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专项提升训练)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单元小古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专项提升训练)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单元小古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9 22: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专项提升训练)第1-8单元小古文阅读检测卷-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外对比阅读。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下面对加点字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博学多通(通晓,明白) B.家贫不常得油(贫穷)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满足) D.主人怪,问衡(感到奇怪)
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胤恭勤不倦”意思是车胤勤劳能干而不知疲倦。
B.“以夜继日”和我们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意思相同。
C.“以书映光而读之”中“之”的意思是书。
D.“遂成大学”意思是于是成了大学问家。
3.请你写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的意思。
4.梳理两则故事的情节,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人物 遇到的困难 克服困难的方法 人物品质
车胤
匡衡
真阅读,巧答题。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④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①孤:年幼丧父。②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③闾lǘ里:乡里,邻里。④士人:读书人。
5.下列对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家贫无资(贫穷) B.及其稍长(年龄大一点)
C.抄录未毕(完成) D.唯读书是务(由于)
6.欧阳修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请根据短文内容补充表格。(用原文填空)
遇到的困难 解决的办法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家无书读
7.欧阳修身上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根据短文内容回答。
小古文阅读
勿①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③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注释:①勿(wù):不,不要。②取之满握:抓了满满一把果子。③汝(rǔ):你。
8.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取之满握” 之: “母曰” 曰:
9.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意思。
10.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文中的小孩愚蠢无知,软弱爱哭。 B.做人不能太贪婪,要学会取舍。
C.小孩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D.我们做事要善于动脑筋。
11.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 ( )
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
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
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
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12.文言文阅读。
孙敬悬梁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①不休。及至②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③,后为当世大儒④。
【注释】①夕:晚上。②及至:等到。③屋梁:房梁。④儒:有学问的读书人。
(1)用组词法解释下列加点字。
好学( ) 晨夕不休( ) 悬屋梁( )
(2)回顾《囊萤夜读》,可知车胤和孙敬都是 的人,但是他们遇到的困难不同。车胤的困难是 ,孙敬的困难是 。(除第一空外,其余均用原文作答)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为当世大儒”的意思。
阅读。
温舒①编蒲②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③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④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⑤中蒲,截以为牒⑥,编用写书。
注释:①温舒:路温舒,西汉著名的司法官。②蒲(pú):水生植物名,可以制席。③巨鹿:地名,今属河北。④监门:守门人。⑤泽:水积聚的地方。⑥牒(dié):小简。古代无纸,把文字写在小木简上,在这里指截蒲当简。
13.联系上下文,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取泽中蒲( ) A.寻求,招致 B.采纳 C.采集
(2)截以为牒( ) A.成为 B.当,作 C.替,给。
14.父亲派给路温舒的任务是 (用原句回答)
15.用现代汉语写出画“ ”句子的意思。
16.文中的路温舒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淡,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未成,弃去 弃:
(2)逢老媪方磨铁杵 方:
18.试着写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古文的意思。
19.“铁杵成针”的故事后来成为一句俗语“ ”。我从中也得到这样的启发:
读短文,完成练习。
猫斗
黄白二猫,斗①于②屋上,呼呼而鸣③,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④退缩,黄猫奋起逐⑤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⑥出。
注释:①斗:打架②于:在③鸣:叫喊④稍:稍微⑤逐:追赶⑥复:再
20.文中写了两只猫在( )上打斗,打斗的结果是( )败了。
21.用横线画出两只猫打斗激烈的句子。
22.有一个小朋友想模仿短文写一篇《鸡斗》,你能帮他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吗?
黑白二鸡,斗于庭,( ),伸头翘尾,四目相对,气势汹汹。久之,白鸡稍退缩,黑鸡( ),白鸡逃之夭夭,不知所踪。.
