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华人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热还原法冶炼金属的反应一定属于
A.置换反应
B.氧化还原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热还原法冶炼金属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答案选B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2.已知丙酮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为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密度小于1g/cm3,沸点约为55℃,要从丙酮和水的混合物中将丙酮分离出来,下列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A.蒸馏
B.分液
C.过滤
D.结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丙酮易溶于水,则不能用分液、过滤的方法分离,但二者沸点丙酮,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丙酮为液体,不能用结晶的方法分离。答案选A。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操作。
3.对某弱酸溶液加热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弱酸的电离程度增大
B.弱酸分子的浓度减小
C.溶液的OH-浓度增大
D.溶液的导电性增强
【答案】C
【解析】
弱酸的电离是吸热的,所以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右移,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H+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弱酸分子的浓度减小。
4.下列有关化学平衡常数K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K的大小与起始浓度有关
B.温度越高,K值越大
C.K值越大,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D.K值越大,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反应浓度、压强不影响化学平衡常数,故A正确;温度升高,K值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若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值减小,B错误;平衡常数K的大小可以推断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K值越大,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故C正确,D错误;答案选C.
考点:化学平衡常数
5.Na2O2、CaC2都是离子化合物,都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它们
A.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
B.都含有非极性的共价键
C.与水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放出的都是可燃性气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Na2O2是离子化合物,阳离子、阴离子个数比是2:1,CaC2是离子化合物,阳离子、阴离子个数比是1:1,错误;B.在这两种离子化合物的阴离子中都含有非极性的共价键,正确;C.Na2O2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反应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4OH-+
O2↑,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而CaC2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CaC2+2H2O=Ca2++2OH-+
C2H2↑,反应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错误;D.Na2O2与水反应放出气体放出的氧气有助燃性,CaC2与水反应放出气体C2H2是可燃性气体,错误。
考点:考查Na2O2、CaC2的结构、发生反应的类型的判断及产物的性质的比较的知识。
6.近两年流行喝苹果醋,苹果醋是一种由苹果发酵而成的具有解毒、降脂、减肥和止泻等明显药效的健康食品。苹果酸(α-羟基丁二酸)是这种饮料的主要酸性物质,苹果酸的结构式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酯化反应
B.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C.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消去反应
D.1
mol苹果酸与Na2CO3溶液反应最多消耗3
mol
Na2CO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苹果酸含有羧基、醇羟基,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酯化反应,正确;B.由于在苹果酸中羟基连接的C原子上由H原子,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产生羰基,正确;C.苹果酸中羟基连接的C原子的邻位C原子上有H原子,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消去反应,形成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的化合物,正确;D.在1个苹果酸分子中含有2个羧基可以与Na2CO3反应,而醇羟基不能发生反应,所以1
mol苹果酸与Na2CO3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mol
Na2CO3,错误。
考点:考查苹果酸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的知识。
7.下列有机物的命名不正确的是
A.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B.3,3,4-三甲基己烷
C.2,3,3-三甲基戊烷
D.2,3,3-三甲基己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烷烃命名原则:①长:选最长碳链为主链;②多:遇等长碳链时,支链最多为主链;③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④小:支链编号之和最小.看下面结构简式,从右端或左端看,均符合“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的原则;⑤简:两取代基距离主链两端等距离时,从简单取代基开始编号.A、3,3-二甲基-4-乙基戊烷正确的命名为:3,3,4-三甲基己烷,错误;B、3,3,4-三甲基己烷符合烷烃系统命名方法和原则,正确;C、2,3,3-三甲基戊烷符合烷烃系统命名方法和原则,正确;D、2,3,3-三甲基己烷符合烷烃系统命名方法和原则,正确。
考点:烷烃及其命名。
8.关于下列四个图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反应
CO(g)+H2O==CO2(g)+H2(g)的△H>0
B.图②内氢氧燃料电池示意图,正、负极通入的气体体积之比为2:1
C.图③表示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用重结晶方法从a、b混合物中提纯a
D.图④可以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3C(g)+D(s)的影响,且乙的压强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H<0,故图①不能
表示反应
CO(g)+H2O==CO2(g)+H2(g)的△H>0,错误;B.在燃料电池中,负极通入H2,正极通入O2,它们的体积比为2:1,所以图②内氢氧燃料电池示意图,负、正极通入的气体体积之比为2:1,错误;C.根据图示可知物质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而物质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因此可以用重结晶方法从a、b混合物中提纯a,正确;D.由于反应2A(g)+2B(g)
