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泗水县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某学生取某物质溶于水,制得无色透明溶液,进行以下实验: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②与铁反应生成氢气;③该溶液中阳离子只有H+。根据你学过的酸的概念,其中能说明该物质为酸类物质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③
【答案】D
【解析】酸是溶液中阳离子只有H+。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还可能为酸式盐;②与铁反应生成氢气,还可能为硫酸氢钠;
2.在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Mg2+、Na+、SO42-
B.K+、H+、HCO3-
C.Cu2+、NO3-、SO42-
D.Ba2+、NO3-、CO32-
【答案】A
【解析】
3.如右图所示装置,若要使装置中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则向容器中加入的物质是
A.植物油
B.酒精
C.蔗糖溶液
D.稀硫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原电池的条件是必须有电解质溶液,植物油、酒精、蔗糖溶液属于非电解质,硫酸是电解质,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原电池构成条件。
4.雾霾天气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下列有关空气污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酸雨的pH<5.6
B.SO2、NO2都能引起酸雨
C.雾霾一定是由汽车尾气引起的
D.空气中的SO2主要来自煤、石油的燃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酸雨是pH<5.6的酸性降水,正确;B.SO2溶于水反应产生亚硫酸,电离产生H+,使溶于显酸性;NO2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硝酸,电离产生H+,使溶于显酸性;故都能引起酸雨,正确;C雾霾是由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悬浮形成的,可能是由汽车尾气引起的,也可能是工厂生产引起,错误;D.空气中的SO2主要由含有S盐酸的物质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及硫酸制造工厂引起,主要来自煤、石油的燃烧,正确。
考点:考查雾霾天气、酸雨的形成的有关知识。
5.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可以是溶液)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同下列物质不符合此转化关系的是
A.甲为铁,丁为氯气
B.甲为碳酸钠,丁为盐酸
C.甲为碳,乙为一氧化碳
D.甲为氯气,丁为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若甲为氯气,则丁应该是变价的金属,所以丁是铁,乙是氯化铁。在溶液中氯化铁能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即丙是氯化亚铁。氯化亚铁被氯气氧化又转化为氯化铁,若甲为铁,丁为氯气无法实现上述转化,A项错误;D项正确;甲为碳酸钠,丁为盐酸,乙为NaHCO3
,丙为CO2
,能实现上述转化,B项正确;如果甲是碳,则符合转化关系的丁应该是氧气,乙是CO,丙是CO2
,C项正确;选A。
考点:考查无机框图题转化的有关判断。
6.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在同周期,
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和C-,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原子序数:A>B>C
B.原子半径:A>B>C
C.离子半径:A2->C->B2+
D.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A>C>B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由离子带的电荷可知,A、C为非金属元素,B为金属元素,又阳离子B2+和阴离子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C元素在B的上一周期,A、B在同一个周期,所以可推知原子序数A>B>C,A正确;据元素周期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可得原子半径B>C>A,B错误;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反而小,则离子半径A2->C->B2+
,C正确;原子核外电子数C>A>B,D错误;故选A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7.下列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苯环的所有C原子是共面的,与苯环直接相连的C原子液与苯环是共面的,错误;B、该分子中的甲基呈四面体状,不可能与苯环在同样平面上,正确;C、两个苯环通过两个碳碳单键相连,所以碳原子一定共面,错误;D、碳碳三键中的四个原子是共线关系,苯环是共面关系,碳碳单键可以旋转,所以该分子中的碳原子可能共面,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面的判断
8.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给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pH
=
1的溶液中:NH4+、K+、ClO-、Cl-
B.有SiO32-存在的溶液中:Na+、Mg2+、Al3+、Cl-
C.有NO3-存在的强酸性溶液中:NH4+、Ba2+、Fe2+
、Br-
D.在c(H+)
=
1.0×10-13
mol·L-1的溶液中:Na+、S2-、AlO2-、SO3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pH为1的溶液为强酸溶液,在酸性条件下,ClO-与C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B、SiO32-水解,溶液显碱性,Mg2+、Al3+水解,溶液显酸性,二者相互促进,形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C、在酸性条件下NO3-具有强氧化性,具有还原性的Fe2+、Br-不能大量存在,故C错误;D、c(H+)=1.0×10-13mol L-1的溶液呈碱性,碱性条件下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大量共存,故D正确;故选D。
考点:考查了离子共存的相关知识。
9.下列物质的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有沉淀的是
(
)
A.CaCl2
B.NaAlO2
C.Ca(ClO)2
