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0:11:10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
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漆器的历史,是一部贯穿华夏文明进程的宏大叙事。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凝聚
着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远古的曙光中走来,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回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是中国漆器的萌芽期。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
层出土的朱漆木碗,宛如一颗从历史尘埃中破土而出的明珠,距今约7000年,是目前已
知世界上最早的漆器。那时的制作工艺还处于极为原始的阶段,先民用石器艰难地将木料
砍制或挖制成胎,胎骨显得格外厚重,前期仅有单一的木胎,后期才逐渐出现陶胎漆器。
装饰手法极为朴素,多为简单的几何纹饰,色彩也局限于本色和黑红色,虽质朴无华,却
散发着原始艺术独有的魅力,宛如文明初绽的微光,虽不耀眼,却意义非凡。
时光悠悠流转,步入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如同为漆器制作技术注入了一股蓬
勃的动力。人工种植漆树在春秋时期已相当普遍,为漆器制作提供了稳定且充足的原料来
源。这一时期,漆器的造型开始摆脱单调,变得丰富多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彩绘
技巧愈发精湛细腻,画师手中的笔触仿佛被赋予了灵魂,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图案;镶嵌
材科的加工细致入微,贴金箔等新工艺的出现,更是为漆器增添了一抹华贵的气息。不仅
如此,铜胎和皮胎漆器也相继登上历史舞台,青铜刀具车旋木胎、用绿松石等镶嵌漆器等

工艺手法层出不穷,漆器装饰从单纯的实用功能迈向了审美与实用兼具的新境界,犹如一
只破茧的蝴蝶,开始展现出绚丽的色彩和迷人的风姿。
战国至秦汉时期,堪称中国古代漆器发展的黄金盛世。当时,各种手工业如雨后春笋
般蓬勃兴起,漆器工业更是独占鳌头。秦汉时期,漆器的生产和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
盛状态。汉代专门设立了制作漆器的部门,构建起庞大的管理机构,管理髹漆业的官员多
达4级以上,使得漆器生产有了完善且有序的管理体系。制漆器工序得以确定,形成了高
效的流水作业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时的漆器造型优美典雅,线条流畅自然,仿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答案
高一语文
1.D(A“仅用木胎”错,B“由实用转向审美”错,C“其价值就在于…”错)
(2)在东边使郑国成为自己的疆界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
2.B(“意在阐述盛极必衰的道理”错误)
从哪里获得土地呢?(“封郑”“肆”“阙”各1分,大意1分)
3.①(河姆渡)朱漆木碗②社会生产力的提升③皇家对漆器的热衷
14.(1)①唐顺之说“未足以罪信陵”的理由是虽然他偷盗兵符救赵,但是却同样解除了魏国的
(评分标准:每空1分,答案需精准提炼原文核心信息,超出字数或表述错误不得分。)
危险,也保全了六国。(1分)(若答“从实际效果角度,肯定其救赵的积极意义”也可得1
4.①按时间顺序介绍,用关键时代节点串联发展历程,避免冗余。
分)②说“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的理由是他目无君上,有僭越之嫌。(1分)
②运用恰当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等,使得介绍简洁明了。
(若答“从君臣角度,批判他不守礼制”也可得1分。)
③运用必要的专业术语,“推光漆”“金银平脱”等,专业术语表述准确且简洁。
(2)认识:①唐的这两种评价体现了其既重事功(实际效果)又重纲常(君臣礼制)评
④数据与例证结合,引用“7000年”“《髹饰录》18类481种技法”等数据,搭配河姆渡木碗、
判标准。②看问题既要考虑实际效果也要考虑道德正义。③认识问题要顾全大局,有远
见。④要全面、多角度、辩证地认识问题。(任选两条得2分)
汉代管理机构等具体案例,以实证支撑观点,语言客观准确且具说服力。
15.C(诗歌对蔡州之战没有进行正面描写)
(评分要点:每点2分,一条简明、一条准确,写出两条即可。需体现“简明”与“准确”两方
16.①“《竹枝》歌谣之调”指本诗的语言特点。(1分)本诗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1
面,若未结合文本分析则酌情扣分。)
分)诗中多用口语化表达,比如“喔喔鸣”,后三句更是直接引用了老人的话,贴进百姓
5.(1)情感不同:本文重在赞美漆器精湛的工艺和历史文化价值,而梁文隐含对传统建筑文化
生活。(1分)②“老杜诗史之地位”指本诗的思想内容。(1分)本诗像杜甫的诗歌一样
断裂的忧思。
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1分)作者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意在表明本诗是对蔡州之战
(2)原因:①写作目的不同,本文介绍漆器历史的同时意在颂扬物质文化成就,而梁文有呼
的如实记录,表达作者对胜利的歌颂和对国家中兴的满怀期待。(1分)
吁抢数文化遗产的目的。②写作背景不同,本文写于当代人们开始有了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
背景下,而梁文写作时面对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背景。
17.(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6.C(A“埋下伏笔”错,B祥林嫂不是“反抗意识觉醒”,D“全知视角”错)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7.D(“物质生活改善带来的满足感”错)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8.①指魏连殳的现实处境,孤身一人,一度衣食无着,没有结婚,没有子女,去世时没有亲人。
18.A(“挥酒自如”的主语应该是人,而不是书法作品。)
②指魏连殳的精神困境,无人理解,没有情感寄托,理想破灭。③指“我”也处于精神的苦
19.C(“磅礴”的正确读音是“pang b6”)
闷与无奈、悲哀中,也是一个孤独者。④指所有觉醒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孤独。在传统、黑暗
20.甲:汉字是情感的寄托。
的社会中觉醒的知识分子普遍处在彷徨、苦闷的孤独境遇中。
乙:就传递出宁静致远的生活境界。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21.汉字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也见证了国家的日益强大。汉字让后人在阅读中感受
9.①传统的孝亲观念让具有新思想的魏连殳变得妥协,最终走向精神异化,“变成长嚎,像一匹
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让中国的美得以永恒留存。
受伤的狼”。②社会與论暴力让魏连殳走向生存的困境,走向被群体彻底遗弃的命运,最终走
22.①一个“信”字,人言相依,寓意着言而真实,言行一致。信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
向堕落甚至自我毁灭。③社会群体的冷漠让魏连殳成为彻底的孤独者。魏连殳喜欢管别人的
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
闲事,但是最终却落得个无人哭的丧礼。④在黑暗的旧社会中觉醒的知识分子注定无法获得
②一个“立”字,一个人站在天地之间,寓意若人要自立就得挺直腰杆,顶天立地。一
理解且很难找到知己,只能孤独悲哀地死去。
个人只有正直坚定才能立足于世。
(评分参考: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③一个“家”字,宝盖头如遮风挡雨的屋檐,屋内有“豕”,寓意安居和富足。家是人永
10.BDF
远的温暖港湾。
11.C(“意思不同”错)
(评分标准:解说字形1分、寓意1分、文化内涵2分、句意通畅1分)
12.D(“也应向魏王求取兵符才合情合理”错)
23.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13.(1)我亲附魏国,与魏国联烟的原因,是公子品行高尚而有义气,能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
的急事。(“附”亲附1分,“所以…者”表示原因判断,与后文“以”“为”翻译为因果判断句1
分,“急”意动用法1分,大意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