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3《“蛟龙”探海》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23《“蛟龙”探海》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08:3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23《“蛟龙”探海》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语句,了解核心事件。
2.拟小标题,复述课文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3.查阅资料,了解来龙去脉,知晓深潜发展。
教学重点
1.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复述课文内容。
2.拟小标题,梳理事情经过,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了解来龙去脉,知晓深潜发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伟人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一代又一代中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们不仅翱翔太空,实现了九天揽月,同时也深潜大海,完成了五洋捉鳖的壮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蛟龙”探海》,了解我国在载人深潜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浏览,知“深潜”
1.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语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课文以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深潜7000米海试为核心,详细描述了海试团队从准备到下潜的全过程(包括出征仪式、3小时下潜监控、成功坐底7020米等细节),并结合同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航天奇迹,展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和航天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追问:你圈画了哪些语句,为什么要圈画这些语句?
预设——
“2012年6月24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成功进行7000米深潜海试,创造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纪录。”(直接点明核心事件)
“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潜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记录海试准备的关键细节)
“经过3个多小时的下潜,坐底7020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明确下潜结果与意义)
“这一天(6月24日),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正好这一天‘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关联同日航天成就,凸显科技突破的综合性)
2.讨论:阅读叙事类文章的时候如何圈画关键句?(哪些句子是关键句?)
预设——
圈画核心事件句、圈画过程细节句、圈画意义揭示句(情节推进句、人物刻画句、环境描写句、主题揭示句、过渡句/段……)
三、概括,述“深潜”
1.《太空一日》中,作者采用小标题,不仅让读者一目了然文本内容,还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明晰,如果《“蛟龙”探海》也用小标题,你会如何划分结构,并分别拟什么小标题呢?
预设——
1 - 4段 深海的召唤
5 -10段 “蛟龙”来了
11-15段 潜入深蓝
16-20段 海天对话
21段 永不停歇
2.阅读文章11-20段,复述相关内容。
预设——
2012年6月24 日清晨,“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带着“蛟龙”号到达马里亚纳海沟。北京时间4时20分,三位试航员进入潜水器开始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下潜。北京时间9时07分,“蛟龙”号成功坐底7020米。同一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与“蛟龙”号一起创造了中国的“海天”奇迹!
3.再读课文,说说在探海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科研人员是怎么战胜这些困难的?
预设——
天气环境的挑战:探海当天遭遇“风雨突袭”,大海如同“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恶劣的天气条件对海试的顺利进行造成了直接阻碍。
多次深潜试验的艰辛:海试团队需要“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地深潜试验”,从2009年的1000米到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每一次突破都需克服技术和环境的双重挑战,过程充满坚持与艰辛。
4.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补充资料——
中国人在海洋深潜中还需要面对以下困难:
极端高压环境挑战。深海每下潜10米增加1个大气压,万米深潜需承受约1100个大气压(相当于50架波音747飞机叠压),远超人体承受极限。潜水器需具备极强抗压能力,技术突破难度极。
黑暗与复杂环境限制。200米以下深海完全无自然光,依赖声呐等设备但视野有限;深海生物形态特殊(如透明、自带冷光),地形复杂(如海沟、盆地),增加探索难度。
设备技术与维护难题。潜水器需耐高压、抗海水腐蚀(盐分、矿物质等加速金属锈蚀),需使用昂贵防腐合金或复合材料;实际下潜中曾出现电气绝缘故障、机械臂油管断裂等险情,维护成本高。
外国技术封锁。出海作业常遇台风、巨浪、风雨突袭(如“蛟龙”号海试日曾风雨交加),船员需应对晕船、体力不支等问题,下潜计划易受干扰[3][4]。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美国、日本等国对中国实施海洋深潜技术封锁,如日本对耐压玻璃窗技术全面封锁,美国“阿尔文号”等深潜器形成技术代差,致中国初期深潜技术落后,核心设备依赖解析国外模糊资料攻关。
四、研读,评“深潜”
1.深入文本研读细节,探究中国“蛟龙号”海试,“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深层次原因。
预设——
特殊的命名:“蛟龙”入海,走向深蓝。
特殊的时间:2012年6月24日,海天连心。
特殊的地点: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
特殊的深度:下潜至7000米,具备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潜水器技0术先进。
特殊的意义:深潜奇迹,中国壮举。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蛟龙”探海的“蛟龙”,是怎样的“蛟龙”?参考句式:这是一条 的“蛟龙”,因为 。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五、小结
见天这节课,我们随“蛟龙”潜入深蓝,共赏“海天同辉”的壮美。从圈画关键句理清探海脉络,到拟小标题梳理结构;从探究困难感悟科研艰辛,到评“蛟龙”意义读懂中国力量。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探渊;今日共品“蛟龙”故事,明日续写探索新篇!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2.查阅资料,尝试用3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我们海洋深潜从2016年至今所取得的进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链接背景,了解我国的科技成就,理解事件的重要意义。
3.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勤学报国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链接背景,了解我国的科技成就,理解事件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勤学报国的理想。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如果“蛟龙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那天,你也在现场,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二、细读课文,感受情感
1.同桌合作交流,圈画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句子的含义。
示例——
当历史老人脚步蹒跚地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
品析:作者将历史进程比喻成老人的脚步,“蹒跚”一词更将历史发展的曲折特点人格化,委婉地表达出“20世纪初,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和日本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一事实,流露出中国人心中深深的遗憾之情,为下文中国探海后来居上蓄势。
预设——
(1)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嚣。
(2)马里亚纳海沟,中国的“蛟龙”来了!
