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 3《桂花雨》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规划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3.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作者借助桂花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说说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通过比较、体验等方式,体会童年的桂花之“乐”, 并领悟“寓情于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阅读链接,拓展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透过语言文字,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读课文,检索回忆
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叫《桂花雨》。那作者琦君回忆了与桂花相关的哪些事呢?请自由默读课文,用序号标出关键内容,边读边想。
生:我觉得作者回忆了花的样子,桂花小小的、金黄的。
生:还有花香,香飘十里呢!
生:摇花也有,全家一起摇花可有意思啦。
生:送花也有,作者把桂花送给邻居。
生:吃花也有,花可以生吃,还能做成桂花糕、泡成桂花茶。
生:最后还有赏花,欣赏桂花的美。
师:大家说得都很棒!咱们来一起梳理一下。作者回忆的事情有①花样,桂花细小、金黄;②花香,香飘十里,浸满邻里;③摇花,台风前全家摇花,桂花如雨飘落;④送花,送桂花给邻居;⑤吃花,生吃、泡水、做桂花糕;⑥赏花。
师:这么多回忆中,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花香,感觉整个村子都香香的。
生:我觉得摇花最有意思,桂花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师:没错,在文章里有两个自然段专门写了花香,用了“香飘十里”来形容。而摇花写了3个自然段,就是第4、5、6段。这两个部分确实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
活动二:探究借物抒情之桂花“香”韵
【聚焦“香飘十里”段落】
师:同学们,在咱们这篇《桂花雨》里,写花香香飘十里的是哪些自然段呀?大家仔细找找。
生:是第4段和第7段。
师:那咱们先来读一读第4段,感受一下家乡桂花的香气。(学生朗读第4段)
师:大家读完后,觉得“香飘十里”这句话是怎么写出来的?
生:感觉写得很夸张。
师:没错,那十里有多远呢?
生:五公里。
师:对啦,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而且呀,还用到了一个特别妙的字“浸”。同学们,这个“浸”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淹,像泡在水里一样。
师:非常棒!从这个“浸”字我们能感受到,桂花香不但飘得远,还特别浓,就好像整个人都被包裹在这香气里了。那作者用这么夸张的手法和生动的字眼,这么用力地去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印象深刻。
师:说得好。在作者的记忆中,但凡桂花飘香,心情就会特别舒畅。就像有同学说的“但凡一闻花香,我就心情舒畅,我太爱桂花了”!那大家说说,此处作者借的物是什么?
生:是桂花。
师:对啦,作者先把桂花“香”的特点突出出来,又用夸张和生动的语言去描述,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啦。总结一下,就是把物的特点突出,用夸张、生动的语言描述特点,情感就有啦。
师:接下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第7段,看看这一段的“香”又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朗读第7段)
师:大家读了这一段,发现这里也写了“香飘十里”,还用了“那才是”三个字。这“那才是”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强调、肯定。
师:没错,“那才是”强调了真正的十里飘香,肯定了这才是正宗的十里飘香。再看看第4段,“不说……至少……”感觉香好像少了点,有点勉强说香。如果把第7段和第4段的香比较一下,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
生:用大于符号,第7段的香>第4段的香。
师:看起来好像第7段写的杭州的桂花香过了家乡的桂花。那大家想想,是不是作者说错了呀?杭州的桂花真的比家乡的香吗?
生:不是的,这是作者的写作手法。
师:非常聪明!虽然杭州的桂花确实很香,但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比的不是香味,而是感情,家乡的桂花里有作者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情。作者先认定杭州桂花很香这个事实,接着刻意把家乡桂花说得低调些,最后通过母亲的话进行无情比对,比出来的是人心里的情,情里的感受,感受里的觉知。这就是一种敏感的触觉,也是借物抒情的一种巧妙方式。
师:现在,咱们再读一遍第4段和第7段,好好体会一下作者是怎么借桂花来抒情的。(学生再次朗读第4、7自然段)
师:同学们,咱们来梳理一下,散文是如何借物抒情的呢?
生:要突出物的特点。
师:对,而且要聚焦物的特点来写。具体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生:可以用夸张的手法。
生: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词语。
生:还可以对比着写。
师:大家总结得太好啦!突出物之特点,用夸张、形象生动的词语,再对比着写,这样物中蕴含的情感就显露出来啦,这就是借物抒情的秘诀。
活动三:探秘“摇桂花”之趣与情
师:同学们,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课文中“摇桂花”的精彩部分,请大家朗读第4 - 6段。
(学生朗读)
师:那什么时候摇桂花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桂花成熟时就可以摇啦。
师:没错,那还有其他时候吗?再仔细看看课文。
生:台风来临的时候也能摇。
师:非常棒!花熟蒂落,一般就是中秋之时,就像有首歌叫《八月桂花香》,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师:那桂花是怎么摇的呢?大家读一读第4段找答案。
生:抱着树摇,还可以帮着大人摇。
师:帮大人摇,那可想而知是谁在摇呀?
生:是家人一起摇。
师:对啦,摇桂花的记忆就是家的记忆,就像中秋吃月饼、清明扫墓一样,摇花成了咱们中国人的家族活动。家就像一个温暖的摇篮,有好多温馨的事儿。家是牵线人,咱们就像风筝,和家人之间的回忆点滴就是那根线。在家待得越久,一起做的事儿越多,离开家后思念就越深。那大家说说,摇桂花的时候,摇的是什么呀?
