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0:1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蓦然mù 龟裂jūn 狩猎shǒu 嘱咐zhǔ
B.羁绊bàn 戛然gá 糜子mí 油馍mó
C.缄默jiān 两栖xī 连翘qiào 沼泽zhǎo
D.斡旋wò 携带xié 沙砾lì 迁徙xǐ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塞车 堵塞 敷衍塞责 B.曲折 曲解 弯曲不平
C.载体 记载 千载难逢 D.折腾 折本 损兵折将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天衣无缝 严峻 奇伟磅礴 枯燥
B.人情事故 震撼 草长鹰飞 追溯
C.周而覆始 致密 海枯石滥 彗星
D.消声匿迹 潮夕 张灯结彩 装置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明解出一道数学题后,大彻大悟地喊道:“我终于明白了!”
B.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精妙绝伦,飞天神女的姿态令所有参观者叹为观止。
C.他沉迷科研十几年,目空一切地钻研,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
D.当主持人宣布晚会结束时,舞台上的表演戛然而止,演员们有序退场。
5.选择关联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 楔形文字困难些。但是, 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 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还有助于我们去寻底下的宝藏。
A.或者 尽管 因为 所以 B.和 尽管 不仅 而且
C.或者 不管 不仅 而且 D.和 不管 因为 所以
6.下面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戏剧性的组合,实则是因为剧烈的地壳运动使海底沉积层与陆地冲积层反复叠压,最终在造山运动中抬升为现今的山体。
②但这类页岩常与棱角分明的砾岩共生,形成犬牙交错的地质剖面。
③地质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殊岩石——页岩,其层理细腻如书页。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层间保存着完整的水生生物化石,且排列规律。
⑤这种结构印证页岩形成环境:稳定条件下,生物残骸与矿物有序沉积。
A.③⑤④②① B.①②④③⑤ C.③④⑤②① D.①②⑤④③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幕后特辑,使观众们深刻理解了国产动画制作的艰辛历程。
B.火尖枪全名为“紫焰蛇矛火尖枪”,是一件珍贵的太乙真人在昆仑玉虚宫炼制的神器。
C.据导演饺子创作手记显示,《哪吒》引发共鸣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身份焦虑造成的。
D.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不仅充满了逆天改命的热血豪情,更深深触动了当代青年的心灵。
二、名句名篇默写
8.根据提示内容默写。
漫步诗文苑,品味千年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①“ , ”,感受洞庭湖云气蒸腾、波涛撼城的雄浑气象;读《蒹葭》中的②“ , ”,想象芦苇苍茫、秋露凝霜的朦胧意境;读《小石潭记》中的③“ , ”,领略潭水清澈、游鱼自由自在游动的景物之美。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①,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①砌:台阶。
9.第一首通过“风烟”二字暗示友人赴任路途的 ,第二首则以“乱烟”二字映射情感,体现诗人送别时的 心绪。
10.下列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方式和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诗句 抒情方式 情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直接抒情 ①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② ③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核舟记》节选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曾不盈寸( ) (3)日光下澈( )(《小石潭记》)
(2)悉如外人( ) (4)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3.结合两文内容,回答问题。
(1)【甲】文通过“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的语句,表现了核舟的 特点;【乙】文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语句,描绘了桃花源的 特点。
(2)两文末句“技亦灵怪矣哉”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节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文本二】
《诗经》有云:“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寥寥八字,道尽中原地区初夏物候更迭。唐代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见庐山桃花晚放,挥笔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诗笔揭示 的影响。宋代陆游晚年隐居山阴,观察入微:“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借竹笋与辛夷花时序,暗合物候古今之变。古人虽无现代科学概念,却以诗性语言精准捕捉自然律动,其记录甚至可与今日气象数据互为印证。
(节选自《古诗中的物候密码》)
【文本三】
物候观测记录表
观测地区 江苏省镇江市 山东省青岛市
所处纬度 北纬31°37′~32°19′ 北纬35°35′~37°09′
所处经度 东经118°58′~119°58′ 东经119°30′~121°00′
观测时间 2025年3月28日
观测记录 镇江市句容天王镇的樱花(开放约90%)进入最佳观赏期。丹徒区上党镇的茶园进入“明前茶”抢收关键期。 青岛市中山公园的樱花初放(开放约40%);崂山的茶芽萌动,预计4月10日前后开采“明前茶”。(青岛市,为山东省一座海边城市;崂山,为青岛市内的高山)
14.【文本一】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15.根据【文本一】的内容,将【文本二】空白处补充完整,使上下文语意贯通。
16.分析“物候观测记录表”,回答问题。
(1)对比两地物候观测记录,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青岛“明前茶”开采时间要迟于镇江?请说明理由。
17.通过物候学的学习和探究,你领会到了怎样的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灯笼(节选)
吴伯箫
①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②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③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 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④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⑤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⑥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⑦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⑧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8.阅读文章,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①“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是因为 。
②“孤行客,黑夜摸路”,当看见“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他体会到的是 。
③“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如今“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心中不免产生 的感慨。
④我想象着宫灯灯光下的各种场景,心中怀着对那时人的情感是 。
19.第③段开头写唐明皇建灯楼的盛事有怎样的作用?
