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16 14:4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创新教案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时:1 课时(45 分钟)
年级: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对应 PPT 模块:长度的单位及估测、刻度尺的使用、时间的测量(单位、停表)、误差
设计思路:以 “问题驱动 — 工具探究 — 生活应用” 为线索,将 PPT 知识点转化为 “情境体验 + 动手实验 + 游戏化练习”,突出 “从生活到科学” 的逻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长度(主单位 m)和时间(主单位 s)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规范使用刻度尺(“选观放读记”)和停表(“内分外秒,过半读大”),区分误差与错误。
过程与方法:通过 “古今单位换算” 理解测量标准的重要性,通过 “估测 — 测量 — 验证” 掌握测量逻辑。
情感态度:感受测量工具的发展(从日晷到停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刻度尺读数(含估读)、停表读数
难点: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特殊长度测量(如硬币直径)
突破方法:用 “口诀 + 实物操作” 攻克重点,用 “对比实验 + 表格分析” 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教具:
PPT 课件(含动态换算图、错误操作示例)、汉代尺子模型(1 尺 = 22.75cm)、刻度尺(1mm 分度值)、机械停表、硬币、细铜丝
学具:
每组 1 套刻度尺、停表、物理课本、实验记录单(含 “估测 - 测量” 对比栏)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教师引导语:“同学们,《三国演义》说关羽身高 9 尺,如果按现在 1 尺≈33.3cm 算,他得有 3 米高,这合理吗?其实古代的‘尺’不一样 —— 大家看 PPT 里的汉代标准。”
PPT 预设:左侧显示 “汉代 1 尺 = 22.75cm”,右侧配关羽插图;学生计算后弹出 “关羽 9 尺≈2m” 的正确结果,下方标注 “测量需统一单位”。
过渡:“今天我们就学习科学的测量方法,先从长度开始。”
(二)新知探究(30 分钟)
1. 长度的单位及估测(7 分钟)
①单位换算:
教师引导语:“长度单位像‘楼梯’,从 km 到 m 要乘 1000,m 到 dm 乘 10—— 看 PPT 里的动态图,试着说 28.6cm 等于多少米?”
PPT 预设::动态展示 “km→m→mm→μm→nm(每级 ×1000)”
“m→dm→cm→mm(每级 ×10)”,配换算示例 “28.6cm=28.6×0.01m=0.286m”。
练习:PPT 弹出 “5200mm=?m”,学生回答后显示正确过程5200×0.001m=5.2m
②估测实践:
教师引导语:“没有尺子时,可用‘人体参照’—— 指甲盖宽≈1cm,拳头宽≈1dm,试着估测课本长度,记在记录单上。”
PPT 预设:依次展示 “1cm(指甲盖)、1dm(拳头)、20cm(一拃)” 的实物图,底部标注 “常见值:课本长≈26cm”。
2. 刻度尺的使用(10 分钟)
①工具观察:
教师引导语:“用刻度尺前先看‘三要素’—— 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看看你们的尺子,量程是多少?分度值呢?”
PPT 预设:特写刻度尺,标注 “量程 0-20cm、分度值 1mm、零刻度线”,附 “零刻度磨损可从整刻度开始” 的提示。
②规范操作:
教师引导语:“测量时要‘一平二紧三对齐’—— 尺子与物体平行,刻度线贴物体,一端对齐零刻度。看 PPT 里的错误操作,想想错在哪?”
PPT 预设:左图显示 “尺子歪斜”“视线斜视”,右图显示正确操作,配动画演示 “视线垂直刻度线”。
实验任务:“测课本长度,记录要写‘准确值 + 估读值 + 单位’(如 26.00cm)—— 注意分度值 1mm,要估读到 0.1mm 哦!”
③特殊测量:
教师引导语:“硬币直径怎么测?可以用‘平移法’—— 用两把尺子夹住硬币,测尺子间距。大家试试,记录结果。”
PPT 预设:展示 “平移法测直径” 示意图,标注 “测量值 = 右侧刻度 - 左侧刻度”。
3. 时间的测量(8 分钟)
①单位与工具:
教师引导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古代用日晷、沙漏计时,现在用停表 —— 看 PPT 里的工具进化,说说哪个精度最高?”
PPT 预设:按时间顺序展示 “日晷→沙漏→机械停表→电子停表”,下方标注 “1min=60s,1s=1000ms”。
②停表读数:
教师引导语:“停表读数要‘先看小表盘(分钟),再看大表盘(秒)’。小表盘指针过中线,大表盘读 30-60s;没过,读 0-30s—— 看 PPT 里的例子。”
PPT 预设:左侧小表盘显示 “2min(未过中线)”,右侧大表盘显示 “22.1s”,组合显示 “2min22.1s”;弹出 3 个不同示数的停表图,供学生抢答。
体验:“测自己脉搏 10 次的时间,估测 1 分钟脉搏次数,记录下来。”
4. 误差(5 分钟)
教师引导语:“同一本书,大家测量结果可能不同(如 26.00cm、25.98cm),这叫误差。但如果有人读成 260cm,这是误差吗?”
PPT 预设:左侧表格对比 “误差(不可避免,源于估读 / 工具)” 和 “错误(可避免,源于操作)”,右侧显示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的计算示例(3 次结果求平均)。
小结:“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错误必须避免。”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引导语:“今天学了哪些核心内容?我们看着 PPT 的思维导图,一起回顾。”
PPT 预设:动态展示知识树 —— 树干 “测量”,分支 “长度(单位、刻度尺)”“时间(单位、停表)”“误差”,重点节点闪烁 “估读”“过半读大” 等关键词。
延伸:“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测量,比如测窗帘长度、煮面时间,大家可以试试。”
(四)分层作业(5 分钟)
基础题:完成 PPT 里的单位换算(如 25.64cm=0.2564m),用刻度尺测课桌宽度并规范记录。
提升题:用停表测家人刷牙时间,估算 1 个月累计时长;写 “测量工具小历史”(结合 PPT 里的日晷、停表)。
实践题:用 “累积法” 测细铜丝直径(绕 10 圈测总宽 ÷10),对比直接测量的误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