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黄家镇桂花井初级中学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星期一,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仿佛看到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炯乎不同;遵义城头的灿烂霞光,气冲斗牛;长征路上的对决烽火,轰轰烈烈;延安窑洞的灼灼灯光,惊心动魄……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多少苦难,才有今天的繁荣富强。A.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B.通过语文学习,使我知道了在石头路上也能酣然入梦的红军战士;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可歌可泣的邓稼先;在朝鲜战场上奋不顾身、淳扑可爱的人民志愿军。C.这些卓越的革命前辈以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力挽狂澜。他们是我们钦配的榜样,我们怎能辜负老前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回想这些丰满的学习生活,D.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炯乎不同 气冲斗牛(dòu) 轰轰烈烈 灼灼
B.惊心动魄 酣然入梦(hān) 鞠躬尽瘁 可歌可泣
C.淳扑 卓越(zhuō) 大无畏 榜样
D.狂澜(láng) 钦配 辜负 殷切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严 B.冉冉 C.奋不顾身 D.丰满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延安窑洞的灼灼灯光,惊心动魄……”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B.“通过语文学习”“丰满的学习生活”中的“学习”,词性不同。
C.“升旗仪式”“星星之火”“繁荣富强”“殷切期望”都是偏正
短语。
D.“我们怎能辜负老前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4.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B.通过语文学习,使我知道了在石头路上也能酣然入梦的红军战士。
C.这些卓越的革命前辈以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力挽狂澜。
D.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5.下面选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倡导“孝道”,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③从远古时代孝感动 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再到扇枕温衾的黄香……不胜枚举。
④我国是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这种美德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
A.②④①③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二、(8分)
班级组织开展以“阳光少年共享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6.以下是同学们为这次活动搜集的一些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你想用其中的哪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为什么 (3分)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级想邀请王老师参加此次活动,但是他不在办公室,于是班长给他写了留言条。你发现留言条中有一处格式上的错误,请你帮班长指出并修改。(3分)
留言条
您好!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班定于下周三下午三点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以“阳光少年共享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特邀您参加。因您不在办公室,特此留言。
七年级(1)班班长××
2024年10月1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活动中,有同学找到了下面两幅数据图,大家据此展开了讨论。请你观察这两幅数据图并写出两条探究结论。(2分)
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选择阅读方式的影响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0分)
9.默写。(10分)
(1)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4)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在《己亥杂诗》(其五)中,龚自珍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 。
(6)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描写山村秀丽风光,写景中蕴含世间事物消长变化哲理的诗句是: , 。
(7)琴声悠扬,传递心声。刘禹锡在陋室中“调素琴,阅金经。 , ”,表现出悠闲高雅的情趣。
第二部分 阅读(57分)
四、(21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0—11题。(7分)
送人游吴①
杜荀鹤
君到姑苏②见,人家尽枕河③。
古宫④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⑤。
遥知未眠月⑥,乡思在渔歌。
【注】①吴:苏州,春秋时为吴国都城。②姑苏:苏州的别称。
③枕河:临河。④古宫:指姑苏。⑤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⑥未眠月:月下未眠。
1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是诗人对姑苏城中景物的全貌概写,点明了其房屋沿河而建的特点。
B.颔联从局部入手,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姑苏城民居多、空地少、河渠密布、小桥众多的特点。
C.颈联对仗工整,尤其是“卖”和“载”两个动词的使用,生动地描绘了吴地繁荣、富足的特点。
D.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吴地的人文历史和秀美风光,尾联借月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11.请简要赏析首联“人家尽枕河”一句中“枕”字的表达效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4分)
