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7-10 14:4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4G网络让手机费起来了。手机芯片的核心是硅板,其成分是(
)
A.SiO2
B.Si
C.H2Si03
D.Na2SiO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硅板的成分是单质硅,答案选B。
考点:考查硅的用途
2.等物质的量的有机化合物A和B分别完全燃烧,消耗等体积的氧气并生成等体积的H2O(气体体积均在相同状况下测得),则A和B可能是(

A.乙烯和乙醇
B.甲烷和乙酸
C.乙醇和乙酸
D.乙烯和乙酸
【答案】B
【解析】原题有错误,应修改如下:
等物质的量的有机化合物A和B分别完全燃烧,消耗等体积的氧气并生成等体积的H2O(气体体积均在相同状况下测得),则A和B可能是(

A.乙烯和乙醇
B.甲烷和乙酸
C.乙醇和乙酸
D.乙烯和乙酸
答案B
将化学式变形用有残基分析法可迅速解出:
A
CH4·C
CH4·C·H2O
B
CH4
CH4·CO2
C
CH4·C·H2O
CH4·CO2
D
CH4·C
CH4·CO2
可以看出只有B中H
原子相同,残基部分均不耗氧。
3.电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能量来源。各式各样电池的发明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下列有关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锌锰干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碳棒变细
B.氢氧燃料电池可将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
C.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氢气在负极被氧化
D.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是高纯度的二氧化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锌锰干电池中的碳棒为正极,不参加反应,所以碳棒不会变细,错误;B、氢氧燃料电池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错误;C、氢氧燃料电池发生的反应是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所以氢气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确;D、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是硅单质,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对原电池的判断
4.下列反应中氯元素全部被还原的是
A.NH3·H2O
+HCl
=
NH4Cl+
H2O
B.Cl2+H2O
=
HCl+HClO
C.Cl2+2KI
=
2KCl+I2
D.MnO2+4HCl(浓)
MnCl2+2H2O+Cl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NH3·H2O
+HCl
=
NH4Cl+
H2O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氯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错误;B.Cl2+H2O
=
HCl+HclO是氧化还原反应,氯气中的氯元素的化合价部分升高,部分降低,因此部分被氧化,部分被还原,错误;C.Cl2+2KI
=
2KCl+I2
氯气中的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正确;D.MnO2+4HCl(浓)MnCl2+2H2O+Cl2↑中HCl的Cl的化合价一部分没有变化,一部分升高,因此一部分起酸的作用,一部分作还原剂,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中氯元素的性质及作用的知识。
5.元素R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为HnRO2n-2
,则在
气态



