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下列过程一定有化学变化的是:
A.盐溶于水
B.酒精挥发
C.水结成冰
D.铁器生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盐溶于水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错误;B.酒精挥发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错误;C.水结成冰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错误;D.铁器生锈是Fe单质变为Fe2O3,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变化的性质的分类的知识。
2.通常人们把拆开1mol某化学键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也可以估计化学反应的反应热(ΔH),化学反应的Δ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下表是一些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C—H
C—F
H—F
F—F
键能/(kJ·mol-1)
414
489
565
155
根据键能数据估算下列反应CH4(g)+4F2(g)===CF4(g)+4HF(g)的反应热ΔH为
A.-1940kJ·mol-1
B.1940kJ·mol-1
C.-485kJ·mol-1
D.
485kJ·mol-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反应热ΔH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只差,注意化学计量数的问题。故选A。
考点:反应热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反应热的计算有关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注意化学计量数的问题,难度不大。
3.假酒中严重超标的有毒成分主要是:
A.CH3CH2OH
B.CH3OH
C.CH3COOCH2CH3
D.CH3COOH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CH3CH2OH
、CH3COOCH2CH3
、CH3COOH无毒;CH3OH有毒,饮用后引起眼睛失明或死亡,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乙醇的性质。
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条件下用H2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
B.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1-丙醇和2-丙醇
C.间二溴苯仅有一种空间结构可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D.甲烷、乙烯和苯在工业上都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乙烯和氢气的加成反应在实验室难以完成,且易混入氢气杂质,可用溴水除杂,故A错误;B.1-丙醇含有4种性质不同的H原子,2-丙醇含有3种性质不同的H原子,可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故B正确;C.苯环无论是否含有碳碳双键,间二溴苯仅有一种空间结构,不能证明,应用邻二溴苯,故C错误;D.苯常用煤的干馏获得,故D错误;故选B。
考点:考查除杂、鉴别、结构验证以及石油化工等。
5.短周期元素X、Y可形成化合物X2Y3,若已知Y的原子序数为m,则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m+5
B.m-13
C.m+6
D.m-3
【答案】BC
【解析】可形成的化合物分别为Al2O3、Al2S3、B2O3、B2S3,X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5、m-3、m-3、m-11。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比电解水制氢更节能环保、更经济
B.氨氮废水(含NH4+及NH3)可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氧化法处理
C.某种光学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单个细胞(V=10-12L)内的数个目标分子,据此可推算该检测技术能测量到细胞内浓度约为10-12~10-11mol·L-1的目标分子
D.向汽油中添加甲醇后,该混合燃料的热值不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汽油与甲醇的热值不相同。
考点:化学原理的运用。
7.中科院化学所研制的晶体材料——纳米四氧化三铁,在核磁共振造影及医药上有广泛用途.将四氧化三铁放入稀HNO3中可发生如下反应:3Fe3O4+28HNO3=9Fe(NO3)x+NO↑+14H2O,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Fe(NO3)x中的x为2
B.磁性氧化铁中的铁元素全部被氧化
C.纳米四氧化三铁可分散在水中,它与FeCl3溶液的分散质直径相当
D.反应中每生成0.4
mol还原产物,就有1.2
mol电子转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N元素守恒可知,x=3,错误;B、四氧化三铁中Fe元素的化合价有+2和+3价两种,生成物中Fe元素的化合价均是+3价,所以铁元素部分被氧化,错误;C、纳米四氧化三铁分散到水中,属于胶体分散系,与氯化铁溶液不同,错误;D、硝酸作氧化剂,被还原为NO,N元素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2价,每生成0.4molNO,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1.2mol,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8.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D.漂白粉、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答案】D
【解析】A、SO2、SiO2均为酸性氧化物,CO与酸不能发生反应,为不成盐氧化物,故A错误;
B、稀豆浆、硅酸均为胶体,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故B错误;
C、烧碱是氢氧化钠、冰醋酸为醋酸水溶液中导电属于电解质,四氯化碳水溶液中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故C错误;