D.Na2SiO3
【答案】BD
【解析】
10.在某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Mg2+、SO42 、HCO3
B.Na+、Ba2+、Cl 、SO42
C.Cu2+、Ca2+、Cl 、NO3
D.Fe3+、K+、NO3 、OH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HC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生成CO2,故错误;B、Ba2+和SO42-反应生成BaSO4,因此不能大量共存,故错误;C、四种离子能大量共存,故正确;D、Fe3+和OH-不能大量共存,故错误。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问题等知识。
11.H2S2O3是一种弱酸,实验室欲用0.01
mol·L-1的Na2S2O3溶液滴定I2溶液,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
=2NaI+Na2S4O6,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该滴定可用甲基橙做指示剂
B.Na2S2O3是该反应的还原剂
C.该滴定可选用右图所示装置
D.该反应中每消耗2mol
Na2S2O3,电子转移数为4mol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碘水溶液显酸性,甲基橙在该溶液显红色,当用Na2S2O3滴定达到终点时溶液有红色变为橙色,颜色变化不明显,因此该滴定不可用甲基橙做指示剂,一个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错误;B.在该反应中,I2中的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作氧化剂,Na2S2O3中的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是该反应的还原剂,正确;C.Na2S2O3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显碱性,一个使用简式滴定管,不能用酸式滴定管,错误;D.根据化合价改变的总数与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可知该反应中每消耗2mol
Na2S2O3,电子转移数为2mol,错误。
考点:考查滴定方法的应用的知识。
12.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Fe3+、NH、SCN-、Cl-
B.Na+、H+、NO、SO
C.Fe2+、Fe3+、Na+、NO
D.Fe2+、NH、Cl-、OH-
【答案】
BC
【解析】
A中铁离子和硫氰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D中亚铁离子、铵离子不能和氢氧根离子大量共存。
1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10
L
0.l
mol L-1的Na2CO3溶液中离子总数一定大于3NA
B.标准状况下,22.4
L
HF的分子数为NA
C.1
mol
Fe在22.4
L的Cl2(标准状况下)中燃烧,转移的电子总数为3NA
D.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盛有0.1
mol
N2和0.3
mol
H2,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数为0.6NA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10
L
0.l
mol L-1的Na2CO3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是n(Na2CO3)=
10
L
×0.l
mol L-1=1mol,该盐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CO32-发生水解作用:CO32-+H2OHCO3-+OH-,可见离子水解是溶液中的离子总数增加,因此含有1molNa2CO3溶液中离子总数一定大于3NA,正确;B.标准状况下,HF
的分子之间容易形成氢键而以聚合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22.4
L
HF的分子数大于NA,错误;C.1
mol
Fe在22.4
L的Cl2(标准状况下)中燃烧,发生反应:2Fe+
3Cl22FeCl3,由于氯气不足量因此转移要以氯气为标准,转移的电子总数为2NA,错误;D.由于氢气与氮气合成氨气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因此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盛有0.1
mol
N2和0.3
mol
H2,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数小于0.6NA,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的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综合考查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顺利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是:一方面要仔细审题,注意关键字词,熟悉常见的“陷阱”;如A中盐的水解,使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B中HF分子之间容易形成氢键而乙聚合分子的形式存在、C要判断二者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及D中反应类型是可逆反应的特点。另一方面是要把各种量转化为物质的量,以此为中心进行计算。有关计算公式有、、、。特别要注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关于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需要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气体。其适用条件是三个“同”,即在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条件下,才有分子数(或物质的量)相等这一结论,但所含原子数不一定相等。②阿伏加德罗定律既适合于单一气体,也适合于混合气体。③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特例。
14.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
>B>C>
D
B.原子序数
A
>B>C>
D
C.离子半径C>D>B>A
