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7-10 17:2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钠应用在电光源上,可制造高压钠灯,是因为
A.钠是活泼金属
B.钠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
C.钠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D.钠是电的良导体
【答案】C
【解析】钠的用途之一,应用在电光源上,可制造高压钠灯,原因是钠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2.常温下,将四份质量相同的铝片分别投入下列足量的酸中,产生同等条件下气体最多的是
A.浓硫酸
B.稀硝酸
C.浓硝酸
D.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浓硫酸可以使Al钝化,没有气体生成,故A错误;B.稀硝酸与Al反应生成NO,方程式为:Al+4HNO3=Al(NO3)3
+
NO
↑+
2H2O;C.浓硝酸使金属钝化没有气体生成,C错误;D.2Al
+
6HCl
=
2AlCl3
+
3H2↑可得到等物质的量的金属铝与稀盐酸生成氢气多,故D正确,此题选D。
考点:考查铝的性质相关知识。
3.某微粒用表示,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含质子数=Z+A
【答案】B
【解析】质子数=Z,中子数=A-Z,电子数=Z-n。
4.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A.氯、溴、碘
B.钠、镁、铝
C.烧碱、氢气
D.食盐、淡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氯、溴、碘元素在海水中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要转化为单质就要通过化学变化,错误。B.钠、镁、铝三种元素在海水中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要转化为单质就要通过化学变化,错误。C.烧碱、氢气都是电解食盐水产生的物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D.海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和NaCl,将海水蒸馏得到淡水,产生的盐中主要含有的是食盐NaCl,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的获得方法的正误判断的知识。
5.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锌粒和稀硫酸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2反应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D.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属与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Al、H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B、灼热的木炭与CO2反应为吸热反应,且C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选;C、可燃物的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D、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但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故选B。
【考点定位】考查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属于高考高频考点,侧重反应类型判断的考查,注意化合价角度及归纳常见的吸热反应分析。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部分分解反应,NH4Cl固体与Ba(OH)2 8H2O固体的反应,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炭与水蒸气的反应,一些物质的溶解(如硝酸铵的溶解),弱电解质的电离,水解反应等;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部分化合反应。
6.下列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A.
Si
B.
P
C.
S
D.
Cl
【答案】D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同周期由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知酸性最强的是HClO4。(Si、P、S、Cl属同周期),选D。
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苯中含有苯酚杂质:加入溴水,过滤
B.乙醇中含有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分液
C.FeCl3溶液中含有CuCl2杂质: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D.CO2中含有HCl杂质:通入饱和NaHCO3溶液,洗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苯酚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生成的三溴苯酚和过量的溴都能溶于苯,不能得到纯净的苯,不能用溴水来除去苯中的苯酚,应向混合物中加入NaOH溶液后分液,错误; B、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乙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乙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但乙酸钠和乙醇互溶在水中,不分层,不能采用分液的方法,错误;C、铁粉能氯化铁反应反应得到氯化亚铁,将原物质除掉,错误;D、HCl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
8.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标准状况下,11.2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氮气和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②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氢气和氩气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③1L
2mol/L的氯化镁溶液中含氯离子为4NA
