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线索。
2.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研读语段,感受小说的奇妙构思。
教学重点
1.浏览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线索。
2.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研读语段,感受小说的奇妙构思。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科学探索不止,精神之火不灭”,沿着第六单元的科学探索之路,我们了解了斯科特一行的悲壮伟大,感知了杨利伟太空一日的惊心动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微视频设计,走进刘慈欣笔下的的科幻世界,发现未来人类勇于科学探的精神。
二、浏览,寻“眼睛”
1.板书题目,学生观察课文标题,自主质疑,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学生的提问。
预设——
她是谁?谁带上了她的“眼睛”?“眼睛”是什么?“眼睛”的功能是什么?带上她的“眼睛”去做什么?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她的“眼睛”感受到了一些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回答自主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预设——
标题中的“她”是谁?——“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谁带上了她的“眼睛”?——要去度假的“我”带上她的眼睛。
“眼睛”是什么?——一副传感眼镜。
“眼睛”的功能是什么?——佩戴“眼睛”的人可以将视觉、触觉、味觉传给同样佩戴“眼睛”的人,让那个人如临其境,分享感官的美好触动。
带上她的“眼睛”去做什么?——去草原度假,欣赏地球美丽风光。
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因为“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小姑娘被困地心。为了让小姑娘最后看看这美丽的世界,主任安排我带上她的“眼睛”。
她的“眼睛”感受到了一些什么?——她看见了草原上的花花草草和美丽的月光,感知到溪水的清凉,微风的轻柔,听到了雨中鸟儿的鸣叫。
3.说说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预设——
这是一双高科技的眼睛,这是一双连接地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眼睛,这是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这是一双藏着对生命最纯粹的热爱的眼睛……
三、跳读,述“眼睛”
1.跳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尝试用“我”“她”以及“主任”的视角复述这个故事。
预设——
“我”的视角:“我”是空间站的一名宇航员,对日复一日的灰色生活感到麻木。主任给了我一项特殊任务——带上一双“传感眼睛”,替一位被困在地心的女同事体验地面世界。起初我觉得这不过是例行公事,敷衍地带着她看草原、溪流、野花。但她却对一切都充满狂热的好奇:“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溪里去”“能闻到青草的味道吗?”她的感知力像一把钥匙,撬开了我麻木的感官。直到任务结束,主任才告诉我真相: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因事故坠入地心,永远困在6000公里深的地核中。那双“眼睛”是她与世界最后的连接。我终于明白,她为何对一片落叶、一滴露珠都视若珍宝——那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人间最后的眷恋。从此,我再也无法忽视晨光与晚风,因为我知道,有一双眼睛永远留在了黑暗里,替我看着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她”的视角:当“落日六号”失控坠入地心时,我知道自己成了永恒的囚徒。地核舱里只有无尽的黑暗和高温,直到地面送来这套“传感眼睛”——它成了我最后的窗户。我让“他”带我去草原,去闻野花的香气,去听溪流的声音,去摸冰凉的露水。我贪婪地索取着每一寸感知,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唯一能“触摸”世界的方式。我不敢告诉他真相,怕打扰这份纯粹的美好。我只是反复说:“多看看吧,帮我记住这些。”当地面通讯即将中断时,我轻声说:“谢谢你。”黑暗中,我仿佛仍能看见草原上的阳光,听见风穿过草叶的声音——这些记忆,足够支撑我在这地心深处,做一个漫长而温暖的梦。
主任的视角:“落日六号”事故报告下来那天,整个指挥中心一片死寂。她是最优秀的领航员,却困在了6000公里深的地核,再也回不来了。我们能做的,只有送去一套“传感眼睛”,让她最后看看地面。我找了个对生活有点“麻木”的宇航员——“我”,希望他能带着她的眼睛,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我没告诉他真相,怕影响任务,更怕她知道后会放弃。直到任务结束,我才把记录交给“我”:“她最后说,‘谢谢’。”看着“我”红着眼眶冲出办公室的背影,我知道,她不仅留住了自己的眼睛,更唤醒了另一个人对生命的敬畏。这双眼睛,最终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光。
2.根据复述,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预设——
“我”带上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领航员的“眼睛”去草原度假,完成了她最后一次感受世界的心愿。
四、研读,析“眼睛”
1.再读课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文章中的主要事件。
预设——
事故发生→任务分配→地面体验→任务结束→真相揭露→“我”的转变
追问: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线来写整个故事?
预设——
预设:制造悬念。若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先写事故发生,再写任务分配),读者会提前知晓“她”的悲剧命运,从而削弱对“她”反常行为(如对露珠、青草的狂热珍视)的好奇。这样的叙述顺序,能充分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2.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悬念和伏笔的地方,在相应的文字处旁批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明作用。
预设——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开篇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又读者阅读。〕
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令读者对“她”奇怪的表现感到好奇,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热,热得像……地狱。”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前后照应,突出了“眼睛”的主人生存环境恶劣。)
……
五、小结
一双神奇的“眼睛”,连接了两个世界,唤醒了一颗死寂的心,在作者精心设置的情节中,我们为这“眼睛”的神奇触动的同时,也为故事中的人物而感动。
六、布置作业
1.科幻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作品。请运用浏览的方法,找出文中科学事实与想象交织的地方,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2.试着给小说重新写一个结尾,传达不一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段,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2.品析语句,了解科幻特点,感知写作特色。
3.思辨讨论,汲取文学养分,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
1.研读文段,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2.品析语句,了解科幻特点,感知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思辨讨论,汲取文学养分,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人说,科幻小说是人类写给未来的情书。从这句话里你听出了什么?
(开放性问题,重在引导学生说出科学、幻想、人文等关键词。)
二、读人:坚守与救赎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涉及到两个人物:“我”和小姑娘。谁是主角?为什么 ?