20.下面两句诗词的引用在文中有怎样的用意?
(1)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
(2)正萧萧班马鸣也。
21.第⑦段作者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文末却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
六、选择题
22.下列读书方法中最符合“选择性阅读”的一项是( )
A.通读《诗经》篇,背诵所有名句,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B.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精读《战国策》,研究纵横家谋略,再扩展到书的其他部分。
C.每天按顺序读一章,确保不遗漏细节,以此来应对语文老师的课堂默写。
D.浏览目录,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知其大略即可。
七、名著阅读
23.请根据书目,为班级同学推荐《经典常谈》中相关的阅读章节。
《经典常谈》目录《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阅读需求 建议阅读的章节
小张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和《<孟子>二章》,想要了解《论语》和《孟子》这两本书的由来。 ①
小华在古诗文诵读课学习了《式微》和《子衿》,想探究这些古代民歌的采集方式和情感表达特点。 ②
小刚学到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揖礼”“拜礼”,想探究汉代礼仪制度的文献来源。 ③
八、作文
24.请就《社戏》《大自然的语言》《桃花源记》等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提示:
①可以对原文感触较深的部分直接或间接引述,但要适当。
②反复思考、提炼,并将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力求新颖。
③可以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22
答案 D B A B C C D B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蓦然mù——mò,狩猎shǒu——shòu;
B.戛然gá——jiá,糜子mí——méi;
C.两栖xī——qī,连翘qiào——qiáo;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sāi/sè/sè;
B.都读qū;
C.zài/zǎi/zǎi;
D.zhē/shé/zhé;
故选B。
3.A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B.人情事故——人情世故,草长鹰飞——草长莺飞;
C.周而覆始——周而复始,海枯石滥——海枯石烂;
D.消声匿迹——销声匿迹,潮夕——潮汐;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大彻大悟:通常用来形容对人生、道理等有了深刻的领悟和觉醒,用于解出一道数学题,属于大词小用;
B.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这里用来形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精美,使用正确;
C.目空一切:形容人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用在此处形容沉迷科研的人,感彩错误;
D.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不能用来形容舞台上的表演结束,对象用错;
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辨析。
第一空,句子列举三种文字(甲骨文、钟鼎文、楔形文字)作为比较对象,需用表示列举的关联词。“或者”更符合语境,强调任选其一进行比较,而“和”可能误为并列三者同时存在。
第二空,“多么困难”前面用“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强调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有办法读懂。“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后面通常接有转折意味的句子,与这里的语境不符。
第三、四空,“使我们增加了知识”与“有助于我们去寻底下的宝藏”是递进关系,“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强调后者比前者更进一步;“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不符合此处逻辑。
故选C。
6.C
【详解】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③句首先提出“页岩”这一说明对象,引出话题,应为首句;④句“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层间保存着完整的水生生物化石,且排列规律”是对页岩微观层面的观察,承接③句对页岩的介绍,应排在③句之后;⑤句“这种结构印证页岩形成环境:稳定条件下,生物残骸与矿物有序沉积”是对④句中页岩结构及形成环境的总结,故⑤句应在④句之后;②句“但这类页岩常与棱角分明的砾岩共生,形成犬牙交错的地质剖面”,“但”表示转折,引出页岩与砾岩共生这一特殊情况,与前文对页岩自身特点的介绍形成对比,应排在⑤句之后;①句“这种戏剧性的组合,实则是因为剧烈的地壳运动使海底沉积层与陆地冲积层反复叠压,最终在造山运动中抬升为现今的山体”是对②句中页岩与砾岩共生这种特殊地质现象的原因解释,所以①句应在②句之后。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⑤②①。
故选C。
7.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使”;
B.语序不当,“是一件珍贵的太乙真人在昆仑玉虚宫炼制的神器”应改为“是太乙真人在昆仑玉虚宫炼制的一件珍贵的神器”;
C.句式杂糅,可删去“由于”和“造成的”;
故选D。
8.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9. 艰险/遥远 烦乱 10. 分别时不要过度悲伤,而要积极乐观(豁达洒脱)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送别友人后的孤寂、凄凉之感。
