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声与听觉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甲图,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
B.乙图,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
C.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D.丁图,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2.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 B.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C.声音不可能在液体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等
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目的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5.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次声波
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7.如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
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8.小科在学校的安全教育课中学到,发生地震时,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可以敲击就近的铁管并等待求援。这种做法主要利用铁管能向外( )
A.通风 B.传声 C.传播光 D.传热
9.小兰用牙签在两个纸杯的底部各扎一个小孔,接着把棉线的两端分别穿过这两个小孔,并在细线的末端打上死结,确保中间的棉线绷直,就制成一个“纸杯电话”。她在卧室轻声说话时爷爷听不见,但她对着“纸杯电话”轻声说话时爷爷听见了。以下关于“纸杯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空气
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
C.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会更好
D.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差
10.世卫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年轻人中约11亿人由于戴耳机听音乐、玩游戏,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伤风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声不需要介质直接传入人耳
B.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听小骨→耳蜗→鼓膜→听神经→大脑
C.长期用入耳式耳机,会导致耳内的听觉细胞受损,听力下降
D.可以依据人声音的响度不同,分辨出歌手是谁
11.以下图片分别反映了飞机以三种不同速度在空中(不考虑空气的流动)水平飞行时产生声波的情况。图中一系列圆表示声波的传播情况,A点表示飞机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图a
B.图中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图b
C.如果已知空气中的声速,能直接从b图中得出飞机飞行的速度
D.如果已知空气中的声速,都能直接从各图中得出飞机的飞行速度
12.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行军宿营的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啼声.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
A.大地—头骨—听觉神经 B.空气—头骨—听觉神经
C.大地—耳膜—咽鼓管 D.空气—耳膜—咽鼓管
13.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14.人得了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菌和病毒会经血液流到中耳
B.细菌和病毒会经外耳道进入中耳
C.细菌和病毒会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D.细菌和病毒会经鼻泪管进入中耳
15.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
1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了如下实验:安排小明在一根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击,让小华在铁管的另一端仔细听。
(1) 若敲击后小华只听到一次声音,则他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他的结论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小张通过翻阅资料查出,人耳区分出两种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若只需对实验进行略微改动就能听见3次声音,则他的改进措施是 ;
(3)若要让小华区分出声音是从水中还是在空气中传播过来的,则铁管的长度至少应为 米。(已知在当天的气温条件下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米/秒,在水中为1500米/秒,在空气中为300米/秒)
18.2024年5月18日,“诸暨西施音乐节”在西施滩火热开幕,歌手激情开唱,现场音浪炸裂。歌手演唱时,歌声通过声带 产生,以 形式经空气传播进入人耳,刺激人耳内 (填结构名称)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至 产生听觉。
19.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
(2)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20.有关声音的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音叉发声时在 ,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 法;
(2)如图乙,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 ,进一步推理说明 。
21.为了研究声音的特性,小科将纸片小人放在收音喇叭的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入玻璃钟罩内。
(1)打开收音机播放音乐,会观察到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
(2)调节收音机音量旋钮使音乐更响,观察到小人跳动更高,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用抽气机慢慢抽出钟罩内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22.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 (选填“甲”或“乙”)中乒乓球不能弹起;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法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吸音效果。小田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小球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实验过程中小田的具体操作是: ;
小田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吸音性能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2)小田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
