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玩偶之家
【挪威】易卜生
学习目标
1.了解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写作背景及人物和剧情。
2.分析选文的戏剧冲突,鉴赏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并领悟娜拉出走的原因。
、
3.探讨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并思考《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易卜生:19世纪后半期挪威著名的戏剧家。
1828年3月,生于挪威希恩小镇的一个富足家庭。1836年,父亲破产。迫于生计,16岁时经由父亲安排,到一家小药店当学徒。工作之余,自学希腊文。1848年至1849年期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凯替莱恩》。1850年,研读古典文学。1906年5月23日逝世。
主要作品:《彼尔·京特》《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海达·加布勒》《野鸭》《当我们死而复醒时》等。
作者介绍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前者激发了他写《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挪威强大的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背景介绍
《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该剧共三幕,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特征:提出某个社会问题,剖析某个社会问题,批判或谴责某个社会问题),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
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现实。
题目解说
《玩偶之家》主要人物
托伐·海尔茂——娜拉的丈夫
娜拉——海尔茂的妻子
阮克医生——海尔茂和娜拉家的老朋友,娜拉的爱慕者
克丽丝蒂纳·林丹太太——娜拉的同学,丧夫孀居
尼尔·柯洛克斯泰——银行职员,海尔茂的同事
安娜·玛丽——保姆
海伦娜——女佣
海尔茂律师刚谋到银行经理一职,正欲大展鸿图。他的妻子娜拉请他帮助老同学林丹太太找份工作,于是海尔茂解雇了手下的小职员柯洛克斯泰,准备让林丹太太接替空出的位置。娜拉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而借债,无意中犯了伪造字据罪,柯洛克斯泰拿着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勃然大怒,骂娜拉是“坏东西”、“罪犯”、“下贱女人”,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待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海尔茂快活地叫道:“娜拉,我没事了,我饶恕你了。”但娜拉却不饶恕他,因为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于是她断然出走了。
前情回顾
第一幕
圣诞节前,海尔茂即将升职为银行经理。娜拉兴高采烈地买来圣诞树等,准备过圣诞节。娜拉与丈夫讨论开销闲聊时,林丹太太来访。林丹太太想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娜拉欣然答应让丈夫帮忙。柯洛克斯泰造访,因为海尔茂升职后准备解雇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请娜拉帮忙让她丈夫不要解雇自己,他威胁娜拉,如果不答应,他会将她几年前因丈夫患重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向自己借钱的事告诉海尔茂。
前情回顾
第二幕
圣诞节,林丹太太在娜拉家帮她整理参加舞会的衣服。海尔茂家的老友阮克医生来了。阮克医生一直爱着娜拉,他病重将死,向娜拉表达了爱慕之意。柯洛克斯泰又一次威胁娜拉, 将事先写好的信放进海尔茂家的信箱。柯洛克斯泰早年爱恋林丹太太,林丹太太决定为了帮助娜拉摆脱困境,去找柯洛克斯泰谈谈。
第三幕
林丹太太找到柯洛克斯泰,经过一番谈话后,林丹太太表示可以接受柯洛克斯泰并嫁给他。柯洛克斯泰决定放弃威胁娜拉,“努力做好人”。娜拉被丈夫从舞会上拉回家,林丹太太告诉娜拉不用怕柯洛克斯泰,但要把事情的实情告诉丈夫。林丹太太告辞,海尔茂送她……
戏剧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我们为什么去看戏?为什么如此喜欢戏剧?因为戏剧能给我们强烈的感受,使我们那由于枯燥乏味的生活而凋零霉变的心灵为之神清气爽,因为戏剧能以无与伦比的大悲苦与大欢乐,使我们那久已板结的热血沸腾起来,从而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焕然一新、无限美妙的生命的世界。”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戏剧是一种 艺术,借助 、 、 、 等艺术手段 ,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综合性舞台
文学
音乐
舞蹈
美术
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复习:戏剧的含义
戏剧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红色娘子军》 )
剧情繁简和结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 ( 如《雷雨》 )
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矛盾冲突的性质: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戏剧的三大要素
舞台说明
戏剧冲突
人物台词