【导语】王勃这两首送别诗风格各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尽显豁达豪迈,突破送别诗的哀伤基调;《江亭夜月送别》借“乱烟”“寒夜”等景,将孤寂离愁融入夜色,哀婉含蓄,皆展现其深厚的诗歌造诣与独特情感表达。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风烟望五津”可知,诗人站在三秦大地,遥望着友人要去的蜀州五津,“风烟”二字描绘出远处一片朦胧的景象,仿佛路途被风烟笼罩,充满未知。由此可知,“风烟”暗示了友人赴任路途的艰险或遥远。
结合“乱烟笼碧砌”可知,“乱烟”形象地写出了烟雾缭绕、杂乱无章的状态,这种景象映射出诗人此时的心境,就如同这乱烟一般。由此可知,“乱烟”体现了诗人送别时烦乱的心绪。
10.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情感理解。
一空,结合“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知,诗人直接劝告友人不要在分别的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哭泣。由此可知,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在分别时不要过度悲伤,而要保持积极乐观、豁达洒脱的态度。
二三空,结合“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可知,诗人通过描写寂寞的离亭、寒夜的江山等景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由此可知,这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通过这些凄凉的景色,烘托出送别友人后的孤寂、凄凉之感。
11. 竟然 穿透 全,都 怨恨 12.(1)(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可以互相听到)。 13. 雕刻精细(或“雕刻技艺高超”) 环境优美,生活富足 甲文:对匠人高超技艺的惊叹与赞美;乙文:对和平的、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对战乱生活的厌恶。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选段匠心独具,通过《核舟记》与《桃花源记》的并置,构建了精微与宏阔的双重审美空间。甲文以工笔细描核舟之微,凸显"道器相融"的工艺美学;乙文以写意笔法勾勒桃源之境,展现“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两文在“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上形成互文:核舟之精微暗含宇宙之广大,桃源之平旷折射现实之逼仄。末句的“灵怪”惊叹与“怡然”描绘,共同完成了对理想境界的诗意追寻,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格物致知”与“天下大同”的双重精神追求。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竟然还不满一寸。曾:竟然。
②句意: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③句意:男女的穿戴全都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悉:全,都。
④句意: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毒:怨恨。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原来是”。简:通“拣”,挑选。修狭:长而窄。为:做,这里指雕刻。
(2)重点字词: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①:“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意思是字迹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核舟上的字如此精细,凸显出核舟雕刻工艺极其精湛、细致入微,所以这里体现核舟雕刻精细的特点。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绘出桃花源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序,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竹等。展现出桃花源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特点。
(2)【甲】文“技亦灵怪矣哉”,前文详细描述了核舟上人物、器物、文字等雕刻内容,从选材到雕刻细节都一一呈现。此句作为结尾,是作者对核舟整体雕刻技艺发出的感慨。“灵怪”直接点明技艺的神奇、不可思议,所以表达了作者对核舟雕刻者精湛技艺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乙】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章围绕桃花源展开,描绘了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场景等。此句刻画了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愉悦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在桃花源和谐美好的大环境下产生的。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作者借此表达对桃花源这种理想、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混乱、黑暗的批判,对战乱生活的厌恶。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船的背面稍平,作者就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晰明白,颜色是黑色的。又使用了一枚篆章,文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红色的。
总计这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乙】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舍弃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14.根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这样的顺序安排有助于充分表现事理本身的特征,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理的规律。 15.高下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16.(1)镇江的春天早于青岛的春天。
