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平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
B.二氧化硅的分子式:SiO2
C.硫化氢的结构式:H—S—H
D.氯化铵的电子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质量数为37,可表示为,A错误;B.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无分子式,SiO2是其化学式,B错误;C.硫化氢分子含有2对共用电子对,结构式为H-S-H,C正确;D、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Cl-周围的电子没写,应该是,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常见化学用语正误判断
2.化学式与俗名相符的是
A.小苏打Na2CO3,苛性钠NaOH
B.芒硝Na2SO4·10H2O,消石灰Ca(OH)2
C.苏打NaHCO3,石灰石CaCO3
D.纯碱NaOH,食盐NaCl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小苏打是NaHCO3,错误;B、芒硝是Na2SO4·10H2O,消石灰是Ca(OH)2,正确;C、苏打为Na2CO3,错误;D、纯碱为Na2CO3,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与俗名。
3.下列金属中在常温下不溶于浓硝酸的是
A.锌
B.镁
C.铝
D.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不会溶解,其余都是反应的,答案选C。
考点:考查金属和浓硝酸反应的有关判断
4.如图,在二个圆底烧瓶中都充满NO2气体,并分别放置在加有下列物质的烧杯(烧杯内有水)中:在(1)中加入无水CaCl2,(2)中不加其他任何物质,在(3)中加入NH4Cl晶体。发现:
(1)中红综色变深,(3)中红棕色变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aCl2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B.
烧瓶(1)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C.
NH4Cl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D.
烧瓶(3)中气体的压强增大
【答案】A
【解析】由于2NO2N2O4的反应是放热的,颜色加深,说明溶液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A正确。温度高,压强大,B不正确。颜色变浅,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NH4Cl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温度低,压强减小,所以选项CD都是错误的,答案选A。
5.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A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总物质的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由于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所以,混合气体的压强、混合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不变,A和D不正确。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没平衡前,容积始终是不变的,但气体的质量是变化的,所以B可以说明,正确,因此答案选B。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漂白粉、水玻璃和铝热剂都是混合物;
②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都是化学变化;
③氨基酸、纯碱、芒硝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④乙醇中混有乙酸,可先加足量生石灰后再蒸馏。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②不正确;氨基酸不是酸,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③不正确;①④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变化以及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等
点评:常见物质的组成、变化、分类需要再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并能灵活运用即可。
7.同时向五个温度不同、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原料气(SO2和O2),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
ΔH<0。经过相同的反应时间后,分别测定五个容器中SO2的转化率(α),并作出其随反应温度(T)变化的关系图。下列示意图中,不可能与实验结果相符的是(
)
【答案】D
【解析】因为五个容器的体积相同,温度不同,则温度高的反应速率快,温度低的反应速率慢,温度高的反应先达到平衡状态。在容器中发生反应可能存在的情况有下列几种:(1)五个容器中都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则温度高的反应速率快,SO2的转化率高,B项符合。(2)五个容器中早已达到平衡,则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温度越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越大,SO2的转化率越小,C项符合。(3)五个容器中有的已经达到平衡,
有的没有达到平衡。则温度低的没有达到平衡,温度高的早已经达到平衡。没有达到平衡的温度越高,SO2的转化率越高,达到平衡的,温度越高,SO2的转化率越低,A项符合。只有D项与题意不符。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不与任何酸反应
B.因为CO2通入水玻璃中可制得硅酸,说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酸性强
C.SiO2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SiO2晶体中,每个硅原子与两个氧原子相连
D.工业上制玻璃的主要原料有:黏土、石灰石、石英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常温下能够与氢氟酸反应,故A错误;
B.碳酸酸性强于硅酸,所以为CO2通入水玻璃中可制得硅酸,故B正确;
C.SiO2晶体中每个硅原子能形成4个共价键,则每个Si与4个氧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故C错误;
D.工业上制玻璃的主要原料有:纯碱、石灰石、石英,没有黏土,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Si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注意把握二氧化硅的性质和Si的成键特点,题目难度不大.
