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6:1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二)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中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经典与创新——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的演讲(节选)
铁 凝
女士们,先生们:
我非常荣幸能够为本次中德文学论坛作主题为“经典与创新”的演讲,因为这一主题提作为读书人和写书人的我们所共同感兴趣的。我常常能想起我在图书馆度过的那些旴高高矗立的书架,一册册书井然有序地排列。圈书馆里是沉默而寂静的,一束光线照射过来,打在书补上,轻尘在微光里飞舞,这一情景总让我想起一段温暖孤独的旅程。我想,这大长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吧。
无论是书展还是图书馆,无论是“新”还是“旧”,当我们面对这浩瀚的无穷无尽的书自时候,除了觉得温暖,一种焦虑感时常会紧紧抓住我。书的世界,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蔓延,边界在扩展的世界。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即使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阅读中去,终集一生,究竟能读多少书呢 我想,可能数字也是非常有限的吧。这也许就是我们需要经典的原因。
我也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被一代代作家反复思考过的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得追溯那些我们不能错过的好风景。就像现在,我们在德国,就不能不为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经典而感到震动。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卡夫卡几乎成为所有中菌文学青年的偶像之一,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甲壳虫的情节人所共知。还有布莱希特,他的戏剧理论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学院派戏剧理论影响深刻。这可能就是经典所具有的最为广泛的吸引力吧。
除了普遍性,经典还具有一种与时间抗衡的力量,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就是阅读经典的教育。中国的经典包括群经.告秦诸子,一些集邦。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可以说,这些书,是煌煌中国古籍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中国文学对人的影响就更深了 当小小孩童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的时候,我总是被深深地打动。这样一轮明月,它的清辉,洒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上,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红楼梦》,这部代表中国古典长篇的巅峰之作,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几乎是一本无所不包的书,著名红学家吴世昌曾经用一句诗来评价它:“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这大概就是文学经典的力量吧,它用文学的光亮烛照着我的心,也照耀出我生活中那么多丰富而微妙的颜色———有光才有颜色。
而在我看来,经典是个别的。因为,不存在不被选择的经典,所有的经典都要经受读者的选择,因此它与读者建立的是个人关系。我们读经典,仅仅是因为喜爱而读它们。有一次,有媒体问了我一个问题: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当我回望的时候,留在我视线里的,竟然是《约翰·克利斯朵夹》和《聊斋志异》这样两本书。时至今日,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的时代大背景,积极审视和研究各种文学思潮、自觉吸纳和尝试多种文体的实验,当代东西方名著也源源不断地扑面而来,即使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仍然怀念过去的岁月里对那些经典的接触。那样的阅读带给我最大的益处,是我不必预先接受评论家或媒体的论断,我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有能被称为经典的文学。
然而,即使我将一小部分书目从书的海洋里挑选出来,将其视为经典,可是,我们的焦虑仍然存在。。写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本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前代经典。海明威深刻地洞察了我们所处的困境,他说,“如果文学创作仅仅是用一种方法重复已经写好的杰作的话,那么未免太容易了。正因为我们前辈的大师高高耸立在我们面前,所以现在的一个普通作家往往要被迫抵达比过去的成就更为遥远的境地,陷入孤立无援的状况。”要摆脱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从前辈大师身上汲取力量。在我看来,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吸收了人类文明所积累下来的一切有价值的精华,包含了涉及人类社会与人生的重大思想,参与了人类文化传统的积累。
今天,在我们谈论着文学和经典的时候,我仍然感到深深的忧虑。在我们这个时代,一种不可逆转的变化正在发生:光纤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每一刻,都有不可计数的信息沿着光纤飞快奔跑,影像越来越代替阅读占据了那些本来属于睡前阅读的柔软时光。我们正在遭遇信息的洪流,人们比任何别的时候都更易于将智慧同知识、知识同信息混淆起来,更倾向于用经济学的方式来解决人生问题,用娱乐的方式来对待精神的问题。不少人担心,或许某一天。写作或者出版不再存在。但我依然对我们都深爱的文学保持信念,因为,那些前辈大师的灵魂从未远行,他们生活在经典作品里,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因为,我身边的同行们,他们辛勤地工作,正是为了等待新的经典的产生。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面对浩瀚书海既感到温暖又产生焦虑,她认为书的世界的边界在扩展,而人的一生阅读有限。V.