④标准状况下22.4LH2O中分子数为NA
⑤32g
O2和O3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2NA
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标准状况下,11.2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moL,
氮气和氧气都是双原子分子,以任意比例混合时所含的原子数为NA,正确;②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氢气和氩气所含的分子数相等,正确;③1L
2mol/L的氯化镁溶液中,氯化镁的物质的量为2moL,一个氯化镁中有2个氯离子,含氯离子为4NA,正确;④标准状况下H2O是液体,22.4LH2O无法计算分子数,错误;⑤O2和O3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单质,它们有相同的O,混合气体中含有O原子数为32/16=2mol,即2NA,正确,选B。
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应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等知识。
9.在配制500ml
0.1mol/L的H2SO4溶液时,下列操作中会导致结果偏高的是
A.洗净的容量瓶未经干燥就用于配制溶液
B.未等溶液降至室温就转移至容量瓶
C.转移溶液时不慎洒到容量瓶外
D.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答案】B
【解析】A.干净的容量瓶未经干燥就用于配制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都不变,配制溶液浓度无影响,故A错误;
B.未等溶液降至室温就转移至容量瓶,溶液体积偏小,配制溶液浓度偏高,故B正确;
C.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不慎洒到容量瓶外,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配制溶液浓度偏低,故C错误;
D.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配制溶液浓度偏低,故D错误;
10.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
B.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NaOH反应
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又含有甲基,可以与Br2光照发生取代反应,A项正确;B.酚羟基要消耗一个NaOH,两个酯基要消耗两个NaOH,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NaOH反应,B项正确;C.苯环可以催化加氢,碳碳双键可以使KMnO4褪色,C项正确;D.该有机物中不存在羧基,并且酚羟基酸性比碳酸弱,不能与NaHCO3反应放出CO2气体,D项错误;答案选D。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1.a、b、c、d是四种短周期元素。a、b、d同周期,c、d同主族。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与c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c>d>b
B.电负性:a>b>d>c
C.原子序数:d>a>c>b
D.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c>d>a
【答案】D
【解析】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可知,K层只能容纳2个电子,所以x=2,即a是硅元素,。根据b与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知,b是第IA,c是第ⅤA,所以b是钠,d是磷元素,则C是氮元素。所以原子半径是b>a>d>c,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因此电负性是c>d>a>b。原子序数为d>a>b>c,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答案选D。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所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相等
B.若NaHA溶液的pH<7,则H2A一定是强酸
C.将NaOH溶液加入到NH4Cl溶液至中性时,溶液中c(NH4+)=c(Cl一)
D.常温下,将pH=11的Ba(OH)2溶液加水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1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盐酸、醋酸都是一元酸,若二者的浓度相等、体积相等,则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与碱发生反应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就相等,正确;B.若NaHA溶液的pH<7,则H2A可能是强酸,电离是溶液显酸性,也可能是HA-既存在电离作用,也存在水解作用,HA-的电离作用大于水解作用,所以溶液显酸性,错误;C.将NaOH溶液加入到NH4Cl溶液至中性时,则根据电荷守恒可得溶液中c(Na+)+
c(NH4+)=c(Cl一),错误;D.常温下,将pH=11的Ba(OH)2溶液加水稀释10倍后,c(OH-)是原来的1/10,溶液的pH=10,错误。
考点:考查酸碱中和反应的物质的量关系、酸的强弱的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及溶液稀释的知识。
13.把Ba(OH)2溶液滴入明矾[KAl(SO4)2·12H2O]溶液中,使SO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此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
A.
Al
B.
Al(OH)3
C.
AlO
D.
Al和Al(OH)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如果使明矾[KAl(SO4)2·12H2O]产生的SO42-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则n(Ba(OH)2):n([KAl(SO4)2·12H2O)=2:1.此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Ba2++4OH-+2SO42-+Al3+=2
BaSO4↓+AlO2-+2H2O.故此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AlO2-。选项为:C.
考点:考查物质的量的相对多少对离子反应的影响的知识。