9.11.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FeCl3完全水解生成NA个胶体粒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常温常压下,23
g
NO2放置一段时间后分子总数小于0.5NA
C.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中含有的C-Cl键数为0.4NA
D.6.8
g熔融态KHSO4.中含有0.1NA个阳离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胶体粒子是氢氧化铁的集合体,所以胶体粒子小于NA个;NO2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数会减小;标况下CCl4为液态,不能带Vm=22.4L/mol进行计算;KHSO4熔融时生成K+和HSO4-,阳离子只有0.05mol。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注意使用的条件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10.已知反应4CO+2NO2N2+4CO2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CO)=1.5
mol·L-1·min-1
B.v(NO2)=0.7
mol·L-1·min-1
C.v(N2)=0.4
mol·L-1·min-1
D.v(CO2)=1.1
mol·L-1·min-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应该根据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先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根据方程式可知如果都用CO表示反应速率,则分别是(mol·L-1·min-1)1.5、1.4、1.6、1.1,答案选C。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大小比较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H2所占体积约为22.4
L
B.22
g
CO2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
C.100
mL
0.5
mol/L
NaOH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0.05
g
D.标准状况下,11.2
L
O2和H2的混合气体所含分子数约为3.01×102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必须在标准状况下才行,A错误;B、22
g
CO2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3.01×1023,B错误;C.100
mL
0.5
mol/L
NaOH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0.1L×0.5mol/L×40g/mol=0.2
g,C错误;D、标准状况下,11.2
L
O2和H2的混合气体为0.5mol,所含分子数约为3.01×1023,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12.某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为:
,它可以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①取代
②加成
③消去
④水解
⑤酯化
⑥中和
⑦缩聚
⑧加聚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⑧
C.①②③⑤⑥
D.除④⑧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含有的官能团有酚羟基、羟基和羧基,所以不能发生水解反应和加聚反应,其余反应都是可以的,答案选D。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基础性强,注重能力的培养。该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出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然后依据相应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灵活运用即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13.n
L三种气态烃混合物与足量氧气混合点燃后,恢复到原来状态(常温常压),体积共缩小2n
L,这三种烃不可能的组合是
A.CH4、C2H4、C3H4以任意比混合
B.C2H6、C4H6、C2H2以2:1:2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
C.C3H8、C4H8、C2H2以11:14:26的质量之比混合
D.CH4、C3H6、C2H2以a:b:b体积比混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解得y=4,要求氢原子的平均数为4;CH4、C2H4、C3H4以任意比混合,氢原子的平均数为4,故A正确;C2H6、C4H6、C2H2以2:1:2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氢原子的平均数为,故B错误;C3H8、C4H8、C2H2以11:14:26的质量之比混合即以1:1:4的物质的量比混合,氢原子的平均数为,故C正确;CH4、C3H6、C2H2以a:b:b体积比混合,氢原子的平均数为,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机物燃烧规律。
14.有五个系列同族元素的物质,101.3
kPa时测定它们的沸点(℃)如下表所示:
①
He
-268.8
(a)
-249.5
Ar
-185.8
Kr
-151.7
②
F2
-187.0
Cl2
-33.6
(b)
58.7
I2
184.0
③
(c)
19.4
HCl
-84.0
HBr-67.0
HI
-35.3
④
H2O
100.0
H2S
-60.0
(d)
-42.0
H2Te
-1.8
⑤
CH4-161.0
SiH4-112.0
GeH4-90.0
(e)-52.0
对应表中内容,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系列①的(a)物质中没有离子键,应有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B.系列③中(c)物质的沸点比HCl高是因为(c)中的共价键更牢固
C.系列②中(b)物质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应为35,且该物质常温下为液态
