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 1.2声和听觉(学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 1.2声和听觉(学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16 10:27:05

文档简介

2025新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讲义)
第2节:声和听觉
知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 的。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能力拓展1】“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再振动,但是几秒钟后,我们仍能听到回声。
【能力拓展2】音叉在发声时的振动不明显,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用一个细线吊着的乒乓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进行观察。这种证明发声体在振动的方法被称为“ ”或“ ”。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 和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知识要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 、 ,也可以是 。
2、 不能传声。月球上因为 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他们只能通过 (电磁波)进行交流。
①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
②当空气几乎被抽尽,你仍能听到声音吗? 这说明什么?说明 。
③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
【能力拓展3】在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我们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成真空,但我们可以通过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推理得出:
,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
知识要点三、声波
1、声音传播的形式: 。例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纵波),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2、声波的应用
声波可以 :B超、声呐等。
声波可以 :除去污垢、粉碎结石等。
3、声音传播的速度:跟 和 有关。
①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一般是: 。
②声音传播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一般同种物质中温度越 ,传播越快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温度升高1℃,声速增加约0.6米/秒。
知识要点四、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
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耳的结构 各部分的功能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外界声波传入的通道
中耳 鼓膜
鼓室 内含3块听小骨
听小骨
咽鼓管 连通咽部和鼓室, 。
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 ,接受振动的刺激,产生信息
前庭 内有 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半规管
2、听觉的形成过程:
耳廓(收集 )→外耳道(声波传播的通道)→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听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
(产生听觉)。
3、影响听觉的因素:
(1)听觉和年龄有关,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不灵敏;
(2)听觉与听觉感受器有关,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会使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①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有两种可能:
一是 耳聋,即 ;产生原因
二是 耳聋,产生原因: 、 。
②遇到巨大声音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可以 ,以免振破鼓膜而失去听觉;
【重要提醒】:①咽喉感染更易引起中耳炎,且小儿咽喉感染比成人更易引起中耳炎,是因为小孩的咽鼓管比成人相对地短、宽,而且倾斜度小。再是游泳时需戴防水耳罩,以防中耳炎。
②解释晕船、晕车和航空病现象:
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到症状。
③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耳、中耳起到 的作用,内耳的耳蜗会将 ,经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听觉。耳蜗内有 ,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 。
④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若是相差较大,会对听力造成影响甚至损坏鼓膜。
演练1:(2025八下·浙江宁波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 B.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C.声音不可能在液体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等
演练2:(2025八下·浙江宁波期中)科学课上小慧设想未来的太空音乐会却被老师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  )
A.太空中物体振动的频率较低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太快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演练3:(2024七下·浙江杭州期末) 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演练4:(2024七下·浙江温州期末) 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颚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气体 B.液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固体固体
演练5:(2024七下·浙江嘉兴期中)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根据右图中耳的结构图,听觉的形成与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有关。下列能正确表示听觉形成的是(  )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③→④→⑤→②→⑥
C.①→④→⑤→③→②→⑥ D.①→②→④→⑤→③→⑥
演练6:(2024七下·浙江临平月考)春天到了,我们常常用“鸟语花香”这一成语来描述这个季节。这个成语中包含科学道理不正确的是(  )
A.听到“鸟语”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B.接收到“鸟语”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
C.闻到“花香”的感觉是在鼻腔中产生的 D.不同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一般不同
演练7:(2024七下·浙江嘉兴期中)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___________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演练8:(2023七下·浙江台州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厘米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s=5厘米,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
(3)如果将该装置移至月球上,乒乓球是否还能被弹起,理由是___________。
演练9:(2024七下·湖州阶段练习)如图为耳的结构图,请用名称回答下列问题。
某同学乘船到台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和      受到刺激而导致的(用名称回答,下同)。
(2)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8]            张开,保持[3]    内外的气压平衡。
(3)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4]           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产生听觉。
1、(2025八下·浙江宁波期中)无风环境下,在发声的扬声器前放置一只点燃的蜡烛,当扬声器音量足够大的时候就可以明显看到烛焰晃动。该现象主要说明了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传播需要介质
C.可以传递信息 D.可以传递能量
2、(2024八下·浙江宁波期中)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
3、(2024七下·浙江杭州期中)大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的皮肤处可产生冷热觉、触觉和痛觉等多种感觉
B.舌上的味蕾可以感受到多种味道的刺激,尤其对气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C.听觉形成的途径是: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D.“久闻不觉其臭”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4、(2024七下·杭州阶段练习)为研究声音的特性,小明将一个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随后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听得到音乐,小人在跳动 B.听得到音乐,小人不会动