D、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氨水是一水合氨的水溶液均为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分类的依据,主要是酸性氧化物、胶体、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应用,掌握概念内涵和物质组成性质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9.下列有关离子检验的操作和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加入NaOH并微热,产生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无色气体,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B.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向某溶液中加入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Mg2+
D.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若火焰呈黄色,则证明该溶液中无K+离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向某溶液加入NaOH并微热,产生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无色气体,则产生的气体是NH3,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正确;B.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由于在酸性条件下NO3-有强的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产生SO42-,而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也可能含有SO32-,错误;C.向某溶液中加入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可能含有Mg2+,也可能含有Al3+、Zn2+,错误;D.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若火焰呈黄色,则证明该溶液中含有Na+离子,可能含有K+,也可能不含有K+,错误。
考点:考查有关离子检验的操作和实验结论正误判断的知识。
10.华裔科学家高琨因“在光纤传输信息领域中的突破性成就”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列有关硅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纤的主要成分是高纯度的单质硅
B.刚玉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28g硅含有6.02×1023个电子
D.28Si、29Si、30Si是不同的核素
【答案】D
【解析】略
11.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有关数据如下表:
元素代号
X
Y
Z
W
原子半径/pm
66
70
143
160
主要化合价
-2
+5、+3、-3
+3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W和Y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
B.一定条件下,X单质可以将Y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C.Z的最高价氧化物能溶于氨水
D.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高于
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价和原子半径可知X为O元素、Y为N元素、Z为Al元素、W为Mg元素。A、W和Y形成的化合物为Mg3N2,只含有离子键,错误;B、O元素的非金属性大于N元素的非金属性,所以一定条件下,O2可以与NH3发生置换反应生成N2,正确;C、Z的最高价氧化物为Al2O3,不能溶于弱碱溶液氨水,错误;D、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为NH3,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为H2O,NH3的沸点低于H2O的沸点,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元素的推断、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名师点晴】元素推断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及学生利用物质结构和性质进行综合推断的能力。该类题目综合性强,难度大,所占分值较高。学生需要掌握短周期所有元素的结构特点、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以及掌握它们形成的化合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到答案。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为依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有关递变规律的试题,解这类试题时,一般先确定元素,进而确定具体的物质,再进行针对性的判断或推理.要想能够很快地确定元素,必须熟练掌握《考试说明》要求的前18
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元素的相对位置,确定出元素,元素组成物质,物质间发生反应,是元素推断题解题的方法。
12.Cu
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恰好溶解在NaOH
溶液中得到NaNO3和NaNO2的混合溶液,反应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若铜片为51.2
g,则生成0.2
mol
NaNO3
B.常温下,Cu
遇浓硝酸发生钝化,不可能发生上述反应
C.标准状况下收集的氮氧化物为20.16
L
D.反应过程中生成的Cu(NO3)2
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51.2gCu的物质的量是51.2g/64g/mol=0.8mol,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8mol×2=1.6mol,铜和硝酸反应铜还原硝酸生成氮氧化合物,氮的氧化物与0.5L2mol/L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相当于铜失去电子给了硝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硝酸钠,所以1.6mol=n(NaNO2)×2,所以n(NaNO2)=0.8mol,根据钠元素守恒,则生成硝酸钠的物质的量是0.5L×2mol/L-0.8mol=0.2mol,正确;B、常温下,Cu与浓硝酸反应不会发生钝化,错误;C、常温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9mol,当在标准状况下时,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存在平衡,则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一定不是0.9mol,所以氮氧化物的体积不是20.16L,错误;D、Cu被氧化是铜离子,所以硝酸铜只是氧化产物,错误,答案选A。