(3)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4.小宇在阅读《科海奇闻》一书时,看到这样一条奇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空军在俄克拉荷马市上空做超音飞行实验,飞机每天在10000m的高空飞行8次。半年以后,当地一个农场饲养的10000只鸡中,有6000只被飞机轰鸣声杀死,幸存的4000只鸡,有的羽毛全部掉光,有的干脆不下蛋了。
这则奇闻引起了小宇他们学习小组对噪声研究的好奇心。于是,小组内的各位同学又分头查阅了许多资料,得到了如下的一些信息:
①噪声引起的耳病有耳鸣和耳聋两种。噪声会损害眼睛,使人视力减弱,色觉、视野发生异常,对所见事物判断失误。
②高架路两侧的隔音墙一般用塑料板或薄钢板制作,双层内夹入吸声材料,并弯成一定弧度。使噪声被阻挡和不断反射而消耗能量。
③确定一种声音是否为噪声,还要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如:音乐很优美,但当夜深人静时放音乐,则它是噪声。
④噪声的克星是抗噪声的材料。如,多孔的纤维材料,当噪声进入小孔时,就会引起纤维振动,从而将能量消耗。
⑤在马路两旁植树,树木有着浓密的枝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当噪声通过树木时,枝叶会吸收一部分声波,使声音减弱。
⑥噪声可以发电,利用“声波接受器”将噪声存放之后经“声电交换器”来发电。噪声可使杂草提前生长,以便于除掉。
⑦练歌房的墙面制成楔形图案状,当声波到达楔形物体后,反射的声波就钻进里面,无法反射出来,声波就大大地被吸收了。
⑧城市噪声有四: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不少临马路的居民,为减少噪声干扰,在临街窗户安装双层玻璃。
⑨喷气发动机是最大的人造噪声源之一。为了减小噪声,喷气发动机排气管为多孔装置。
⑩机场附近的居民安眠药购买量与离机场远近的关系如下图。
请你根据小宇他们提供的信息资料,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1)有些不法商贩,为了销售劣质产品,就在店铺内通过高音喇叭播放音乐。他们这是想利用噪声能够损害 ,从而对产品产生错觉,来使顾客上当。
(2)由上述信息资料,我们可以归纳出消音材料的两个作用是: 和 。
(3)小宇要将家中隔音墙的材料由棉布换成瓷瓦,晓丽认为不妥。他们由此引出一个新的探究课题,请根据他俩提出的探究课题,写出简要的探究报告。
(4)为了减少噪声污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这样做(请写出2条):
① ;
② 。
25.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是物体 产生的;
(2)你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波是通过 这一介质传播到你耳朵。
(3)医生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4)生活中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手机解锁时可以利用声控解锁。只要对着手机说出事先录制好的口令,只能由设置人说密码才能打开,如图(b)所示,这利用了声音的 不同进行自动解锁;
(5)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健康宣传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为了保护耳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打开咽鼓管使 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其受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声与听觉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甲图,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
B.乙图,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
C.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D.丁图,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答案】D
【详解】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 “跳舞”, 说明喇叭振动产生声音,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
B.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 说明声带振动产生声音,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B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说明音叉振动产生声音,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C不符合题意;
D.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答案】B
【详解】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说明发声的大钟振动带动笔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故B符合题意;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说明发声的音箱在振动带动泡沫塑料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振动带动泡沫球振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 B.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C.声音不可能在液体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等
【答案】B
【详解】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故A错误;
B.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则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及固体中传播,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故D错误。
故选B。
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目的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答案】D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音叉振动幅度较小,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详解】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①符合题意;
②敲击鼓面,鼓面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喉咙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①④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次声波
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答案】D
【详解】A.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鱼洗”发出的嗡嗡声能被人耳听到,所以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
B.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B错误;
C.众多“鱼洗”声汇集增大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故C错误;