B.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院派戏剧理论,展现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创新性与优越性
C.海明威强调,若文学创作仅止步于模仿经典,作家将失去创造力,唯有突破传统束缚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D.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经典著作因其独特的思想深度,成为对抗清息碎片化 重塑精神世界的关键。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经典包含群经、先秦诸子等,这些典籍代代传承,不断积累,形成了中国丰富的古代典籍资源。
B.在当下东西方名著大量涌现的阅读背景下,作者仍怀念过去更纯粹、自主的阅读方式,并希望保持无偏见的阅读态度。
C.作者认为所有经典都必须经过读者和权威的筛选,如《荀子》被列入传统经典,证明了权威认证的必要性。
D.光纤时代影像对阅读的冲击,反映了技术发展下传统阅读方式发生改变,这种改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下列填入材料第六段画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甚至相信,所有写作者共同的命运是这焦虑
B.这焦虑在我看来是所有写作者共同的命运
C.我甚至相信,这焦虑是所有写作者共同的命运
D.这焦虑,我相信是所有写作者共同的命运
4.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加点词语“震动”“烛照”的表达效果。(4分)
答:
5.铁凝认为真正的经典应具备哪些特征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第六病室[[2](节选)
[俄]契诃夫
八月里,安德烈·叶菲梅奇收到市长一封信,说是有很要紧的事请他去谈一谈。安德烈·叶菲梅奇按照约定的时间到了市政厅,发现在座的有军事长官、政府委派的县立学校的校长、市参议员、那个觊觎院长职位的同事霍博托夫,还有一位胖胖的、头发金黄的先生,经过介绍,原来是一位凑巧路过的医师。
“这儿有一份申请关系到您的工作部门,”等到大家互相招呼过,围着桌子坐下来以后,市参议员对安德烈·叶菲梅奇说,“霍博托夫刚才在这儿对我们说起医院主楼里的药房太窄了,应当把它搬到一个厢房里去。这当然没有问题,要搬也可以搬,可是主要问题在于厢房需要修理了。”
“对了,不修理不行了,”安德烈·叶菲梅奇想了一想,说,“比方说,要是把院子角上那个厢房布置出来,改作药房的话,我想至少要用五百卢布。这是一笔不生产的开支。”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
“十年前我已经呈报过,”安德烈·叶菲梅奇低声说下去,“照现在的形式存在着的这个医院对这个城市来说,是一种超过了它负担能力的奢侈品。这个医院是在40年代建筑起来的,不过那时候的经费跟现在不同。这个城市在不必要的建筑和多余的职位方面花的钱太多了。我想,换一个办法就可以用同样多的钱来维持两个模范的医院。”
“好,那您就提出另外一个办法吧!”市参议员活跃地说。
“我已经向您呈请过把医疗部门移交地方自治局管理。”
“对,您要是把钱移交地方自治局,他们就会把它贪污了事。”头发金黄的医师笑着说。
语文试题 第3页(共8页)
“这是照例如此的。”市参议员同意道,也笑了。
安德烈·叶菲梅奇用无精打采、暗淡无光的眼睛瞧着金黄头发的医师说:
①“我们得公道才对。”
他们又沉默了一会儿。茶端上来了。不知什么缘故,军事长官很窘,就隔着桌子碰了碰安德烈·叶菲梅奇的手说:
“您完全把我们忘了,大夫。不过,您是个修士:您既不打牌,也不喜欢女人。您跟我们这班人来往一定觉着没意思。”
大家谈起一个正派人住在这个城里多么无聊。没有剧院,没有音乐,俱乐部最近开过一次跳舞晚会,女人倒来了二十个上下,男舞伴却只有两个。青年男子不跳舞,却一直聚在小卖部附近,或者打牌。安德烈·叶菲梅奇没有抬起眼睛瞧任何人,低声慢慢讲起来,说到城里人把他们生命的精力、他们的心灵和智慧,都耗费在打牌和造谣上,不善于,也不愿意把时间用在有趣的谈话和读书方面,不肯享受智慧所提供的快乐,这真是可惜,可惜极了。霍博托夫专心地听他的同事讲话,忽然问道:
②“安德烈·叶菲梅奇,今天是几月几号 ”
霍博托夫听到回答以后,就和金黄头发的医师用一种连自己也觉得不高明的主考人的口气,开始盘问安德烈·叶菲梅奇今天是星期几,一年当中有多少天,第六病室里是不是住着一个了不起的先知。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安德烈·叶菲梅奇脸红了,说:
“是的,他有病,不过他是一个有趣味的年轻人。”
此外他们没有再问他别的话。
他在前厅穿大衣的时候,军事长官伸出一只手来放在他的肩膀上,叹口气说:
③“现在我们这些老头子到退休的时候了!”