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


A.12-3n
B.3n-12
C.3n-10
D.6-3n
【答案】B
【解析】气态氢化物中元素一般为最低价态,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R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中R的化合价为:,最低价的绝对值与最高价态的和为8,所以R的最低价态(为负值)为,答案选B。
6.苯酚有毒且有腐蚀性,使用时若不慎溅到皮肤上,可用来洗涤的最佳试剂是
A.
65℃以上的水
B.
NaOH溶液
C.
酒精
D.
冷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不能用65℃以上的水,温度过高,容易烫伤皮肤,故A错误;B、在皮肤上不能用NaOH溶液,有腐蚀性,故B不正确;C、酒精对人的皮肤没有伤害,苯酚易溶于乙醇,可以用来洗涤皮肤的上的苯酚,故C正确;D、冷水效果不好,因为苯酚的溶解度小,故D错误;故选C。
考点:考查苯酚的性质
7.下列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
A.丁烷
B.丁醇
C.丁烯
D.乙酸乙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丁烷只存在碳链异构,同分异构体为2种,即正丁烷和异丁烷;由于丁基有4种,则丁醇也有4种;丁烯有三种,即1-丁烯,2-丁烯(包括顺反异构体),2-甲基-1-丙烯;乙酸乙酯存在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位置异构,异构类型越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越多,即乙酸乙酯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大于两种,故选A。
考点:考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8.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 )B(g)+C(s),达到化学平衡后,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A为非气态
B、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A为非气态
C、在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C,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改变压强对该平衡的移动一定无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若A物质为非气体物质,容器中只有C物质这一种气体,要使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正反应必须是吸热过程,选项A正确,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气体密度若能增大,A物质必须为气态,选项B错;C选项中再加入C这种固体物质对平衡无影响,C选项错,若A物质为气态增大压强平衡会正向移动,若A物质为非气态物质,增大压强平衡会逆向移动,D选项错。
考点:外部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下列实验的实验目的、图示操作和实验现象均正确的是
A.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反应速率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试剂:淀粉溶液、碘水、唾液、2mol/L
H2SO4溶液现象:图中左试管溶液颜色一段时间后逐渐变蓝色,右试管溶液颜色迅速变蓝色
2NO2(g)
N2O4
△H<0试剂:烧瓶中各充入等质量的NO2现象:一段时间后,右边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浅,左边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深
C.探究醋酸、碳酸、硼酸的酸性强弱
D.验证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试剂:0.1
mol/L醋酸溶液、饱和硼酸溶液0.1
mol/L
Na2CO3溶液现象:图中左试管内液面产生气泡,右试管无明显现象
试剂:酸化的3%的NaCl溶液、铁氰化钾溶液现象: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2滴铁氰化钾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碘遇淀粉试液变蓝色,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时,葡萄糖和碘不反应,所以溶液褪色,现象错误,A错误;B.
2NO2(g)N2O4
△H<0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所以一段时间后,右边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深,左边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浅,现象错误,B错误;C.较强酸能和较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醋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和硼酸不反应,所以酸性醋酸>碳酸>硼酸,C正确;D.要验证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应该将电极连接外加电源,该实验验证的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10.对反应A+BAB来说,常温下按以下情况进行反应:
①20
mL溶液中含A、B各0.01
mol
②50
mL溶液中含A、B各0.05
mol
③0.1
mol·L-1的A、B溶液各10
mL
④0.5
mol·L-1的A、B溶液各50
mL
四者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A.②>①>④>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①、②、③、④中反应物的浓度分别是0.01mol÷0.02L=0.5mol/L、0.05mol÷0.05L=1mol/L、0.1mol/L÷2=0.05mol/L、0.5mol/L÷2=0.25mol/L,所以反应速率大小关系是②>①>④>③,选A。
考点:考查反应速率大小比较。
1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的燃烧热为△H=-890kJ·mol-1,则
B.500℃、30MPa下,将0.5mol
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H=-38.6kJ mol-1
C.已知:H2(g)+F2(g)
=
2HF(g)
△H=
—270
kJ/mol,则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D.在C中相同条件下,2
mol
HF气体的能量小于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的能量总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l)
△H=-890
kJ mol-1,错误;B、此反应为可逆反应故△H<-38.6kJ mol-1,错误;C、气态变成液态放出热量,则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大于270
kJ,错误;D、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故2
mol
HF气体的能量小于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的能量总和,正确。
考点:考查反应热及其计算、可逆反应等相关知识。
1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8
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B.密闭容器中盛有0.lmolN2和0.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6