D.“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鱼洗”的振动发出的,“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7.如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
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答案】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振幅影响的是声音的响度,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响度相同,故B错误;
C.敲钟时,用力越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而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故C错误;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8.小科在学校的安全教育课中学到,发生地震时,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可以敲击就近的铁管并等待求援。这种做法主要利用铁管能向外( )
A.通风 B.传声 C.传播光 D.传热
【答案】B
【详解】同学们在学校的安全教育课中学到,发生地震时,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可以敲击就近的铁管并等待求援。这种做法主要利用铁管能向外传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小兰用牙签在两个纸杯的底部各扎一个小孔,接着把棉线的两端分别穿过这两个小孔,并在细线的末端打上死结,确保中间的棉线绷直,就制成一个“纸杯电话”。她在卧室轻声说话时爷爷听不见,但她对着“纸杯电话”轻声说话时爷爷听见了。以下关于“纸杯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空气
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
C.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会更好
D.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差
【答案】B
【详解】A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棉线属于固体,故A错误,B正确;
C.拉直的棉线能很好的传递振动,松垮垮的棉线会抑制、减弱振动,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变差,故C错误;
D.介质的密度越高,传播声音的效果越好,所以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好,故D错误。
故选B。
10.世卫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年轻人中约11亿人由于戴耳机听音乐、玩游戏,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伤风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声不需要介质直接传入人耳
B.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听小骨→耳蜗→鼓膜→听神经→大脑
C.长期用入耳式耳机,会导致耳内的听觉细胞受损,听力下降
D.可以依据人声音的响度不同,分辨出歌手是谁
【答案】C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3)长期使用入耳式耳机,可能对人的听力造成伤害。
(4)不同的歌手音色不同。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入人耳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A错误。
B.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B错误。
C.长期用入耳式耳机,由于长期过量的刺激,致使内耳听觉细胞受损,导致耳鸣、重听以及耳痛,甚至听力下降,C正确。
D.不同的歌手由于声带的宽度和厚度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是不同的,我们能根据歌声听出不同歌手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声音音色不同,D错误。
故选C。
11.以下图片分别反映了飞机以三种不同速度在空中(不考虑空气的流动)水平飞行时产生声波的情况。图中一系列圆表示声波的传播情况,A点表示飞机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图a
B.图中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图b
C.如果已知空气中的声速,能直接从b图中得出飞机飞行的速度
D.如果已知空气中的声速,都能直接从各图中得出飞机的飞行速度
【答案】C
【详解】当飞机运动到某圆圆心时,在周围激发起声波,声波从圆心运动r和飞机从圆心运动到A点所用的时间相同。设A点离某圆圆心距离为x,该圆半径为r,则,x和r都可在图中量出。因此,从图上可以看出,a图飞机速度小于声速,b图等于声速,c图大于声速。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
12.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行军宿营的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啼声.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
A.大地—头骨—听觉神经 B.空气—头骨—听觉神经
C.大地—耳膜—咽鼓管 D.空气—耳膜—咽鼓管
【答案】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传播的速度一般是不同的,一般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最慢;马蹄声通过地面传给箭筒的振动引起头骨的振动,头骨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马蹄声通过地面传给箭筒,箭筒的振动引起头骨的振动,头骨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可以提前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做好准备,故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大地—头骨—听觉神经—大脑,可见A正确。
故选A。
13.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B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故A正确。
B.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B错误。
C.坐在汽车上,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故C正确。
D.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时咀嚼食物,咀嚼食物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故D正确。
故选B。
14.人得了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菌和病毒会经血液流到中耳
B.细菌和病毒会经外耳道进入中耳
C.细菌和病毒会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D.细菌和病毒会经鼻泪管进入中耳
【答案】C
【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鼓室容纳听小骨,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有咽鼓管通到咽部) ;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身体的平衡有关 ;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详解】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C正确。
故选C。
