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7: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菊花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初春,它悄悄地发芽,慢慢地(yùnniàng),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显露华丽的衣裳。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它只是(jìngmò)着,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莅临,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1)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ùnniàng ②、jìngmò .
(2)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①、衣裳( ) ②、莅临( )
2.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轻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错别字:( ) 改正:( )
(2)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带着笠的。错别字:( ) 改正:( )
(3)总是美丽而使人爱念的雨啊!错别字:( ) 改正:(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家书实物来自战国末期。那时,受竹简、木简等书写材料和传递条件的限制,家书并未普及,留存数量极少。汉代以来,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纸张的出现,家书的应用逐渐广泛,内容更加丰富。许多家书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如三国时期诸葛亮 的《诫子书》、南宋文天祥的《狱中家书》等。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家 书发展的高峰时期,家书交流更加普遍,收递家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作为历史见证的家书,也凝结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此时的家书,多阶层、多视角地映照出民国时期跌宕起伏的社会生活。在家书展中,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令人刮目相看。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开明的思想,在信中与子女们探讨人生、学问和国家大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子女的关爱、期望与鼓励。他对子女谆 谆教诲,教导子女要做有担当的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展现出一位伟大父亲的智慧与情怀。这些家书不仅是亲子之间情感交流的见证,更是生动的人生教材。
3. 你认为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跌宕起伏 B. 刮目相看 C. 字里行间 D. 谆谆教诲
4. 有些同学写下了阅读梁启超家书的感悟,你认为其中运用修辞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封封家书,将父亲的思想化作春雨点点,滋润着子女们的精神世界。
B. 谁说梁启超这一封封家书不是用家国大义浇筑的巍巍大厦呢
C. 十二行蝇头小楷,三千里家国明月,这些家书浸润着对家庭、对国家的深沉情感。
D. 闪耀着智慧光泽的梁启超家书,偷偷记录了父子间情感的交流。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启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乘组三人
将在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在轨驻留6个月。
B.人口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每个人现实的生活和内心的感受已经成为全社会
共识。
C.能否建立群防群治的反诈骗机制,是治理网络电信诈骗工作成功的关键。
D.中国要达到群体免疫的目标,需要大约10亿人左右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6.在横线处补写一个节奏匀称的句子,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
秦山一期核电站是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原型示范堆核电站。40年来,它见证了中国核电事业从“一张白纸”到“领先世界”的逆袭之路,也成就了“国之光荣”“国之重器”的天下美名。经过一代又一代核电人的不懈努力,秦山核电基地的二期、三期工程以及方家山核电工程都已顺利建成。
A.秦山核电铸就国之重器,点亮万家灯火,护航绿色发展,凭借自主创新、清洁能源和安全高效为中国核电事业树立了时代标杆。
B.秦山核电以自主创新铸就国之重器,用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凭安全高效护航绿色发展,为中国核电事业树立了时代标杆。
C.秦山核电凭借自主创新、清洁能源和安全高效铸就国之重器,点亮万家灯火,护航绿色发展,为中国核电事业树立了时代标杆。
D.秦山核电以自主创新铸就国之重器,为中国核电事业树立了时代标杆,用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凭安全高效护航绿色发展。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
集《背影》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骆驼祥子》,小说《四世同
堂》等。
C.“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
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句子中“精灵”“公主”“异常”“蜜情”“礼物”都是名词。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
人,人称“诗圣”。
8.下列对《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前半部分写阿长的粗鄙,是为了突出后半部分阿长对“我”的无私关爱。
B.《〈二十四孝图〉》写的是鲁迅从最早得到的画图本子中,知道了“孝”是艰难的,
以此告诫读者“孝”是需要真心付出的。
C.《五猖会》写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文中父亲对儿童 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都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D.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写了他“仇猫”的原因:残忍,一副媚态,吵到了自己,以为吃了“我”的隐鼠。
9.用课文原句填空。
(1)红的像火, , 。(朱自清《春》)
(2)《观沧海》中由大海的壮阔想象出瑰丽景象的诗句是: ,
; , 。(曹操《观沧海》)
(3)《天净沙·秋思》中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推到高潮的诗句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名句是: , 。(王湾《次北固山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0、请你参加关于“献给春天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下面是关于“春天”的佳句,请仿照已提供部分的内容,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春天是苏醒的绿色,给大地穿上一碧无垠的新装;春天是解冻的冰河,给万物带来一如既往的润泽;春天是 , 。
(2)老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拟制一份以“春天”为主题的班报,比一比哪组拟制的最精彩。三组已拟定了“古诗词绘春天”“摄影机画春天”两个栏目,请你帮忙再拟定两个栏目。
栏目1:  . 
栏目2:  . 