NA
C.室温下,21.0
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
NA
D.足量的铜与含2
mol
H2SO4的浓硫酸充分反应,可生成NA个SO2分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1.8g的重水的物质的量是1.8g/20g/mol≠1mol,1个重水分子中含有10个中子,所以1.8
g重水(D2O)中含中子数小于NA个,错误;B、氮气与氢气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不会进行彻底,所以转移的电子数小于0.6NA,错误;C、乙烯与丁烯的最简式都是CH2,所以21.0g的乙烯与丁烯的混合物中含有1.5mol
CH2,C原子数目为1.5
NA,正确;D、浓硫酸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固定的,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逐渐变成稀硫酸,而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小于NA个,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应用
13.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的方法中(相同条件下),错误的是
A.加热,观察是否有气体放出
B.滴加稀盐酸,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
C.溶于水后加氢氧化钙,看有无沉淀
D.加热后称量,看质量是否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加热,碳酸钠稳定,受热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将导气管通入水中,能观察是否有气体放出的是碳酸氢钠,没有气体产生的是碳酸钠,正确;B.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步进行,第一步反应Na2CO3+
HCl=NaCl+
NaHCO3,无气体产生,然后是NaHCO3+HCl=NaCl+H2O+
CO2↑,而碳酸氢钠中加入盐酸,立刻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
CO2↑,逸出气体,所以滴加稀盐酸,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可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正确;C.溶于水后加氢氧化钙,都产生白色CaCO3沉淀,不能鉴别二者,错误;D.碳酸钠稳定,受热不分解,质量不变,而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最后剩余的固体是碳酸钠,质量减轻,因此可以通过加热后称量,看质量是否变化来鉴别二者,正确。
考点:考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鉴别方法的知识。
14.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5g甲基(-CH3)所含有的电子数是9NA
B、常温常压下,26g乙炔和苯组成的混合物中所含有的原子数为4NA
C、标准状况下,1L辛烷充分燃烧后生成的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8/22.4
NA
D、常温常压下,1molCnH2n+2所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3n+1)
NA
【答案】C
【解析】
15.苯乙烯(C6H5CH=CH2)是生产各种塑料的重要单体,其制备原理是:C6H5C2H5(g)C6H5CH=CH2(g)+H2
(g),实际生产中常以高温水蒸气作为反应体系的稀释剂(水蒸气不参加反应),下图为乙苯的平衡转化率与水蒸气的用量、体系总压强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点转化率不等,但是化学平衡常数相等
B.b点转化率为50%,则混合气体中苯乙烯的体积分数为1/3
C.恒容时加入稀释剂(水蒸气)能减小C6H5C2H5平衡转化率
D.b点和c点温度和压强相同,故其反应速率也相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学平衡常数改变,通过图像得知两条曲线的温度都是900K,因此平衡常数相等,故正确;B、设乙苯的投入量为1mol,则水蒸气物质的量为8mol,根据“三步”C6H5C2H5(g)C6H5CH=CH2(g)+H2
(g),
起始物质的量
1
0
0
变化:
1×50%
1×50%
1×50%
平衡:
1-1×50%
1×50%
1×50%
则平衡时苯乙烯的体积分数:1×50%/(8+0.5+0.5+0.5)=1/19,故错误;C、恒容状态下,充入非反应气体,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化学平衡不移动,转化率不变,故错误;D、b点和c点温度和压强相同,但是c点的n(H2O)/n(C6H5C2H5)大,相当于在b点基础上通入水蒸气,等压下,充入非反应气体,各组分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降低,因此c点的反应速率小于b点的,故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
16.(16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漂白粉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足量的氯气通入到溴化亚铁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硫酸工业生产中在接触室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a(ClO)2
+
2CO2
+
2H2O
=
2HClO
+
Ca(HCO3)2
(2)3Cl2
+
2Fe2+
+
4Br-
=
6Cl-
+
2Fe3+
+
2Br2
(3)4FeS2
+11O2
2Fe2O3
+
8SO2
(4)SO2
+
Br2
+
2H2O
=
2HBr
+
H2SO4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里是碳酸酸性强于次氯酸,先Ca(ClO)2
+
CO2
+
H2O
=
2HClO
+
CaCO3↓,后是过量的二氧化碳:CO2
+
H2O
+
CaCO3
=
Ca(HCO3)2,两式叠加去掉碳酸钙即可。
(2)氯气能氧化二价铁和溴离子,先写出方程式:3Cl2+2FeBr2=2FeCl3+2Br2,然后改成离子方程式。
(3)制硫酸用的是黄铁矿即FeS2先锻烧后生成二氧化硫,再进一步氧化成三氧化硫,再用浓硫酸吸收生成的三氧化硫,在接触中则发生4FeS2+11O2=(高温)2Fe2O3+8SO2,配平时要注意其有两种元素变价。
(4)溴是卤族元素,很容易想到具有强氧化性,被还原成Br-,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二氧硫当体现还原性,在溶液中往往以SO42-的形式存在,先写出Br2+SO2→2Br-+
SO42-,剩余的部分通过原子守恒补足。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及优先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7.一定条件下铁可以和CO2发生反应:Fe(s)+CO2(g)FeO(s)+CO(g)△H>0,1100℃时,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反应过程中CO2气体和CO气体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下列措施中能使平衡时K增大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C.充入一定量COD.降低温度
(2)8分钟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___________mol/(L·min);
(3)1100℃时,2L的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