C.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 D.听不到音乐,小人不会动
5、(2025八下·浙江宁波期中)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6、(2024七下·杭州阶段练习)如图是人体听觉形成示意图。其中听觉感受器和听觉产生的部位分别存在于( )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③
7、(2024七下·杭州阶段练习)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8、(2024七下·金华阶段练习)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___________体、___________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
9、(2024七下·浙江舟山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舟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而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用小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________可以传声(选填“音叉”、“小槌”、“乒乓球”或“空气”);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振动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
10、(2024七下·杭州阶段练习)下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G →___________A'(用图中字母、箭头表示)。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___________(填名称)结构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息传到大脑。
(3)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___________(填名称),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4)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11、(2023七下·浙江金华期末)小浦从网上梳理了空气中不同温度和湿度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声速(m/s) 湿度 -10 10 30 50
10% 325.05 337.26 347.64 356.81
30% 325.09 337.39 348.11 358.19
50% 325.11 337.52 348.57 359.57
70% 325.14 337.63 349.03 360.94
90% 325.17 337.78 349.49 362.31
(1)【数据分析】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是________m/s,当空气湿度为70℃、温度为20℃时,声速有可能是________m/s;
(2)【数据归纳】温度为30℃时,空气中的声速和湿度的关系是________;
(3)【可视图像化】如图表示了温度为50℃,湿度在70%和9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s-t图像。其中,甲图线所在环境的湿度是________。
12、(2023七下·浙江衢州期中)一根空心的铁管长度为50m,小伟耳朵贴着水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余帅敲击铁管,如果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问
(1)小伟能否听到2次敲击声?(两次时间间隔大于等于0.1s则能听到两次声音)
(2)此时外界温度升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___________(选填:“加快”或“减慢”);
(3)①能听到2次敲击声音的铁管的长度最短是多少?( )
②如果上述题目中,如果外界温度升高,那么能听到2次敲击声音的最短铁管长度将变长还是变短?为什么? ( )2025新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讲义)
第2节:声和听觉
知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能力拓展1】“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再振动,但是几秒钟后,我们仍能听到回声。
【能力拓展2】音叉在发声时的振动不明显,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用一个细线吊着的乒乓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进行观察。这种证明发声体在振动的方法被称为“转换法”或“放大法”。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知识要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他们只能通过无线电(电磁波)进行交流。
①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听声音有什么变化?铃声会逐渐减弱。
②当空气几乎被抽尽,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这说明什么?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③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听声音有什么变化?铃声会逐渐增强。
【能力拓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我们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成真空,但我们可以通过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推理得出: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则声音也就不能传播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推理法)。
知识要点三、声波
1、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例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纵波),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2、声波的应用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B超、声呐等。
声波可以传递能量:除去污垢、粉碎结石等。
3、声音传播的速度: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①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一般是:固体 > 液体 > 气体。
②声音传播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一般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温度升高1℃,声速增加约0.6米/秒。
知识要点四、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
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耳的结构 各部分的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外界声波传入的通道
中耳 鼓膜 将声波转为振动
鼓室 内含3块听小骨
听小骨 把振动放大,传到内耳
咽鼓管 连通咽部和鼓室,调节鼓膜内外气压,保护鼓膜。
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产生信息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半规管
2、听觉的形成过程: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声波传播的通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听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3、影响听觉的因素:
(1)听觉和年龄有关,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不灵敏;
(2)听觉与听觉感受器有关,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会使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①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有两种可能:
一是传导性耳聋,即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产生原因A.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B.巨声或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C.潜水过深
二是神经性耳聋,产生原因: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损伤或药物影响。
②遇到巨大声音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可以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以免振破鼓膜而失去听觉;
【重要提醒】:①咽喉感染更易引起中耳炎,且小儿咽喉感染比成人更易引起中耳炎,是因为小孩的咽鼓管比成人相对地短、宽,而且倾斜度小。再是游泳时需戴防水耳罩,以防中耳炎。
②解释晕船、晕车和航空病现象:
前庭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到症状。
③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耳、中耳起到传导声波和振动的作用,内耳的耳蜗会将振动转化为信息,经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听觉。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④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若是相差较大,会对听力造成影响甚至损坏鼓膜。
演练1:(2025八下·浙江宁波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 B.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C.声音不可能在液体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等