【甲】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何陋轩记
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①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②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③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④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改)
【注】①上国:国都。②郁:阻滞。③莳(shì):栽种。④信:同“伸”,伸张。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B.予尝圃于丛棘之右(园子)
C.惟吾德馨(德行美好)
D.因名之曰“何陋”(命名)
1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3分)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似之处 两位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相似的人生态度 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及相关背景做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凡人善举 一诺千金
李 强
①“敬礼!”2023年3月7日,伴着清脆响亮的口令,大同市新荣区青泽学校博文班的一名学生,将红领巾系到了入选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葛向栋脖子上,掌声随之响起,这是该班学雷锋主题班会上的一幕。“葛老师奖学金”的发起者葛向栋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学生们讲起了雷锋精神。
②葛向栋,大同市新荣区破鲁乡八墩村人,是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出生在八墩村的他,像一株青松一样将自己扎根在故乡的三尺讲台上,一扎就是四十多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不管有多难,都要帮助那些有困难并且学习优秀的孩子完成学业。”父亲临终前的这句话开启了葛向栋十年如一日的捐赠“长跑”。
③2023年57岁的葛向栋生活并不富裕,一家人还挤在大同市平城区一处老旧小区内,用的是20多年前已破旧的人造革沙发和别人置换下来的旧电视机。当年他一个月收入仅2 000元,妻子没有固定工作,且有一双儿女要养,压力着实不小。
④退缩并不是葛向栋的选项,他发扬起钉钉子的精神,除本职工作外,闲暇时间,街边、洗车场、保安室都曾有过他劳作的身影。2016年,即奖学金设立的第四年,这是葛向栋记忆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企业效益差,收入锐减,别说捐赠,一家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妻子因花粉过敏引发支气管炎,小女儿面临高考,恰好中考前的五月份正是奖学金发放的日子,沉甸甸的压力压在了这个个子不高的男人肩上。“放弃吧,别捐啦,家庭要紧。”有人这样劝他。
⑤“不管再难,答应了父亲、答应了学生,我就要努力去做到。摆摊、洗车、巡夜,这些临时性的体力工作,别人不做的我都做,一个月少则六七百,多则一千多,有时候甚至没啥收入。”葛向栋笑着说,“当时更担心的是,要是筹不到钱怎么办 失信于人吗 那不行!”父亲的遗愿、学生渴望的眼神、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都成为葛向栋不断前行的动力,“一咬牙、一跺脚,也就坚持下来了。”葛向栋眼角处深深的皱纹成为那段日子无言的见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计划得以顺利进行,当学生们从我手中接过奖学金的时候,当学生们向我敬礼致意的时候,我感到特别自豪。”说到这里,这位年过半百的晋北汉子朴实地笑了笑。
⑥为实现父亲“捐资助学,爱乡兴教”的临终遗愿,2013年至2023年,葛向栋在家乡新荣区青泽学校以父亲的名义设立“葛老师奖学金”。一诺千金,诚实守信,10年出资20万元,每年如期捐赠2万元,资助奖励该校困难及优秀学子。截至2023年3月,共383人次获得“葛老师奖学金”,仅2022年,就有55名学生获得该奖学金。
⑦“雷锋精神讲的就是奉献,讲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它永不过时。能入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是我的荣耀。”葛向栋表示,将继续秉承雷锋钉钉子的精神,走好自己的路,在平凡中创造更多的不平凡,将父亲崇德向善、助人为乐的家风传下去。
(选自“山西新闻网”,有删改)
为了弘扬雷锋精神,电视台计划拍一部关于“葛老师奖学金”的发起者葛向栋的纪录片,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6.编剧认为文中第④段概括了葛向栋在实现父亲遗愿的第四年遇到的困难,并从中选出下列拍摄镜头。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3分)
镜头一:企业效益差,收入锐减,(1) 。
镜头二:(2) ,需要用钱。
镜头三:小女儿面临高考,需要用钱。
镜头四:(3) ,资金困难。
17.编剧在设计剧本时做了如下设计:
(1)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记叙顺序 试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了照应的写法,试从文中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主演为了演好角色,正在揣摩剧本。请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情感。(3分)
当时更担心的是,要是筹不到钱怎么办 失信于人吗 那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纪录片播出后,请你作为观众结合影片内容,谈谈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坚守诚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14分)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绿意葱茏,看它子女成群,看它阖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丽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内敛,那么自得,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然后会结果实,名曰槐角。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树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却没有看到黑槐树开花。