14.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a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做原电池的正极
B.b电极反应式为:2NO3-+10e-+12H+=N2↑+6H2O
C.H+由右室通过质子交换膜进入左室
D.标准状况下,电路中产生6moLCO2同时产生22.4L的N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该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的电极为负极,故电极a为负极,则电极b为正极。A、a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错误;B、b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反应式为:2NO3-+10e-+12H+=N2↑+6H2O,B正确;C、溶液中H+由负极移向正极,即由左室通过质子交换膜进入右室,C错误;D、不能确定微生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则不能计算转移的电子数,所以不能通过二氧化碳计算氮气的体积,D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的相关知识
15.经测定某溶液中离子只有Na+、Ac—、H+、OH—四种,且离子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为:c(Ac—)>c(Na+)>c(H+)>c(OH—),则不可能的情形是
A.由pH=3的HAc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而成
B.由0.2
mol/L
HAc溶液与0.1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而成
C.由0.1
mol/L
HAc溶液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混合而成
D.向上述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可能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改变为:
c(Ac—)
>
c(Na+)
>
c(OH—)
>
c(H+)
【答案】CD
【解析】
试题分析:A.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NaOH是强碱完全电离,当pH=3的HAc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时c(HAc)>c(NaOH),HAc和NaAc混合溶液,由于HAc电离作用大于Ac-的水解作用,所以c(Ac—)>c(Na+),c(H+)>c(OH—),盐的电离大于弱酸HAc的电离作用,所以c(Na+)>c(H+),故该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是:c(Ac—)>c(Na+)>c(H+)>c(OH—),正确;B.由0.2
mol/L
HAc溶液与0.1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而成,会发生反应:HAc+NaOH=NaAc+H2O,则反应后为HAc和NaAc等物质的量的混合溶液。由于HAc电离作用大于Ac-的水解作用,所以c(Ac—)>c(Na+),c(H+)>c(OH—),盐的电离大于弱酸HAc的电离作用,所以c(Na+)>c(H+),故该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是:c(Ac—)>c(Na+)>c(H+)>c(OH—),正确;C.由0.1
mol/L
HAc溶液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混合而成,得到的是NaAc溶液。该盐是强碱弱酸盐,Ac-水解消耗,c(Ac—)<
c(Na+),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促进了水的电离,当最终达到平衡时,c(H+)c(OH—),故离子浓度关系是:c(Na+)>c(Ac—)
>c(OH—)>
c(H+),错误;D.向上述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根据电荷守恒,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不可能为:
c(Ac—)
>
c(Na+)
>
c(OH—)
>
c(H+),错误。故答案是选项CD。
考点:考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知识。
16.(13分)在100℃时,将0.100
mol
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充入
1
L
恒容真空的密闭容器中,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浓度进行分析得到下表数据:
时间(s)
0
20
40
60
80
c(N2O4)(mol/L)
0.100
c1
0.050
c3
c4
c(NO2)(mol/L)
0.000
0.060
c2
0.120
0.120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表中分析:c1________c2;c3________c4(填“>”、“<”或“=”)。
(2)在下图中画出并标明此反应中c(N2O4)和c(N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3)在上述条件下,从反应开始直至达到化学平衡时,四氧化二氮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
mol/(L·s)。
(4)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的改变可使NO2气体的浓度增大的是
A.增大容器的容积   
B.再充入一定量的N2O4
C.分离出一定量的NO2
D.再充入一定量的He
【答案】(13分) (1)K= 
,<
, =
(2)
(3)0.001 (4)B
【解析】】(1)N2O4
2NO2
初n:
0.10
0
20s:
0.07
0.06
40s
0.05
0.10
60s:
0.04
0.12
80s:
0.04
0.12
(3)=0.001
mol/(L·s)
(4)增大容器的容积,各物质浓度均减少,虽然平衡略向右移,但NO2气体的浓度相对原平衡仍然是减小;而在题设条件下,恒容,分离出一定量的NO2,其浓度减少,虽然平衡略向右移,但NO2气体的浓度相对原平衡仍然是减小;再充入一定量的He,各物质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再充入一定量的N2O4,平衡正向移动,NO2气体的浓度增大,符合题意。
17.(8分)将总物质的量为4mol的Na2O2和Al2(SO4)3的混合物投入足量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y
mol沉淀(y>0)。若以x表示原混合物中Na2O2的物质的量,试建立y=f(x)的函数关系式,将x的取值和y=f(x)关系式填写在表内(可不填满,也可补充)。
序号
x值
y=f(x)