D.系列④中H2O沸点变化出现反常,是因为分子内有氢键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系列①的(a)物质是氖,属于稀有气体,分子只由一个原子构成。没化学键,A错误;B、系列③中(c)物质是HF,分子间存在氢键,沸点比HCl高,B错误;C、系列②中(b)物质是Br2,原子序数为35,常温下是深红棕色的液体,C正确;D、系列④中H2O沸点变化出现反常,是因为分子间氢键的影响,D错误。
考点:考查了物质的沸点与氢键的关系以及化学键等相关知识。
15.锌与100
mL
18.5
mol·L-1的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甲33.6
L(标准状况)。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
L,测得溶液的氢离子浓度为0.1
mol/L,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中共转移3
mol电子
B.反应中共消耗1.8
mol
H2SO4
C.反应中共消耗97.5
g
Zn
D.气体甲中SO2与H2的体积比为4: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浓硫酸在反应中会逐渐变稀,所以反应中会产生氢气,即33.6L气体是SO2和氢气的混合气,物质的量是33.6L÷22.4L/mol=1.5mol,转移电子是3.0mol,A正确;剩余硫酸是0.05mol,所以消耗硫酸是1.80mol,B正确;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消耗锌是1.5mol,质量是1.5mol×65g/mol=97.5g,C正确。生成硫酸锌是1.5mol,所以被还原的硫酸是1.80mol-1.50mol=0.30mol,则生成SO2是0.3mol,因此氢气是1.2mol,即气体中SO2与H2的体积比为1:4,D不正确。故选D。
考点:考查了浓硫酸的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相关知识
16.(22分)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向容器中加入反应物。请回答:
(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浓度 (填“最大”或
“最小”。下同。),正反应
速率 。生成物浓度 ,逆反应速率 。
(2)反应进行中时:反应物浓度 (填“增大”
或“减少”或
“不变”,下同),
正反应速率 。生成物浓度 ,逆反应速率 。
(3)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物浓度 (填“改变”或“不变”,下同),生成物
浓度 。此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 (填“相等”或“不相等)。
【答案】(1)最大、最大、最小、最小
(2)减少、减少、增大、增大 (3)不变、不变、相等
【解析】
试题分析:(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浓度最大,所以正反应速率最大。此时生成物浓度最小,因此逆反应速率最小。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因此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而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则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3)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生成物也不再发生变化,此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
考点:考查平衡状态的含义、建立与特点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平衡状态建立、平衡状态的特点的熟悉程度,该题是识记性知识的考查,学生需要再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住平衡状态的特点、特征和判断依据。
17.已知A、B、C、D、E、F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元素。A与B,C、D与E分别位于同一周期。A原子L层上有2对成对电子,B、C、D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简单离子可形成一种C3DB6型离子晶体X,CE、FA为电子数相同的离子晶体。
(1)写出A元素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F离子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
(2)写出X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X涉及金属冶炼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解释工业冶炼D不以DE3而是以D2A3为原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E、FA的晶格能分别为786
kJ·mol-1、3
401
kJ·mol-1,试分析导致两者晶格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F与B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F与B形成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该离子化合物晶体的密度为a
g·cm-3,则晶胞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只要求列出算式)。
【答案】(1)2s22p4 1s22s22p63s23p6
(2)Na3AlF6 六氟合铝酸钠
(3)2Al2O3(熔融)4Al+3O2↑
(4)Al2O3为离子晶体而AlCl3为分子晶体,熔融状态下AlCl3不导电
(5)CaO晶体中Ca2+、O2-的带电量大于NaCl晶体中Na+、Cl-的带电量
(6)CaF2
【解析】由A原子L层上有2对成对电子,可知A原子的电子排布为1s22s22p4,为氧元素;A与B同周期,且B原子序数大于A的,故B必为氟元素;则可根据C3DB6为离子晶体,且B、C、D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结合化合价可推出C、D分别为钠元素和铝元素,X为Na3AlF6;由CE、FA为电子数相同的离子晶体可推出二者分别为NaCl和CaO。(6)由图中看出,每个晶胞中含有Ca原子个数8×+6×=4,F原子全部在该晶胞内部,故该晶胞含有F原子个数为8,其化学式为CaF2;取一个晶胞,其质量为,则其体积为质量除以密度,即。
18.(1)将一束灼热的细铜丝立刻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产生的现象是
,反应的方程式是?