A.奋起啄之 B.咕咕而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①。暮②而果③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亦云:也这样说。②暮:晚上。③果:果然。
23.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4.“暮而果大亡其财”,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是( )
A.死亡 财物 B.丢失 发财 C.死亡 发财 D.丢失 财物
25.翻译句子。
(1)天雨墙坏
(2)其家甚智其子
26.面对提相同意见的人,富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是 。而对邻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27.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暑假专项提升训练)第1-8单元小古文阅读检测卷-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C 2.A 3.(我)希望得到主人家的书,全部读遍它们。 4. 家贫无油照明 用萤火虫照亮读书 勤奋好学/刻苦钻研 夜晚无烛照明 凿壁借光读书 无钱买书 打工换读书机会
【分析】这两则典故通过对比阅读形式呈现,展现了古代寒门学子克服物质困境的治学精神。《囊萤夜读》以白描手法刻画车胤“练囊盛萤”的刻苦形象,动词“盛”“继”形成动态画面;《凿壁偷光》则通过“穿壁引光”“佣作求书”的双重困境,突显匡衡的智慧与坚韧。文本在文言简练中暗含递进:车胤仅解决照明问题,匡衡更实现从借光到获书的跨越,体现古代教育对“博览群书”的终极追求。两文互文见义,共同构建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传统治学价值体系。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匡衡为了读到书,愿意去富人家做佣工,但不要报酬。他只是希望能读到富人家的书。偿:在这里的意思是“报酬”,而不是“满足”。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A.从原文“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来看,“恭勤”是“恭敬勤奋”的意思,而不是“勤劳能干”。“不倦”是“不知疲倦”的意思。这句话主要强调车胤学习态度的恭敬和勤奋,以及他不知疲倦的学习精神。因此,这里的“恭勤”更偏向于学习态度的认真和努力,而不是“勤劳能干”。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这句话出自《凿壁偷光》一文,是匡衡对富家主人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主人家的书,读遍所有的书”。
从文章内容来看,匡衡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但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无法在晚上读书。他为了能够读书,甚至在邻居有光亮时,通过凿壁引光来读书。这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而当他到富家做佣工时,他并不是为了报酬,而是为了能够读到富家的藏书。这进一步说明了他对知识的追求远胜于对物质报酬的需求。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中的“愿”字,表达了匡衡的强烈愿望;“得主人书”说明他希望得到富家主人的允许,借阅其藏书;“遍读之”则体现了他想要广泛阅读、深入学习的决心。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匡衡对知识的渴望,也展现了他为了学习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精神。
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匡衡通过凿壁偷光和为富家做佣工不求报酬,只求读书的行为,最终感动了富家主人,得到了主人的资助,得以广泛阅读书籍,最终成为大学问家。这充分说明了匡衡对知识的追求是真诚且坚定的,而“愿得主人书遍读之”这句话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概括及人物形象分析。
在《囊萤夜读》和《凿壁偷光》这两则故事中,车胤和匡衡都展现了他们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品质,尽管他们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有所不同。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句子和相关段落来梳理表格。
车胤遇到的困难是“家贫不常得油”,这意味着他家境贫困,买不起灯油,无法在晚上点灯读书。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他采用了“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的方法。具体来说,车胤在夏天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亮,将萤火虫装在练囊(一种薄绢做的口袋)中,用这些微弱的光来照亮书籍,从而能够在夜晚继续读书。这体现了车胤的聪明才智和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匡衡遇到的困难有两个方面。首先,他“勤学而无烛”,即没有灯烛可以用来照明读书。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他采用了“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的方法。匡衡发现邻居有光亮,于是通过凿穿墙壁,将邻居家的光引入自己的房间,然后把书放在光亮处读书。
其次,匡衡还面临“家富多书”的富家主人那里没有机会读书的问题。为了能够读到更多的书,他采用了“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法,即主动到富家做佣工,但不要报酬,只希望主人能让他读遍家中的藏书。最终,富家主人被匡衡的精神所感动,资助他书籍,使他得以广泛阅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人物品质方面:车胤和匡衡都展现了勤奋刻苦、好学钻研的品质。车胤在贫困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利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匡衡则通过凿壁偷光和为富家做佣工不求报酬的方式,展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远胜于对物质报酬的需求。他们都不畏困难,努力克服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只为能够获取知识,最终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一: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参考译文二:
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家里没有蜡烛,无法在晚上读书。他的邻居家有蜡烛,但光线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让邻居家的烛光透过来。他把书对着透过来的光读书。 同乡有一个大户人家,姓文,名字叫文不识(人名),家里很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去他家做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匡衡为什么。匡衡回答说:“我希望能读遍您家所有的书。”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凭借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
5.D 6. 家贫无资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7.①即便没有书,也去借别人的书读,并摘录。②夜以继日地看书、学习。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他勤奋刻苦值得我学习。
