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5:3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曹操
观 沧 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在东汉末期,有这么一个人,他:
心狠手辣
多疑善变
冷酷无情
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
志向远大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课堂导入,趣味竞猜
接下来,我们将要一起学习曹操的《观沧海》,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风采!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
jié
dàn
zhì
sǒnɡ

澹澹
竦峙
情境诵读,注意节奏
提示:四言诗的停顿是“二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齐读课文,思考画面
jié
dàn
zhì
sǒnɡ

澹澹
竦峙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淼,水波荡漾。
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
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描绘画面,成果展示
研读课文,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有哪些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2.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划分为三个层次,并说明原因。
3.这首诗既有实写,即诗人所见之景,又有虚写,即诗人想象之景,
找出文中的虚实部分,并指出这些描写蕴含哪些情感?
自主探究
探究过程
小组合作,边讨论边圈画与问题相关的关键字词。
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想象曹操登临高山面对大海,会产生何种情感。
意象,即寄托了主观情感的景物。
研读课文,理解诗意
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有哪些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碣石、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文学作品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观沧海》中的景物气势雄浑、浩瀚壮阔,正是诗人昂扬奋发、抱负远大的体现!
研读课文,理解诗意
自主探究
2.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划分为三个层次,并说明原因。
明确:
第一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诗人交代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第二层“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波萧瑟,洪波涌起。”这是诗人从碣石往下看沧海的情景,描写秋天的海水和山岛。诗人的心情必定像这波澜壮阔的海水一样难以平静。诗人借助大海的形象表达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研读课文,理解诗意
自主探究
3.这首诗既有实写,即诗人所见之景,又有虚写,即诗人想象之景,找出文中的虚实部分,并指出这些描写蕴含哪些情感?
明确:虚实结合是一种描写方法,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
虚写
总写
分写
附文
实写
(想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言事点题 地点、俯视
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
实 写
(视觉)第一眼观海全景,大处落笔
气势苍茫浑然,辽阔威严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听觉)转入动态,波澜壮阔
显示大海惊人力量,宏伟气象


(想)诗的高潮,奇特的想象、夸张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借以抒发内心豪迈的情怀与胸襟
(渴望一统天下)
乐府诗合乐时的附文
曹操
观沧海
虚 写
言志
曹操通过本诗,想要表达怎样的志向?
背景链接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huán)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写下此篇。
曹操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苍凉中又有慷慨。
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志。
主旨归纳,体会情感
拓展延伸,知识积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拓展延伸,知识积累
《割发代首》
东汉末年,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 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毛主席曾如此评价曹操:“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请结合《观沧海》所学习的内容,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
1.(基础)请以“我从曹操身上学到了”为开头,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2.(提高)课后请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上曹操的具体生平,从“唯才是举、志向远大、知人善任”中任选两点,写一篇不少500字的作文。
3.(综合)课后完成《古体诗和近体诗》、《虚实结合》两份微课学习资料的观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观后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