考点:
13.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NH4+
、SO42-
B.Ag+、Fe3+
、Cl-
C.K+、Ba2+、HCO3-
D.Ba2+、K+、NO3-
【答案】D
【解析】因为溶液中含有大量OH-,A中因为NH4+
、B中因为Ag+、Fe3+、C中因为HCO3-都不能大量共存。
14.一定温度下,有可逆反应:2A(g)+2B(g)
C(g)3D(g);
21世纪教育网
现将2mol
A和2
mol
B充人体积为V的甲容器,将2mol
C和6
mol
D充入乙容器并使乙容器在反应开始前的体积为2V(如图所示),保持反应过程中两容器的温度与起始时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A.甲、乙两容器中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两容器内压强相等21世纪教育网
B.甲、乙两容器中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相等21世纪教育网
C.向甲容器中再充人2
molA和2
molB,平衡后甲中物质C的浓度不变21世纪教育网
D.向乙容器中再充入2
molC和6
molD,平衡后乙中物质C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B
【解析】据题意可知,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乙中的气体的物质的量是甲中的两倍,体积也是两倍,目.温度相同.所以甲与乙完全等效,A、B正确。C项中向甲容器中再充入2molA和2molB,平衡后甲中物质C的浓度加倍;D项中,由于该容器是一恒压容器,向乙容器中再充入2molC和6molD,平衡后乙中物质C的浓度不变。
15.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将2mol/LAlCl3溶液和7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2Al3++7OH =Al(OH)3↓+AlO2 +2H2O
B.醋酸溶液与水垢中的CaCO3反应:CaCO3+2CH3COOH
=Ca2++2CH3COO-+CO2↑+H2O
C.少量二氧化硫通入次氯酸钠溶液:SO2
+
2ClO―
+H2O
=
SO32―
+
2HClO
D.硫化亚铁加入稀硫酸:FeS
+
2H+=
H2S↑+Fe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2mol/LAlCl3溶液和7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设氯化铝为2mol,氢氧化钠为7mol,则2mol铝离子与6mol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2mol氢氧化铝沉淀,剩余1mol的氢氧根离子可与1mol的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根离子、水,所以反应完全后溶液中存在1mol偏铝酸根离子和1mol氢氧化铝沉淀,正确;B、醋酸是弱酸,碳酸钙是难溶固体,都不能拆开,二者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正确;C、二氧化硫与次氯酸钠溶液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水,错误;D、硫化亚铁是难溶于水的固体,不能拆开,与强酸硫酸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和硫酸亚铁,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的的判断
16.某实验需要100
mL、1
mol/L的Na2CO3溶液,现通过如下操作配制:
①把称量好的固体Na2CO3放入小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为加快溶解可以用玻璃棒搅拌;
②把①所得溶液冷却到室温后,小心转入到容量瓶中
③继续加蒸馏水至液面至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④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玻璃棒和烧杯2~3次,每次洗涤的溶液都小心转入容量瓶,并轻轻摇匀;
⑤将容量瓶塞紧,充分摇匀。
(1)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①②
⑤
(2)若没有操作④,则所配溶液的浓度会
(填“偏高”或“偏低”)。
(3)若所配溶液的密度为1.06
g/mL,则该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4)在配制100
mL、1
mol/L的Na2CO3溶液时,下列操作中的
会导致结果偏低(请用序号填写)
①用托盘天平称量时砝码放在左盘
②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不慎洒到容量瓶外
③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④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答案】
(1)④③;
(2)偏低;
(3)10%;
(4)①②④。
【解析】
试题分析:没有80mL的容量瓶,所以应选择100mL容量瓶.即所配溶液体积为100mL,所以需Na2CO3的质量为m=0.1L×1mol L-1×106g/mol=10.6g。
(1)操作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移液、定容、摇匀等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②④③⑤,故答案为:①②④③⑤;
(2)若没有操作④,则所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浓度偏低,故答案为:偏低;
(3)根据c=可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ω===10%,故答案为:10%;
(4)①称量碳酸钠固体时,砝码和物质的位置对调,如未使用游码,对碳酸钠的质量无影响,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若使用游码,碳酸钠的实际质量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本题碳酸钠质量为10.6
g,使用游码,所配溶液浓度偏低;②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溶液洒落在容量瓶外,转移到容量瓶中碳酸钠的质量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低;③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使溶液的体积偏低,所以溶液浓度偏高;④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使溶液的体积偏大,所以溶液浓度偏低;故选:①②④。
