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Ca(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OH)2溶液
====
B.3
mol的Cl2通入含2
mol
FeI2的溶液中
====
C.FeS固体中加入稀HCl
====
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足量的CO2
====
【答案】A
【解析】A中碳酸根离子全部转化为沉淀
2.向盐酸中加入浓H2SO4时,会有白雾生成。下列叙述不属于导致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的是…(
)
A、浓H2SO4具有脱水性
B、浓H2SO4具有吸水性
C、盐酸具有挥发性
D、气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答案】A
【解析】浓硫酸的脱水性是指浓硫酸把有机物的H、O两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的比例脱出来,形成水分子。而吸水性是指吸收现成的水分子,包括水蒸汽、湿存水和结晶水
3.有4g
Na2O2和Na2CO3的混合物溶于水,与100mL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盐酸恰好反应,蒸干溶液,最终得到固体质量为
(
)
A.
8g
B.
15.5g
C.
5.85g
D.无法计算
【答案】C
【解析】最终的固体为NaCl,且其物质的量等于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故质量为5.85g。
4.已知丙醇分子中羟基的氧原子是18O,这种醇与乙酸反应生成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126
B.122
C.120
D.104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酸与醇反应的原理为酸脱羟基,醇脱氢,故丙醇与乙酸反应的原理为:CH3COOH+CH3CH2CH218OHCH3CO18OCH2CH2CH3+H2O,故CH3CO18OCH2CH2C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12+16+18+10×1=104,故选D。
5.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Na2CO3
<
NaHCO3
B.碱性:Na2CO3
<
NaHCO3
C.水中的溶解度:Na2CO3
>
NaHCO3
D.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的体积:Na2CO3
<
NaHCO3
【答案】C
【解析】
6.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2(g)△H=﹣297.23kJ mol﹣1,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g)+O2(g)═SO2(g)|△H|=297.23
kJ mol﹣1
B.S(g)+O2(g)═SO2(g)|△H|<297.23
kJ mol﹣1
C.1
mol
SO2(g)所具有的能量大于1
mol
S(s)与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D.1
mol
SO2(g)所具有的能量小于1
mol
S(s)与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S(s)具有的能量比S(g)具有的能量低,则S(g)+O2(g)=SO2(g)的反应热的绝对值大于297.23kJ mol-1,故A、B错误,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即1molS(s)与1mol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大于1molSO2(g)所具有的能量,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考点:考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
7.能把苯、四氯化碳、己烯、丙醛四种物质区别开来的一种试剂是
A.水
B.溴水
C.FeCl3溶液
D.银氨溶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苯、四氯化碳、己烯、丙醛四种物质中加入水,现象分别是:分层,油层在上层;分层,油层在下层;分层,油层在上层;不分层;因为苯与己烯现象相同,无法区分。故水不能鉴别这四种物质。错误。B
.
溴水分别加入到四种物质中,现象分别是:分层,上层油层呈橙色;分层,下层油层呈橙色;分层,两层均无色;不分层,褪色;现象各不相同,可以区分。正确。C.
FeCl3溶液加入四种物质中,现象分别是:分层,油层在上层;分层,油层在下层;分层,油层在上层;不分层;故FeCl3溶液不能鉴别这四种物质。错误。D.苯、四氯化碳、己烯、丙醛四种物质中加入银氨溶液现象分别是:分层,油层在上层;分层,油层在下层;分层,油层在上层;不分层,水浴加热有银镜产生;因为苯与己烯现象相同,无法区分。错误。
考点:考查一种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的知识。
8.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气体和2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
+
2Y(g)
2Z(g)
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l
:
2
:
2
D.单位时间消耗0.1
mol
X同时生成0.2
mol
Z
【答案】AB
【解析】
9.β—紫罗兰酮是存在于玫瑰花、番茄等中的一种天然香料,它经多步反应可合成维生素A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β—紫罗兰酮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中间体X中仅含一种官能团
C.维生素A1易溶于水
D.
维生素A1兼有烯烃和醇的化学性质
【答案】AD
【解析】A.β—紫罗兰酮中含有碳碳双键,易被氧化,故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正确
B.中间体X中含碳碳双键及醛基两种官能团,不正确
C.维生素A1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不易溶于水,不正确
D.
维生素A1含有碳碳双键及醇羟基,故兼有烯烃和醇的化学性质,正确
所以答案为AD
10.