。若将一束擦亮的细铜丝伸进装有硫蒸气的大试管内,产生的现象是
,反应的方程式是
,由此得出Cl2与S的氧化性比较是
。
(2)某学生在做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先将铜丝用砂纸磨光,在酒精灯上预热后迅速插入试管内靠近熔化的硫的液面上方,结果未见铜丝燃烧。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①
,②
。
(3)汞蒸气有毒。①万一把汞洒出,可以在溅洒有微细汞滴的部位撒一层硫磺粉,这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室内有汞蒸气时,应进行通风以降低汞蒸气浓度,这时通风口装在墙的
(填“上”或“下”)部的效率高。
(4)举出两个实验事实,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氟弱:①
;②
。
【答案】(1)棕黄色的烟
Cu+Cl2
CuCl2
燃烧生成黑色的固体
2Cu+S
Cu2S
Cl2>S
(2)①铜丝预热时表层生成的CuO隔绝了铜与硫蒸气的接触
②熔化的硫未达到沸腾,S蒸气的浓度小,温度低
(3)①Hg+S
HgS
②下
(4)①F2与H2在暗处化合,O2与H2要点燃才化合
②F2与水反应:2F2+2H2O
4HF+O2,H2O中-2价的氧被F2氧化生成O2
【解析】(1)Cu在Cl2中燃烧生成固体小颗粒CuCl2,Cu在S蒸气中燃烧生成Cu2S。(2)应考虑S蒸气的浓度大小、反应温度等因素。(3)由于汞在常温下可与S反应,故可用此法消除少量汞引起的污染。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远大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所以汞蒸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在室内的下部空间存在。(4)根据氟气、氯气与氢气化合的难易、反应条件及反应的剧烈程度设计实验,此外,F2与H2O反应可以置换出氧而产生氧气。
19.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气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下图装置是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M分子式的常用装置。
(1)产生的氧气按从左到右方向流动,所选装置各导管的连接顺序是____
_________;
(2)C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准确称取有机物M
(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
0.70
g,经充分燃烧后,A管质量增加2.2
g,B管质量增加0.9
g,则该有机物的实验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在相同条件下该M蒸气相对氢气的密度为35,则M的分子式为
。若有机物M不能使溴水褪色,且其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个吸收峰,则M的结构简式为
。若该有机物M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一定都在同一平面内,且能使溴水褪色,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H2加成,其加成产物分子中含有3个甲基,则M的结构简式为
。
【答案】(1)gfehicdab;(2)
干燥O2;(3)CH2;
(4)C5H10、、。
【解析】
试题分析:(1)产生氧气中含有水,应经过干燥后才可与有机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用无水氯化钙吸收水,用碱石灰吸水二氧化碳,整套装置为D→C→E→B→A,干燥管的两端可以颠倒,各导管接口顺序为g、f、e、h、i、c(或d)、d(或c)、a(或b)、b(或a);
(2)C中浓硫酸作用是吸收水分,得到干燥纯净的O2
,。即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氧气;(3)B中CaCl2吸收反应生成的H2O,A中NaOH吸收反应生成的CO2,E为有机物燃烧装置,B中CaCl2吸收反应生成的H2O,A中NaOH吸收反应生成的CO2,m(CO2)=2.2g,n(CO2)=0.05
mol,m(H2O)=0.9g,则n(H2O)=0.05
mol,则m(C)+m(H)=
0.05
mol
×
12
g/mol
+
0.05
mol
×
2
g/mol
=
0.7g,所以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所以该有机物的C、H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n(C):n(H)=0.05:(0.05×2)=1:2,故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H2;(4)已知在相同条件下该M蒸气相对氢气的密度为35,M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2=70,设M的分子式为(CH2)n,则n=70÷14=5,M的分子式为C5H10;若有机物M不能使溴水褪色,且其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个吸收峰,说明M中不存在不饱和键,应该含有1个碳环,其不存在支链,则M为环戊烷,其结构简式为:;若该有机物M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一定都在同一平面内,且能使溴水褪色,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H2加成,其加成产物分子中含有3个甲基,说明M分子中含有1个碳碳双键,4个C原子都连接在碳碳双键上,则M的结构简式为。