反应物投入量
3molFe、2molCO2
4molFeO、3molCO
CO的浓度(mol/L)
C1
C2
CO2的体积分数
体系压强(Pa)
P1
P2
气态反应物的转化率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B.C.P1<P2D.
②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共13分)(1)A
2分
(2)0.0625
2分
(3)①BC
2分
②C1=0.67mol/L
3分
2分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正方应是吸热反应,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K值增大,A正确;B、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而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则K值不变,B不正确;C、充入一定量CO,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C不正确;D、降低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D不正确,答案选A。
(2)8分钟内,生成CO的浓度是0.5mol/L,则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0.5mol/L÷8min=0.0625mol/(L·min)。
(3)根据图像可知,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2。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因此3molCO就相当于是3molCO2,所以甲乙两容器中的平衡是等效的,即CO2的体积分数相同,B正确;甲容器中
Fe(s)+CO2(g)FeO(s)+CO(g)
起始浓度(mol/L)
1
0
转化浓度(mol/L)
x
x
平衡浓度(mol/L)
1-x
x
所以根据平衡常数可知x:(1-x)=2,解得x=,则C1=,=
乙容器中
Fe(s)+CO2(g)FeO(s)+CO(g)
起始浓度(mol/L)
0
1.5
转化浓度(mol/L)
y
y
平衡浓度(mol/L)
y
1.5-y
所以根据平衡常数可知
(
1.5-y):y=2,解得y=0.5,则C2=1,=,A不正确,D不正确;
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甲中气体的物质的量是3mol,乙中是4mol,则P1<P2,C正确,答案选BC。
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1=0.67mol/L
,=,=。
考点:考查平衡常数、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以及可逆反应的有关计算与等效平衡的应用
18.有人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目的是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验证:
①钠的物理性质
②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1)当进行适当操作时还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进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试管和酒精灯
(2)将大头针向上提,使钠块落入水中,将小试管扣在导管上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松开拇指点燃试管中的气体
(3)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闪亮的小球迅速游动,并逐渐消失,水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点燃小试管中的气体时,有尖锐的爆鸣声。
【解析】(1)由于实验目的是做Na和水的反应,验证钠的物理性质及证明钠和水的产物是什么,所以要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验证气体的可燃性,故还需用小试管和酒精灯。
(2)要由钠和水反应来验证钠的物理性质,使自由的钠块与水接触,就要想办法将钠块放入水中。将大头针向上提,使钠块落入水中,将小试管扣在导管上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松开拇指点燃试管中的气体。
(3)观察到的现象是: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闪亮的小球迅速游动,并逐渐消失,水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点燃小试管中的气体时,有尖锐的爆鸣声。
19.实验室需要配制240
mL
0.2
mol·L-1
的Na2CO3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需称量Na2CO3·10H2O的质量
g。
(2)配制时各步骤操作如下,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30
mL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称取所需质量的Na2CO3·10H2O
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完全溶解
C.将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250
mL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处
(3)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所选用的溶质已经变质,部分已失去了结晶水
B.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
C.将未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E.称量时误操作为“左码右物”
F.定容后使溶液混匀静止,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立即滴蒸馏水至刻度线
(4)取所配制的碳酸钠溶液125
mL,向其加入125
mL
0.3
mol·L-1的硫酸溶液,待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为(假设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________mL;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为250
mL,则反应后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答案】(1)14.3
(2)BCAFED
(3)AC
(4)560
0.2
mol/L
【解析】
试题分析:(1)要配制溶液的体积为240ml,只能选用250ml的容量瓶,Na2CO3的物质的量n=cV=0.25×0.2=0.05mol,则Na2CO3 10H2O的质量=0.05×286=14.3g;
(2)配制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FED;
(3)A.所选用的溶质已经变质,部分已失去了结晶水,则溶质的质量偏大,浓度偏高,A正确;
B.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对结果无影响,B错误;C.将未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导致定容时加水的体积偏小,浓度偏高,C正确;D.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溶液的体积偏大,浓度偏低,D错误;E.称量时误操作为“左码右物”,则溶质质量偏小,浓度偏低,E错误;F.定容后使溶液混匀静止,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立即滴蒸馏水至刻度线,导致体积偏大,浓度偏低,F错误;答案选AC;
(4)125mL0.2mol/L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125×0.2
=0.025mol,125mL
0.3mol/L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125×0.3
=0.0375mol,则硫酸过量,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生成二氧化碳0.025mo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025×22.4=0.56L=560mL,反应后溶液中钠离子物质的量为0.025×2=0.05mol,则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0.05/0.25=0.2mol/L。
考点:溶液的配制
20.(1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硝酸与铁反应的产物。
查阅资料得知:
I.在浓硝酸和活泼金属反应过程中,随着硝酸浓度的降低,其生成的产物有+4、+2、﹣3价等氮的化合物。
II.常温时,NO2与N2O4同时存在;在低于0℃时,几乎只有无色的N2O4的晶体存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各仪器装入试剂后,接下来由先至后的操作顺序为

