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小升初语文必考重点古诗文、日积月累专题练习卷(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小升初语文必考重点古诗文、日积月累专题练习卷(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0:1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小升初语文必考重点古诗文、 日积月累专题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1.“傍晚时宫中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 ,以上意思可以 用两句诗来表达: “ , 。 ”
2.《寒食》是唐代诗人 的作品。诗歌前两句写了仲春的“ 、 ”两 种景物,后两句用“ 、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3.写出下列诗句的节日和习俗,并按节日先后顺序排序: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节日: 习俗: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节日: 习俗:
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 习俗: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习俗:
⑤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节日: 习俗:
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节日: 习俗:
⑦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节日: 习俗:
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节日: 习俗: 排序:
4.《迢迢牵牛星》中描写两星遥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诗句是 “ , ”;诗中描绘织女姿态美、勤劳形象的诗句是 “ , ”;诗中写织女因相思而感到痛苦的诗句是 “ , ” ;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 恨情思的诗句是“ , ”。
5.写出下列诗句所用典故,并按要求分类。
①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②断桥难断尘寰事,西子湖畔续前缘。
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④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诗句所用典故:①《 》 ②《 》
③《 》 ④《 》
(2)所用典故是民间故事的: 所用典故是神话故事的:
6.《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与传统节日 有关的七言绝 句。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 。
7.诗句中,与“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样表达思念之情的一项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8.《十五夜望月》的第一句中的“地白”两字照应了题目,不由让人联想 到李白的名句: “ , ”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9.《长歌行》是一首咏叹人生的诗歌,运用了“托物起兴”的写法。诗人 借助“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这一派生机 盎然的景象,来比喻充满活力的人生,唱出青春的赞歌。随着时节变换, 光阴逝去,诗人用“ , ”来表达对大好年华稍纵即 逝的担忧。接着,诗人又以“ , ”来感叹时光像东 流的江河,一去不复返。这些自然现象引发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得 出“ , ”这一结论,告诫后人少年时若不珍惜时 间、努力学习,老了将悔之晚矣。我们所学的古诗中,你还积累了哪些要 珍惜时间的古诗,请再写两句: “ , 。 ”
10.根据意思填对应的谚语:
(1)“读书时应该好好下一番苦功夫,书中的每个字都价值千金” ,对应 的俗语是: , 。
(2)“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更早的人。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了先” ,对 应的俗语是: , 。
(3)“ 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 ,但是受益很大 ,胜过读许多年的 书”,对应的俗语是: , 。
(4)“路途遥远 ,才可以知道马的脚力高低;经历的事情多了 ,时间长
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 ,对应的俗语是: ,

(5)“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 了,就能听懂林中鸟儿的声音。指长久地接触某种事物之后,就能发现它 的特征和规律” ,对应的俗语是: , 。
11.从第10题的谚语中,选择合适的谚语填在横线上。
(1)我早早来到学校早读,没想到学习委员早就到了教室,她在聚精会神 地阅读呢。正所谓: “ , 。 ”
(2)爷爷说: “《论语》是一部值得我们逐字逐句琢磨的好书。 ”他的看 法与“ , ”的道理是一致的。
(3)听你对这件事情的分析,我受益匪浅,真是“ , 。”
(4)俗话说“ , ” , 相处久了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本 性。
(5)三年时间里,鲁滨逊发现了岛上雨季和旱季的规律,他开始播种大麦 和水稻,这可谓是“ , ”。
12.根据古诗完成表格及相关练习
古诗题目 作者朝代及姓名 事物 志向
《马诗》 (唐)李贺 马 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石灰吟》
《竹石》
《墨梅》
《赠刘景文》
(1)以上五首古诗都抓住了一个事物的特点来写,都借所写事物表达诗人 自己的 ,这种写法叫 。
(2)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任尔东西南北
风。这首诗将 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这种品格和志向是 , 。请写一句类似诗句: 。
(3)《石灰吟》一诗中,石灰吟的意思是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 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3.诗言志。 “ ? ” , 表明了文天祥的报 国忠心。“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是于谦 的写照。
14.根据意思填对应的俗语:
(1)有心去栽花 ,花却始终不开放;无心去插柳 ,柳却自然地长大成 荫。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某件事情 竟然成功了对应的俗语是: , 。
(2)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就如同叽的良药,虽然听起来难受,实际上对自 己的行为大有裨益。对应的俗语是: , 。
(3)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要静也静不下来;儿女想要孝敬父母了, 父母却已过世。多用来劝诫人们及时孝敬、陪伴父母对应的俗语是:
, 。
(4)生活富裕之时,要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 当初没有节省对应的俗语是: , 。
(5)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 不到它的困难。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对应 的俗语是: , 。
15.从第14题的俗语中,选择合适的俗语填在横线上。