【导语】这篇《欧阳修苦读》通过简洁的文言叙事,生动展现了北宋文豪欧阳修的童年求学经历。文章以“四岁而孤”开篇,奠定清贫基调,通过“荻画地”“借书抄录”等典型细节,勾勒出一幅古代寒门学子励志图。文本结构精巧,先述困境后展勤学,形成强烈对比。“昼夜忘寝食”的夸张描写与“下笔如成人”的成果呼应,突出“唯读书是务”的核心精神。注释部分有效辅助理解,体现了文言教学的字词抓手。全文笔墨俭省却意蕴丰厚,既有史料价值,更具教育意义。
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D.“唯读书是务”的意思是:只把读书当作要紧的事。“唯……是……”是文言固定结构(如“唯命是从”),表“只把……当作”,“唯”是“只”,并非“由于”。故错误。
故选D。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太夫人以荻画地”是因“家贫无资”(没钱买纸笔)才有的替代办法,故填“家贫无资”。
“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可知家无书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进行抄写。故填“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昼夜忘寝食”体现投入程度,“唯读书是务”突出专注,可见勤奋。
“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家贫就“荻画地学”,无书就“借书抄书”可见欧阳修有克服困难的韧性。
示例:欧阳修具有勤奋刻苦、主动求知、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他昼夜忘寝食,专注读书;家无书便借书抄录,积极创造学习条件;在贫困中坚持向学,不被困境阻碍。
【点睛】参考译文:欧阳公(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财(供他读书、学习)。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画画,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等到他年龄稍微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进行抄写。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这本书了。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忘记了睡觉吃饭,只把读书当作要紧的事。(他)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了。
8. 之:果子 曰:说 9.你不要贪多,少拿一点,手就可以出来了。 10.B 11.B
【解析】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取之满握:(孩子)伸手到瓶子里,抓了满满一把果子。之:代词,指代“瓶中的果子”。
母曰:母亲说。曰:说。
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注意翻译出重点字“汝”“勿”“则”,句意通顺。
译文:你不要贪多,少拿一点,手就可以出来了。
10.本题考查内容主旨。
故事通过描述一个孩子因贪心想要抓满手的果子,结果拳头卡在瓶子里出不来的情节,以及母亲告诫他“勿贪多”的言语,来传达一个深刻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知足常乐,不要贪得无厌。贪心往往会让人失去更多,而适度的取舍则能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因此,本文的主旨是告诫人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取舍。
故选B。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这句话的启示是: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要懂得适可而止,学会取舍。
A.这个选项主要体现了通过努力和沟通达到目的,与贪心或取舍的启示关系不大。
B.这个选项直接体现了“不要贪多”的思想,奶奶的话“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与“勿贪多”的启示高度一致,都是告诫人们要适量,不要贪得无厌。
C.这个选项体现的是母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期望,与贪心或取舍的启示没有直接关系。
D.这个选项体现的是坚持和努力的成果,与贪心或取舍的启示也不相关。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瓶子里装着果子,孩子伸手到瓶子里去,抓了满满一把果子,结果拳头太大,卡在瓶子里出不来了。他感到手痛心急,于是大哭起来。母亲看到后,对他说:“你不要贪心抓得太多,那么你的拳头就可以从瓶子里拿出来了。”
12.(1) 爱好 休息 悬挂
(2) 勤奋好学 家贫不常得油 眠睡疲寝
(3)后来成为当时很有学问的读书人。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用组词法解释字的意思。
好学:这个词语中的“好”字在这里作为动词,表示喜爱或感兴趣的意思。孙敬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因此被称为“好学”。“好”指爱好。
晨夕不休:这里的“晨夕”指的是一天中的早晨和晚上,即整个白天。孙敬从早到晚都不停止学习,表现出了他对学习的持续投入和不间断的努力。休:休息。
悬屋梁:在这个词语中,“悬”是指挂起或吊起的意思。孙敬用绳子将自己的头发绑在屋梁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学习时防止自己睡着。悬:悬挂。
(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囊萤夜读》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讲述了晋朝时期的学者车胤勤奋好学的故事。车胤家境贫寒,买不起足够的灯油来夜间照明读书。因此,他在夏季夜晚利用萤火虫作为光源,用白色绢子制成的袋子装萤火虫,以此来照亮书籍,从而能够继续学习。
因此可知这两篇课文共通点:他们都是非常好学的人,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不放弃学习。
车胤的困难:根据《囊萤夜读》,车胤的困难是“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即家境贫寒,常常没有油来点灯,夏天就捉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读书。所以车胤的困难是家贫不常得油。
孙敬的困难:根据本文,孙敬的困难在于他学习时容易疲倦入睡,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他采取的措施是“以绳系头,悬屋梁”,以防止自己入睡。因此,孙敬的困难是眠睡疲寝。
(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意思。
后:后来,表示时间上的顺序。为:成为。当世:当时的社会或时代。大儒:指有大学问、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读书人。
意思:“后为当世大儒”即后来孙敬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有大学问、受人尊敬的读书人。这说明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学习,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孙敬,字文宝,喜欢学习,从早到晚都不休息。等到睡觉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就用绳子把头发系在房梁上,后来他成为了当时很有学问的读书人。
13. C B 14.使温舒牧羊 15.路温舒采集水中的蒲草,把蒲草裁成一条一条的,用绳子编起来,当小简在上面写字。 16.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他的勤奋好学、刻苦上进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13.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1)取泽中蒲:他采集了这些蒲草。
取:采集。
故选C。
(2)截以为牒:截断当作小简(古代用于书写的木片或竹片,此处指蒲草片)来使用。
为:当,作。
故选B。
1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可知父亲派给路温舒的任务是:“使温舒牧羊。”意思是路温舒的父亲让他去放羊。