3C(g)+D(s)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根据图④可知乙显达到平衡,但是物质的平衡含量不变,说明平衡未发生移动。改图至可以表示催化剂的影响,乙加入了催化剂,而甲没有加催化剂,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正反应方向移动,物质的平衡含量改变。故不可以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的影响,错误。
考点:考查图像法在表示反应热、燃料电池的气体体积与电极的关系、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应用的知识,
9.对可逆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大容器容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2v正(NH3)=3v正(H2O)。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4v正(O2)=5v逆(NO),A正确;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表示都是正反应速率,则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大容器容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也减小,C错误;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3v正(NH3)=2v正(H2O),D错误;答案选A。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大
B.电子层数越多的原子半径一定比电子层数少的原子半径大
C.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不是元素性质的简单重复
D.按C、N、O、F的顺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答案】C
【解析】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故A项错误。Cl原子比Li原子多一个电子层,但原子半径r(Li)>r(Cl),故B项错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不是简单的重复变化,变化的程度不同,变化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故C项正确。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只有负价,没有正价;氧的非金属性也很强,中学阶段一般只讲负价,故D项错误。
11.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质量增加的是
A.氢气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B.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
C.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D.
Fe(OH)2在空气中灼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固体质量减小,故A错误;,固体质量增加,故B正确;,固体质量减小,故C错误;,固体质量减小,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计算。
12.已知化学方程式:2SO2(g)+O2(g)=2SO3(g)
ΔH=-QkJ·mol-1(Q>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2
mol
SO2
(g)和1mol
O2(g)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2molSO3(g)所具有的能量
B.将2
mol
SO2
(g)和1
mol
O2(g)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为Q
kJ
C.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该平衡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如将一定量SO2(g)和O2(g)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热Q
kJ,则此过程中有2mol
SO2(g)被氧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反应是放热反应,相同条件下,2molSO2(g)和1molO2(g)所具有的能量大于2molSO3(g)所具有的能量,故A错误;
B、将2molSO2(g)和1molO2(g)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达到化学平衡,反应物不能全部转化,放出热量小于QkJ,故B错误;
C、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进行,升高温度,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错误;
D、如将一定量SO2(g)和O2(g)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热QkJ,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硫为2mol,故一定有2molSO2(g)被氧化,故D正确;
选项D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13.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氯水、氨水、水玻璃、水银、福尔马林、聚乙烯②电解质:明矾、冰醋酸、石膏、纯碱
③CO2、NO2、P2O5均为酸性氧化物,Na2O、Na2O2为碱性氧化物
;④同位素:1
H+、2H2、3H
⑤同素异形体:C60、C80、金刚石、石墨
;
⑥同系物:CH2O2、C2H4O2、C3H6O2、C4H8O2
⑦同分异构体:乙二酸二乙酯、乙二酸乙二酯
⑧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
⑨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A.②⑤⑨
B.①②⑤⑦⑨
C.②⑤⑥⑦⑨
D.全部正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氯水、氨水、水玻璃、福尔马林、聚乙烯是混合物,而水银是纯净物,错误;②明矾、冰醋酸、石膏、纯碱都是电解质,正确;③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错误;④同位素应该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1
H+表示1个氢离子,2H2表示2个氢分子,3H表示3个氢原子,所以不是同位素,错误;⑤
C60、C80、金刚石、石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性质的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正确;⑥
CH2O2、C2H4O2、C3H6O2、C4H8O2分子式都符合CnH2nO2,符合该通式的可能是饱和一元羧酸,也可能是酯,所以不一定是同系物,错误;⑦乙二酸二乙酯、乙二酸乙二酯分子式不同,所以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错误;⑧根据酸分子电离产生的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错误;⑨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正确。物质的分类正确的②⑤⑨,正确选项是A。考点:考查物质分类正确性判断的知识。
14.关于常温下pH=3的醋酸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水稀释10倍后,pH=4
B.加水稀释后,溶液中c(H+)和c(OH-)均减少
C.加入醋酸钠晶体后,溶液的pH增大
D.加入等体积pH=11的NaOH溶液后,溶液呈中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加水稀释10倍后,溶液中醋酸分子会继续电离产生H+,所以溶液的pH<4,错误;B.加水稀释后,溶液中c(H+)减小,而c(OH-)增大,c(H+)和c(OH-)的乘积不变,错误;C.加入醋酸钠晶体后,醋酸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中c(H+)减小,所以溶液的pH增大,正确;D.加入等体积pH=11的NaOH溶液后,醋酸电离的部分与NaOH恰好完全中和,未电离的酸分子会继续电离是溶液显酸性,错误。
考点:考查弱酸溶液的电离、中和、溶液的pH或溶液稀释的知识。
15.短周期元素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两倍.回答下列问题:
X
Y
Z
(1)Z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
_____.
(2)下列能证明Y元素与Z元素的得电子能力强弱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与金属化合时每个原子得电子的多少
(3)比较Y和Z简单离子半径大小(用离子符号表示)__________
(4)X元素的某种气态氢化物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该物质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将CuO还原为Cu,同时生成一种气体,该气体是空气中的成分之一.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
___
____.若反应中有6.02×1022个电子发生转移,则有__________g的CuO参加反应.
【答案】(1)第三周期第VⅡA族;(2)BC;(3)S2﹣>Cl﹣;(4)3CuO+2NH33Cu+3H2O+N2;4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Y位于第三周期,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两倍,可知Y是S元素,所以Z是氯元素,X是N元素;
(1)Z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VⅡA族;
(2)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来较,酸性:HClO4>H2SO4,稳定性:HCl>H2S可证明非金属性Cl>S,即可证明Y元素与Z元素的得电子能力强弱,答案为:BC;
(3)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半径大小:S2->Cl-;
(4)X元素的某种气态氢化物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应为NH3,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将CuO还原为Cu,同时生成一种气体,该气体是空气中的成分之一,应生成N2,反应的方程式为3CuO+2NH33Cu+3H2O+N2,反应中转移电子2mol,消耗氧化铜1mol,当6.02×1022个即0.1mol电子发生转移,则有0.05mol的CuO参加反应,质量是4g。
考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16.口服抗菌药利君沙的制备原料G和某种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等领域的高分子化合物I的合成路线如下:
(1)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A→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D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
(2)写出E→F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H的分子式为C8H6O4,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放出气体,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写出E+H→I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写出其中能满足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③核磁共振氢谱有四种峰三个条件的芳香类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G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1molG可与2molNaHCO3溶液反应
b.G可发生消去反应
c.lmolG可与2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d.G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1)CH2=CH-CH3
(2分)
取代反应
(1分)
羟基、醛基
(2分)
(2)HOCH2-CH2-CH2-CH2OH+O2O=CH-CH2-CH2-CHO+2H2O
(2分)
(3)
n+nHO-CH2-CH2-CH2-CH2-OH+2nH2O
(3分)
(4)
(3分)
(5)ad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E物质的分子式及发生的反应可推知E为二元醇,C到D发生加碳反应,A中有3个碳原子,由已知①知A发生取代反应,A的结构简式是CH2=CH-CH3
,A→B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B到C发生水解反应,C中有羟基,由已知②知D中还有醛基,所以D中含有羟基、醛基
(2)由A的结构简式推知E为1,4-丁二醇,与氧气发生催化氧化,生成1,4-丁二醛,化学方程式为
HOCH2-CH2-CH2-CH2OH+O2O=CH-CH2-CH2-CHO+2H2O
(3)H的分子式为C8H6O4,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放出气体,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根据H的分子的不饱和性推知H中含苯环,且有2个羧基,处于对位位置,所以H为对苯二甲酸,E与H发生缩聚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n+nHO-CH2-CH2-CH2-CH2-OH+2nH2O