D.单质的还原性A>B>D>C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几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大概如图所示,A、原子半径大小:①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②电子层数相同,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半径大小是B>A>C>D,A错误;B、原子序数:A>B>D>C,B错误;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离子半径为:C>D>B>A,C正确;D、都是短周期主族元素,阳离子只具有氧化性,阴离子只具有还原性,单质的氧化性强,其离子的还原性弱,还原性:C>D,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半径大小比较、原子序数、氧化性、还原性等知识。
15.为了确定碳酸氢钠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钠.下列实验操作及判断中正确的是
A.观察加热时能否放出气体
B.观察加盐酸时能否放出气体
C.溶于水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D.溶于水中,滴加少量BaCl2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D
【解析】A.无论是否含有碳酸钠,加热时,碳酸氢钠分解都产生气体,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钠,故A错误;
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入盐酸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钠,故B错误;
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于水中,滴加澄清石灰水,都产生碳酸钙沉淀,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钠,故C错误;
D.溶于水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只有碳酸钠产生沉淀,如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碳酸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检验,为高频考点,注意二者性质的区别及发生的相关化学反应,易错点为C,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6.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永远值得炎黄子孙骄傲,也永远会激励着我们去奋发图强。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的反应:2KNO3+C+S===K2S+2NO2↑+CO2↑。其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被氧化的元素是
,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氧化产物是
,还原产物是
。
【答案】氮和硫;碳;KNO3和硫;碳
;CO2
;K2S和NO2
。
【解析】
试题分析:反应2KNO3+C+S═K2S+2NO2↑+CO2↑中,N和S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KNO3和硫为氧化剂,还原产物为K2S和NO2,C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C为还原剂,CO2为氧化产物。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17.(10分)请将6种物质:
N2O、FeSO4、Fe(NO3)3、HNO3和Fe2(SO4)3
H2O分别填入下面对应的横线上,组成一个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方程式为:
+
→
+
+
+
反应物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
,被还原的元素是
。
反应中1mol氧化剂发生还原时转移电子数为
mol
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相应的空格上
【答案】
【解析】略
18.EHPB是合成治疗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的中间体,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ⅰ碳碳双键容易被氧化
ⅱ
ⅲ
(1)A的名称是
,A形成的顺丁橡胶的结构式是
(选填字母)。
a.
b.
c.
(2)已知1molE发生银镜反应可生成4molAg。E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
(3)E由B经①、②、③合成。
a.①的反应试剂和条件是
。
b.②、③的反应类型依次是
、
。
(4)1molF转化成G所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
mol。
(5)M的结构简式为
。
(6)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EHPB不能与NaHCO3反应,有机物N
→EHPB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有机物K与试剂x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有机物N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一种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a.
含有酚羟基
b.既能水解又能发生银镜反应
c.
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d.核磁共振氢谱有5组峰
【答案】(1)1,3-丁二烯
b(2)醛基
(3)a.NaOH/H2O,△
b.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
(4)3
(5)
(6)
①
②
(7)
或者
【解析】
试题分析:(1)CH2=CH-CH=CH2的名称是1,3-丁二烯;CH2=CH-CH=CH2加聚形成的顺丁橡胶的结构式是
(2)利用逆推法,由K推知M为;G为
;F为
;E为;D为
;C为;B为
;
(2)E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醛基;
(3)①到的反应试剂和条件是NaOH/H2O,△。②、③的反应类型依次是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
(4)1mol转化成所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3mol;
(5)M的结构简式为;
(6)①EHPB不能与NaHCO3反应,说明EHPB不含羧基,有机物N
→EHPB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有机物K与试剂x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有机物N有多种同分异构体,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
a.
含有酚羟基;
b.既能水解又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为甲酸酯
c.