A.通入N2
B.滴入浓HNO3
C.打开活塞K1
D.关闭活塞K1
(2)装置A中,滴入浓硝酸加热前没有明显现象的原因是

(3)反应结束后,打开装置D中的活塞K2,并通入氧气,铁完全溶解于浓硝酸后生成的NO2气体中含有NO的现象为

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装置的作用是

(5)反应停止后,装置A中无固体剩余。证明装置A的溶液中是否含有Fe2+,选择的药品是
(填序号)。
a.铁粉
b.氯水
c.KMnO4溶液
d.硫氰化钾溶液
(6)检验是否生成﹣3价氮的化合物,应进行的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是

【答案】(15分)
(1)CADB
(1分)
(2)常温时,铁表面被钝化(2分)
(3)装置D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2分)2NO+O2
==
2
NO2(3分)
(4)把NO2全部转化为N2O4固体,避免在装置D对NO的验证产生干扰。(2分)
(5)c(2分)
(6)取少量反应后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A中生成NH4+。(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先打开K1,关闭K2,通入氮气,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生成的NO被氧化,然后关闭K1,停止通入氮气,滴入浓硝酸,反应开始进行,所以由先至后的操作顺序为CADB;
(2)装置A中,滴入浓硝酸加热前没有明显现象是因为常温时,铁表面被钝化,反应停止;
(3)在低于0℃时,二氧化氮几乎转化为无色的N2O4的晶体,所以D装置内通入氧气后,NO气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则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中含有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O2
==
2
NO2;
(4)C装置为冰盐水,温度较低,可以把NO2全部转化为N2O4固体,避免在装置D对NO的验证产生干扰;
(5)证明亚铁离子的存在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含有亚铁离子;亚铁离子与Fe、KSCN溶液均不反应,与氯气反应生成铁离子,因为溶液中可能含有铁离子,所以不能证明亚铁离子的存在,答案选c;
(6)-3价氮的化合物为铵根离子,铵根离子的检验步骤是:取少量反应后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A中生成NH4+。
考点:考查Fe与浓硝酸反应产物的判断,常见离子的检验,实验步骤的判断
21.(10分)A、B、C、D、E为短周期元素,A、B、C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A、C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子数,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D与A同周期,其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A、E可形成AE3型分子,分子中只存在极性键。
(1)B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2)C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用电子式表示AE3的形成过程:

(3)由元素A、C及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的类型有

(4)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D与A的非金属性强弱(写出化学方程式即可)
【答案】(1)第三周期VIA族
(2)
;
(3)离子键、极性共价键
(4)
2HNO3+Na2CO3=2NaNO3+H2O+CO2↑
(或其他合理方法)。
【解析】
22.某澄清溶液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l-、NH、Mg2+、CO、Ba2+、SO,现取3份100
mL该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结果
1
加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2
加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
收集到气体0.672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3
加足量
BaCl2溶液时,对所得沉淀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再向沉淀中加足量的稀盐酸,然后干燥、称量
第一次称量读数为4.3g,第二次称量读数为2.33g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判断混合物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无法确定的离子是