考点:考查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相关知识。
17.(I)在一个容积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X(g)
+
Y(g)
2Z(g)
,已知将2molX和1molY充入该容器中,反应在绝热条件下达到平衡时,Z的物质的量为pmol。回答下列问题:
(1)若把2molX和1molY充入该容器时,处于状态I,达到平衡时处于状态II(如图1),则该反应的△H
0;
熵变△S___
__0
(
填:“<
,>
,=
”)。该反应在
(填高温或低温)条件下能自发进行。
(2)该反应的v-t图像如图2中左图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则其v-t图像如图2中右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a1>a2
②b1③t1>t2
④右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更大⑤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3)若该反应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X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A、C两点的气体密度:A<C
C.B、C两点的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B<C
D.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II)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g)
+
nB(g)
pC(g)
,在一定温度和不同压强下达到平衡时,分别得到A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表
压强p/Pa
2×105
5×105
1×106
c(A)/mol·L-1
0.08
0.20
0.44
(1)当压强从2×105
Pa增加到5×105
Pa时,平衡
移动(填:向左,
向右
,不)
(2)维持压强为2×105
Pa,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系中共有amol气体,再向体系中加入bmolB,当重新达到平衡时,体系中气体总物质的量是
mol。
(3)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上述三个压强下分别发生该反应。2×105
Pa时,A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如图4,请在图4中补充画出压强分别为5×105
Pa
和1×106
Pa时,A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在图4上画出曲线并标出相应压强)。
【答案】(
I
)(1)<(1分),<(1分),低温(1分)
(2)②③⑤(3分)
(3)B
D(2分)
(II)(1)不(2分)
(2)a+b(2分)
(3)(3分)
【解析】
试题分析:(Ⅰ)(1)由图可知状态Ⅱ的压强大于状态Ⅰ压强的2倍,所以平衡逆向移动,反应在绝热条件下进行,逆向进行,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已知2X(g)+Y(g) 2Z(g),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混乱度减小,△S<0;该反应在低温条件下能自发进行;
(2)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所以b1<b2,到达平衡的时间缩短,所以t1>t2,平衡不移动,则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答案为:②③⑤;
(3)A、已知压强A点小于C点,压强越大速率越快,所以反应速率A<C,A错误;
B、压强越大,体积越小,密度越大,所以气体密度:A<C,B正确;
C、
B、C两点的X的体积分数相同,则气体物质的量相同,所以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同,C错误;
D、由状态B到状态A,压强相同,温度不同,所以可以通过升温使状态B到状态A,D正确;答案为:BD;
(Ⅱ)(1)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压强从2×105Pa增大为5×105Pa时,压强增大2.5倍,体积变为1/2.5倍,浓度由0.08增大为0.20mol L-1,也增大2.5倍,所以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答案为:不;
(2)由(1)可知,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所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系中共有amol气体,再向体系中加入bmolB,当重新达到平衡时,体系中气体总物质的量是a+b;
(3)2×105与5×105
Pa时A的转化率不变,反应时间缩短,1×106
Pa时,平衡逆移,A的转化率减小,反应速率增大,时间缩短,依此作图为:
考点:化学平衡
18.(10分)某校化学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对炭与浓硫酸的反应的产物进行验证,请回答以下问题:
(1)A中炭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要验证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用BCDE装置进行验证,所用药品如下
A.品红溶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氢氧化钠溶液
其中B装置中的药品为
,其作用是
;
C装置中的药品
,其作用是
;
D装置中的药品
,其作用是
;
E装置中的药品
,其作用是
。
【答案】(1)C+H2SO4(浓)△
CO2↑+SO2↑+H2O
(2)A,检验二氧化硫;B,除去二氧化硫;A,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C,检验二氧化碳
【解析】
19.某兴趣小组探究SO2气体还原Fe3+、I2,他们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
(1)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注,若
,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E的作用是
。装置F中为
溶液。
(2)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
。
A.蒸馏水
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3)SO2气体还原Fe3+反应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在上述装置中通入过量的SO2为了验证C中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他们取C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①:往第一份试液中加入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