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d.核磁共振氢谱有5组峰的结构简式为
或。
考点:本题考查有机推断。
19.(10分)为了探究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不仅与电极材料有关还与电解质溶液有关,某学生做了如下的实验
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电子流向
①
Mg—Al
HNO3(浓)
Mg→Al
②
Mg—Al
HCl(aq)
Mg→Al
③
Mg—Al
NaOH(aq)
Al→Mg
④
Al—Cu
HNO3(浓)
Cu→Al
根据以上表格内容回答:
(1)(4分)实验1中Mg作___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发生__________(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实验3中Mg作________,总反应:__________(同上)
(2)(6分)实验2中Mg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Al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的电池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负极
氧化反应
正极
还原反应
(2)Mg-2e-==Mg2+
;2H+
+
2
e-==H2↑;Mg
+
2H+
==Mg2+
+H2↑。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1中Mg可以与浓硝酸发生反应,而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因此Mg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l作正极。在实验3中Mg不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而Al可以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所以Al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Mg作正极,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2)实验2中Mg、Al都可以与盐酸发生反应,由于金属活动性Mg>Al,所以Mg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是Mg-2e-==Mg2+
;Al是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Al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H+
+
2
e-==H2↑,由于在整个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所以将正负极电极反应式叠加,可得总的电池反应是Mg
+
2H+
==Mg2+
+H2↑。
考点:考查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与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的关系的知识。
20.某同学用如图一所示的装置来探究CO2、S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结果通入CO2可以看到先浑浊后澄清的现象,但通入SO2没有看到浑浊现象。经过思考分析,该同学改用图二的装置,将气体收集在注射器中,缓慢地将气体一个气泡一个气泡地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结果都能看到石灰水先变浑浊再澄清的现象,且通入SO2产生的现象明显比通入CO2快。
(1)若锥形瓶内装的是亚硫酸钠,写出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分析两组实验,你认为用图一装置实验时,通入SO2不能出现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此时试管内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图二装置实验时,以相同速率通入CO2或SO2,SO2产生浑浊再变澄清的现象比CO2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图一进行SO2与石灰水反应的实验时,为防止SO2污染空气,应用盛有过量浓烧碱溶液的容器吸收SO2,写出容器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答案】(1)Na2SO3+H2SO4=Na2SO4+H2O+SO2
(2)反应时直接生成了酸式盐而看不到沉淀
Ca(OH)2+2SO2=Ca(HSO3)2
(3)SO2溶解度大,且对应的亚硫酸酸性比碳酸强,通入的SO2与石灰水反应快
(4)SO2+2OH-=SO32-+H2O
【解析】
试题分析:CO2跟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SO2跟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SO3,当气体过量时白色沉淀又溶解,所以,一般认为不能用石灰水来区别CO2和SO2。然而本题给出的结论是:通入SO2没有看到浑浊现象。这要从CO2和SO2性质的区别上来分析原因,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对应酸的酸性不同。防止SO2污染空气,要增加尾气吸收装置,烧碱过量时生成的盐为Na2SO3。
考点:化学实验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有化学实验即科学探究之说法。纵观近几年高考,主要以考察探究性实验和物质制备实验为主。这些探究性和制备性实验的试题,综合性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紧密,有的还提供一些新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细致的审题,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重组,全面细致的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思路是:1.准确地把握实验目的;2.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实验原理;3.结合实验材料,初步确定设计对策——实验方案。
21.(8分)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2NH3(g)。设在容积为2.0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60