(2)从纬度上来说,镇江在南,青岛在北,越往南方春天来得越早;镇江在内陆,青岛靠海边,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青岛的茶园位于崂山上,海拔高于处于平原上的上党镇的茶园,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明前茶”采茶时间较迟。 17.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首先要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掌握科学事实,从中筛选主要信息;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科学原理,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形成科学假设;最后再将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最终达到科学认识。
【导语】这篇组合文本以科学视角与诗性语言交织,立体呈现了物候学的多维魅力。文本一以严谨的逻辑结构(纬度→经度→高差→古今)构建物候学框架,体现科学说明文的层次美;文本二巧妙化用《诗经》、白诗、陆游等古典意象,在“秀葽鸣蜩”“山寺桃花”等诗性表达中暗合科学规律;文本三则以实证数据呼应理论,形成古今对话。三文本共同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的观察智慧,展现了科学理性与人文诗意的完美融合。
14.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仔细阅读文本,分析介绍物候现象来临决定因素时的先后顺序。文本中先介绍纬度,接着是经度,然后是高下差异,最后是古今差异。这并非按照时间先后或者空间方位来排列,而是依据各因素对物候现象影响的主次程度来安排,所以是逻辑顺序里的由主到次。
从影响程度分析顺序安排
纬度因素:纬度是对物候现象来临影响最大的因素。太阳辐射因纬度不同而产生差异,直接决定了热量的分布,进而对物候有主导性影响。如文本中“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清晰地表明纬度高低直接关联物候现象的早晚,所以放在首位,突出其首要地位。
经度因素:经度因素影响程度次之。近海和内陆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量交换情况不同,使得沿海地区春天来临比内陆迟。像“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等例子,说明经度因素对物候有明显影响,但相较于纬度因素,其影响力稍逊一筹,所以排在第二位。
高下因素:高下差异的影响又小于经度。在垂直方向上,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存在差异,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这种影响范围相对局限,主要体现在山地等局部区域,所以排在第三位。
古今因素:古今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相对最小,它是从时间维度展现物候变化。像通过英国南部物候长期记录对比,得出不同时间段春初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的差异,说明春天提前。它不像前三者是基于空间位置差异对物候产生即时影响,所以放在最后。
从空间到时间维度分析顺序安排
空间因素在前:纬度、经度、高下这三个因素都属于空间范畴。纬度体现南北空间差异,经度体现沿海与内陆的空间差异,高下体现垂直空间差异。先介绍这三个空间因素,符合人们先直观感受空间位置对物候影响的认知习惯,从大的空间尺度(纬度)逐渐过渡到相对小的空间差异(经度、高下),条理清晰。
时间因素在后:古今差异属于时间维度。在介绍完空间因素后引入时间因素,是在空间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时间跨度上拓展对物候现象的认识。这样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安排,符合人们逐步深入认识物候现象的规律,使读者能全面、系统地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据此进行作答即可。
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需要准确理解【文本一】中关于影响物候因素的知识,以及【文本二】中诗句所描述的物候现象,从而找到两者的关联。
在【文本一】中明确提到影响物候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差异。【文本二】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描述的是山下四月时百花已凋零,而山上寺庙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的景象。这种物候差异是因为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变化,气温等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这与【文本一】中“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相契合。“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诗句中正是体现了山上(高处)桃花开放比山下(低处)迟的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空白处应补充与“高下差异对物候的影响”相关的内容,比如“高下差异对物候的影响”。这样补充后,既准确概括了诗句所揭示的物候原理,又能使上下文语意贯通,与前文提到的《诗经》物候描写和后文陆游诗体现的物候古今之变相呼应,在阐述古诗与物候关系的语境中自然衔接。
16.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1)仔细观察记录表中两地各种物候现象的时间数据,比较相同物候现象在两地出现的早晚,寻找其中的规律和差异,进而总结出关于两地物候的一般性结论。观察记录表中桃花初开、燕子归来、布谷鸟初鸣等物候现象的时间。例如,如果发现青岛的这些物候现象出现的时间普遍晚于镇江,就可以得出青岛的物候来临时间总体上比镇江迟的结论。再看一些农作物的生长阶段数据,如小麦拔节、水稻插秧等时间,若也呈现出青岛晚于镇江的规律,进一步支持上述结论。综合各种物候数据的对比,总结出“两地物候存在差异,镇江的春天早于青岛的春天”结论。
