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机械》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机械》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17 07:3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六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5单元《简单机械》
单元主题 机械工程师的智慧——探索简单机械的奥秘
课时安排 6课时
一、单元主题
“机械工程师的智慧——探索简单机械的奥秘”
围绕斜面、杠杆、滑轮、轮轴、齿轮五种简单机械,引导学生通过工程实践理解机械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机械设计挑战赛”
学生化身“机械工程师”,完成四项任务:
1.任务一:斜坡省力方案(斜面)
2.任务二:杠杆平衡大师(杠杆)
3.任务三:滑轮组救援装置(滑轮)
4.任务四:齿轮传动创意(轮轴与齿轮)
最终目标:设计并制作一个复合机械装置,参加“校园机械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 13.2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5-6年级)
13.3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3-4年级)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 分析机械结构的功能(如杠杆支点作用);
② 设计并优化简单机械模型;
③ 理解机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斜面》《杠杆》《滑轮》《轮轴》《齿轮》五课内容,系统介绍了五种基础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实际应用。
(一)第14课《斜面》
1.核心概念:斜面是一种通过坡度减小提升重物所需力的简单机械。
2.关键发现:坡度越小越省力,但移动距离增加(如盘山公路、螺丝钉的螺纹)。
3.实验活动:通过斜面小车实验验证“坡度与省力关系”,探究螺旋作为斜面变形的应用。
(二)第15课《杠杆》
1.核心概念:杠杆是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通过调整力臂实现省力/费力。
2.三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3.分类应用:
(1)省力杠杆(支点近阻力点):核桃夹、开瓶器
(2)费力杠杆(支点近动力点):镊子、钓鱼竿
(3)等臂杠杆:天平
(三)第16课《滑轮》
1.类型与功能:
(1)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如升旗装置)
(2)动滑轮:省力(如塔吊吊钩)
(3)滑轮组:兼具省力与改变方向(如升降晾衣架)
2.实验重点:对比单滑轮与滑轮组的力效差异。
(四)第17课《轮轴》
1.结构特征:由大轮(轮)和小轴(轴)固定组成(如方向盘、水龙头)。
2.省力原理:轮半径大于轴半径时,轮上用力更省力(如辘轳提水)。
3.特殊案例:竹蜻蜓(轴上用力)说明轮轴不一定省力。
(五)第18课《齿轮》
1.核心特性:圆形带齿可啮合传递动力(如钟表、自行车链轮)。
2.功能:
(1)改变转动速度(大小齿轮配合)
(2)改变转动方向(垂直啮合齿轮)
(3)实验:搭建齿轮模型验证传动规律。
总结:本单元五课以“机械增效”为核心,通过五种简单机械的分层探究,构建学生对力学传递的系统认知,培养工程设计思维,为后续复杂机械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解释五种简单机械的省力原理(如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科学思维 1.用流程图分析复合机械(如自行车)的工作原理; 2.通过数据归纳机械效率规律。
探究实践 1.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机械性能(如杠杆平衡条件); 2.制作齿轮传动模型并测试传动比。
态度责任 1.探讨机械使用中的安全隐患(如齿轮夹手); 2.设计环保材料制作的机械模型。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增强,能理解力学原理,但需结合实物操作。
2.认知基础:已掌握“力”的概念(五年级),但对机械系统缺乏系统认知。
3.学习难点:齿轮传动比的计算、复合机械的结构设计。
4.兴趣点: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如用滑轮组提重物)。
七、活动设置
第1课
《斜面》 斜坡挑战赛 验证斜面坡度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① 用木板搭不同坡度斜面测拉力(数学:记录数据并绘图);
② 分析盘山公路设计(地理:地形应用)。
第2课
《杠杆》 杠杆平衡探秘 发现杠杆平衡条件 ① 杠杆尺实验(科学:控制变量);
② 设计“夹取垃圾”杠杆钳(劳动:制作工具)。