(1)东东做错了事情,被爸爸批评了,他闷闷不乐,小郑看见了,忍不住 劝导他: “ , 。你爸也是为了你好。”
(2)芳芳参加了作文与英语口语比赛,没想到她拿手的作文没有获奖,而 英语口语比赛却夺得了冠军,这真叫“ ,
”。
(3)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 ,但是我们依然要 “ 忆苦思 甜”,不能忘记以前苦难的日子,正所谓“ , ”。
(4)有的大人常说: “这段时间工作忙,等过段时间再回去看父母。 ”你 可以用俗语语“ , ”进行劝告。
(5)考试结束后,小刚挠着头说: “哎,平时不好好复习真不行,题都不 会做。 ”小明笑着说: “哈哈,这次你知道‘ 了吧。”
16.《学弈》一文中,两个人跟着弈秋学下棋,学习的表现不同,第一个 人— ,第二个人 。两个人学习的效果 。这个故 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不能 的道理。 (均用四字词语填 空)
17.《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个小孩围绕太阳展开了辩论,一位孩子的 观点是: “ , 理由是: “ , , ”另一位小孩 的观点是: “ , ” , 理由是: “ ” (均用原文回答)
18.《两小儿辩曰》一文以 的方式展开两小儿辩日的情节。两小儿给 我的启示是: ; 面对两小儿的争辩,孔子的反应是“ ” (此空用原文回答),这 正应了他在《论语》中的名句: 。
19.根据意思填对应关于发展与创新的名言:
(1)“变”和“通”即“变通。这句话告诉人们
。 。
对应的名言:
(2)“苟”是“假如”的意思。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
还要更新。这句话强调要不断革新。
对应的名言:
(3)“青”指“靛青”, “蓝”指“蓝草”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 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如果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 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对应的名言:
六年级小升初语文必考重点古诗文、 日积月累专题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1.“傍晚时宫中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 ,以上意思可以 用两句诗来表达: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2.《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诗歌前两句写了仲春的“花、柳”两 种景物,后两句用“汉宫、五侯”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3.写出下列诗句的节日和习俗,并按节日先后顺序排序: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节日:清明节 习俗:扫墓、吃青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节日:中秋节 习俗:赏月、吃月饼
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习俗:放鞭炮、贴春联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重阳节 习俗:登高、插茱萸
⑤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节日:元宵节 习俗:看花灯
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节日:寒食节 习俗:禁火、吃令食
⑦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节日:端午节 习俗:吃粽子
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节日:七夕节 习俗:穿针乞巧
排序:③⑤⑥①⑦⑧②④
4.《迢迢牵牛星》中描写两星遥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诗句是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诗中描绘织女姿态美、勤劳形象的诗句是 “ 纤纤擢素手, 札扎弄机杼 ”;诗中写织女因相思而感到痛苦的诗句是 “终日不成章,泣涕季如雨” ;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 恨情思的诗句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写出下列诗句所用典故,并按要求分类。
①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②断桥难断尘寰事,西子湖畔续前缘。
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④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诗句所用典故:①《 精卫填海》 ②《 白蛇传》
③《 牛郎织女》 ④《嫦娥奔月》
(2)所用典故是民间故事的:②③④ 所用典故是神话故事的: ①
6.《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与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的七言绝 句。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7.诗句中,与“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样表达思念之情的一项是( A )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8.《十五夜望月》的第一句中的“地白”两字照应了题目,不由让人联想 到李白的名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栖息在树上的乌鸦。
9.《长歌行》是一首咏叹人生的诗歌,运用了“托物起兴”的写法。诗人 借助“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这一派生机 盎然的景象,来比喻充满活力的人生,唱出青春的赞歌。随着时节变换, 光阴逝去,诗人用“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来表达对大好年华稍纵即 逝的担忧。接着,诗人又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来感叹时光像东 流的江河,一去不复返。这些自然现象引发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得 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一结论,告诫后人少年时若不珍惜时 间、努力学习,老了将悔之晚矣。我们所学的古诗中,你还积累了哪些要 珍惜时间的古诗,请再写两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10.根据意思填对应的谚语:
(1)“读书时应该好好下一番苦功夫,书中的每个字都价值千金” ,对应 的俗语是: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2)“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更早的人。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了先” ,对 应的俗语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3)“ 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 ,但是受益很大 ,胜过读许多年的 书”,对应的俗语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4)“路途遥远 ,才可以知道马的脚力高低;经历的事情多了 ,时间长
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 ,对应的俗语是: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 心。