安德烈·叶菲梅奇走出市政厅,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一个奉命考查他的智力的委员会。他生平第一回感到受了侮辱,生气了。
一个星期以后,人们向安德烈·叶菲梅奇建议,要他休养一下,也就是说要他提出辞呈,他涌不在乎地照着做了。
一天,将近傍晚,出人意外,霍博托夫穿着短羊皮袄和高筒靴到安德烈·叶菲梅奇家里来了,说:
“我是有事来找您的,同事。我来邀请您:您愿意不愿意跟我一块儿去参加会诊啊 ”
安德烈·叶菲梅奇心想霍博托夫火概要他出去散步解一解闷,或者真的要给他一个赚点钱的机会,就穿上衣服,跟他一块儿走到街上。
“您的病人在哪儿 ”安德烈·叶菲梅奇问。
“④在我的医院里。我早就想请您去看一看了……那是一个很有趣的病例。”
他们走进医院的院子,绕过主楼,向那住着疯人的厢房走去。不知什么缘故,他们一路都没有说话。他们一走进厢房,看门人尼基达照例跳起来,挺直了身子立正。
“这儿有一个病人两侧肺部忽然害了并发症,"霍博托夫跟安德烈·叶菲梅奇一块儿走进病室,低声说,“您在这儿等一会儿,我马上就来。我只是为了去拿我的听诊器。”
说完,他就出去了。
天渐渐黑下来。伊万·德米特里奇躺在床上,把脸埋在枕头里。屋里被关着的胖农民和检信员睡觉了。屋里寂静无声。
语文试题 第4页(共8页)
安德烈·叶菲梅奇在伊万·德米特里奇的床上坐下,等着。可是半个钟头过去了,霍博托夫没有来,尼基达却抱着一件长袍、一身不知什么人的村里衣裤、一双抱鞋,走进病室里来、
“请您换衣服,老爷。”他轻声说,“您的床在这边,请到这边来。”他又说,指一指一张空床,那分明是不久以前搬进来的,“不要紧,求上帝保佑,您会复原的。”
安德烈·叶菲梅奇心里全明白了。
“求上帝保佑,您会复原的。”尼基达又说一遍。
(有删改)
【注】第六病室:19世纪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某小城一家医院专门关押精神病人的病房,但关在这里的并不都是精神病人,如下文中的“先知”伊万·德米特里奇,他作风正派,道德纯正,但对现实不满,最终披关进第六病室。安德烈·叶菲梅奇本是这家医院的院长,经常去探望伊万·德米特里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医师霍博托夫虽然不像《装在套子里的犬》中的别里科夫那样盲行滑稽、可笑,但他同样极力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B.从“十年前我已经呈报过”“我已经向您呈请过……”可见市参议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及对解决医院问题漠不关心。
C.文章以“打牌造谣”与“谈话读书”形成反差,凸显了小城生活的庸俗乏味,塑造了安德烈·叶菲梅奇思想者的形象。、
D.安德烈·叶菲梅奇与霍博托夫在向厢房走去的路上“没有说话”,这一细节透露出前者对失去职务感到惋惜的心理。
7.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反映了安德烈·叶菲梅奇对地方自治局的看法,也间接表现了他心无城府、为人直率的性格。
B.句子②中霍博托夫以最基本的常识对安德烈·叶菲梅奇进行提问,显示出市政厅的这次座谈会的目的已初露端倪。
C.句子③是军事长官对安德烈·叶菲梅奇的暗示,可看出军事长官和其他人不同,既有对其他人的不满,也有对安德烈·叶菲梅奇的深深同情。
D.句子④中霍博托夫将医院称作“我的医院”,说明他已经如愿以偿,通过种种手段谋取了院长的职务。
3.文本结尾部分写到“天渐渐黑下来”“屋里寂静无声”,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6分)
答:
A契诃夫说:“简洁是才能的姊妹。”文本结尾的“安德烈·叶菲梅奇心里全明白了”就非常简洁。你认为他“明白”了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主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①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令东行,必不倾危矣。”或曰:“甚矣!武侯之处此为可议也。法正之见信于先主,孰若武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孰若武侯
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
今伐吴之失计,群臣背能知之。武侯既不力谏于前倾危已及而始追思法正可哉 ”黄子②曰:此以形迹论人,而未尝设身处武侯之地者也。古者,小臣之谏其君也,争之以是非而不得,则争之以去就;争之以去就而不得,则争之以生死。大臣则不然。彼其君臣相与之际,义已深矣,情已成矣,势不能以一言之不合奉身而去。则度其君之不我从也,而其言不可以徒发,必将权一敢言之人,以去就生死争之于前,而吾因而导之,则吾之言行而无交色易容之患。
昔者高帝入秦宫,见其宫室、狗马、重宝、妇女之美,意欲留居之。樊哙谏帝出舍,帝不听。张良曰:“夫泰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贱,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也。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與哈言。”帝乃还军霸上。人知帝之从良,而不知樊哙之言有以为之先也。先主、孔明相与之际,有过乎高帝、留侯,而先主股肱亏丧,义在复仇,则其理之是非,不至如留秦宫中之断然其不可也。