方案②:往第一份试液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
方案③:往第二份试液加入用稀盐酸酸化的BaCl2,产生白色沉淀。
上述方案不合理的是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表明I-的还原性弱于SO2的现象是___________,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答案】(1)液柱高度保持不变
;安全瓶,防止倒吸;NaOH(各1分);(2)C(1分);
(3)Fe2+
、SO42-(1分)(4)方案①(2分);SO2、Fe2+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分);
(5)D中蓝色褪去(2分)
I2+SO2+2H2O=4H++2I-+
SO42-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注,若液柱高度保持不变,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在装置A中制取SO2气体,在装置C中发生反应:2Fe3++2H2O+SO2=
SO42-+2Fe2++4H+;在装置D中发生反应:
I2+2H2O+SO2=
SO42-+2I-+4H+;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所以可以通过溶液的蓝色变浅来证明反应的发生;装置E是安全瓶,来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SO2是大气污染物,为了防止大气污染,在排放前要用碱溶液进行吸收,故装置F中为NaOH溶液,防止SO2污染空气;(2)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是既能观察气体产生的速率,也不反应消耗气体,A.SO2容易溶于蒸馏水,而消耗,不能使用,错误;
B.SO2与饱和Na2SO3溶液发生反应产生酸式盐NaHSO3,反应消耗,不能使用,错误;
C.SO2与饱和NaHSO3溶液不反应,也不能溶解,可以选择使用,正确;
D.由于酸性H2SO3>H2CO3,所以SO2与饱和NaHCO3溶液发生反应产生CO2,消耗气体,影响检验与判断,不能使用,错误。因此应该选择与饱和NaHSO3溶液,选项是C;(3)SO2气体还原Fe3+反应是2Fe3++2H2O+SO2=
SO42-+2Fe2++4H+,所以产物是Fe2+
、SO42-;(4)方案①:往第一份试液中加入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证明有还原性微粒,可能是Fe2+或H2SO3或SO2中任意一种;方案②:往第一份试液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证明加入氯水后的溶液中存在Fe3+,加入氯水前溶液中存在Fe2+;方案③:往第二份试液加入用稀盐酸酸化的BaCl2,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存在SO42-。上述方案不合理的是方案①,原因是SO2、Fe2+、H2SO3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5)能表明I-的还原性弱于SO2的现象是D中蓝色褪去;有关离子方程式是I2+SO2+2H2O=4H++2I-+
SO42-
。
考点:考查探究SO2气体还原Fe3+、I2的操作、试剂的使用、反应现象、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
20.(1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三次检验,每次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检验次数
溶液中检验出的物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三次检验结果中第
次检验结果不正确。
(2)检验时,为了证明溶液中存在,进行下列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步骤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1
向溶液中滴加
(填化学式)溶液至过量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
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3)步骤1中溶液滴加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判断步骤2中的溶液已加过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略
21.实验室里常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少量的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若产生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试计算:
(1)参加反应的MnO2的质量。(2分)
(2)反应中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2分)
【答案】(1)43.5g;(2)1mol。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反应方程式,得出:m(MnO2)=11.2×87/22.4g=43.5g;(2)根据反应方程式,生成1molCl2时,有2molHCl被氧化,即生成11.2L的Cl2,被氧化的n(HCl)=11.2×2/22.4mol=1mol。
考点:考查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应用等知识。
22.已知: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产物之一,其产量常用于衡量一个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下列是有机物A~G之间的转化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
(2)E是一种具有香味的液体,由B+D→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3)G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
(4)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随队医生即对准受伤部位喷射物质F(沸点12.27°C)进行应急处理.写出由A制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F能用于冷冻麻醉应急处理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碳碳双键
,CH3CHO
(2)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酯化反应