15.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答案】B
【分析】耳的结构如图所示,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
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咽与鼓室之间有咽鼓管相连。
【详解】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故A正确;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故B错误;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故C正确;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D正确。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
【答案】 变小 介质
【详解】[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在钟罩实验中,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时,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同时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了如下实验:安排小明在一根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击,让小华在铁管的另一端仔细听。
(1) 若敲击后小华只听到一次声音,则他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他的结论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小张通过翻阅资料查出,人耳区分出两种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若只需对实验进行略微改动就能听见3次声音,则他的改进措施是 ;
(3)若要让小华区分出声音是从水中还是在空气中传播过来的,则铁管的长度至少应为 米。(已知在当天的气温条件下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米/秒,在水中为1500米/秒,在空气中为300米/秒)
【答案】 错误 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铁管做实验 37.5
【详解】(1)[1]人耳朵区分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所以敲击后小华只听见一次声音,是由于声音通过不同介质的传播时间差小于0.1s导致的,故人耳朵不能区分,所以该观点是错误的。
(2)[2]若想人能听到3次声音,即必须使得水管足够长,即声音通过水、铁管和空气的传播时间间隔大于0.1s即可。
(3)[3]假设铁管的长度是s米,故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时间是
声音通过水的传播时间是
由题意知道
即
解得
s=37.5m
18.2024年5月18日,“诸暨西施音乐节”在西施滩火热开幕,歌手激情开唱,现场音浪炸裂。歌手演唱时,歌声通过声带 产生,以 形式经空气传播进入人耳,刺激人耳内 (填结构名称)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至 产生听觉。
【答案】 振动 声波 耳蜗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鼓室容纳听小骨,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有咽鼓管通到咽部) ;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身体的平衡有关 ;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神经冲动。
【详解】声音是由喉部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发出后,以声波的形式经空气传播进入人耳。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19.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
(2)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1)放大橡皮膜的微小振动,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乒乓球并未弹起,也听不到声音
【详解】(1)橡皮膜的振动不易观察,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
20.有关声音的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音叉发声时在 ,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 法;
(2)如图乙,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 ,进一步推理说明 。
【答案】 振动 转换法 变弱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1)[1]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2]在这个实验中,把音叉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被弹开,应用的是转换法。
(2)[3][4]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弱,如果真空时,声音不再传播,由此可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1.为了研究声音的特性,小科将纸片小人放在收音喇叭的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入玻璃钟罩内。
(1)打开收音机播放音乐,会观察到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
(2)调节收音机音量旋钮使音乐更响,观察到小人跳动更高,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用抽气机慢慢抽出钟罩内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 振动 振幅 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纸片人继续跳动
【解析】【小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利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小题2】小人跳动更高,说明振动越剧烈,也就是振幅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小题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机抽出的空气越多,钟罩内的空气越少,声音会越来越小,但是喇叭持续振动,小人会一直跳动。
22.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 (选填“甲”或“乙”)中乒乓球不能弹起;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法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答案】(1)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2)乙
(3)B
【详解】(1)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2)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被称为类比法,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吸音效果。小田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小球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实验过程中小田的具体操作是: ;
