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人教版新教材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第三课时(行政区划))教案
一、课程标准
运用中国行政区划图,识别 34 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通过地图阅读与识别,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找到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清晰掌握其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对应关系。
了解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理解行政区划对国家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综合分析行政区划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便行政管理、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作用,树立综合思维。
关注我国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化,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发展的意识,通过分析行政区划调整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增强人地协调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 2024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的第三课时,重点聚焦我国的行政区划。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体系(省、县、乡),详细介绍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分布特点,同时设置 “活动” 栏目,引导学生通过拼图、填图等活动,加深对省级行政区的记忆和理解。
前两课时学生已掌握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为本节课学习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行政区划知识是后续学习我国人口、民族分布以及区域地理差异的重要前提,在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八年级学生对我国各地区的名称有一定了解,但对省级行政区的具体分布、简称由来等知识认识模糊,且这部分内容记忆量大,容易混淆。教学中需
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趣味性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记忆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国行政区划图,准确识别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轮廓,清晰记住它们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构建完整的国家行政区划空间认知体系。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行政区划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思考地理问题,理解行政区划与国家发展、区域联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如“省级行政区拼图比赛”“行政区划知识竞赛” 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高运用地图获取、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行政区划的设置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对国家地理环境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县、自治县、县级市 --乡、民族乡、镇),明确各级行政区的层级关系和管理职能。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分布位置,这是学生准确认识我国行政区划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关键。
省级行政区简称的由来,包括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源于古代地名、源于重要河流或山脉名称等,帮助学生理解简称背后的历史文化内
涵,加深记忆。
(二)教学难点
准确记忆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避免混淆。由于数量众多,且部分简称和名称之间的联系不直观,学生记忆难度较大。
理解行政区划对国家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层级体系、省级行政区的概况等核心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框架。例如,在课程开始时,清晰阐述三级行政区划的构成和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拼图、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如让小组合作完成省级行政区拼图比赛,并讨论行政区划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直观演示法:运用中国行政区划地图、拼图道具、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展示省级行政区的分布、轮廓特征、简称由来等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强记忆效果。比如,在多媒体上展示各省级行政区的特色轮廓,并结合故事讲解简称的由来。
游戏教学法:设计 “行政区划大富翁” “猜省份” 等游戏,将枯燥的知识融入有趣的游戏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在 “行政区划大富翁” 游戏中,通过前进到不同省份回答相关问题来推进游戏。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省级行政区的 “形象大使”,介绍
自己所代表省份的特色(如地理位置、著名景点、特色美食、简称由来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区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5分钟)
播放视频:展示一段全国各地特色景观的视频,涵盖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四川九寨沟、上海外滩等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视频中穿插各地独特的方言交流场景。
提问引导: “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里,我们领略了祖国各地截然不同的风光,也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方言。大家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国家会有这么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呢 其实,这和我国的行政区划紧密相关。就像我们寄快递时,要准确填写收件人的省份、城市、区县信息,这些不同层级的划分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我国的行政区划。”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行政区划的概念和目的
展示身份证、户口本、地图上的行政区划标注等图片,提问: “大家看这些图片,能发现哪些和地区划分有关的信息 ”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行政区划的概念。
组织小组讨论: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行政区划 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能起到什么作用 ” 小组讨论后,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行政区划是为了便于国家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合理的行政区划能让国家政策更高效地落实到各个地区,提升管理效率,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例如,国家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行政区划的管理,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图,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我国基本实行的省级、县级、乡级三级行政区划。以当地为例,如 “XX 省 XX 市 XX 县 XX 镇”,让学生清晰理解各级行政区划的层级关系。
介绍省级行政区的四种类型,即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找出 5 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4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和和2 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分布上的特点。
强调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域,享有一定自治权,能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直辖市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城市,通常在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特别行政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设立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区,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保持自身的繁荣稳定。
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地图轮廓、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在展示过程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历史典故或地理特征讲解简称的由来。例如,介绍山西省简称 “晋”,是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的属地,当时晋国国力强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安徽省简称 “皖”,是因为境内有皖山(天柱山),皖山在古代就颇具名气,是江淮地区的重要地理标志。
提供记忆口诀,如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重台海福吉安,还有港澳好河山”。让学生反复朗读口诀,并对照地图,将口诀中的内容与实际的省级行政区对应起来。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编写口诀或联想记忆方法,加深记忆。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教师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小组抢答说出其简称和行政中心;或者教师展示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小组抢答说出其全称和行政中心。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记忆效果。
(三)小组探究(15 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套中国行政区划拼图、一份相关资料(包括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数据、特色产业介绍、文化遗产信息等)。
布置探究任务:
小组合作完成中国行政区划拼图,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准确标注出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根据发放的资料,分析本小组所负责的几个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例如,探讨沿海省份的行政区划对其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势,像广东省,其濒临南海,拥有众多优良港口,省级行政区的合理划分使得各个城市在对外贸易中能够明确分工,广州作为商贸中心,深圳作为创新科技与贸易结合的前沿城市,共同推动了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或者内陆省份的行政区划如何影响其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如山西省,因行政区划明确了其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管理范围,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煤炭资源的规模化、科学化开采,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产业。
选择一个省级行政区,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其简称和行政中心的确定原因。比如,陕西省简称 “陕” 或 “秦”,“陕” 源于古代地名,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原以东由周公管辖,陕原以西由召公管辖,“陕”字从此成为这一地区的代称;“秦”则是因为这里是秦国的发祥地,秦国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行政中心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具有深厚的
历史文化底蕴,因此成为陕西省的行政中心。
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当小组在分析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关系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示从交通便利性、政策支持等方面思考;当小组讨论简称由来缺乏思路时,引导学生查阅历史资料或地理书籍。
(四)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探究成果。展示内容包括行政区划拼图的完成情况、对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关系的分析、所选省级行政区简称和行政中心原因的解读等。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制作 PPT、绘制图表、编写小报告等。在展示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进行说明,增强展示的说服力。
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的准确性、分析的全面性、展示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如果有小组对某小组展示的省级行政区简称由来观点有疑问,教师引导双方进行进一步探讨和解释。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对在拼图过程中速度快且准确率高的小组给予高度评价,对在分析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关系时有独特见解的小组进行单独表扬。
(五)课堂总结(33分钟)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了我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我国实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认识了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分布特点,还探讨了行政区划对国家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
义。行政区划就像一张庞大而精细的网,将我们的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各个地区的协同发展。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熟悉我们伟大祖国的行政版图,增强对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六)布置作业(22分钟)
个人作业:让学生制作一份思维导图,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主题,将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条跨越多个省级行政区的旅游路线,要求考虑各地的旅游景点、交通便利性、行政区划特点等因素,制作成一份详细的旅游攻略,下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七、教学资源
教材:2024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地图:中国行政区划图、各省级行政区地图、不同时期行政区划演变地图等,可以是纸质地图,也可利用电子地图软件在多媒体上展示。
多媒体资源:展示我国各地特色美食、旅游景点、经济发展成就的视频片段,行政区划演变的动画演示,各省级行政区的宣传短片等。
自制教具:中国行政区划拼图、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卡片(标注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特色等信息)、代表各级行政区划的小道具等。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地理科普网站、政府行政区划管理部门网站等,供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我国行政区划及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