度孔明必尝进谏,谏而不听,固无面折廷诤之理,而时又无法孝直佐之者,故先主遂行耳。且正之为人,权诮多智,与孔明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盖先主之有孙夫人③,固肘腋之患也,而正为之捕翼,遂使先主翻然翱翔,无内顾忧,则其为人可知矣。孔明以正,法正以奇,奇非大臣之所以施于其君,而或可以辅大臣之所不及。此孔明之所以反复叹息于其人也,而岂可执此以议孔明为不谏哉 呜呼!古大臣之所以匡君谋国者,多存于不可见之间;其言与事之载诸史册者,什二三而已。而世之儒者乃欲执是以议其短长,亦见其不知量也夫。
(节选自黄淳耀《诸葛亮论》)
【注】①法孝直:法正,刘备的重要谋士。②黄子:作者的自称。③孙夫人:孙权之妹,曾为刘备之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武侯既□不力谏□于前□倾危□已及□而始□追思□法正□何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全、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而不足以举一羽”的“一”意思不同。
B.义,恩情、情义,与《六国论》“能守其士”不赂秦”的意思相同。
C.沛公,指汉高祖刘邦,为响应陈涉,于沛地起兵,故称“沛公”。
D.军,驻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军”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替关羽报仇,先主刘备与东吴交战,结果大败。诸葛亮对此深为感慨,他说如果法正还在世,就一定不会出现这种局面。‘
B.有人对诸葛亮的感慨不以为然,认为法正军事才能不如诸葛亮,所以即使他在世,也得不到先主信任,对伐吴之事影响不大。
C.汉高祖本想留在秦宫,但在张良的劝谏下,最终离开了秦宫。人们只知道他听从了张良的劝谏,却不知樊哙的劝谏为张良作了铺垫。
D.法正足智多谋,曾帮助先主摆脱了孙夫人带来的隐患。他以奇谋行事,虽不是“大臣”侍奉君主之道,但有时可以弥补“大臣”的不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也。
译文:
语文试题 第6页(共8页)
2)而世之儒者乃欲执是以议其短长,亦见其不知量也夫。
译文:
14.作者认可诸葛亮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①
王安石
水光山气碧浮浮,落日将归又少留。
从此只应长入梦,梦中还与故人游。
西 湖
张孝祥
岸草汀花对夕阳,满船新月夜鸣榔②。
秋清菡萏红千柄,风静琉璃碧一方。
【注】①玉汝乐道:二人均为作者友人。②鸣榔:在船上唱歌时,敲船舷作节拍。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中“水光”句总写西湖的湖光山色,“浮”字写出了湖光山色的灵动之感。
B.王诗“梦中”句写即使在梦中,诗人仍希望与友人一同游览,可见他对友情的珍视。
C.张诗中西湖景色虽美,但秋日“夕阳”的意象仍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D.“风静琉璃碧一方”与“玉鉴琼田三万顷”(《念奴娇·过洞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6.这两首诗都在咏杭州西湖,王诗间接表现了西湖的美景,而张诗直接描写了西湖的美景,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趁“五一”假期游览岳阳楼,他看到眼前浩瀚壮观的景象,不由得放声长吟杜甫《登岳阳楼》中的“ , ”二句。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宫殿楼阁的占地之广和高大雄伟。
(3)“流水”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单独象征时光的匆匆流逝,或与其他意象共同营造意境,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蓉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置办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过节。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日的缘故。王夫人见宝玉 A ,也只当是昨日金钏儿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黛玉见宝玉懒懒的,只当是他因为得罪了宝钗的缘故,心中不自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昨日晚上王夫人就告诉了她宝玉、金钏儿的事,知道王夫人不自在,也就随着王夫人的气色行世,更觉淡淡的。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那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 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儿开时叫人爱,到谢时便增了许多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欢喜时,她反以为悲恸。①那宝玉的性情只愿人常聚不散;②花常开不谢;③到了筵散花谢,④既然有万种悲伤,⑤也就没奈何了。⑥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⑦黛玉还不觉怎么着,⑧倒是回至宝玉房中长吁短叹。