小田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吸音性能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2)小田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
(3)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答案】(1)将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去敲击玻璃杯
(2)聚酯棉
(3)不合理,要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或仅凭感觉不能确定声音的强弱,其它答案合理也给分)
【详解】(1)小球的位置越高,下落时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越大,实验中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必须把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2)吸音效果的好坏通过玻璃杯被敲击发出的声音的大小反应出来,聚酯棉垫在杯子底下时发出声音最小,因此它的吸音性能最好,适合装修隔音墙用。
(3)不合理,实验中实验次数过少,要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
24.小宇在阅读《科海奇闻》一书时,看到这样一条奇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空军在俄克拉荷马市上空做超音飞行实验,飞机每天在10000m的高空飞行8次。半年以后,当地一个农场饲养的10000只鸡中,有6000只被飞机轰鸣声杀死,幸存的4000只鸡,有的羽毛全部掉光,有的干脆不下蛋了。
这则奇闻引起了小宇他们学习小组对噪声研究的好奇心。于是,小组内的各位同学又分头查阅了许多资料,得到了如下的一些信息:
①噪声引起的耳病有耳鸣和耳聋两种。噪声会损害眼睛,使人视力减弱,色觉、视野发生异常,对所见事物判断失误。
②高架路两侧的隔音墙一般用塑料板或薄钢板制作,双层内夹入吸声材料,并弯成一定弧度。使噪声被阻挡和不断反射而消耗能量。
③确定一种声音是否为噪声,还要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如:音乐很优美,但当夜深人静时放音乐,则它是噪声。
④噪声的克星是抗噪声的材料。如,多孔的纤维材料,当噪声进入小孔时,就会引起纤维振动,从而将能量消耗。
⑤在马路两旁植树,树木有着浓密的枝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当噪声通过树木时,枝叶会吸收一部分声波,使声音减弱。
⑥噪声可以发电,利用“声波接受器”将噪声存放之后经“声电交换器”来发电。噪声可使杂草提前生长,以便于除掉。
⑦练歌房的墙面制成楔形图案状,当声波到达楔形物体后,反射的声波就钻进里面,无法反射出来,声波就大大地被吸收了。
⑧城市噪声有四: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不少临马路的居民,为减少噪声干扰,在临街窗户安装双层玻璃。
⑨喷气发动机是最大的人造噪声源之一。为了减小噪声,喷气发动机排气管为多孔装置。
⑩机场附近的居民安眠药购买量与离机场远近的关系如下图。
请你根据小宇他们提供的信息资料,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1)有些不法商贩,为了销售劣质产品,就在店铺内通过高音喇叭播放音乐。他们这是想利用噪声能够损害 ,从而对产品产生错觉,来使顾客上当。
(2)由上述信息资料,我们可以归纳出消音材料的两个作用是: 和 。
(3)小宇要将家中隔音墙的材料由棉布换成瓷瓦,晓丽认为不妥。他们由此引出一个新的探究课题,请根据他俩提出的探究课题,写出简要的探究报告。
(4)为了减少噪声污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这样做(请写出2条):
① ;
② 。
【答案】(1)视力 (2)反射声音 吸收声音
(3)实验器材和步骤:
答案一:
找同样厚度的棉布、瓷瓦各一块(能答出“棉布、瓷瓦各一块”即可),找同样的纸制圆柱形空心筒两个,如左下图用棉布将两个纸制圆柱形空心筒连接好。一人对着一端开口处向里喊话,另一人在另一端开口处对准耳朵听。将棉布换成瓷瓦,重复以上实验;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大小。
答案二:
用同样厚度的棉布、瓷瓦分别做成体积、形状完全相同的盒子,其中放入小闹钟(或其它能发声的物体),让它发声。人在外面根据听到的声音大小判断哪一种物体隔音效果好。
(4)①不在深夜开大音响
②上课的时候不随便晃动桌椅,发出声音
【分析】仔细阅读题中给出的材料可以获得信息,从而解答(1)、(2)题;第(3)问题,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考虑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设计;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根据这三条途径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
【详解】(1)从材料信息中可以获得:噪声能够操作眼睛,使视力减弱;
(2)声音传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声音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声音被物体吸收,可以从这两个作用来选择消音材料;
(3) 答案一:
找同样厚度的棉布、瓷瓦各一块(能答出“棉布、瓷瓦各一块”即可),找同样的纸制圆柱形空心筒两个,如左下图用棉布将两个纸制圆柱形空心筒连接好。一人对着一端开口处向里喊话,另一人在另一端开口处对准耳朵听。将棉布换成瓷瓦,重复以上实验;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大小。
答案二:
用同样厚度的棉布、瓷瓦分别做成体积、形状完全相同的盒子,其中放入小闹钟(或其它能发声的物体),让它发声。人在外面根据听到的声音大小判断哪一种物体隔音效果好。
(4)根据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进行控制噪声,比如晚上电视机、音响不要开太大的音量;课间不要在教室里追逐打闹;上课是不要让桌凳响等。
25.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是物体 产生的;
(2)你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波是通过 这一介质传播到你耳朵。
(3)医生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4)生活中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手机解锁时可以利用声控解锁。只要对着手机说出事先录制好的口令,只能由设置人说密码才能打开,如图(b)所示,这利用了声音的 不同进行自动解锁;
(5)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健康宣传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为了保护耳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打开咽鼓管使 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其受损。
【答案】(1)振动
(2)空气
(3)超声波
(4)音色
(5)鼓膜
【详解】(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们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波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
(3)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4)机解锁时可以利用声控解锁。只要对着手机说出事先录制好的口令,只能由设置人说密码才能打开,这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进行自动解锁。
(5)为了保护耳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打开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其受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