【答案】
序号
x取值
y=f(x)

0y=2x/3

3y=(32-10x)
【解析】
试题分析:发生反应的有关反应的方程式是:①2Na2O2+2H2O=4NaOH+
O2↑
;②Al2(SO4)3+6NaOH-=
2Al(OH)3↓+
3Na2SO4;③Al(OH)3+
NaOH-=
NaAlO2+
2H2O
;④Al2(SO4)3+8NaOH=
2NaAlO2-+
2H2O+
3Na2SO4;若Na2O2与水反应产生的NaOH恰好与Al2(SO4)3形成Al(OH)3沉淀,即发生反应①②则二者的物质的量的比是3:1,n(Na2O2)=3mol;n(Al2(SO4)3)=1mol,形成沉淀的物质的量是2mol,若Na2O2的物质的量小于3mol,则Al2(SO4)3过量,形成沉淀的物质的量按照不足量的Na2O2为标准碱性计算,n(Na2O2)=xmol,则y=2x/3;即03mol时,
NaOH过量,会发生反应③Al(OH)3+
NaOH-=
NaAlO2+
2H2O
;使形成的沉淀溶解变为NaAlO2,沉淀的物质的量又减小,反应的总方程式是④Al2(SO4)3+8NaOH=
2NaAlO2-+
2H2O+
3Na2SO4;当形成的沉淀完全溶解时,n(Al2(SO4)3)~8n(NaOH)~4
n(Na2O2).即n(Na2O2)=4×4/5=3.2mol,
n(Al2(SO4)3)=0.8mol。若3NaOH-=
NaAlO2+
2H2O中二者的物质的量的比是1:1,所以溶解的Al(OH)3的物质的量也是(8x-24)mol,故剩余沉淀的物质的量是n(Al(OH)3)(总)-
n(Al(OH)3)(溶解)=2(4-x)mol-(8x-24)mol=(32-10x)mol.即y=(32-10x)mol.
考点:考查物质的量固定的Na2O2和Al2(SO4)3的混合物在水中形成的沉淀与Na2O2的物质的量关系的知识。
18.(10分)“84消毒液”能有效杀灭甲型H1N1等病毒,某同学购买了一瓶“威露士”牌“84消毒液”,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消毒液包装说明得到如下信息:“84消毒液”含25%NaClO、1000
mL、密度1.192
g/cm3,稀释100倍(体积比)后使用。
请根据以上信息和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mol/L。
(2)该同学取100
mL稀释后的消毒液用于消毒,稀释后溶液中c(Na+)=____mol/L。
(3)一瓶“威露士”牌“84消毒液”最多能吸收空气中CO2____L(标准状况)而变质。
(4)该同学参阅“威露士”牌“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含25%
NaClO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编号)。
A.如图所示的仪器中,有四种是不需要的,还需一种玻璃仪器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应烘干才能用于溶液配制
C.利用购买的商品NaClO来配制可能导致结果偏低
D.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质量为143
g
(5)最近发生多起“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使用的安全事故,请解释发生事故的原因是
【答案】
(1)4.0;
(2)0.04;
(3)89.6;
(4)C;
(5)二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Cl2
氯气,使人中毒。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c=,则c(NaClO)==4.0
mol/L,故答案为:4.0;
(2)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100mL×4.0
mol/L
=×c(NaClO),解得稀释后c(NaClO)≈0.04
mol/L,c(Na+)=c(NaClO)≈0.04
mol/L,故答案为:0.04;
(3)一瓶“84消毒液”含有n(NaClO)=1L×4.0mol L-1=4.0mol,根据反应CO2+NaClO+H2O═NaHCO3+HClO,则需要CO2的物质的量为n(NaClO)=4.0mol,即标准状况下V(CO2)=4.0mol×22.4L mol-1=89.6L,故答案为:89.6;
(4)A、需用托盘天平称量NaClO固体,需用烧杯来溶解NaClO,需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和引流,需用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来定容,图示的A、B、C、D不需要,但还需玻璃棒和胶头滴管,故A错误;B、配制过程中需要加入水,所以经洗涤干净的容量瓶不必烘干后再使用,故B错误;C、由于NaClO易吸收空气中的H2O、CO2而变质,所以商品NaClO可能部分变质导致NaClO减少,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结果偏低,故C正确;D、应选取5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然后取出480mL即可,所以需要NaClO的质量:0.5L×4.0mol L-1×74.5g mol-1=149g,故D错误,故选C;
(5)因为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次氯酸钠,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
HCl
盐酸,两者在一起使用,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Cl2
,故答案为:二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Cl2
,使人中毒。
考点:考查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安全等相关知识。
19.(15
分)
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消毒剂,主要用于水、砂糖、油脂的漂白与杀菌。以下是制取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
已知:①NaClO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条件下可结晶析出。
②ClO2气体只能保持在稀释状态下以防止爆炸性分解,且需现合成现用。
③ClO2气体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
(1)在无隔膜电解槽中持续电解一段时间后,生成氢气和NaClO3,请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2)反应生成ClO2气体需要X酸酸化的原因为:
。X酸为