读者要把握戏剧中人物的形象,除了借助戏剧语言,还要深究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我们通过分析戏剧中的矛盾冲突,不仅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更好地探究作品的意蕴。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在易卜生剧作《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和海尔茂身上有充分体现。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海尔茂把妻子看成自己的附庸,拒绝给予妻子平等的尊重和应有的权利;而娜拉不甘心充当丈夫的“玩偶”,想要争取同男子一样的权利。这一冲突是戏剧的主要冲突,直接为揭示作品的主题服务。二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如海尔茂既舍不得娜拉这一美丽可爱的“玩物”,又不愿因娜拉借款的事影响自己的名誉;既不能给娜拉平等的地位和爱,又不愿娜拉离开。这一人物内心冲突表现出海尔茂丑恶的嘴脸。三是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表现为娜拉追求平等的女权思想与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权思想盛行的社会之间的冲突。海尔茂就是这个社会环境的“人化”,他不能接受娜拉对经济独立、夫妻平等、人格平等的要求,反映了娜拉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对女性思想的压制和束缚。
全剧始终围绕着一条线索展开,即海尔茂和娜拉如何对待之前的一张借据,对推动主人公夫妻关系的发展和展现主人公性格的多面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开头到“他拿了那些信走进自己的书房,随手关上门”。
②从“瞪着眼瞎摸,抓起海尔茂的舞衣披在自己身上”到“娜拉站着不动。海尔茂走过去开门”。
③从“披着衣服在门厅里”到结尾。主要写:
海尔茂没看信之前对娜拉百般宠爱。
海尔茂看过信后,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怒斥妻子下贱无耻。
当债主主动退回借据时,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出走。
戏剧冲突
写作特色
运用“突转”手法。
概念——亚里士多德说:“突转指行动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它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发生的。”突转是由情节结构中产生出来,往往是剧中人和观众始料不及的一百八十度的突然转变,由此造成强烈的戏剧性。
艺术效果——戏剧如若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观众观看肯定会是味如嚼蜡,苦不堪言。但是,如果戏剧创作时精心构思,巧设悬念,那么,戏剧肯定会波澜起伏,夺人眼球。
写作特色
《玩偶之家》(节选)运用“突转”手法。
第一次“突转”是借据事件暴露,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暴露无遗。
第二次“突转”是收回借据,灾祸解除后,海尔茂尽力掩饰自己希望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家庭地位,维护原有的男权主义。
两次“突转”深化了戏剧主题。
1、“我问你,下次化装跳舞会咱们俩应该打扮成什么 ”娜拉为什么对阮克称“咱们俩”
2、阮克说“仙女不用打扮,只穿家常衣服就行”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3、阮克说“我要戴一顶大黑帽子……人家就看不见你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时候娜拉已经有自杀的意思,所以说“咱们俩”。
阮克本就爱娜拉,说她穿家常衣服就像仙女,是赞美娜拉。
死神常被画作骷髅 头上戴着黑帽子。戴了黑帽 子,人家就看不见,也就是死了。
人物台词
4、娜拉为什么要求阮克“你也应该照样祝我”
娜拉知道阮克快要死了 ,所以祝他安眠,又因为自己也打算死,所以叫阮克也祝她安眠。
联系剧情,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
这些舞台说明均是对娜拉动作的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的过程中,一直在做着出走的准备,此时她离家出走的决心已经非常坚定。
舞台说明
娜 拉
①美丽可爱,优雅迷人。
娜拉有滑溜的肩膀、娇嫩的脖子、轻巧活泼的身段;海尔茂称称呼娜拉如“小鸟儿”“娇滴滴的小宝贝儿”等,可以得知。
②善良,富有同情心。
老朋友阮克病危前来诀别,她不忍心直接发问,用含蓄的言语和给阮克点烟的行动,给予这位自己的爱慕者以情感的慰藉。
③追求理想的爱情,甘愿为爱情舍弃一切,甚至生命。
她对丈夫以无条件、无保留地付出实践着爱情的理想。因此,当考虑到伪造保人签字一事将要威胁到丈夫的前程时,她宁愿自己承担全部罪名,甚至想到自杀。
④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具有勇敢坚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
当她在丈夫无情的咒骂和侮辱中认识到自己 “玩偶”地位后,开始清醒,并果断、坚毅地迈出家门,告别过去,追求新的生活。
简要分析娜拉和海尔茂人物形象的特点。
试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海尔茂
①虚伪暴戾的男权思想拥护者。
在家庭中,海尔茂处于支配地位,控制着一切,连信箱的钥匙也在他手里。当有可能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时,就对娜拉破口大骂, 暴露出虚伪暴戾的丑陋嘴脸。
②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他却不愿意为妻子承担责任,牺牲名誉。送别妻子的同学时,他表面上客气,转脸就表现出一副极不耐烦;对将不久于人世的老朋友, 非但没有一点儿悲悯和同情, 甚至说出“他的痛苦和寂寞……苦乐格外分明”这样冷酷的话来。