(4)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分子中有醛基,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说明分子中有羧基,核磁共振氢谱有四种峰,说明有4种等效氢,因此该分子中有2个对位取代基,其结构简式为
(5)G为HOOC-CH2-CH2-COOH,所以a1molG可与2molNaHCO3溶液反应,正确;b、不可发生消去反应,错误;c、羧基不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错误;d、由已知①得G在一定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正确,答案选ad。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官能团的判断及性质,反应类型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应浸一种溶液,这种溶液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取一定质量的铜片和一定体积18
mol·L-1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反应完毕时,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u+2H2SO4(浓)
=CuSO4+SO2↑+H2O
(2)NaOH;吸收多余的SO2;
(3)瓶中液面下降,漏斗液面上升(4)随着反应进行浓H2SO4变为稀H2SO4
【解析】
试题分析:(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H2O,故答案为:Cu+2H2SO4(浓)
=CuSO4+SO2↑+H2O;
(2)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浸上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多余的SO2,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故答案为:NaOH;吸收多余的SO2;
(3)当D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为瓶中液面下降,漏斗液面上升,故答案为:瓶中液面下降,漏斗液面上升;
(4)随着反应进行浓H2SO4变为稀H2SO4,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故答案为:随着反应进行浓H2SO4变为稀H2SO4。
考点:考查了浓硫酸的性质的相关知识。
18.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A.乙烷(乙烯)
通入过量氢气反应
B.苯(苯酚)
溶于热水后分液
C.硬脂酸钠(丙三醇)
加入NaCl后过滤
D.乙醇(乙醛)
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蒸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乙烷中的乙烯若通入过量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乙烷中会引入氢气杂质,错误;B、苯酚在热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但易溶于苯中,所以加入热水后蒸馏,可分离二者,错误;C、硬脂酸钠中的丙三醇加入氯化钠固体后,发生盐析现象,硬脂酸钠以固体析出,丙三醇与水互溶,过滤即可,正确;D、乙醇与乙醛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物质的除杂试剂、方法的判断
19.Ⅰ.(1)某兴趣小组甲设计了以下装置和方法测定空气中SO2含量。你认为可行的操作是
(填序号)
序号
A
B
C
装置
原理
通入V升空气,测定生成沉淀的质量
当KMnO4溶液刚好褪色时,测定通入空气的体积V
通入V升空气,测定U型管增加的质量
(2)兴趣小组乙取336mL(标准状况)某由SO2和N2组成的混合气体Y,将其通入足量溴水中,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由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
。
Ⅱ某化学兴趣小组丙为探究Fe3+是否能氧化SO2,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1)如上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应进行
操作
(2)观察到装置C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每个猜想只考虑一种物质的氧化性)。
猜想1:
;
猜想2:SO2被Fe3+氧化了;
猜想3:SO2被NO3—氧化了
(3)甲同学认为猜想1正确,并利用上述装置A进行了排除干扰的探究实验。
(4)乙同学认为猜想2正确,则装置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丙同学认为猜想3正确,他利用甲同学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请在表格中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实验试剂:NaNO3溶液、KSCN溶液、FeCl3溶液、BaCl2溶液、Fe(NO3)3溶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答案】Ⅰ.