(3)吸收塔内的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为:
(4)吸收塔内ClO2随着还原剂的不同和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可被还原为ClO2—或Cl—。ClO2被S2—还原为ClO2—、Cl—的转化率与溶液pH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请写出pH≤2时ClO2与S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第二步向NaClO3溶液中通SO2的同时通入空气的原因为:

(6)从滤液中得到NaClO2·3H2O粗晶体的操作步骤为



【答案】(15
分)
(1)
Cl—+6e—+6OH—==ClO3—+3H2O(2分)
(2)
ClO2只能在酸性环境中存在。(2分)
硫酸。(2分)
(3)防止H2O2分解(2分)
(4)
2ClO2+5S2—+
8H+
==2Cl—+5S↓+4H2O
(2分)
(5)稀释ClO2气体,防止爆炸。(2分)
(6)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阳极上物质得到电子,故电极方程式为Cl—+6e—+6OH—==ClO3—+3H2O。
(2)ClO2气体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即ClO2气体只能在酸性环境中存在,酸为硫酸。
(3)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为防止H2O2分解。
(4)根据图中所示,pH≤2时,ClO2转化为Cl—,故离子方程式为2ClO2+5S2—+
8H+
==2Cl—+5S↓+4H2O。
(5)ClO2气体只能保持在稀释状态下以防止爆炸性分解,故通SO2的同时通入空气的原因为稀释ClO2气体,防止爆炸。
(6)晶体的析出一般步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注意条件的控制。
考点:化学实验
电解原理
晶体析出操作
点评:本题是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的考查,要求学生熟悉所实验的内容及原理,能够考查同学们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7分)实验室里用硫酸厂烧渣(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及少量FeS、SiO2等)制备聚铁[Fe2(OH)n(SO4)3—n/2]m和绿矾(FeSO4·7H2O),其过程如下:
(1)过程①中,FeS和O2、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验证固体W焙烧后产生的气体含有SO2的方法是

(3)制备绿矾时,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
,充分反应后,经
操作得到溶液Y,再经浓缩、结晶等步骤得到绿矾。
(4)溶液Z的pH将影响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若溶液Z的pH偏小,将导致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偏
(填“高”或“低”),过程②中将溶液加热到70~80
℃的目的是

【答案】(7分)
(1)4FeS+3O2+6H2SO4=2Fe2(SO4)3+6H2O+4S
(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若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变红,证明含有SO2
(3)铁粉
过滤
(4)低
促进Fe3+的水解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固体W的成分中存在S,可知FeS和O2、H2SO4
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FeS做还原剂,O2作氧化剂,产物有Fe2(SO4)3
、S、H2O,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和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为:4FeS+3O2+6H2SO4=2Fe2(SO4)3+6H2O+4S。
(2)检验SO2
用品红,所以验证固体W焙烧后产生的气体含有SO2的方法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若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变红,证明含有SO2。
(3)溶液X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铁,而绿矾是FeSO4·7H2O,所以制备绿矾时,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反应Fe+2Fe3+=3Fe2+,充分反应,经过滤操作得到硫酸亚铁溶液,再经浓缩、结晶等步骤得到绿矾。
(4)聚铁中氢氧化铁的含量比硫酸亚铁高,若溶液Z的PH偏小,则聚铁中生成的氢氧化铁的含量减少,使铁的含量减少,,将导致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偏低,升高温度,促进Fe3+的水解。
考点:考查聚铁及绿矾制备的工艺流程分析,铁化合物的性质。
21.(16分)
在Mg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经测定,加入的NaOH的物质的量(mol)和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mol)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
(1)写出代表各线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OD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C段
_。
(2)原溶液中Mg2+、Al3+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3)图中C点表示当加入
mol
NaOH时,Al3+已经转化为  
  Mg2+已经转化为