③反复无常、厚颜无耻的伪君子。
借款事发前,他说“牺牲一切去救你”。事发后,他面目狰狞,言语恶毒。感到自己事了安全了,又对娜拉笑脸相迎,并表示可以保护她 。
核心探究
①美好爱情生活理想的破灭。
她为了所爱的人,做出当时违反法律的事,甚至可以为之牺牲名誉和生命;她渴望得到丈夫同样的真爱, “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但是,柯洛克斯泰的信让她清醒地看到,丈夫并不是真的爱自己, 对于爱情,她彻底绝望了。
②为了获得人格尊严和平等地位。
她没有人格和尊严,只是丈夫的“玩偶”,丈夫认为,“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 ”,二人在八年中“从来没在正经事情上头谈过一句正经话”。丈夫不了解她,并不真正爱她,只是拿她消遣;她被赋予“一个老婆,一个母亲”的“神圣的责任”,却没有任何人对她负责任,丈夫可以随意羞辱、责骂她。
娜拉出走的原因
核心探究
③在家里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八年里, “简直像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一口,吃一口”,靠着给丈夫“耍把戏过日子”;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活”,最终成为一个只能和丈夫“说说笑笑凑个热的“没出息”的人。
④对孩子的教育和抚养失去了信心。
娜拉害怕自己撒谎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她说“我不配教育孩子。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对娜拉而言,只有出走,才能让孩子摆脱撒谎妈妈的阴影,娜拉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解脱。
“世界上有两种精神的法律,两种良心。一种是男人用的,另一种是女人用的,他们们互不了解;但是女人在实际生活中被按照男人的法则来评判,仿佛她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个男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这个社会完全是一个男人的社会,法律是男人写的,起诉和法官都是男人,他们从男人的立场出发,判断女人的行为方式,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女人不可能忠实于自己。……剧中的妻子伪造签名,而且这是她的骄傲,因为她是出于对丈夫的爱,为救他的命而这样做的。这个男人却以平常人的全部正直站在法律的土地上,用男人的目光来看待这件事。”
----易卜生《关于一出现代悲剧的札记》
核心探究
对于娜拉出走的结局,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对于鲁迅这一观点,你是否认同 试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简要说说理由。
示例:认同
①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工业革命还在发展中,妇女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社会还不能为妇女提供充足的劳动就业机会。
②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剧情来看, 并没有什么特长。从人物性格来看,娜拉出走时不带走海尔茂的任何东西,即便在“手头不方便的时候”也不愿接受海尔茂的任何帮助,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从她对爱情的态度来看,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很难适应当时男权主义流行的社会。
③从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爱她的阮克大夫即将离世;林丹太太她本身就是向娜拉求助的人;平时没有经济地位的娜拉,花钱都是跟海尔茂要。从人脉关系和经济基础来看,出走后的娜拉甚至难以在社会上暂时立足。
④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意思是说中国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中国是这样,挪威也如此。
我们丝毫不怀疑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然而,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娜拉为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经济独立的出走,要么以失败告终后重新回到海尔茂的身边,要么沦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延伸思考
古今中外以“女性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解放”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并不少见,这些作品中也有许多“娜拉”式的女性,例如《氓》中的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雷雨》中的繁漪、《伤逝》中的子君……请你选择一位女性,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进行比较,分析她们命运悲剧的原因、抗争的决心和程度、抗争的结果等;尝试探讨中外文学作品对同一主题的表现有何异同。
总结归纳
本文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海尔茂形象和美丽、善良、具有牺牲精神、敢于追求平等自由的娜拉形象,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