考点:考查物质成分检验的装置的链接顺序、结构简式的书写及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的应用的知识。
20.实验室用少量的溴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1,2-二溴乙烷
醚
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密度/g·cm-3
0.79
2.2
0.71
沸点/℃
78.5
132
34.6
熔点/℃
-l30
9
-1l6
回答下列问题:
(1)烧瓶A中发生的主要的反应方程式
。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在装置C中应加入
(填字母)。
a.水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4)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
(填字母)洗涤除去。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钠溶液
d.乙醇
e.Na2SO3溶液
(5)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
的方法除去。
(6)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
。
(7)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
。
【答案】(1)CH3CH2OHCH2
=
CH2↑+
H2O
(2)平衡压强,作安全瓶,防止倒吸(3)c(4)e(5)蒸馏
(6)产品熔点低,过度冷却会凝固而堵塞导管口(7)D中溴水完全褪色
【解析】
试题分析:A装置是实验室制取乙烯,B是安全瓶,C是排除干扰装置,D是制取1,2-二溴乙烷装置。
(1)根据上述分析,烧瓶A中发生的主要的反应方程式是CH3CH2OHCH2
=
CH2↑+
H2O。
(2)根据上述分析,装置B是安全瓶,所以装置B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作安全瓶,防止倒吸。
(3)C是排除干扰装置,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将乙醇氧化成二氧化碳,自身被还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C中加入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可能产生的酸性气体SO2、CO2,答案选c。
(4)因1,2-二溴乙烷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所以除去少量的Br2不用NaOH溶液,而是用与Br2反应的Na2SO3溶液,答案选e。
(5)乙醚与其它有机物溶且沸点相关比较大,采用分馏的方法分离。
(6)溴在常温下,易挥发,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溴更易挥发,冷却可避免溴的大量挥发,但1,2-二溴乙烷的凝固点9℃较低,过度冷却会凝固而堵塞导管口,所以不能过度冷却。
(7)乙烯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1,2-二溴乙烷为无色,所以判断反应结束的方法是观察D中溴水完全褪色。
考点:考查实验室制乙烯,乙烯的性质,制备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
21.将一定质量的CuO投入500ml0.1mol/L的盐酸中,待CuO溶解后,再投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得到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ml,溶液中除尚余1.06g固体外全部是FeCl2,求投入CuO和铁粉各多少克?
【答案】1.2gCuO,1.5g铁粉
【解析】设反应的铜物质的量是X,则1.06g固体中是铜和过量的铁。
根据题意得到H2的物质的量是
224×10-3/22.4=0.01mol
Fe+2HCl=FeCl2+H2↑
Fe+CuCl2=Cu+FeCl2
Fe——FeCl2——2HCl
1
2
1
1
1
1
1
0.1×500×10-3
0.01
0.01
0.01
X
X
X
根据氯元素守恒
(0.01+X)2=0.1×500×10-3
X=0.015mol
m(CuO)=0.015×80=1.2g
m(Cu)=0.015×64=0.96g
投入铁粉的质量
0.025×56+(1.06-0.96)=1.5g
22.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低毒性的绿色化学品,可用于代替高毒性的光气(COCl2)作羰基化试剂。DMC的合成路线如图.完成下列填空.