(3)下面是几句关于“春”的古诗词名句,你最喜欢哪一句?并任选角度作赏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1.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 。
1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二)阅读《春》节选,完成各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③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⑤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3.选文分别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
14.选文的第④⑤⑥段依次描绘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15.“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16.第②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中的“斜”字用得好,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文学大国,也是植物王国,千姿百态的植物给中国文学带来无与伦比的魅力和美感。
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词,总是喜欢用生活中的草木表达情感、传递思想。一部中国文学史,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部植物文学书写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植物描写足以表明:古人钟情草木、乐于拥抱自然,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中国历代诗歌中,出现较多的植物有兰、荷、柳、松、竹、桂、桑、桃、桐、茶、苔、菊、梅、茅等。文人借植物抒发情感,例如,王维在《相思》诗中用红豆象征相思,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更以红豆刻画深沉的思念之情。经文人创作并广为流传后,植物便有了精神层面的内涵,如豆蔻花成为成语“豆蔻年华”的来源,梅兰竹菊则象征君子风度。
材料二
中国很早就用植物入药。《神农本草经》是后世公认的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全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学论述药物学的专著,全书共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如今,我们依然在利用植物治疗疾病,屠呦呦团队从千年前的中医药典籍中受到启发,发现了可抗疟的青蒿素,全球数亿人因此受益。
植物既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 。植物的自然形态、色彩和芬芳能够舒缓情绪、唤起人们积极的情绪反应。花朵的绚丽色彩可以让人产生愉悦感,植物的迷人香气可以使人镇静放松、提振精神。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人们建立更加乐观的心态。
材料三
对世界来说,中国植物意味着什么?
中国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也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两千年前,水稻东传日本;一千年前,水稻栽培技术传至菲律宾。如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亚洲、美洲再到非洲、欧洲,解决了数以千万计人口的吃饭问题。水稻已跋山涉水走进了113个国家的田间,覆盖地球三分之一的大陆。
茶源自中国,享誉世界。这片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伴着清越的驼铃声穿越戈壁,在汹涌的波涛中漂洋过海,丰富了世界各地的饮食与文化。茶叶的贸易催生出茶马古道、海上茶路等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贸易商道。茶从中国向世界的传播,是中外文化交融互鉴的缩影。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植物具有了精神内涵。
B.《神农本草经》证明中国是最早用植物入药的国家。
C.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多国民众吃饭问题的解决有贡献。
D.茶叶贸易架起了中外文化交融互鉴的桥梁。
18. 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和图1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19.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植物在 ① 、 ② 、 ③ 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每空限8字以内)
(四)阅读《饮南浔三碗茶》,完成各题。
饮南浔三碗茶
王成伟 
①又到浙江湖州南浔古镇。谁知刚到,当地朋友月高陪我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春兰茶室的朱老伯便迎面走来,一眼就认出了我们,要我们再去他家喝三碗茶,还特别叮嘱:“我刚开了新店,你一定要去看看!”  
②前一年,月高陪我去朱老伯店里品尝三碗茶时,不过才逗留了20分钟。我和万千游客一样,偶然出现又匆匆消失;后来唯一的联系——寄报纸也是和他女儿对接;以他的忙碌和年岁,该忘得差不多了才对。可今晚这样神奇,像约好了似的,我刚抵达,他便奇迹般出现,穿越时间和人群与我握手……  
③那年初访南浔,为探究著名作家徐迟的身世,新认识不久的南浔朋友月高邀我来到了徐迟诗歌里“水晶晶的家乡”,还郑重推荐我到当地有名的春兰茶室品尝南浔三碗茶。南浔三碗茶确实极具地域特色:第一道风枵茶,糯米锅巴加玫瑰、桂花用开水冲泡而成,甜蜜雅致;第二道熏豆茶,主料是用盐腌制熏干的青豆、卜子(胡萝卜种子)、陈皮等,沸水浸泡片刻,满口咸香;第三道清茶,任何绿茶或白茶皆可,倒是司空见惯。三碗茶各有其美,一甜二咸三清淡,蕴含着人生起起落落的滋味。在过去物资匮乏年代,南浔人只有招待贵客时才端出来。
