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7 00:1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促进了六个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流出国境后称为湄公河,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城河流地貌类型多样。
你知道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类型吗?
课标解读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呈现】
1.以澜沧江—湄公河为例,了解流水作用,掌握河流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类型、特点及形成过程。
2.运用视频、图像能识别出河流地貌类型,理解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
【学习目标】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概况
澜沧江一湄公河及其流域范围
名称:澜沧江—湄公河
我国境内:澜沧江,
出国后:湄公河;
发源地:青海省唐古拉山
长度:4909千米
流经地区:中国(青海、西藏、云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
注入:南海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概况
澜沧江一湄公河的河流地貌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河流地貌
流水作用: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流水搬运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示意图
下蚀
侧蚀
溯源侵蚀
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形式:下蚀、侧蚀、溯源侵蚀。
下蚀
河流把河床上的土石冲走,下蚀使河谷加深。
侧蚀
河流把河道两侧的土石冲走,侧蚀使河谷展宽。
溯源侵蚀
河源背后的松散土石被冲走,河源向后退;河谷的长度增加。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流水搬运作用
河流搬运作用,可分为三种形式:推移、跃移、悬移。
搬运作用
概念: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称为搬运作用。
特点:河水流速越快,动力越大,推力越强,搬运能力越强,反之则弱。
方式:主要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等。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流水堆积作用
河流堆积作用: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这种作用称为堆积作用。
特点:
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搬运能力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大小的堆积也是有次序的,大颗粒物先沉积,小颗粒物后沉积。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一)河流上游高原面上的宽浅河谷
源头附近的扎阿曲:
河宽62m
平均水深0.72m
平均流速2.63m/s
流量117.4m3/s
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扎阿曲,由于位于青藏高原面上,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侧蚀较强,形成宽浅的河谷。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二)河流上游山区的峡谷
“V”形峡谷一般位于上游,上游落差大,下蚀、溯源侵蚀强烈
流经横断山、云贵高原以及中南半岛北部高地时
由于落差大、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多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
河谷岸壁较陡,谷地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三)河谷中的冲积扇
流水侵蚀作用与流水搬运作
用减弱,流水堆积作用加强
当河流水流出山谷转入平地时,流速骤减,同时流水摆脱侧向束缚在此分散,使单位流量减小,搬运能力因而大减,结果在出山口处形成大量堆积。一般说,冲积扇的大小与河流长度大体呈正比。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冲积扇
粗颗粒物
细颗粒物
沉积区划分:冲积扇从出山口(或谷口)向低处(或外围)方向,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
堆积物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逐渐变好。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三)河谷中的冲积扇
流水侵蚀作用与流水搬运作
用减弱,流水堆积作用加强
冲积扇土层较厚,很多被开垦为农田。
聚落分布呈条带状。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四)河流中游的曲流与牛轭湖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侧向侵蚀,河道弯曲形成
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的河道,即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曲 流
牛轭湖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四)河流中游的曲流与牛轭湖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
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四)河流中游的曲流与牛轭湖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四)河流中游的曲流与牛轭湖
牛轭湖是由曲流演变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
①河流摆动形成弯曲;②河水侵蚀凹岸,凹岸不断遭受侵蚀,凸岸不堆积,河曲不断发展;③河流自动裁弯取直,河水从取直部位流走;④被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五)河流下游的平原和三角洲
平原地区,流域宽广,流速减慢,流水携带能力减弱,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平原地区:冲积平原;入海口处:三角洲。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利于农业发展,形成“鱼米之乡”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
成因:河流中下游地区下蚀作用减弱,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在洪水季节被淹没,枯水季节出露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
成因: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河道展宽和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地貌特点: 形态多种多样,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 地势低平,河网稠密,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河段 地貌 成因
源头 宽浅的河谷 因位于青藏高原面上,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
上游 “V”形峡谷 流经横断山、云贵高原以及中南半岛北部高地时,因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而形成
支流汇入的地方 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形成
流出山区处 曲流 因地形坡度较缓,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水流以向侧向侵蚀为主,河道变弯曲而成
牛轭湖 通常曲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曲流发展到一定限度,河流会自动截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下游 湄公河平原 因地势变得平坦,泥沙大量沉积而成
河口 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注入海洋时,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而成
澜沧江—湄公河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
典型例题
疏勒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雪山冰川,是一条自东南向西北流淌的内流河。在祁连山北麓形成呈现完美扇形的昌马洪积扇。扇缘地带是当地绿洲集中地,农田和村庄多分布于此。下图为昌马洪积扇位置和景观图。
典型例题
(1)描述昌马洪积扇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的变化特征。
(1)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分布;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由厚到薄,沉积物磨圆度较差。
典型例题
(2)说明昌马洪积扇形成完美扇形的原因。
(2)祁连山季节性洪水为疏勒河带来大量泥沙;河流出山口处地势迅速降低且空间广阔;河流流出山口后迅速展宽、分涩,导致扇骨明显。
典型例题
(3)简述农田和村庄多集中在扇缘绿洲地带的原因。
(3)在洪积扇扇缘地带,地势平坦;土壤颗粒物较细,肥力相对较高;地下水丰富且易出露,易获取水源。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搬运作用
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
冲积扇
侵蚀作用
澜沧江—湄公河简介
河流地貌
沉积作用
流水作用
曲流与牛轭湖
三角洲
湄公河平原
对人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