15.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意思。
泽:水积聚的地方。截:截断。编:编连。
“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的意思路温舒从水积聚的地方采集蒲草,将蒲草截断后当作小简,然后编连起来用于书写。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文中的路温舒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点:
勤奋好学:在牧羊的艰苦条件下,他没有放弃学习,而是积极寻找办法,用蒲草制成简来书写,这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勤奋学习的态度。
勇于创新:面对没有纸张和笔墨的困境,路温舒没有抱怨或放弃,而是创造性地想到了用蒲草制成简来书写,这展现了他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不懈:无论环境多么艰苦,路温舒都坚持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点睛】参考译文:
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郡东里这个地方的人。他的父亲是村里的守门人(里监门),家境贫寒,因此让路温舒去放羊以补贴家用。路温舒从水积聚的地方采集蒲草,将蒲草截断后当作小简,然后编连起来用于书写。
17. 放弃 正在 18.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19.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下去便能获得成功。
【解析】1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未成,弃去: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弃:放弃。
(2)逢老媪方磨铁杵: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方:正在。
1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中的“感”被……感动。“还”回去。“卒”完成、结束。故“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的意思为: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学业完成了。
19.本题考查主旨和积累。
本文主要写了李白受到磨铁棒的老妇人的感动,完成自己学业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了一句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从这个故事中也得到启发:只要勤奋、认真地对待所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好这件事情。
【点睛】参考译文: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20. 屋顶 白猫 21.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22. A B
【解析】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句子“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可知两只猫在屋顶上打斗;
结合材料句子“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遂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抓住关键词“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可知白猫战败了。
21.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材料内容“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抓住关键词“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可知描写了两只猫打斗时的样子。
2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结合所给材料句子“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可知描写了猫打斗时的声音和动作,因此仿写时先描写鸡打斗时的声音,选“咕咕而鸣”,故选B;
结合所给材料句子“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遂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可知描写了白猫退缩后黄猫的动作,因此仿写时描写黄鸡的动作,选“奋起啄之”,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它们在屋顶上打架,迎着呼呼的风鸣叫着,两只猫的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它们四只眼睛对视着,两只猫不相上下。久而久之,白猫有点退缩了,黄猫乘胜追击,白猫急忙跑入屋子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23.B 24.D 25. 天上下雨,(富人的)墙坍塌下来。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 26. 其家甚智其子 疑邻人之父 27.判断事物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因为关系的亲疏而持有偏见。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意思是这户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
“其家”指这户人家,是一个整体,其后停顿。“甚智”意思是非常认为……聪明,是一个词组,中间不停顿,其后停顿。“其子”指他的儿子,是一个整体。“而疑”表示转折,其后停顿。“邻人之父”指邻居家的老人,是一个整体。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暮而果大亡其财”意思是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亡”在此处意为“丢失”,“其财”指“他的财物”。
故选D。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雨”,名词作动词,下雨。“坏”,毁坏。句子意思:天下雨把墙冲坏了。
(2)“其”,这。“家”,指这户人家。“甚”,很,非常。“智”,意动用法,认为……聪明。“其子”,他的儿子。 句子意思:这户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在“天雨墙坏”这一情况发生后,富人家的孩子和邻居的老人都提出了“不筑,必将有盗”的相同意见。然而,当晚上果然“大亡其财”后,富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其家甚智其子”这句话表明富人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对孩子的意见表示赞赏和肯定。而“疑邻人之父”则体现出富人对邻居老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仅仅因为他是邻居而非自家人,就对其产生了负面的看法。
2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文中宋国有个富人,他家的墙因下雨损坏了。他儿子和邻居老人都提醒他若不修补墙会有盗贼,然而当财物真的被盗后,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老人是盗贼。富人对待儿子和邻居老人的不同态度,并非基于他们所提意见的正确与否,而是基于他们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这明显是不公正和不理智的。这个故事通过富人的行为揭示了人们在判断事物时容易受到情感和关系的影响,从而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它告诫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要摒弃偏见,依据事实和真相去做出判断,才能避免错误和误解。
【点睛】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