(2)从物候学角度分析,考虑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开采时间的各种因素,结合青岛和镇江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点,从记录表中寻找相关线索来解释原因。从纬度看,青岛所处纬度高于镇江,物候现象来临相对较晚。如镇江句容天王镇樱花开放约90%进入最佳观赏期时,青岛中山公园樱花才初放(开放约40%);镇江丹徒区上党镇茶园进入“明前茶”抢收关键期,青岛崂山的茶芽才萌动,预计4月10日前后开采“明前茶”。说明纬度越高,物候来临越迟。青岛所处纬度(北纬35°35′-37°09′)高于镇江(北纬31°37′-32°19′)。根据物候学知识,纬度越高,太阳辐射量相对越少,气温相对较低,茶树生长发育相对缓慢,所以青岛“明前茶”开采时间迟于镇江。崂山为青岛市内高山,海拔较高处气温较低,会使茶树生长周期延长,茶芽萌发、生长相对滞后,导致开采时间晚于镇江。
17.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及提炼。
材料一中提到“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这表明在物候学研究中,需要对植物和动物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认真记录。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掌握关于物候的科学事实,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桃花开、燕子来”等具体现象就是需要记录的内容,而大量这样的记录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物候变化,并且从中筛选出与研究相关的主要信息,比如不同年份桃花开放的时间、燕子到来的日期等,这些信息对于分析物候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知,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首先要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掌握科学事实,从中筛选主要信息;
根据材料一中的“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等语句,我们可以看到,在掌握了物候现象的相关事实后,依据地理、气候等已有的知识和科学原理,对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推断。例如,因为知道纬度不同会导致太阳辐射和热量分布不同,从而推断出纬度是影响物候来临的一个重要因素,形成了“纬度越高,物候来临越迟”这样的科学假设。这是一个基于知识和逻辑的推理过程,通过对不同因素的分析,尝试解释物候现象背后的原因,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据此可知,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科学原理,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形成科学假设;
结合《大自然的语言》全文可知,物候学的研究是为了预报农时、安排农作物区划等实际应用,这意味着研究成果需要在农业生产等实践中进行检验。例如,根据物候学的研究成果制定播种日期,如果按照所确定的日期播种,农作物生长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收成,就说明关于物候与农时关系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反之,如果实践结果不理想,就需要重新审视研究过程,检查假设是否正确,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从而进一步完善对物候现象的科学认识。通过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观点,我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才能逐渐准确和深入,最终达到科学认识。据此可知,我们要将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最终达到科学认识。
18. 为我留消夜食品、帮我预备小纱灯的母亲头发也全白了(或“母子情深”) 去村不远的默默高兴 岁月沧桑 同情悲悯 19.承接上文“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灯笼”,描绘为高五十尺的灯楼,展示灯笼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恨无缘观赏”引出下文元宵节张灯结彩、追逐龙灯的描写;显示灯笼可以营造热闹氛围,给人们生活带来快乐。 20.(1)表现汉献帝处境危险,暗示当时中国的现实,表达同情(忧虑)之情。(2)表明作者有奔赴前线的理想,以此烘托出一种慷慨激情。 21.前者写的是作者读书(青年)时期,读爱国诗文时产生出的爱国、报国之志。而后者写的是作者壮年时面对家国不幸,觉得光靠一盏灯笼不足以救国,想要以一把烈火烧掉旧世界、重建新世界的新的理想。这是情感的升华(或表现出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所以说前后不矛盾。
【导语】这篇《灯笼》节选以“灯笼”为线索,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作者借灯笼忆往昔,从童年生活到乡风民俗,从历史盛事到家族兴衰,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文中既有对母亲的眷恋、对往昔欢乐的怀念,又有对历史文化的追思、对英雄豪杰的崇敬,更有对民族精神的礼赞。语言质朴却富有感染力,多处细节描写生动鲜活,使读者身临其境。整体结构清晰,由小及大,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升华,是一篇借物抒情的佳作,能引发读者对传统、历史与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由题干信息“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①段;结合句子“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可知,作者怅惘是因为远离家乡后很少听到母亲慈爱的吩咐,而小时候母亲为自己留消夜食品、帮自己预备小纱灯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母亲头发全白,母子之间相处时光有限,充满对往昔母子情深的怀念与对当下时光的感慨。故此空可以填写:为我留消夜食品、帮我预备小纱灯的母亲头发也全白了(或“母子情深”)。