(2)写出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为了进一步确定可能存在的离子,请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答案】(1)K+、NH3+、CO32-、SO42-
(2分)Cl-(2分)
(2)NH4+
+OH-
NH3↑+H2O(2分)
(3)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2分)
【解析】
试题分析:Ba2+和SO42-,可发生离子反应生成BaSO4↓,因此两者不能共存.Ba2+和CO32-可发生离子反应生成BaCO3↓,因此两者也不能共存,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可能发生Cl-+Ag+═AgCl↓、CO32-+2Ag+═Ag2CO3↓、SO42-+2Ag+═Ag2SO4↓,所以可能含有Cl-、CO32-、SO42-.
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672/22.4=0.03mol,和NaOH溶液加热产生气体的只能是NH4+,而没有沉淀产生说明一定不存在Mg2+.故可确定一定含有NH4+,一定不存在Mg2+.根据反应NH4++OH-═NH3↑+H2O,产生NH3为0.03mol,可得NH4+也为0.03mol;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4.3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部分沉淀溶于盐酸为BaCO3,部分沉淀不溶于盐酸为BaSO4,发生反应CO32-+Ba2+═BaCO3↓、SO42-+Ba2+═BaSO4↓,因为BaCO3+2HCl═BaCl2+CO2↑+H2O而使BaCO3溶解.因此溶液中一定存在CO32-、SO42-,一定不存在Ba2+。由条件可知BaSO4为2.33g,物质的量为2.33/233═0.01mol,则SO42-物质的量为0.01mol,SO42-物质的量浓度=0.01/0.1=0.1mol/L,BaCO3为4.3g-2.33g═1.97g,物质的量为1.97/197═0.01mol,则CO32-物质的量为0.01mol,CO32-物质的量浓度为0.01/0.1═0.1mol/L,由上述分析可得,溶液中一定存在CO32-、SO42-、NH4+,一定不存在Mg2+、Ba2+.而CO32-、SO42-、NH4+物质的量分别为0.01mol、0.01mol、0.03mol,CO32-、SO42-所带负电荷分别为0.01mol×2、0.01mol×2,共0.04mol,NH4+所带正电荷为0.03mol,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可知K+一定存在,K+物质的量≥0.01
mol,当K+物质的量>0.01
mol时,溶液中还必须含有Cl-;当K+物质的量=0.01
mol时,溶液中不含有Cl-;
(1)据以上分析一定存在的离子是:K+、NH4+、CO32-、SO42-;可能存在的离子:Cl-。
(2)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NH4+
+OH-
NH3↑+H2O。
(3)为了进一步确定可能存在的离子,请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
考点:考查
离子检验
23.(16分)某科研小组合成纳米人的其中一部分,具体反应式如下所示(各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方程式中条件省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的反应类型是

(2)已知物质D可以发生银镜反应,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5,分子中有一个氧原子、一个溴原子,含碳66.1%,其余为氢,
计算物质D的分子式为

(3)写出D→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下列关于物质E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双选)
a.能与银氨溶液反应
b.1
mol
E最多能和7
mol氢气反应
c.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d.核磁共振氢谱中有3个吸收峰
(5)物质和物质HC≡C-CH3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②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取代反应(3分)(2)C19H21OBr(3分)
(3)+
→+
H2O(3分)
(4)a
d(4分)
(5)+
HC≡C-CH3
→+HI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A、B的结构可以看出,碘原子取代了苯环上的H原子,所以A→B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2)碳原子个数为:345×66.1%÷12=19,氢原子个数为:345-12×19-16-80=21,故D的分子式为:C19H21OBr。(3)D中有一个醛基,则D的结构为:,D→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
H2O。(4)从结构看出E中没有醛基,所以不能发生银镜反应,a错,选a;E中有2个碳碳双键和一个苯环,故1
mol
E最多能和7
mol氢气反应,b对,不选;E中的溴原子不能电离出来,故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黄色沉淀,c对,不选;E中有一个对称轴,核磁共振氢谱中有5个吸收峰,d错,选d。故选a、d。(5)反应②的碘原子被取代,故和HC≡C-CH3发生类似反应②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HC≡C-CH3
→+HI。
考点:常见的有机反应、有机物分子式的求算、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