【答案】B
【详解】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所以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B正确;
C、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演练2:(2025八下·浙江宁波期中)科学课上小慧设想未来的太空音乐会却被老师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  )
A.太空中物体振动的频率较低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太快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答案】D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太空是真空环境,因此,太空音乐是不可能实现的,故选D。
演练3:(2024七下·浙江杭州期末) 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详解】
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①符合题意;
②敲击鼓面,鼓面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喉咙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①④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演练4:(2024七下·浙江温州期末) 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颚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气体 B.液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固体固体
【答案】C
【详解】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这是通过固体传播声音,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这时传播声音的介质是气体,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演练5:(2024七下·浙江嘉兴期中)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根据右图中耳的结构图,听觉的形成与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有关。下列能正确表示听觉形成的是(  )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③→④→⑤→②→⑥
C.①→④→⑤→③→②→⑥ D.①→②→④→⑤→③→⑥
【答案】C
【详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表示为:外界声波①→外耳道(传递声波)→鼓膜④(产生振动)→听小骨⑤(传递振动)→ 耳蜗③(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觉神经②(传导兴奋)→听觉中枢①(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故选C。
演练6:(2024七下·浙江临平月考)春天到了,我们常常用“鸟语花香”这一成语来描述这个季节。这个成语中包含科学道理不正确的是(  )
A.听到“鸟语”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B.接收到“鸟语”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
C.闻到“花香”的感觉是在鼻腔中产生的 D.不同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一般不同
【答案】C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听到“鸟语”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A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耳蜗,B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进入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嗅觉,C错误,故C符合题意;
D.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则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一般不同,D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演练7:(2024七下·浙江嘉兴期中)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___________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振动 (2)大于 (3)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悠扬的笛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所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状态,声音不能传播。
演练8:(2023七下·浙江台州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厘米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s=5厘米,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
(3)如果将该装置移至月球上,乒乓球是否还能被弹起,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1)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小球多次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用轻质的乒乓球来放大音叉的振动,使现象更易于观察,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
(2)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3)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可以看到小球多次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演练9:(2024七下·湖州阶段练习)如图为耳的结构图,请用名称回答下列问题。
某同学乘船到台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和      受到刺激而导致的(用名称回答,下同)。
(2)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8]            张开,保持[3]    内外的气压平衡。
(3)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4]           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产生听觉。
【答案】(1) 前庭;半规管 (2)咽鼓管 ;鼓膜 (3)听小骨; 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分析】
图中的①耳廓,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半规管⑥前庭,⑦耳蜗,⑧咽鼓管。
【详解】
(1)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2)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⑧咽鼓管张开,声波会从咽鼓管进入,这样与③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震破鼓膜。
(3)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1、(2025八下·浙江宁波期中)无风环境下,在发声的扬声器前放置一只点燃的蜡烛,当扬声器音量足够大的时候就可以明显看到烛焰晃动。该现象主要说明了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传播需要介质
C.可以传递信息 D.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D
【详解】扬声器发出声音,是由于扬声器在振动;当扬声器加大音量,可以看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选:D。
2、(2024八下·浙江宁波期中)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
【答案】B
【分析】
观图可知:①耳郭、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耳蜗、⑥听神经。
【详解】
A.②是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A错误。
B.③是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B正确。
C.⑤是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
D.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产生听觉,D错误。
故选B。
3、(2024七下·浙江杭州期中)大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的皮肤处可产生冷热觉、触觉和痛觉等多种感觉
B.舌上的味蕾可以感受到多种味道的刺激,尤其对气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C.听觉形成的途径是: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D.“久闻不觉其臭”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答案】D
【详解】
A.皮肤的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具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几种感觉的感受器,但是不能产生这些感觉,感觉是在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产生的,A错误。
B.人体的舌上有许多乳头状小凸点的味蕾,味蕾是味觉感受器,它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B错误。
C.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听觉形成的途径是: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C错误。