(1)B(2)66.7%
Ⅱ(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空气与SO2进入H2O中,生成了H2SO4
(4)SO2
+
2Fe3+
+
Ba2+
+
2H2O==BaSO4↓+
2Fe2+
+
4H+
(5)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将装置C中的溶液换为NaNO3
和BaCl2的混合溶液,然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进行反应
反应一段时间后,若C中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猜想3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Ⅰ.(1)A、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不会生成沉淀,错误。B、二氧化硫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了硫酸根,紫色褪色,正确;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也会与碱石灰反应,错误;(2)兴趣小组乙取336mL(标准状况)某由SO2和N2组成的混合气体Y,将其通入足量溴水中,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由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SO2具有还原性,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SO2+Br2+2H2O=2HBr+H2SO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将产物中的氢溴酸和硫酸拆成离子,所以离子方程式为SO2+Br2+2H2O═2Br-+SO42-+4H+,生成的硫酸遇到氯化钡会产生白色沉淀,可以先洗涤然后再过滤来获得纯净的硫酸钡沉淀,则n(混合气体)=0.336L/22.4=0.015mol,根据关系式SO2~BaSO4,n(SO2)=0.01mol,则
SO2的体积分数:×100%=66.7%。Ⅱ.(1)连接好装置,实验前应进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根据可会把SO2氧化为正6价的硫,还有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故猜想1:
空气与SO2进入H2O中,生成了H2SO4。(3)甲同学认为猜想1正确,并利用上述装置A进行了排除干扰的探究实验。(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由于三价铁离子有强氧化性能把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根离子,则装置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O2
+
2Fe3+
+
Ba2+
+
2H2O=BaSO4↓+
2Fe2+
+
4H+
。(5)只要把三价铁离子不要引入这样就会避免干扰就行,故可选实验试剂:NaNO3溶液BaCl2溶液进行实验,将装置C中的溶液换为NaNO3和BaCl2的混合溶液,然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进行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若C中出现白色沉淀,猜想3正确。
考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0.有NaCl和NaI的混合物共
26.7
g
,溶于水,通入足量氯气后,蒸干、灼烧,固体质量变为
17.55
g
。求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3.8%。
【解析】
试题分析:
NaCl和NaI的混合物中通入氯气后,只有NaI发生反应,NaCl不反应,所以,固体的质量变化是由NaI变为NaCl引起的,且生成的I
2
蒸干、灼烧时升华,最后的固体只有NaCl。
2NaI+Cl
2
══2NaCl+I
2
Δm
300
183
x
26.7
g
-
17.55
g
x=
15
g
则NaCl的质量为m=
26.7
g
-
15
g
=
11.7
g
NaCl的质量分数w(NaCl)=
11.7
g
/
26.7
g
×100%=43.8%
考点:质量分数的计算
21.(12分)直接生成碳碳键的反应是近年来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例如反应①
化合物I可由化合物A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化合物A的结构中不含甲基,则化合物A的结构简式是
,其官能团的名称是
,1
mol
A
完全燃烧消耗O2
mol。
(2)写出由Ⅲ生成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一分子与一分子能发生类似①的反应,生成有机化合物Ⅴ,则Ⅴ的结构简式为
。
(4)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Ⅵ,与新制Cu(OH)2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化合物Ⅵ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则Ⅵ的结构简式为
。
【答案】每空2分,共1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由信息可知,反应①中物质I中溴原子被取代,化合物A的结构中不含甲基,由化合物I的制备流程可知,则化合物A为苯乙醛,A到Ⅲ位醛基的加成反应生成苯乙醇,Ⅲ→Ⅳ为消去反应,生成Ⅳ为苯乙烯,最后双键与溴化氢加成生成Ⅰ。(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苯乙醛,官能团为醛基,1摩尔A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9.5摩尔。(2)Ⅲ→Ⅳ为消去反应,方程式为:(3)一分子与一分子能发生类似①的反应,生成有机化合物Ⅴ,则氯原子被取代,氯结合丙二sauna中亚甲基上的青,则Ⅴ的结构简式为。(5)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Ⅵ,与新制取的氢氧化铜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含有醛基,化合物Ⅵ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则苯环上有2中位置的氢原子,为对甲基苯甲醛,Ⅵ的结构简式为。
考点:有机物的推断和合成
22.化合物F是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中间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合成:
(1)化合物A中的含氧官能团为
和
(填官能团名称)。
(2)化合物B的结构简式为
;由C→D的反应类型是
。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E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Ⅰ.分子中含有2个苯环[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Ⅱ.分子中含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4)已知:RCH2CNRCH2CH2NH2,请写出以为原料制备化合物X(结构简式见下图)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可任选)。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CH3CHOCH3COOHCH3COOCH2CH3
【答案】(1)醚键(1分)
醛基(1分)
(2)
(3分)取代反应(1分)
(3)
(2分)和
(2分)
(4)或
(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A中含氧官能团为—O—、—CHO,分别为醚键、醛基。(2)化合物B为A中醛基还原所得的产物,结构简式为。根据C、D的结构简式,该反应为C中—Cl被—CN取代,故为取代反应。(3)根据信息Ⅱ,该同分异构体为高度对称的结构,总共有3种类型的氢原子,可能的结构简式为或。(4)运用逆合成分析法推断中间产物、确定合成路线:。
考点:有机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