
基于新大纲的要求,中学语文散文阅读、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尤其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学教学中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篇文章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然后,教师适当的提供信息,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把握李冰精神的实质并实现对自己的关照。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用本文的人文精神来引导和熏陶学生,让学生体会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知识能力:运用学案掌握课文中的基本字词,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应用;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分析李冰精神的实质。
3、过程方法:根据高校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情境法——图文并茂,情境激趣。利用多媒体的效果让学生了解都江堰,激发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兴趣。合作法——讨论解疑,重点突破。小组合作会解决一些难题,在讨论中也可得到升华。探究法——个性解读,想象迁移。如果讨论是大家的共同智慧,那探究应该是个性的展示,让学生在探究这个环节有所收获。
4、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课题散文自身的特点及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分析李冰精神的实质。教学难点为: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学习李冰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的政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