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声声慢》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声声慢》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2:14:40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品李清照《声声慢》学习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理解诗词内容,掌握手法,体会词人寄寓在文本中的情感整体感知: 你认为这首词的感情基
调是怎样的?局部揣摩: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选取含有意象的一句进行鉴赏。(手法+诗句分析+情感)深入探究: “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妻恩爱,幸福美满。但其后不久,靖康之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辗转漂泊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多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长期流亡后,词作多伤时感世,沉郁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这类词中虽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际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
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国家破碎,金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晚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但是孙家认为“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品读欣赏: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蹴:踏。②慵整:懒得活动。③袜刬:不穿鞋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到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在国家和个人灾难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地展示出自己生命的全部美,请看后人如何评价这位旷世奇女: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拓展练习: 选取《声声慢》中一句或几句进行散文化描写。拓展练习: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蹴:踏。②慵整:懒得活动。③袜刬:不穿鞋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到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思考:两首词各自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唐诗宋词》 “南宋的乱世词心”中的第一首词,是一代词坛闺秀高手李清照身经家国事变后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以过人的艺术才华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内心深处的愁绪,极具艺术感染力。
【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诗词,对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也接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醉花阴》等。但总体而言,诗词鉴赏是学生的薄弱考点,需要教师在意象、语言、手法等方面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文本特点和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成就;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理解诗词内容,掌握手法,体会词人寄寓在文本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掌握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把握“淡酒、急风”等意象,学习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手法2.
品味语言,体会词人寄寓在文本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导入
提到唐诗宋词,李清照是绝对不能回避的,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诗坛上,她用自己的笔墨、自己的才情演绎了一个意外的精彩,将婉约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想要进一步了解李清照,还要通过她的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声声慢》,让我们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体会她的情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反复诵读、整体把握
自由诵读文本,正字正音
再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读完后,大家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诵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板书:愁】
带着这种愁绪,再次诵读文本。
学生示范诵读,教师点拨评价
学生齐读
品味语言、赏析愁情
既然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愁苦的,文本中那些语句直接体现这一愁字?学生自由回答。
【备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学生赏析,谈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评价。引导学生归纳艺术手法,板书:直抒胸臆】]
在这首词中,词人除了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外,还运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来渲染这种愁情?
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选取含有意象的一句进行鉴赏。(手法+诗句分析+情感)
【要求】:
限时3分钟,把答案写在学案上
2分钟小组讨论,整合、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推荐小组发言人
小组发言,展示成果,教师补充评价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 渲染愁情
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
【明确手法:借景抒情】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借景抒情
梧桐 细雨
四、深入探究、愁之内涵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词人孤独凄凉的境况。《声声慢》被誉为“千古第一悲情词”。是什么导致词人的心境如此之苦呢?看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明确:【板书 亡国之痛 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对比阅读、品读鉴赏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蹴:踏。②慵整:懒得活动。③袜刬:不穿鞋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到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题】这两首词是词人什么时期的作品?词人早晚期词作中的愁有何不同?学生回答。
【明确】早期的愁主要是一种“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甜蜜的忧愁”;晚期的愁是一种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饱含家国之思的深沉的愁。
八、小结:
李清照在国家和个人灾难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地展示出自己生命的全部美,请看后人如何评价这位旷世奇女: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九、作业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蹴:踏。②慵整:懒得活动。③袜刬:不穿鞋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到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思考:两首词各自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