第3课
《滑轮》 滑轮组救援行动 探究滑轮组合的省力效果 ① 组装定/动滑轮提重物(工程:设计滑轮组);
② 计算机械效率(数学:力与距离比值)。
第4课
《轮轴》 轮轴省力实验 理解轮轴半径与省力的关系 ① 用方向盘模型测不同轮大小的拉力;
② 观察自行车链条传动(技术:动力传递)。
第5课
《齿轮》 齿轮传动创意工坊 探究齿轮组合的传动规律 ① 3D打印齿轮模型(信息技术:数字化设计);
② 制作变速风车(艺术:装饰设计)。
八、教学方法
1.工程问题驱动法:
如“如何用滑轮组将书包提升1米高?”引导学生设计解决方案。
2.模型建构法:
用乐高搭建齿轮传动系统,直观展示转速变化。
3.对比实验优化:
测试不同坡度斜面的用力大小,用折线图分析数据规律。
九、学习方法
1.合作探究式学习:
4人小组分工(设计师、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完成机械制作。
2.思维可视化工具:
用概念图梳理“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如脚蹬→轮轴→链条→齿轮)。
3.迁移应用:
家庭任务:寻找家中应用的简单机械(如螺丝刀是轮轴)。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科学观念 机械原理理解准确性 30%
探究实践 实验设计与模型制作 40%
创新应用 复合机械设计创意 30%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斜面(第14课)
斜面作用探究 发现斜面省力规律 1★:能操作实验但未总结规律
2★:能发现省力现象但表述模糊
3★:准确总结“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记录+小组汇报
生活应用分析 列举斜面应用实例 1★:列举1例
2★:列举2例并简单说明
3★:列举3例+分析省力原理 课堂问答
活动2:杠杆(第15课)
杠杆平衡实验 控制变量探究平衡条件 1★:完成基础操作
2★:记录数据但未总结规律
3★:发现“力×力臂=阻力×阻力臂” 实验报告
杠杆分类 识别三类杠杆 1★:分类正确1类
2★:分类正确2类
3★:正确分类+举例说明 分类卡片操作
活动3:滑轮(第16课)
滑轮组组装 动手组装定/动滑轮 1★:在指导下完成
2★:独立组装但未省力
3★:独立组装并验证省力效果 实践操作
起重机模型分析 解释滑轮组省力原理 1★:描述现象
2★:说明“动滑轮省力”
3★:分析“滑轮组省力倍数=绳子段数” 模型演示+答辩
活动4:轮轴(第17课)
轮轴省力验证 对比轮/轴施力差异 1★:记录数据
2★:发现“轮越大越省力”
3★:用“轮半径>轴半径”解释原理 实验数据表
生活工具调查 寻找轮轴应用实例 1★:找到1例(如水龙头)
2★:找到2例并标注轮/轴
3★:分析3例工具的省力设计 调查报告
活动5:齿轮(第18课)
齿轮传动观察 描述齿轮啮合现象 1★:观察到转动方向相反
2★:发现转速变化
3★:总结“大齿轮带小齿轮加速” 观察记录
钟表模型探究 解释齿轮传递动力的作用 1★:指出齿轮传递动力
2★:说明齿轮改变转速
3★:分析钟表齿轮系统的动力传递路径 模型拆解报告
十一、分层作业设计
活动1:斜面
基础作业 填空:斜面坡度越__(大/小),越省力 1★:填对1空
2★:填对2空
3★:全对+举例(如盘山公路)
提升作业 分析:为什么楼梯设计成斜面? 1★:提到“省力”
2★:说明“减小坡度”
3★:用“力臂原理”解释
拓展作业 设计:用木板和箱子搭建省力斜面装置 1★:完成搭建
2★:装置可搬运物体
3★:测试不同坡度并记录数据
活动2:杠杆
基础作业 标注杠杆三要素(支点、力点、重点) 1★:标对1处
2★:标对2处
3★:全对+分类(如镊子属费力杠杆)
提升作业 解释:钓鱼竿属于哪类杠杆?为什么? 1★:正确分类
2★:说明“阻力臂>动力臂”
3★:分析“费力但增大移动距离”
拓展作业 制作:用筷子和小盒制作简易天平 1★:完成制作
2★:实现平衡
3★:用硬币验证“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活动3:滑轮
基础作业 连线:定滑轮/动滑轮与特点匹配 1★:连对1组
2★:连对2组
3★:全对+说明定滑轮改变方向、动滑轮省力
提升作业 计算:用2个动滑轮提升重物需多少力? 1★:知道省力
2★:计算力=物重/2
3★:分析“绳子段数=4,力=物重/4”
拓展作业 改进:给升降窗帘设计省力滑轮组 1★:画出设计图
2★:标注滑轮类型
3★:说明如何用最少的滑轮省力一半
活动4:轮轴
基础作业 举例:3个含轮轴的工具(如方向盘) 1★:举1例
2★:举2例
3★:举3例+标注轮与轴位置
提升作业 分析:扳手拧螺丝时,轮和轴分别是哪里? 1★:指出“手柄是轮”
2★:说明“螺丝是轴”
3★:解释“手柄越长越省力”
拓展作业 实验:用不同粗细的笔筒制作轮轴装置 1★:组装成功
2★:验证“粗笔筒更省力”
3★:测量省力倍数并绘制数据图表
活动5:齿轮
基础作业 填空:大齿轮带动小齿轮时,转速变__ 1★:填“快”
2★:填“快”+画转动方向
3★:补充“扭矩减小”
提升作业 解释:自行车链条传动是否属于齿轮? 1★:回答“否”
2★:说明“链传动非啮合”
3★:对比齿轮与链传动的优劣
拓展作业 设计:用齿轮组制作减速风车模型 1★:完成组装
2★:实现减速效果
3★:计算输入/输出转速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