(4)图中线段OA∶AB=

【答案】(共16分)
(1)Mg2++2OH-=Mg(OH)2↓、Al3++3OH-=Al(OH)3↓

Al(OH)3+OH-=AlO2-+2H2O
每个2分共6分
(2)2∶1(2分)
(3)0.8
(2分)
全部溶解生成NaAlO2、(2分)完全生成沉淀Mg(OH)2,(2分)
(4)7∶1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Mg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开始加入氢氧化钠,生成的是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达到最高点时,镁离子、铝离子完全沉淀,此时沉淀为0.3mol,反应如下:
Mg2++2OH-=Mg(OH)2↓、Al3++3OH-=Al(OH)3↓

继续加入氢氧化钠,会与氢氧化铝反应,沉淀溶解,反应如下:
Al(OH)3+OH-=AlO2-+2H2O
(2)根据从D到C,沉淀减少量为0.1mol,知道n(Al(OH)3)=n(AlCl3)=0.1mol,n(Mg(OH)2)=
n(MgCl2)=0.3-n(Al(OH)3)=0.2mol;则n(Mg2+):n(Al3+)=2:1;
(3)根据方程式计算
Mg2++2OH-=Mg(OH)2↓、Al3++3OH-=Al(OH)3↓
、Al(OH)3+OH-=AlO2-+2H2O
0.2mol
0.4mol
0.1mol
0.3mol
0.1mol
0.1mol
加入的n(NaOH)=0.4+0.3+0.1=0.8mol时,Al3+已经转化为NaAlO2,Mg2+已经转化为沉淀Mg(OH)2。
(4)根据上述的方程式计算,到D点时加入的氢氧化钠为0.7mol,从D到C加入的氢氧化钠为0.1mol,所以为7:1。
考点:考查铝离子、镁离子的转化及方程式计算。
点评:通过方程式结合图像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观察能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22.某烷烃A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密度的64倍,经测定得知A分子中共含有6个甲基。
(1)若A不可能是氢气与烯烃加成的产物,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系统命名法命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是炔烃与氢气加成的产物,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命名法命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2,4,4-四甲基戊烷
(2)
2,2,3,3-四甲基戊烷
【解析】
试题分析: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故烷烃A的摩尔质量为2g/mol×64=128g/mol,设A的组成为CnH2n+2,则12n+2n+2=128,解得n=9,所以烷烃A的分子式为C9H20,A分子中共含有6个甲基。
(1)若A不可能是氢气与烯烃加成的产物,说明相邻2个C原子上不可能都含有氢原子,A的结构简式为:,名称为2,2,4,4-四甲基戊烷,故答案为:(CH3)3CCH2C(CH3)3;2,2,4,4-四甲基戊烷;
(2)若A是炔烃的加成产物,说明相邻2个C原子上均都含有2个氢原子,则A的结构简式为:,名称为2,2,3,3-四甲基戊烷,故答案为:CH3CH2C(CH3)2C(CH3)3;2,2,3,3-四甲基戊烷。
考点: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确定、限制条件同分异构体书写的相关知识。
23.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Y、Z在同一周期,X与Z在同一主族,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
(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
X
,Y
,Z
(2)X与Y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属
(“离子”或“共价
”)化合物。
(3)写出X与Z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答案】(1)O、Mg、S
(2)离子
(3)SO2、SO3
【解析】
试题分析:有题意可以推断出X、Y、Z分别为O、Mg、S
;所以(1)X、Y、Z的元素符号为O、Mg、S
;(2)X与Y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为MgO,MgO为离子化合物;(3)X与Z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两种,即SO2、SO3

考点:元素周期表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推断题,该题比较容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