(3)
(4)CH2=CH2+HClCH3CH2Cl
;氯乙烷的沸点低,易挥发,挥发时吸收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它的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A是乙烯,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CH2=CH2+H2OCH3CH2OH生成B,则B是乙醇,乙醇和氧气在铜作催化剂作用下催化反应生成C,2CH3CH2OH+O2
2CH3CHO+2H2O,则C是乙醛,B乙醇在高锰酸钾作用下生成D,2C2H5OH+2KMnO4+5H2SO4=K2SO4+2MnSO4+2CH3COOH+7H2O,D是乙酸,乙醇和乙酸载浓硫酸作用下反应,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生成乙酸乙酯E.G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A乙烯加聚而成为聚乙烯,F为A乙烯和氯化氢加成而成CH2=CH2+HC1→CH3CH2C1,为氯乙烷;
(1)A为乙烯,结构简式为:CH2=CH2,含有C=C双键,A是乙烯,B是乙醇,乙醇和氧气在铜作催化剂作用下催化反应生成C,则C是乙醛,C的结构简式为CH3CHO;
(2)E是一种具有香味的液体,为乙酸乙酯,B是乙醇,B乙醇在高锰酸钾作用下生成D,2C2H5OH+2KMnO4+5H2SO4=K2SO4+2MnSO4+2CH3COOH+7H2O,D是乙酸,乙醇和乙酸载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3)高分子化合物中重复出现的结构单元叫链节,G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A乙烯加聚而成为聚乙烯,其结构简式为;
(4)F为A乙烯和氯化氢反应的产物,乙烯和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烷,方程式为: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沸点低、易挥发,使受伤部位皮肤表面温度骤然下降,能减轻伤员的痛感。
【考点定位】考查有机物的推断,涉及烯、醇、醛、羧酸等的性质与转化等
【名师点晴】根据A结合物质的性质利用顺推法进行判断,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它的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A是乙烯,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则B是乙醇,乙醇和氧气在铜作催化剂作用下催化反应生成C,则C是乙醛,B乙醇在高锰酸钾作用下生成D,D是乙酸,乙醇和乙酸载浓硫酸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E.G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A乙烯加聚而成为聚乙烯,F为A乙烯和氯化氢加成而成为氯乙烷,据此分析解题。
23.[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有机物A常用于食品加工和有机合成。以A为原料制备阴离子树脂M和新型聚酯材料N等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1)反应Ⅰ的反应类型是
。
(2)B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
(3)D与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下列关于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溶于水
b.能与H2发生还原反应
c.能被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
d.与NaOH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
(5)M的结构简式是
。
(6)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是
。
(7)A的属于酯类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种,其中只含一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
。
【答案】(15分)
(1)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1分)
(2)羟基(2分)
(3)CH3CHO
+2Cu(OH)2
+NaOH
CH3COONa+
Cu2O
↓+3H2O(2分)
(4)c(2分)
(5)(2分)
(6)
(2分)
(7)4(2分)
HCOOCH2CH2CH3(2分)
【解析】
试题分析:A中不饱和度==1,所以含有一个双键,A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B能和HIO4发生反应,结合题给信息I知,B中相邻的二个碳原子上各含有一个醇羟基,D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E,D为醛,则E为乙醇结构简式为CH3CH2OH,D为CH3CHO,B为CH3CH(OH)CH(OH)CH3,A为CH3COCH(OH)CH3,B和F发生酯化反应生成N,F结构简式为;
A发生消去反应生成H,H结构简式为CH3COCH=CH2,H发生加聚反应生成M,M结构简式为;
(1)通过以上分析知,反应I为A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所以其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
(2)B为CH3CH(OH)CH(OH)CH3,其官能团名称是羟基;
(3)D为CH3CHO,D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CH3CHO
+2Cu(OH)2
+NaOHCH3COONa+
Cu2O↓
+3H2O
或者:CH3CHO
+2Cu(OH)2CH3COOH+
Cu2O
↓+2H2O
(4)E为乙醇结构简式为CH3CH2OH,乙醇易溶于水,选项a不正确;乙醇不含不饱和键,所以不能与H2发生还原反应,选项b不正确;乙醇含有醇羟基,能被重铬酸钾酸性溶液氧化而使重铬酸钾溶液变色,选项c正确;乙醇不能和NaOH的醇溶液发生消去反应,但可以在浓硫酸作催化剂、170℃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选项d不正确。
(5)通过以上分析知,M结构简式为;
(6)B和F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
(7)A为CH3COCH(OH)CH3,A属于酯类的同分异构体中,有HCOOCH2CH2CH3、HCOOCH(CH3)2、CH3COOCH2CH3、CH3CH2COOCH3,所以有四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只含一个甲基的同分异构的结构简式为HCOOCH2CH2CH3,
考点:有机化学基础,重点考查了反应类型的判断、结构的推断、反应原理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