偏偏晴雯上来换衣裳,不仿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将骨子跌折。宝玉因叹道:“蠢材,鑫材!将来怎么样 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 B 的 ”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得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就是跌了扇子,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先时候儿什么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火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何苦来呢!谦弃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 ”宝玉听了这些话,气得浑身颤斗。因说道:“你不用忙,将来横竖有散的日子!”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18.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
答: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1.仿照文中画横线句子,重新拟写一句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且能体现出林黛玉“喜散不喜聚”的性格特征。(4分)
答: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扇子跌落,本非大事。昔日玻璃缸、玛瑙碗损毁无数。尚且未加苛责,而今区区一扇,竟至动怒,实属不必。”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6分)
答: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历史上,魏征谏言震颤殿宇,杜牧挥毫警示世人……如今,在食堂餐盘的清脆碰撞声中,有人提笔写下改进建议;面对值日表上的空缺,卫生委员默默补上自己的名字……从庙堂之高到生活之微,“担当”始终是文明进程中的共同印记。
当史书里的铮铮风骨与当代青年的生活轨迹重叠,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你如何看待不同时空坐标中始终涌动的担当精神 请结合材料内容与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闸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二)语文试卷答案
  1. A
  2. C
  3. C
  4. “震动” 突出德国经典作品对人内心的强烈冲击和震撼,体现经典的广泛影响力;“烛照” 形象地写出经典文学如光般照亮人心,展现其对人精神世界的启迪作用。
  5. ①具有普遍性,能跨越地域和时代,吸引广泛读者;②能与时间抗衡,代代传承,影响深远;③具有个别性,是被读者选择的结果,与读者建立个人联系。
  6. D
  7. C
  8. ①渲染了压抑、沉闷的氛围,烘托出安德烈 叶菲梅奇当时的处境和心情;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他被关进病室的情节做铺垫;③以环境的寂静反衬人物内心的不平静,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9. ①明白了霍博托夫的阴谋,自己被设计关进第六病室;②明白了市政厅那次会面是对他的智力考查,为关押他做铺垫;③明白了自己因与伊万 德米特里奇交往及对现实的批判而被视为 “精神病人”。
  10. 不力谏 / 于前 / 倾危已及 / 而始追思法正 / 何哉?
  11. B
  12. B
  13. (1)如今刚进入秦宫,就安于这里的享乐,这就是所说的帮助夏桀施行暴政啊。
  (2)而世上的儒生竟然想要拿这些记载来议论他们的优劣,也可见他们太不自量了。
  14. ①诸葛亮作为大臣,与刘备情义深厚,无法因意见不合而离去;②他曾劝谏但未被采纳,因无像法正那样敢言之人辅助,故刘备伐吴;③法正以奇谋辅助,可弥补大臣之不足,诸葛亮追思他合情合理。
  15. C
  16. 王诗通过 “水光山气碧浮浮” 勾勒西湖整体美景,以 “长入梦”“与故人游” 侧面烘托西湖之美令人难忘;张诗直接描写 “岸草汀花”“满船新月”“菡萏红千柄”“琉璃碧一方” 等具体景象,展现西湖的秀丽风光。
  17.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 “蓉门” 改为 “盈门”;“不仿” 改为 “不料”
  19. A. 无精打采;B. 毛手毛脚
  20. ④将 “既然有” 改为 “便有”;⑥将 “因此” 改为 “所以”
  21. 比如那月亮圆时让人喜,到缺时便添了许多凄凉,所以倒是不圆的好。
  22. 原文更符合晴雯直率泼辣的性格,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充满情绪张力;通过反问、对比等手法,增强了反驳的力度,更能体现晴雯的不满与反抗;与上下文的语境和人物语气更协调。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