第二空:由题干信息“孤行客,黑夜摸路”,当看见“村头高挑一挂红灯”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②段;结合句子“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可知,孤行客在黑夜摸路时,看到村头高挑的红灯,会因为意识到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体会到的是一种安心与慰藉。故此空可以填写:去村不远的默默高兴。
第三空:由题干信息“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如今“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④段;结合句子“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可知,作者想起族姊远嫁时辉煌的景象,而如今朱门褪色,家族由盛转衰,心中不免产生对岁月变迁、家族兴衰的感慨,即岁月沧桑之感。故此空可以填写:岁月沧桑。
第四空:由题干信息“我想象着宫灯灯光下的各种场景”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⑥段;结合句子“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可知,作者在想象宫灯灯光下的各种场景时,想到汉献帝等处境可悯之人,心中怀着对那时人的同情悲悯之情。故此空可以填写:怜悯同情。
19.本题考查句段的理解和作用。
由第③段“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可知,作者详细描述了唐明皇在东宫建造的灯楼,其规模之宏大——高达五十尺,装饰之奢华——“遍悬珠玉金银”,风过时还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这一盛大华丽的场景直观展现了灯笼在历史上的辉煌时刻,凸显出灯笼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明工具,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与艺术价值的象征。
联系上下文,第②段提到“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描绘了乡村生活中常见且质朴的挂灯笼场景,这是从民间日常生活的角度展现灯笼。而此处作者描绘唐明皇建灯楼的盛事,是从皇家宫廷的宏大视角对“灯笼”历史文化进行拓展延伸,以“恨无缘观赏”这种略带遗憾的表述,巧妙地引出下文“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即作者亲身经历的、在太平丰年里于山城小县所体验到的元宵节张灯结彩、追逐龙灯等热闹非凡的场景,实现了从皇家盛事到民间热闹节日的过渡与衔接。
同时,从唐明皇建灯楼所营造出的那种盛大、华丽、热闹的氛围中,能让人深刻感受到灯笼在营造热闹氛围方面有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在古代,无论是皇家宫廷还是民间节日,灯笼的出现都能让环境变得喜庆、欢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快乐与愉悦,进一步印证了灯笼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20.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
(1)由第⑥段句子中“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可知,此处引用诗词是以“风狂浪大”的江上小舟为喻,刻画汉献帝身陷乱世的飘摇命运。联系前文对“暖融融的春宵”中宫灯妆饰的想象(“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与此处形成鲜明对比——灯笼虽象征光明与陪伴,却无法掩盖汉献帝如孤舟般被时局巨浪裹挟的无力感。作者通过这一反差,既暗喻近代中国动荡的社会现实(如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又以“蜡泪数不着长”的意象,表达对历史与当下受难者的深切同情,隐含对民族危亡的忧虑。
(2)由第⑦段句子中“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可知,此句化用李白《送友人》的“萧萧班马鸣”,却摒弃原诗的离愁别绪,转而借战马嘶鸣渲染沙场悲壮。联系上下文前文对“塞外点兵”“将军挑灯看剑”的豪迈描写(“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此处以“班马鸣”的听觉意象,将静态的“灯笼”与动态的战场联结,烘托出激昂慷慨的抗战氛围。作者自比“马前卒”,直言愿投身卫国洪流,使“灯笼”从怀旧的私人记忆升华为民族救亡的精神火炬,为结尾“燎原烈火”的呐喊蓄势,凸显从个人感怀到家国大义的升华。
21.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
由句子中“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可知,此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强烈渴望与志向。联系上下文第⑦段“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可知,作者此时正沉浸于古代爱国将领征战沙场、抵御外敌的壮烈场景之中,那些英雄事迹深深震撼着他。结合他读书(青年)时期所接触到的爱国诗文,爱国、报国的种子早已在心中种下,此时英雄事迹的触发,让他产生了像古代战士一样,追随在象征英雄精神的灯笼下,为国家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所以发出“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感慨。
由句子中“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可知,作者的情感和理想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联系上下文第⑧段可知,此时作者已处于壮年,面对家国的不幸,他意识到仅靠一盏象征着传统英雄精神的灯笼,已不足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急需更强大的力量来改变现状。所以作者认为需要像火把、探海灯、燎原烈火这样更具力量、更能带来变革的事物,去烧掉旧世界的腐朽,重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作者在面对现实困境时,情感和理想的升华,表现出了他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所以说,前后两种表述并不矛盾,前者是青年时期爱国情怀的初步表达,后者是壮年时期面对现实对理想的深化与升华。