预设——
“我”是主角,因为故事以第一人称“我”展开,读者全程跟随“我”的行动与心理变化:从最初对“眼睛”任务的麻木敷衍,到通过共享感官逐渐被“她”对自然的热爱感染,最终在得知真相后陷入巨大的震撼与反思。而且,小说的所有情节都是靠“我”来推动的。
“她”是主角,因为“她”虽未直接出场,却通过“眼睛”系统的感官共享贯穿始终。她对一花一草的细腻观察、对落日余晖的热泪盈眶,与地心囚笼的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构成了故事最震撼的悲剧张力。而且,如果没有她的存在,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我”和“她”都是主角,因为“我”和“她”一个显性的故事讲述者,一个是隐性的故事推动者,“我”是现实的行动者,“她”是精神的象征者。“她”的过往、“我”和“她”的现在以及“我”的未来组成了这个故事,所以“我”和“她”都是主角。
2.跳读文中描写“她”通过“眼睛”感受外界时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讨论:从“她”对这些看似平常事物的“异常强烈”的反应(如小花、风、水、月光),你能感受到“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预设——
对自由与美好的极度渴望;被困地心的巨大反差带来的痛苦;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敏感;强烈的孤独感与对沟通的渴求。
3.故事结尾处,“我”受到了强烈震撼,为什么会受到震撼?除了震撼,还有怎样复杂的情绪?
预设——
知道“她”的经历后,“我”为“她”的乐观坚韧、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极致敏感、在绝境中依然保持人性的温暖与尊严、强烈的使命感所震撼。
除了震撼,“我”还有很多复杂的情绪:比如愧疚——后悔之前敷衍任务,没有认真陪她看世界;心疼——想到她永远困在黑暗里,再也摸不到树叶、闻不到花香;敬佩——她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希望,却还在坚持工作,没有放弃对美好的向往;最后还有珍惜——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用她的视角重新看待生活,连一阵风、一声鸟鸣都觉得格外珍贵,好像替她好好活着一样。
追问:小说结尾写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我”为什么这么想?
预设——
因为“我”知道了“她”永远被困在深深的地心,再也无法看到地面的阳光、花草和一切美好。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珍惜深深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会带着她的眼睛(其实是她的感受)去看世界,替她好好感受每一阵风、每一朵花,就像她一直陪在身边一样。所以不管“我”走到哪里,心里都装着她的心愿,感觉她从未远离。
三、读文:科技与人文
1.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将科学和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快速浏览32-44段,找出文章中的幻想之奇和科学之真。
预设——
(1)幻想之奇(虚构的想象元素)
“眼睛”设备的感官共享技术:文中幻想出一种能远程传递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眼睛”系统,让地面上的“我”能直接共享宇航员“她”的感官体验。这种“神经连接+实时感知传输”的技术目前完全不存在,属于大胆的科幻想象。
“落日六号”地航飞船的超深探索:飞船能钻探到地下600公里(远超现实中人类钻探的极限深度12公里),甚至穿越地幔进入地核边界,这是对地球内部探索的夸张想象,现实中无法实现。
(2)科学之真(基于科学原理的合理设定):
地心环境的科学依据:文中描述地心“温度高达五千摄氏度,压力是地面的数百万倍”,岩石呈“塑性状态”,这符合地球物理学对地心(地核)的科学认知——高温高压下物质会呈现特殊形态,是有科学理论支撑的。
中微子通信技术:提到用“中微子束”进行地下与地面通信,中微子是真实存在的微观粒子,具有穿透力强的特点,现实中科学家确实在研究中微子通信技术,用于穿透地球或海洋等障碍物,这里的设定符合科学逻辑。
封闭生态系统的生存逻辑:“她”依靠飞船内循环系统维持生命,需要“氧气、水和食物的循环利用”,这与现实中空间站的生态维持原理一致,是基于现有生命科学的合理推测。
(第一课时已布置相关任务,如学生无法准确说出来,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2.有人说,刘慈欣的小说充满了人文关怀,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
《带上她的眼睛》里,“她”被困在地心600公里的黑暗中,永远回不来,却还拼命用“眼睛”看小花、闻青草、听风声——作者没有只写科学设备多厉害,而是一直关心她的心情:她会为一片落叶哭,会珍惜每一秒阳光。这就是对“人”的在意,哪怕在绝境里,也要写出人的情感和对美好的渴望。
还有“我”的变化:从一开始觉得任务无聊,到后来会替她摸树叶、听鸟鸣,甚至想“走到天涯海角都离她不远”。作者通过这种转变告诉我们:科技再发达,也不能忘了珍惜身边的美好,关心他人的感受。这种对“人”的重视,就是最动人的人文关怀呀。
四、读己:当下与未来
从“我”和“她”的经历,带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五、小结
再先进的科技,都不及一颗对世界敏感的心;再遥远的幻想,最终都要回到“人”的温度。就像“我”带着“她”的眼睛行走人间,愿我们从此也能带着这份感悟:珍惜脚下的每寸土地,留意身边的每缕微风。因为真正的“看见”,从来不只是用眼睛——当你为一朵花驻足、为一阵风动心时,或许就已经读懂了科幻背后最温暖的答案:无论未来如何,人性的光芒与对美好的向往,永远是我们前行的方向。那么,此刻的你,又想用怎样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呢?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一些科幻小说名作,在比较中深入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感受作品的现实意义。
推荐作品:刘慈欣的《朝闻道》、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等。
2.未来如何她不知道,陪伴她的只有机器和炎热,这样一个20岁的小女孩选择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请你为她写一段颁奖词。
板书设计
她 乐观坚韧 热爱生命 温暖尊严 责任担当
带上她的眼睛
我 震撼 愧疚 敬佩 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