(3)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 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
(4)自从2009年开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的海底试验。
……
(学生反馈时,教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语句,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从标点、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品味词句含义及表达效果。)
2.圈出课文当中诸如“中国”“我国”“民族”等或与中国、中华文化相关的字眼。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反复使用这些词语?
预设——
(1)强化民族身份认同:通过“华夏子孙”“炎黄子孙”等词汇,将深海探测成就与民族历史文化根系相连,呼应开篇“哪吒闹海”等传统文化符号,构建“科技探索—文化传承”的叙事逻辑4 12 18。
(2)凸显自主创新意义:“我国自主研发”“中国载人潜水器”等表述,强调技术突破的独立性,打破“20世纪深海探测被美俄法日垄断”的历史语境,彰显科技自立自强4 6 17。
(3)激发民族自豪感:将“蛟龙号”深潜与“神舟九号”航天任务并置,以“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的感慨,强化国家实力崛起的集体共鸣
追问:在课文中再找出一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揣摩作者对“蛟龙号”的情感。
预设——
语句:“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
视觉符号的象征意义:“鲜红的五星红旗”与“蓝色‘蛟龙’”形成色彩对比,既突出国家标识,又暗合“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民族梦想。
拟人化的情感投射:前文将科考船甲板设备描写为“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用“怀抱”“小鲸鱼”等亲昵意象,赋予“蛟龙号”生命感,体现作者对国之重器的珍视与自豪。
三、展读课文,感受精神
1.链接资料,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002年,“蛟龙”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成为通信声学系统国家“863”重大专项。
2007年8月底,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装完成。
2009年,蛟龙”出海,在中国南海完成1000米级海上试验。
2010年,在中国南海完成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1年7月,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下潜试验,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技术已跨入国际第一梯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的深海。
预设——
从资料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深海探测技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奋进历程。2002年“蛟龙号”立项时,我国深潜能力尚属空白;仅用10年就实现从1000米到7000米的突破,成为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这背后是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从总装完成到7000米海试,每个技术节点都凝聚着自主创新的智慧。
2.结合本节课所学和助读资料,尝试用“‘蛟龙’探海,探出了 ”的句式,说说你对“蛟龙”探海这一壮举的深刻理解。
预设——
蛟龙探海,探出了深渊的寂静里,钢铁脊梁撑起的中国刻度;探出了波涛的勋章上,镌刻的七千米深蓝的尊严;探出了海渊无垠处,中华民族开拓深蓝的征途!
四、关注发展,奔赴海天
1.交流课下搜索的2012年至今我们海洋深潜所取得的进步的资料。
预设——
2012年至今,中国海洋深潜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2012年,“蛟龙”号成功下潜7062米,使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覆盖全球99.8%海域。
2017年,“深海勇士”号突破4500米级,国产化率超95%,锂电池系统使作业效率提升3倍,累计下潜超500次发现“深海花园”生态系统。
2020年,“奋斗者”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创中国载人深潜纪录,采用新型钛合金耐压舱可承受1100个大气压,实现全海深探测。
2025年“蛟龙”号完成关键部件升级,速度提升并配备超高清摄像设备。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深潜装备矩阵,“三龙”协同形成从无人到载人全海深探测能力,2024年下潜116次创历史新高,推动深海科研常态化、国际化,为人类深海探索贡献中国智慧。
2.从“神舟一号”再到“嫦娥”“祝融”,从“蛟龙”到“奋斗者”,从太空到深海,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一直在路上,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能做些什么?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重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五、小结
“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愿我们永葆这份壮志,奔赴未来的星辰大海。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2012年6月24日在“向阳红09号”上的一名科研人员,在“蛟龙号”成功坐底7020米后,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日记片段,记录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和你的内心感受(需融入文中细节)。
板书设计
蛟龙探海
情感 精神
骄傲自豪 工匠精神
爱国情怀 无畏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