走过春,走过夏,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伤心,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七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蓬蓬,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寂静的林子是鸟雀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抬头望,一树槐米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若是盛放时节,像婀娜的烟云,像璀璨的晚霞,光彩夺目。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还没开放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 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了,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早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展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折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猛抬头,看到树顶有小小、黄黄的花蕾,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有删改)
20.文章写了不同时期作者看到黑槐树的不同状态和境遇,请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时间 状态 境遇
今年,走过春,走过夏 没有开花 (1)
去年七月 (2) 再过些时日,就会 花开
(3) 一树槐米被尽数 采去 折枝断骨,妻离子散
今年暑假 小小、黄黄的花蕾,一蓬蓬 继续开花,次第捧出花蕾
21.文中画线句是对“洛阳红”开花的描写,请从修辞、关键字词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若是盛放时节,像婀娜的烟云,像璀璨的晚霞,光彩夺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写黑槐树的经历及它的智慧,但第⑦⑧两段为什么要写牡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为大家所共同拥有。”读了本文,你会把文章推荐给下面的哪一位同学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明理由。(5分)
甲同学:处事张扬,比较情绪化。
乙同学:极度自卑,遇事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7分)
24.学校举办“读名著经典,品百态人生”交流分享会,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的部分阅读成果,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7分)
(1)【选取情节,设计海报】祥子怀揣着卑微的北漂梦想,保尔对峙过绝望的命运之枪,他们都是孤独而勇敢的人。请你参照示例,选择一个物品为宣传海报配图。(2分)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选择的物品是 ,因为: ,这是祥子孤勇奋战的见证。 我选择的物品是保尔的手枪,因为他曾用这把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准备自杀,但最终战胜了懦弱,它是保尔战胜绝望的见证。
(2)【剖析原因,探究主旨】保尔活出了生命的价值,而祥子却自甘堕落,虽生犹死。请结合整本名著,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2分)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个人原因:① 。 社会原因:② 。 个人原因:保尔在遇到挫折时能自强不息,战胜自我,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社会原因:保尔生活在革命年代,在党和组织的引导和关爱下,他心中有信仰,行动有方向。
(3)【对话人物,深化认识】 如果穿越时空,祥子与保尔相遇,请结合选段,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 (3分)
祥子对保尔说: 保尔对祥子说:
“保尔,你已丧失了劳动能力,这样活着还有意思吗 可你一心为别人,你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我佩服你。” “ ”
第三部分 写作(60分)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60分)
这学期我们通过教材,领略了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等杰出人物的风采,也跟随作者走近了阿长、卖油翁等平凡百姓的生活。他们或默默奉献,或说话掷地有声,或身具非凡技艺,或质朴,或亲切,或令人惋惜同情。无论伟大还是平凡,他们都有与众不同之处。
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令你难以忘怀的人吧!他们善良朴实,他们聪明机智,他们风趣幽默,他们技压群雄……
请以《那个特别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材真实、新颖,不得抄袭、套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黄家镇桂花井初级中学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3分)
一、
1.B
导析:B A项,“炯”应写作“迥”,“斗”应读作“dǒu”;C项,“扑”应写作“朴”,“卓”应读作“zhuó”;D项,“澜”应读作“lán”,“配”应写作“佩”。
2.D
导析:D 丰满:充足;(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此处修饰“学习生活”,使用不当。
3.C
导析:C “繁荣富强”是并列短语,其他三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4.C
导析:C A项,否定不当,删掉“珍惜”前面的“不”;B项,主语残缺,删掉“通过”或“使”;D项,语义重复,删掉“忍俊不禁地”或“地笑了”。
5.D
导析:D 这几个句子组成的语段主要讲了“孝”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以名句引出话题,故②句为首句。紧随其后的④③①句是对“孝行”从古至今的阐述,且④句是总起句,③句是说古代的孝行,①句是说今天倡导“孝道”的价值和意义。故正确排序为②④③①。
二、
6.
答案:(示例)第①句。因为求学问道的方法是勤奋和刻苦。只有好读书,勤读书,肯吃苦,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我想用第①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7.
答案:缺少称呼语,应在开头加上“尊敬的王老师:”,并顶格书写,单独位于一行。
8.
