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上2.2 声音的特性课件+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上2.2 声音的特性课件+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7-11 02:39:12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靠什么传播?
3、声音在空气中15。C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目标领航知识目标:知道声音的特性。
能力目标: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
情感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1 2 3 4 5 6 7 i 声音听起来 有什么不同 呢?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
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1/5。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
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1/3、1/2,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三次的振动大致相同。
比较三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探究探究音调和什么的有关 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数据记录——有什么结论?阅读教材32—33页,回答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意义)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定义)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
提出问题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发声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由此可见: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
的远近有关。结论名词解释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听音乐辨别不同梁祝音乐小游戏——“听音辨乐器”
“听声辨人” 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梁祝》乐器1乐器2这是用_______(乐器)演奏。这是用_______(乐器)演奏。钢琴读:‘‘ 音调取决于频率,响度取决于振幅”。 是我们班谁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笛子C调1(dao)的波形图。 课堂达标 1.用吉他和笛子同时演一支曲谱,一听声音就能区分别是吉他声还是笛子声,这是因为吉他和笛子声的( )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D.音色和音调都不同
2.养蜂人分辨蜜蜂是飞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根据是( )
  A.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 B.蜜蜂翅膀振动的振幅
  C.蜜蜂翅膀振动的多少 D.蜜蜂翅膀振动的数量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不同发声体它们的音色不同  D.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AAA 4、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
5、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
6.如为三种声音的波形图,观察波形比较声音的特性,A和B的??? 不同;A和C的??? 不同.
A ?B、? C、 响度 音色 音调响度音调、音色音调响度收获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打算如何把声音的特性应用于科技创新? 我们学习理解了声音的三要素,让我们爱好音乐,积极创造。让我们的生活因声音而更加丰富多彩!谢谢大家!再见【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第二节,安排在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声音的特性这节课中包含的知识难度不高,但内容较多,知识密度大。对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音色与发声体之间的关系认识依托于大量丰富有趣的实验。如何精选和设置这些实验使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而易于接受,是本节课设计的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声音由物体振动而产生,并以波的形式传播,能说出15℃空气中声速的大小,并能使用这些知识解释诸如“先看到闪电才听到雷声”等相关生活现象。然而此时学生尚没有机会了解声音本身具有哪些性质,对声音更多地停留在基于生活经验的认识层面上。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借助贴合学生生活的实验,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声音,意识到自身认识的缺失,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顺利的掌握声音的特性,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环节一】:听音乐,创设问题的情境。复习上节知识,引入新课。
生:思考学案上的旧知,并回答老师提问。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靠什么传播?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音乐轻松进入问题情境;通过复习巩固旧知。符合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
【环节二】: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及声音的特点?
师:口琴试吹唱乐谱1.2.3.4.5.6.7.i。
生:仔细听老师唱,然后一块唱出来。再唱国歌三个起来。感受 :
从低音“叨”到高音 “叨”各个音有什么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 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师:板书:(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出示口琴的内部结构,演示长铜片与短铜片哪个音调高?
生:感受并回答。
2、小组活动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及声音的特点?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大约1/5、1/3、1/2,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 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
小组活动探究: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师生总结: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3、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小组选代表回答:(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意义)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定义)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
合作讨论: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5)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音符、齐唱国歌段落体会音调的内涵;学生拨动钢尺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环节三】学习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师:刚过去的夏天,半夜“轰隆隆”的雷声,过春节开天雷的声音,让我们认识另一个特性;板书: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轻敲鼓面, 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声音强,响度大。
师: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音叉实验:(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根据实验结果知道: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教师总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那么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 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 音调高 , 响度大。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半夜雷声”、“开天雷声”、“轻敲鼓、重力敲鼓”等现象让学生体会“响度”。学生进行“音叉实验”探究科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能力。
【环节四】探究:音色的内涵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小提琴) 梁祝2(笛子、二胡演奏)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2.耳朵“辨”人。
  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 读:“音调取决于频率,响度取决于振幅。”。
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
  请同学们讨论,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不同的乐器的声音,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大衣哥”朱之文靠唱哪首歌而成名?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有关。
3、学生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的波形图。得出结论:波形各不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
师生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辨”乐器、“辨”人、看波形图理解掌握音色及其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五】达标练习。
1.用吉他和笛子同时演一支曲谱,一听声音就能区分别是吉他声还是笛子声,这是因为吉他和笛子声的( )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D.音色和音调都不同
2.养蜂人分辨蜜蜂是飞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根据是( )
  A.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 B.蜜蜂翅膀振动的振幅
  C.蜜蜂翅膀振动的多少 D.蜜蜂翅膀振动的数量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不同发声体它们的音色不同  D.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 ?
5、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
6.如为三种声音的波形图,观察波形比较声音的特性,A和B的??? 不同;A和C的??? 不同.
A、?B、?C、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达标题,对知识进行运用拓展,检测不足之处,以便今后学习改进。
【环节六】学生谈收获小结。
1、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你打算如何把声音的特性应用于科技创新?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建构知识网络,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创新实践。
【环节七】、布置作业。练习册P20.1—15题。
我们学习理解了声音的三要素,让我们爱好音乐,积极创造。让我们的生活因声音而更加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如下几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
1.教学实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要求。
学生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各种各样的声音,所以选择一首歌曲来引入课堂,使教学实施的过程更亲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困难,让学生乐于去聆听、思考、实践和讨论,进而生成课堂所需的知识。而在知识的拓展应用上,设计相关的练习,力争向学生传达物理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使学生们在应用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力量,并愿意保持自己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追求更高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2.教学环节的设置突出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建立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关系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生活现象发现规律、引发猜想,到分析音叉声音波形证实猜想的过程。学生初步感知了科学探究实验的部分环节。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体现出了科学探究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有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感受并了解科学探究,为今后学生能用探究意识发现科学规律,建立了基础。
3.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通过实验的设置巧妙的建立科学概念,激发学生的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中,欣赏实验、钢尺实验和音叉实验,都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思考,明显而且清晰的现象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或能让学生提出有效的猜想。同时,通过钢尺、音叉实验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学习中的探索与前进。而另一方面,对口琴的拆解分析和对歌曲的声音特性分析都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真正有机会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