已知:RCO-OR1+R2O-H→RCO-OR2+R1O-H
(称酯交换反应)
(1)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①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结构简式:X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物质Y与DMC互为同分异构体,Y的水溶液呈酸性,在一定条件下2molY能生成1mol分子中含六元环结构的有机物Z,则Z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DMC与双酚()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类似反应①的反应,生成芳香族聚碳酸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加成反应
(2)HOCH2CH2OH
(3)
(4)
【解析】
试题分析:由合成流程可知,反应①为加成反应生成环氧乙烷,反应②为C=O键的加成反应,反应③为C与甲醇的取代反应生成DMC()和X(OHCH2CH2OH),(1)由上述分析可知,①为加成反应;(2)X为HOCH2CH2OH;(3)Y与DMC互为同分异构体,Y的水溶液呈酸性,在一定条件下2mol
Y能生成1mol分子中含六元环结构的有机物Z,Y中含1个-COOH,则Y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Z为;(4)DMC与双酚()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芳香族聚碳酸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考点定位】考查有机物推断与合成、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书写等
【名师点晴】本题为有机框图、信息推断题,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看懂信息,明确各类有机物的基本反应类型和相互转化关系,题目难度中等。该类题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常以框图题或变相框图题的形式出现,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以反应类型为突破口,以物质类别判断为核心进行思考。经常在一系列推导关系中有部分物质已知,这些已知物往往成为思维“分散”的联结点。可以由原料结合反应条件正向推导产物,也可以从产物结合条件逆向推导原料,也可以从中间产物出发向两侧推导,审题时要抓住基础知识,结合新信息进行分析、联想、对照、迁移应用、参照反应条件推出结论。解题的关键是要熟悉烃的各种衍生物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要注意物质官能团的衍变,还要注意同时伴随的分子中碳、氢、氧、卤素原子数目以及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衍变,这种数量、质量的改变往往成为解题的突破口。由定性走向定量是思维深化的表现,将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之一。
23.有下列转化关系(反应条件略):
已知:①
X
、Y
、Z
、W
均为氧化物。常温下,X
是红棕色气体;Y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
相对分子质量:甲<乙
。③
将甲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减小浓度降低;将乙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增加浓度降低。请填写下列空白:
(1)Z的化学式:
(2)将乙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增加浓度降低,反映出乙的浓溶液具有某种
性质,利用这种性质可以进行
项(填字母)实验操作
a.钝化铁片
b.检验Ba2+离子
c.干燥氨气
d.干燥氯气
(3)在
X
和
Z
的反应中,被氧化的X
与被还原的X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4)W可用于工业制溴过程中吸收潮湿空气中的Br2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M与甲的浓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H2O(2分)(2)d
(2分)(3)2:1(2分)
(4)SO2+Br2+2H2O
===
H2SO4+2HBr
(5)C+4HNO3(浓)CO2↑+4NO2↑+2H2O
【解析】
试题分析:X为红棕色气体,为二氧化氮,Y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不能使品红褪色,说明为二氧化碳。所以说明反应①为碳和浓硝酸反应,因为相对分子质量为甲<乙,则甲为硝酸,乙为碳。则Z为水,甲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硝酸挥发,浓度降低,乙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浓度降低,说明吸水,则为浓硫酸,(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Z为水,化学式为:H2O。(2)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以做干燥剂,但不能干燥氨气,能干燥氯气,选d。(3)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被氧化的二氧化氮和被还原的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4)由以上分析可知,W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溴和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氢溴酸,方程式为:SO2+Br2+2H2O
===
H2SO4+2HBr(5)碳和浓硝酸
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C+4HNO3(浓)
CO2↑+4NO2↑+2H2O。
考点:无机推断
【名师点睛】掌握气体的颜色。红棕色气体为二氧化氮,黄绿色气体为氯气,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掌握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性质。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吸水性和脱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