mol
N2(g)和1.60
mol
H2(g),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分数(NH3的物质的量与反应体系中总的物质的量之比)为计算:
(1)该条件下N2的平衡转化率;(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2)该条件下反应2NH3(g)N2(g)+3H2(g)的平衡常数。(不带单位)
【答案】(1)66.7%
(2)5.0×10-3
mol2·L-2
【解析】
试题分析:(1)设反应过程消耗x
mol
N2(g)。
N2(g)
+
3H2(g)2NH3(g)
起始物质的量/mol
0.60
1.60
0
平衡物质的量/mol
0.60-x
1.60-3x
2x
平衡时反应体系总物质的量=mol=(2.20-2x)mol
NH3(g)的物质的量分数=2x÷(2.20-2x)=
解得x=0.40
则N2的平衡转化率=×100%=66.7%。
(2)设反应2NH3(g)N2(g)+3H2(g)的平衡常数为K。
平衡时,=2×0.40
mol÷2.0
L=0.40
mol·L-1
=(0.60-0.40)mol÷2.0
L=0.10
mol·L-1
=(1.60-3×0.40)mol÷2.0
L=0.20
mol·L-1
K==÷(0.40
mol·L-1)2=5.0×10-3
mol2·L-2。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22.A、B、C是大家熟悉与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三种化合物,它们所含元素不超过三种,并有下列转化关系:
其中化合物D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单质甲进一步发生如下变化:
D+3甲―→3A+2B
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四种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相同的是(写物质名称)________、________。
(2)常温下,A和B是通过什么途径转化为C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化合物B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D另有一种同分异构体,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答案】(1)C:葡萄糖
D:乙醇或酒精
(2)水和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的
(3)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含碳燃料、人口膨胀、森林大面积砍伐等
(4)CH3—O—CH3
【解析】
试题分析:由转化关系和D的反应可知,D是有机物,该反应为有机物燃烧,甲为氧气,可推知A
B分别为水和CO2,水和CO2在植物光合作用下可生成葡萄糖和氧气,C为葡萄糖,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酒精与CO2,则D为乙醇,(1)在A、B、C、D四种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相同的是葡萄糖和乙醇;(2)在常温下,水和二氧化碳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3)矿物燃料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加剧温室效应;(4)根据含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醇、醚互为同分异构体,可写出乙醚的结构简式。
考点:考查葡萄糖的生成与转化。
23.A、B、C、D、E、F六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反应①是置换反应。
(1)若A、D、F都是非金属单质,且A、D所含元素同主族,A、F所含元素同周期,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A是常见的金属单质,D、F是气态单质,反应①在水溶液中进行,则反应②(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方程式是
。
(3)若A、D为短周期元素单质,且所含元素的原子序数A是D的2倍,所含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D是A的2倍,③和④两个反应中都有红棕色气体生成,B的结构式是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C
+
SiO2
Si
+
2CO↑
(2)2Fe2+
+Cl2
=
2Fe3+
+
2Cl—
(3)O=C=O
C
+
4HNO3(浓)
4NO2↑
+
CO2↑+2H2O
【解析】
试题分析:(1)若A、D、F都是非金属单质,且A、D所含元素同主族,A、F所含元素同周期,反应①为置换反应,反应应是碳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与CO,碳与F反应生成E,CO与F生成E,F为气体,则F为氧气,验证符合转化关系,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C
+
SiO2
Si
+
2CO↑。
(2)若A是常见的金属单质,D、F是气态单质,反应①在水溶液中进行,则A可能是铁,D是氢气F是氯气,B是氯化氢,C是氯化亚铁,E是氯化铁,则反应②(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方程式是2Fe2+
+Cl2
=
2Fe3+
+
2Cl—。
(3)若③和④两个反应中都有红棕色气体生成,该红棕色气体为NO2,可推知F为HNO3,反应①是置换反应,Mg与二氧化碳反应符合整个转化关系,且A、D为短周期元素单质,且所含元素的原子序数A是D的2倍,所含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D是A的2倍,因此A为Mg,B为CO2、C为MgO、D为C、E为Mg(NO3)2。所以CO2的结构式是O=C=O,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C
+
4HNO3(浓)
4NO2↑
+
CO2↑+2H2O。
考点:考查无机框图题推断
G
NaOH溶液
Δ
①
A
CH2=CH-CH=CH2
Br2
B
③
H+
D
E
C4H5O2Br
F
C4H5O4Br
C
②
M
浓H2SO4
Δ
AlCl3
C10H10O4
浓H2SO4
Δ
乙醇
EHPB
C12H16O3
N
Zn·Hg/HCl
试剂x
还原反应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