D.嗅觉数秒到数分钟即可适应,因此“久闻不觉其臭”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D正确。
故选D。
4、(2024七下·杭州阶段练习)为研究声音的特性,小明将一个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随后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听得到音乐,小人在跳动 B.听得到音乐,小人不会动
C.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 D.听不到音乐,小人不会动
【答案】C
【详解】收音机喇叭正在发声,喇叭在振动,纸片小人在振动,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没有传播介质,故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2025八下·浙江宁波期中)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答案】D
【分析】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如图:
【详解】
A.耳郭属于外耳,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A正确。
B.鼓膜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当声波传来时它产生振动,B正确。
C.耳蜗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在振动的作用下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镫骨,它们在鼓室内形成一条“听骨链”,它能将振动放大,可以将声波的振动传导到内耳。可见听小骨不是固定不动的,D错误。
故选D。
6、(2024七下·杭州阶段练习)如图是人体听觉形成示意图。其中听觉感受器和听觉产生的部位分别存在于( )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③
【答案】C
【详解】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听觉感受器位于③耳蜗,听觉形成的部位是④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由此可见C正确,ACD错误。
故选:C。
7、(2024七下·杭州阶段练习)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B
【详解】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A正确;
B、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B错误;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C正确;
D、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食物,咀嚼食物可以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以免击穿鼓膜,D正确;
故选B。
8、(2024七下·金华阶段练习)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___________体、___________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
【答案】(1)固;气(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鱼;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详解】(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固体、气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鱼,这是因为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9、(2024七下·浙江舟山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舟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而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用小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________可以传声(选填“音叉”、“小槌”、“乒乓球”或“空气”);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振动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
【答案】(1) 振动 (2)空气 (3)B
【详解】
(1)由于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能将乒乓球弹起,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用小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则左边的音叉在振动,说明空气能够传声。
(3)用水波来研究声波,即用水波类比声波,则使用了类比法,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2024七下·杭州阶段练习)下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G →___________A'(用图中字母、箭头表示)。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___________(填名称)结构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息传到大脑。
(3)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___________(填名称),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4)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答案】(1)G→F→E→C→A(2)耳蜗(3)鼓膜(4)咽鼓管
【详解】如图所示各部分的结构为: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听神经;C耳蜗;D咽鼓管;E听小骨;F鼓膜;G耳廓;H半规管;I小脑
(1)听觉的形成路线为: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2)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震动;震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3)在耳的结构中,鼓膜的作用是把声波震动转为机械性震动,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开嘴巴是为了打开咽鼓管,在遇到大声音时,口腔压力(外界压力)与耳朵内的压力不平衡,长期处于这种情况是会因为压力差而导致鼓膜被震破.
(4)咽鼓管是中耳通到咽部的通道,当由于鼻咽喉感染,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11、(2023七下·浙江金华期末)小浦从网上梳理了空气中不同温度和湿度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声速(m/s) 湿度 -10 10 30 50
10% 325.05 337.26 347.64 356.81
30% 325.09 337.39 348.11 358.19
50% 325.11 337.52 348.57 359.57
70% 325.14 337.63 349.03 360.94
90% 325.17 337.78 349.49 362.31
(1)【数据分析】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是________m/s,当空气湿度为70℃、温度为20℃时,声速有可能是________m/s;
(2)【数据归纳】温度为30℃时,空气中的声速和湿度的关系是________;
(3)【可视图像化】如图表示了温度为50℃,湿度在70%和9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s-t图像。其中,甲图线所在环境的湿度是________。
【答案】(1)348.11;340.00(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3)90%。
【详解】(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得: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348.11m/s;当空气湿度为7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温度为20℃时,声速要介于337.6m/s和349.03之间,所以声速可能是340.00m/s。
(2)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3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3)观察柱状图可以发现甲图线对应的速度较大,通过对比表格可以发现温度均为50℃,湿度90%的声速大于70%时的声速,所以甲图像对应的湿度为90%。
12、(2023七下·浙江衢州期中)一根空心的铁管长度为50m,小伟耳朵贴着水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余帅敲击铁管,如果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问
(1)小伟能否听到2次敲击声?(两次时间间隔大于等于0.1s则能听到两次声音)
(2)此时外界温度升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___________(选填:“加快”或“减慢”);
(3)①能听到2次敲击声音的铁管的长度最短是多少?( )
②如果上述题目中,如果外界温度升高,那么能听到2次敲击声音的最短铁管长度将变长还是变短?为什么? ( )
【答案】(1)能(2)加快(3)①36.48m②变长;理由见详解
【详解】
(1)t气=1224km/h=340m/s;
Δt=t气-t铁=-=-≈0.14s;
因为0.14s>0.1s;
所以小伟能听到2次敲击声;
(2)当外界空气温度升高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加快;
(3)①设能听到2次敲击声音的铁管的长度最短是L,那么:
-=0.1s;
解得:L≈36.48m。
②上述题目中,如果外界温度升高,那么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加快,而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不变,设声音速度为v,铁管长度为L
长,列式得:
+=0.1s。
解得:L长=。
因为v为正数,所以当v的值增大时,分子变大,分母变小,分数值L长将变大,
所以能听到2次敲击声音的最短铁管长度将变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