(5)“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 了,就能听懂林中鸟儿的声音。指长久地接触某种事物之后,就能发现它 的特征和规律” ,对应的俗语是: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1.从第10题的谚语中,选择合适的谚语填在横线上。
(1)我早早来到学校早读,没想到学习委员早就到了教室,她在聚精会神 地阅读呢。正所谓: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2)爷爷说: “《论语》是一部值得我们逐字逐句琢磨的好书。 ”他的看 法与“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道理是一致的。
(3)听你对这件事情的分析,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 书。”
(4)俗话说“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相处久了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本 性。
(5)三年时间里,鲁滨逊发现了岛上雨季和旱季的规律,他开始播种大麦 和水稻,这可谓是“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2.根据古诗完成表格及相关练习
古诗题目 作者朝代及姓名 事物 志向
《马诗》 (唐)李贺 马 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石灰吟》 (明)于谦 石灰 不怕牺牲,清白高洁
《竹石》 (清)郑燮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墨梅》 (元)王冕 墨梅 与世无争,淡泊名利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菊花 顽强不屈
(1)以上五首古诗都抓住了一个事物的特点来写,都借所写事物表达诗人 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风。这首诗将竹子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这种品格和志向是刚正不阿, 铁骨铮铮。请写一句类似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薄乾坤。
(3)《石灰吟》一诗中,石灰吟的意思是蘅美石灰。读了这首诗,你觉得 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认为诗人于谦是一个不怕牺牲,不同流合污的 人。
13.诗言志。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文天祥的报 国忠心。“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是于谦不怕牺牲,清白 高洁品质的写照。
14.根据意思填对应的俗语:
(1)有心去栽花 ,花却始终不开放;无心去插柳 ,柳却自然地长大成 荫。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某件事情 竟然成功了对应的俗语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2)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就如同叽的良药,虽然听起来难受,实际上对自 己的行为大有裨益。对应的俗语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要静也静不下来;儿女想要孝敬父母了, 父母却已过世。多用来劝诫人们及时孝敬、陪伴父母对应的俗语是:树欲 静而风不止,子欲养面亲不待。
(4)生活富裕之时,要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 当初没有节省对应的俗语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5)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 不到它的困难。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对应 的俗语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5.从第14题的俗语中,选择合适的俗语填在横线上。
(1)东东做错了事情,被爸爸批评了,他闷闷不乐,小郑看见了,忍不住 劝导他: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爸也是为了你好。”
(2)芳芳参加了作文与英语口语比赛,没想到她拿手的作文没有获奖,而 英语口语比赛却夺得了冠军,这真叫“ 有意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
荫”。
(3)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 ,但是我们依然要 “ 忆苦思 甜”,不能忘记以前苦难的日子,正所谓“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 有时”。
(4)有的大人常说: “这段时间工作忙,等过段时间再回去看父母。 ”你 可以用俗语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进行劝告。
(5)考试结束后,小刚挠着头说: “哎,平时不好好复习真不行,题都不 会做。 ”小明笑着说: “哈哈,这次你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 不知难了吧。”
16.《学弈》一文中,两个人跟着弈秋学下棋,学习的表现不同,第一个 人—一心一意,第二个人三心二意。两个人学习的效果截然不同。这个故 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均用四字词语填 空)
17.《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个小孩围绕太阳展开了辩论,一位孩子的 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理由是: “ 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另一位小孩 的观点是: “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理由是: “ 日初出沦沦 凉京,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京乎?” (均用原文回答)
18.《两小儿辩曰》一文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两小儿辩日的情节。两小儿给 我的启示是: 在生活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说话有理有据 ; 面对两小儿的争辩,孔子的反应是“ 不能决也 ” (此空用原文回答),这 正应了他在《论语》中的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根据意思填对应关于发展与创新的名言:
(1)“变”和“通”即“变通。这句话告诉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 懂得通融、屈伸。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
对应的名言:穷则变,变观通,通则久。—周易
(2)“苟”是“假如”的意思。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
还要更新。这句话强调要不断革新。
对应的名言: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3)“青”指“靛青”, “蓝”指“蓝草”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 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如果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 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对应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