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2:13:56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 故都的秋郁达夫 秋天大概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那些正在凋谢的花,日渐枯萎的叶子都能让人的心绪敏感起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 甫 《登高》2018/11/183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凄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秋雨里,王维读到的是清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5秋日里,王勃读到的是壮丽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6 故都的秋郁达夫学习目标
3、学习景物描写手法。
1、赏析文本,品味其精致细腻的语言;2、感悟作品的悲凉美,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过程环节一:整体感知环节二:鉴赏品味环节三:归纳总结环节四:拓展应用学习过程环节一:整体感知思考: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 …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习过程环节一:整体感知 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味? 把握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秋果学习过程环节一:整体感知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过程环节二:鉴赏品味鉴赏语言,品味情感:
你认为,文中哪一处秋景最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为什么?个性化
阅读鉴赏操作过程:组内交流后班内交流学习过程环节二:鉴赏品味本段文字写的是 (具体内容),
用的是 (手法技巧),
写出了景物 的特点,
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鉴赏模式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学习过程环节二:鉴赏品味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探究作者情感学习过程环节二:鉴赏品味作者为什么喜欢这些给人悲凉感的景物 ? 探究作者情感 第一, 时代原因;

第二,个人性格气质;

第三,作家的独特审美追求。学习过程环节二:鉴赏品味 作者以真挚的情怀,独特的体察,多维的触角绘就了一幅老北京绝版秋色图。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国之思、故都情结。小结学习过程环节三:归纳总结梳理归纳
本文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故都的秋?学习过程环节四:拓展应用 结合作者用到的写景手法,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
操作步骤:
1、自由写作、修改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谢谢指导!《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4、鉴赏作品注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教学过程
【学习准备】
本课只安排一课时,时间可能较紧,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地预习课文,完成学案。
其一,朗读课文三遍,找出五幅画面;
其二,查找有关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学习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语言?;
2.学会本文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3.?感悟作品的悲凉美,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总结手法。
【学习难点】
写景手法的迁移应用。 【学习过程】
整体感知—— 品味鉴赏——梳理总结——拓展应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具体表述如下:
【课前预习】
1.完成《非常学案》P51作家作品、创作背景的预习。
2.诵读课文,熟读精彩的描写段落。
3.落实本文的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学习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明确文章感情基调、主要内容和结构脉络)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找原文的句子回答,并体会这个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2.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明确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给每一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板书: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
3.明确文章结构
?

环节二、个性化解读(鉴赏品味)
你认为,文中哪几句最能体现作者眼中的秋的特点? 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操作步骤:1、学生自主整理
2、小组合作,选出代表小组的发言人
3、班内交流。
预设: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文本品文语言感悟作者情感并规范学生鉴赏思路
1、在庭院秋景图中规范学生的鉴赏思路。出示鉴赏模板。
本段文字写的是 (具体内容),
用的是 (手法技巧),
写出了景物 的特点,
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在秋槐落蕊图的鉴赏过程中,通过生读,师范读,学生评价及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通过诵读文本、品文语言、感悟作者情感。真正使课堂具有文化味儿,让学生切实关注文本。
3、深入探究作者情感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第一, 时代原因; 第二,个人性格气质;第三,作家的独特审美追求。
环节三、梳理归纳
本文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故都的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本文的写景手法和技巧,整理归纳并举例说明。
环节四??、拓展应用
结合作者用到的写景手法,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不少于300字)?????????????????????
操作步骤:
1、自由写作、修改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当堂小结】
整理本节课你的收获。
作者以真挚的情怀,独特的体察,多维的触角绘就了一幅老北京绝版秋色图。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国之思、故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