答案:(示例)①如今,更多人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②阅读习惯、方便快捷、自身喜好是影响人们选择阅读方式最重要的三种因素。
三、(10分)
9.
(1)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4)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在《己亥杂诗》(其五)中,龚自珍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6)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描写山村秀丽风光,写景中蕴含世间事物消长变化哲理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7)琴声悠扬,传递心声。刘禹锡在陋室中“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表现出悠闲高雅的情趣。
第二部分 阅读(57分)
四、(21分)
10.D
导析:D 尾联“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意思是“遥想你在明月高照的未眠之夜,定会轻唱渔歌寄托思乡之情。”写的是友人在吴地思念家乡。D项中“借月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理解错误。
11.
答案:“枕”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吴地河流众多,姑苏城房屋依河傍水而建、与河流共生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吴地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4分)
12.B
导析:B 圃:开辟园圃。
13.
答案: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
译文: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
译文: 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15.
答案:刘禹锡、王守仁虽身居偏远的陋室,却过着远离世俗的高雅生活,这体现了他们的志趣高洁、安贫乐道。两篇文章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陋室铭》写于刘禹锡被贬和州期间,从【乙】文可知《何陋轩记》写于王守仁因罪被贬到龙场期间。两篇文章的作者虽都在被贬的处境下,但仍以君子的品性要求自己,仍然保持高尚的节操,保持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16
镜头一:企业效益差,收入锐减,(1) 一家人吃饭困难 。
镜头二:(2) 妻子因花粉过敏引发支气管炎 ,需要用钱。
镜头三:小女儿面临高考,需要用钱。
镜头四:(3) 中考前发放奖学金 ,资金困难。
17.
(1)
答案:倒叙,文章一开始就写了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青泽学校博文班的一名学生给入选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葛向栋系红领巾的事,引出下文葛向栋信守承诺、克服困难实现父亲遗愿的事。
(2)
答案:(示例)葛向栋父亲临终前说的“不管有多难,都要帮助那些有困难并且学习优秀的孩子完成学业”与下文的葛向栋“实现父亲‘捐资助学、爱乡兴教’的临终遗愿”相照应,使得文章情节更为完整,结构更为严谨。
18.
答案: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葛向栋在实现父亲遗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坚定,赞颂了他一诺千金的品质。
19.
答案:(示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时,要讲究诚信。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优良品格。对别人许下了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14分)
20.
答案:(1)太伤心,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2)串串蓬蓬 (3)去年放假的一天
21.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牡丹花开放时的繁盛茂密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22.
答案: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黑槐树的淡泊宁静,表达了作者对黑槐树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3.
答案:(示例)我会推荐给甲同学。因为甲同学处事张扬,比较情绪化,正如文中的牡丹,抗议的方式过于决绝。而文中的黑槐树,无论面对什么境遇,都能淡然处之,淡泊宁静,我希望甲同学也能拥有这种生活智慧。所以我会把文章推荐给甲同学。
六、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选择的物品是 (示例)祥子的第一辆车 ,因为: 这是他经过三年辛苦打拼才买到的 ,这是祥子孤勇奋战的见证。 我选择的物品是保尔的手枪,因为他曾用这把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准备自杀,但最终战胜了懦弱,它是保尔战胜绝望的见证。
(2)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个人原因:① 祥子自身软弱、目光短浅、意志不坚定,多次受挫后自甘堕落 。 社会原因:② 黑暗的旧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找不到出路 。 个人原因:保尔在遇到挫折时能自强不息,战胜自我,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社会原因:保尔生活在革命年代,在党和组织的引导和关爱下,他心中有信仰,行动有方向。
(3)【对话人物,深化认识】 如果穿越时空,祥子与保尔相遇,请结合选段,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 (3分)
祥子对保尔说: 保尔对祥子说:
“保尔,你已丧失了劳动能力,这样活着还有意思吗 可你一心为别人,你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我佩服你。” “ (示例)祥子,你不要总想着别人会带给你好处或者负担,而要想想怎样做才会让小福子,让你身边的人幸福。心里只有个人得失,注定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 ”
第三部分 写作(60分)
七、(60分)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