生:摇的是亲情。
生:还有乡愁。
生:也有对家人的思念。
师:太对啦,摇的就是亲情、乡愁和思念。
(老师展示AI出的桂花雨图)
师:同学们,先看看这桂花飘落的雨景图,感觉怎么样?
生:哇,好浪漫。
师:没错,这就是浪漫的诗意。再看看这落花飘香图呢?
生:落花还飘香,感觉很惊喜。
师:对呀,诗意中又多了份惊喜。那这桂花雨是从哪来的呢?
生:是少年和家人大力摇花摇出来的。
师:这就是少年童年的独特韵味呀。
师: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摇花”的过程呢?大家圈出描写动作和感受的词语。
(学生圈画:“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喊着,笑着”“甜丝丝,香喷喷”)
师:“摇花”这件事里藏着哪些情感呢?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生:这里面有童年的快乐,摇花的时候有飘香的惊喜,雨景也很浪漫,我使劲摇的时候还喊着、笑着,可兴奋啦。
生:还有家庭的温暖,全家都一起参与摇花,妈妈还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呢。
生:也有邻里的温情,摇完花还会分送桂花给邻居,像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
师:大家说得都特别好。作者在乡村生活中感受到的这份浪漫,能对抗都市繁华的枯燥和高楼大厦带来的空洞。童年的这份浪漫,会成为他一辈子抵御波折的力量。
师:那为什么这些具体的动作和场景能让我们感受到情感呢?
生:因为这些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很真实,就像我们想起自己小时候好玩的事儿也会特别开心。
师:说得太对啦,与物相关的具体事件,通过准确、细致的描写,让情感有了真实的依托。
师:结合前面分析的“香”和“摇”,大家来说说,借物抒情有哪些秘诀呢?
生:要把物的特点写好,可以夸张写、形象写、对比写。
生:还要添加与物相关的具体事件,要真实、准确、细致地描写动作和场景。
师:非常棒,除此之外,物和事要融合在一起,这样情感才能自然流露,物的特点承载着情感,事件又强化了情感。
师:同学们,借物抒情就是要以物为基础,添加事,把物和事结合起来抒发情感。物要写得有特点,事件要叙述得真实、准确、详细。这样,物就能被咱们借到,情也能抒发出来啦。
活动四:探寻《桂花雨》的串联线索
师:同学们,散文看起来常常是零零散散的,就像《桂花雨》里写的桂花的香和摇桂花这些内容,散落在全文中。但读完后我们并不觉得它散,就好像有一条隐形的线把它们串起来了。那在这篇文章里,串起这些内容的线是什么呢?让我们再读全文来找一找。
梳理时间线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第1段,看看能读到什么信息呀?
生:我读到了桂花盛开的时间是中秋节。
师:真厉害!那读第2段呢,又能读到什么时间相关的内容?
生:读到了小时候。
师:没错。第一段讲到中秋节,第2段讲到小时候,接着大家再仔细找找,第7段和第8段有什么时间信息?
生:第7段讲到中学的时候,第8段讲到现在。
师:很好!现在我们把这些时间信息串起来,当要梳理一条线的时候,我们顺着中秋节往下找,发现第3 - 6段写的是在家乡的时候。那老师给大家补充点资料,作者琦君生于温州,12岁迁居杭州,32岁赴台湾,此后长期定居异乡。本文写于1976年,此时她已离开故乡27年。大家想想,随着时间推移,作者与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那她的情感有啥变化呢?
生:我觉得思乡情越来越浓了。
师:说得太对啦!时间推移中,作者渐行渐远,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深。
梳理物(桂花)之线
师:除了时间线,大家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也贯穿了全文呢?
生:是桂花!
师:没错,我们来梳理一下,桂花在文中有哪些变化呀?它经历了开花、成熟,然后有了摇花雨,还有它的花香,最后变成了回忆。对于人来说呢,就像作者从出生、成长、成熟,再到离开家乡,桂花成了一种思念的符号。那大家说说,桂花从具体的植物,慢慢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思念家乡的符号,看到桂花就会想起家乡。
师:非常棒!桂花从生到落,从清晰到虚化,最终成了思念家乡的符号。那虚化的模样印在心底,就像思念的图腾,让作者无论身在何方都心系故乡。
梳理情感之线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还是从第一段开始,大家说一说这里作者有怎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是思念之情。
师:对,是思念之情,而且这种思念有点泛滥的感觉。那第2段呢?
生:我读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师:很准确!第4段又是什么情感呀?
生:这里感觉是邻里之间的乡情,因为作者提到把桂花送给邻居。
师:真不错!第5段呢?
生:是童年摇花的乐趣,感觉作者写得特别开心。
师:说得太好啦!那第6段呢?
生:我觉得是邻里温情,作者和邻里一起分享桂花,做桂花糕。
师:太对啦!第7段和第8段呢?
生:第7段有思念,第8段思念加剧了,因为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了。
师:总结得很棒!大家看,文章里的情感从思念、喜爱,到乡情、童年之乐、邻里温情,再到思念不断加剧,是一条渐行渐远之线。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时间线、物(桂花)之线和情感线这多条线索串联起来,虽然内容看似零散,但达成了形散神聚的效果,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3.桂花雨
样子:笨笨的、没姿态
桂花(喜爱) 思乡之情
香气:浸、全年、整个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