④尤其难忘茶室临窗小桌上存放的吃茶笔记,厚厚十几本。十几年来,上千游客在上面信笔由缰,有母女组合,有三五人成团的驴友,有热恋的情侣,有刚结束高考的学生;有人作画,有人留诗,有的短小精悍,有的长篇大论,还有人在里面夹了树叶或花瓣。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在这古镇留下的心灵履痕……一边喝茶,一边翻阅,像看见了世间百态。我也忍不住在留言簿上写道:“陪你山河万里,愿经年此时,再饮南浔三碗茶。”月高则化用电影插曲《友谊之光》的歌词回复:“他朝定能聚首”。一个异乡客,一个古镇人,两个相熟的朋友面对面坐着,看窗外碧水淙淙淌过,在笔记本上手写一两句文字来对话,颇有意趣。这样的情状,怕是只有在诞生了大诗人徐迟这样的诗意水乡,才生发得这般自然。  
⑤月高是河南人,9岁时随外出闯荡的父母迁居南浔,近20年后,已然算是新一代南浔人。过去,他家就住在春兰茶室河对岸石桥旁一处青瓦房里,月高小时候常在茶室门口和小伙伴们嬉戏追逐。那些年,月高家靠母亲每天推着流动车摊卖馅饼油条豆浆、父亲做零散维修工维持生计。父母虽万般辛苦,却供养出了3个大学生,其中两个还考上了研究生。如今孩子们都有了能自食其力的生活,这是双亲最大的骄傲和幸福。  
⑥回到上海没几天,我写了篇《南浔三碗茶》发表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朱老伯听说后开心坏了,托女儿索要了几份报纸来珍藏,还千叮咛万嘱咐我,再到南浔一定要请我吃饭。  
⑦没想到,一年之后果真又聚首,要再饮“南浔三碗茶”了。抵不住盛情,我答应朱老伯次日拜访。  
⑧次日,月高陪我再度光顾了春兰茶室。朱老伯的太太和女儿正忙得不可开交,寒暄之后便请我去参观他们家新开的“二店”,说朱老伯已经在那里等我。说是“二店”,不过是在相距50米远的幽静巷子里。朱老伯花了不多的钱租赁了一处人迹罕至的院子,花花草草,坛坛罐罐用心装饰一番,摆上秋千花架,草屋围炉,便赋予了一处无人问津的旧巷以鲜活的生命。  
⑨朱老伯说,这个店特意降低了价格,来喝茶的大学生游客可不少呢。一位七旬老人的创业精神让人尊敬。老伯送上茶和点心,三碗茶还是熟悉的味道。他自豪地说:别看大街小巷那么多“南浔三碗茶”,要说地道,还属春兰茶室,十几年前就在南浔卖三碗茶了;这两年女儿把工作辞了,和我们一起开茶室;南浔三碗茶在民间有五六百年风俗了,要想传承好还得靠年轻人啊……  
⑩晚上,朱老伯带着我和月高穿街走巷。他早早预订好饭店,点了一大坛女儿红、一大桌新鲜的本地菜,大家一起大快朵颐、频频举杯。
茫茫人海里,我就这样和一位新南浔人结下一段友谊,又和一位老南浔人结下一段文缘。这份相遇,成了我义无反顾再赴这座水乡的牵念。
(取材于《人民日报》2025年2月26日第20 版)
20.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一个人与一片山水结缘,总是因为这大地上的人。
初访南浔,我在月高的陪伴下来到朱老伯的茶室品尝南浔三碗茶 离开南浔后回到上海, ① 再到南浔, ② 夜晚聚餐,我们受到朱老伯的盛情款待。
21.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③段中“在过去物资匮乏年代,南浔人只有招待贵客时才端出来”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3.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这份相遇,成了我义无反顾再赴这座水乡的牵念”。结合全文,说说“这份相遇”为什么成为我再赴水乡的牵念。
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请都别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次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不错过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地名。
答案
1、(1)酝酿 静默 (2)yī shāng lì lín 2.(1)错别字: 轻 改正:清 (2)错别字:带 改正: 戴 (3)错别字:念 改正: 恋 3.B 4.D 5.A 6.B 7.A 8.B 9.(1)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0、(1) 响亮的春雷 给所有的生命开启生命的乐章 (2)成语录春 歌曲唱春天 (3)第②句。这一句写早春时柳叶发芽的景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碧绿的柳叶喻为碧玉,将细长的柳丝喻为丝绦。同时,还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万条”一词写出了柳枝细密的茂盛之景。
11、离别伤感的愁绪。
1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 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13、①春风图;②春雨图;③迎春图。
14、 新、美、力。
15、“杨柳风”是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时,人不觉得寒冷,感到很温暖。
16、 比喻、排比。“斜”字写出了春雨的轻盈的特点;不仅写了春雨,还暗写了春风。
17、B
18、调节情绪和缓解疲劳
19、①中国文学 ②医疗健康 ③中国与世界交流
20.答案示例:
①我创作《南浔三碗茶》发表在《新民晚报》上,朱老伯听说后很开心 ②我参观朱老伯新开的茶室,再饮南浔三碗茶
21.答案示例
这句话突出了南浔三碗茶的珍贵,体现了南浔人淳朴、热情,对贵客的重视,也为后文“我”受到朱老伯热情款待做铺垫。
22.答案示例
答案示例一:“花花草草”“坛坛罐罐”,用叠词强化了事物的细碎与丰富,写出了朱老伯精心布置小院饮茶环境,营造茶文化空间,表现朱老伯对生活的热爱,对传承茶文化的用心。
答案示例二:“人迹罕至”“无人问津”的冷清空巷,因朱老伯的用心装点,变成具有“鲜活生命”的饮茶空间,这种改造前后的强烈反差,写出了朱老伯精心布置小院饮茶环境,营造茶文化空间,表现朱老伯对生活的热爱,对传承茶文化的用心。
23.答案要点:
①南浔极具地域特色的三碗茶及水乡独特饮茶文化
②春兰茶室吃茶笔记中记录的世间百态
③新老南浔人使作者感受到南浔的温暖人情。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