22.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选择性阅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或目的,有选择地阅读文本的某些部分,而不是对全书进行全面、系统的阅读。
A.是全面阅读和背诵,不属于选择性阅读;
B.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精读《战国策》中与纵横家谋略相关的部分,再扩展到书的其他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符合“选择性阅读”的特点;
C.“每天按顺序读一章,确保不遗漏细节”是按部就班的全面阅读,也不属于选择性阅读;
D.只是对书籍的初步了解,没有涉及到对具体内容的选择性阅读;
故选B。
23. “四书”第七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知识积累。《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涵盖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部经典,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经典的作者、内容、价值及传承演变,是读者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入门佳作,能帮助读者快速把握经典全貌,激发深入研读经典的兴趣。
第一空:由题干信息“小张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和《<孟子>二章》,想要了解《论语》和《孟子》这两本书的由来”可知,《论语》和《孟子》属于“四书”范畴,“四书”第七这一章节专门对“四书”的成书过程、作者、内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通过阅读该章节,小张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论语》和《孟子》这两本书的由来;故此空应填“‘四书’第七”。
第二空:由题干信息“小华在古诗文诵读课学习了《式微》和《子衿》,想探究这些古代民歌的采集方式和情感表达特点”可知,《式微》和《子衿》均出自《诗经》,《诗经》第四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诗经》的成书背景、采集方式(如采诗说、献诗说等)以及其丰富的情感表达特点,能帮助小华深入探究这些古代民歌的相关内容;故此空应填“《诗经》第四”。
第三空:由题干信息“小刚学到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揖礼’‘拜礼’,想探究汉代礼仪制度的文献来源”可知,“揖礼”“拜礼”属于礼仪制度的范畴,“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文献,“三礼”第五这一章节对“三礼”的内容、作用及与礼仪制度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汉代礼仪制度很大程度上受到“三礼”的影响,通过阅读该章节,小刚可以探究到汉代礼仪制度的文献来源;故此空应填“‘三礼’第五”。
24.例文:
桃花源外的追寻
读完《桃花源记》,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秘境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但真正让我辗转反侧的,不是渔人偶遇的世外桃源,而是陶渊明笔下那个“遂迷,不复得路”的结局。这看似遗憾的收笔,恰似一记清亮的晨钟,叩醒了我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桃花源的美好在虚实之间摇曳生姿。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描写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对话,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但陶渊明偏偏让这个完美世界在渔人“处处志之”后彻底消失,这种安排绝非偶然。就像去年我痴迷的网游,那个数据构建的完美世界终究会在关机时消散。陶渊明早在千年前就告诉我们:逃避现实的幻想,终究是沙上城堡。
文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桥段尤为讽刺。当官府试图将桃花源纳入管理体系时,这个纯粹的精神家园便不复存在。这让我想起小区里那片被改造成健身区的野草地,曾经那里有蟋蟀鸣唱、蒲公英飞舞,现在整齐的塑胶跑道下,埋葬了多少自然的诗意。人类总是习惯用规则丈量自由,用标准裁剪野性,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太守寻桃源”?
但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未否定追寻的意义。“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的结尾,暗示着这种追寻本身就有价值。就像我在月考失利后,依然坚持每天多解两道数学题;像爷爷退休后,仍每天侍弄他那永远结不出完美果实的盆景。重要的不是抵达,而是在追寻过程中保持的心灵澄明。
合上课本,窗外的梧桐树正在落叶。那些金黄的叶子盘旋坠落的样子,竟与文中“落英缤纷”的描写奇妙地重合。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桃花源不在某张地图上,而在我们保持诗意的眼睛里。当我能为一片落叶驻足,为一声鸟鸣心动时,陶渊明笔下的精神桃源,就已经在心底悄然绽放。
【详解】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
2.选材构思。以《社戏》为例构思:开篇可引用文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出对文章中乡村生活的向往,点明读后感主题。主体部分,先回顾课文中“看社戏”“偷罗汉豆”等经典情节,分析其中体现的孩童天真、伙伴间的真挚情谊以及乡村的淳朴民风。接着联系自身生活,讲述一次和小伙伴在乡村田野间玩耍的经历:暑假去乡下外婆家,和邻居小孩一起在田间捉昆虫、摘野果,尽管条件简陋,却充满欢乐,这种纯粹的快乐与课文中作者的童年体验相呼应。再结合当下城市生活中同学间因学习竞争产生的隔阂,对比突出课文中人际关系的美好。结尾总结,再次强调《社戏》让自己领悟到简单生活中的美好与真挚情感的珍贵,呼吁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要保持一颗纯粹的心,珍惜身边的情谊,升华主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