①pH=2的CH3COOH溶液;②pH=2的HCl溶液;③pH=12的氨水;④pH=12的NaOH溶液。相同条件下,有关上述溶液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若将②、③溶液混合后,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②=③
B.水电离的c(H+):①=②=③=④
C.等体积的①、②、④溶液分别与足量铝粉反应,生成H2的量:①最大
D.向溶液中加入100mL水后,溶液的pH:③>④>②>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氨水是弱碱,所以③中氨水的浓度大于0.01mol/L。则将②、③等体积溶液混合后,溶液显碱性,如果pH=7,说明盐酸的体积大于氨水的体积,错误;B.酸或碱均是抑制水的电离的,所以氢离子浓度或OH-浓度相等的条件下对水的抑制程度是相等的,正确;C.醋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所以①中醋酸的浓度大于0.01mol/L。则醋酸与金属铝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正确;稀释促进电离,则向溶液中加入100mL水后,溶液的pH:③>④>②>①,正确。
【考点定位】弱电解质的电离、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溶液酸碱性的判断,综合性强,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和难溶物的溶液平衡均属于化学平衡。主要考查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11.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A.pH=7的溶液
B.c(H+)=c(OH-)=10-6mol/L溶液
C.使石蕊试液呈紫色的溶液
D.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的溶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常温下,水的离子积Kw=1×10-14,
PH=7,溶液呈中性,Kw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Kw越大,100℃时,水的离子积常数是10-12,当PH=7时溶液呈碱性,A错误;B、c(H+)=c(OH-)=10-6mol/L溶液,一定是中性,B正确;C、石蕊变色范围5<PH<8,使石蕊试液呈紫色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C错误;D、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的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碳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D错误。答案选B。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
12.一定温度下有可逆反应:A(g)+2B(g)
2C(g)+D(g)
。现将5molA和10molB加入一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至10min时改变某一条件,C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0~5min内,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B.反应从起始至5min时,B的转化率为50%
C.5min时的平衡常数与10min时的平衡常数不等
D.第15min时,B的体积分数为25%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开始时反应物浓度最大,反应向右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B、正确,5min时消耗B
5mol;C、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常数不变;D、10min时C的浓度突然增大,而平衡没有移动,说明是压缩了气体体积,B的体积分数不变,仍为1/3。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13.烯烃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碳碳双键断裂,如:R1CH═CHR2,被氧化为和;被氧化为和,由此推断分子式为C5H10的烯烃的氧化产物有(
)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5H10有如下三种同分异构体(不考虑顺反异构):CH2═CHCH2CH2CH3、CH3-CH═CHCH2-CH3、CH2═C(CH3)CH2CH3,CH3CH═C(CH3)2,CH2═CHCH(CH3)2,根据题中信息,C5H10双键被氧化断裂得到的产物有:HCHO、CH3CH2CH2CHO、CH3CH2CHO、CH3CHO、CH3CH2COCH3、CH3COCH3、(CH3)2CHCHO,故氧化产物有7种,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烯烃及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理解题中的信息,依据烯烃的碳碳双键被氧化断键情况,分析烯烃的各种同分异构体断键情况,即可求算出氧化产物种类;本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题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解答本题的思路为:先写出分子式为C4H8的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然后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碳碳双键被氧化断裂的情况,即可得出氧化产物的种类。
14.在C4H11N中,N原子以三个单键与其他原子相连接,其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
A.9
B.8
C.7
D.6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该有机物中C、N、H原子之间都是以单键相连,以氮原子为中心,氮原子连一个甲基、一个甲基和一个乙基,有一种结构;氮原子连接一个氢原子、一个乙基、一个乙基,共1种;八种氮原子连一个氢原子、一个甲基和一个丙基,丙基有两种,有2种结构;氮原子连两个氢原子和一个丁基,丁基有4种,有4种结构;共有8种同分异构体,故选B。
【考点定位】考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名师点晴】碳、氮的从价键数及原子的连接方式是解题关键,根据该有机物中C、N、H原子之间都是以单键相连,以氮原子为中心,氮原子连一个甲基、一个甲基和一个乙基;氮原子连一个氢原子、一个甲基和一个丙基;氮原子连两个氢原子和一个丁基,据此分析答题。
15.下列叙述及评价均合理的是
选项
叙述
评价
A
乙酸乙酯在H218O中水解,产物乙醇中将含有18O
错,根据酯的水解规律,产物乙酸中将含有18O同位素,而乙醇则没有。
B
淀粉与20%的硫酸混合溶液在沸水浴中充分加热后滴加碘水无蓝色现象,则说明淀粉水解完全
错,淀粉水解后未加碱中和至溶液呈碱性。
C
向卤代烃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根据沉淀颜色可以判断卤素原子种类
对,水解后溶液中有卤化氢,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
D
可以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鉴别乙醇溶液、乙酸溶液和葡萄糖溶液
错,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不能鉴别乙醇溶液和乙酸溶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在酯化反应中羧酸提供羟基,醇提供氢原子。则乙酸乙酯在H218O中水解,产物乙酸中将含有18O同位素,而乙醇则没有,A正确;B、碘遇淀粉显蓝色,则淀粉与20%的硫酸混合溶液在沸水浴中充分加热后滴加碘水无蓝色现象,则说明淀粉水解完全,结论正确,B错误;C、卤代烃与硝酸银不反应,C错误;D、乙醇与水互溶,乙酸能中和氢氧化铜,葡萄糖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能鉴别乙醇溶液和乙酸溶液,D错误,答案选A。
考点:考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16.有下列化学仪器:①量筒
②烧杯
③容量瓶
④胶头滴管
⑤细口试剂瓶
⑥标签纸
(1)现需要配制500
mL
1
mol·L-1的硫酸溶液,需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______mL。
(2)从上述仪器中,按实验使用的先后顺序,其编号排列是_______________
(3)容量瓶使用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遇到下列情况,对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用量筒量取硫酸时俯视读数
②稀释浓硫酸的烧杯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A.①偏低
②不变
B.①偏低
②偏低
C.①偏高
②偏低
D.①偏高
②不变
【答案】(1)27.2
(2)①②③④⑤⑥
(3)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4)A
【解析】
试题分析:(1)硫酸溶液的体积=1×0.5×98/(98%×1.84)=27.2毫升。
(2)首先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倒入烧杯的水中进行稀释,冷却后转移入容量瓶中,加水,后改用胶头滴管定容,摇匀,装入细口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所以顺序为:
①②③④⑤⑥。(3)容量瓶在使用前应该先查容量瓶是否漏水。(4)①用量筒量取硫酸时俯视读数,会使量取的硫酸的体积偏小,用其配制溶液,浓度偏低。②稀释浓硫酸的烧杯中有水,不影响其浓度,所以选A。
考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和误差分析
17.(共7分,1分/空)本题以下几种物质是常用香精的主要成分(见右图):
(1)鉴别百里香酚和苏合香醇可采用的试剂为
;
(2)苏合香醇能发生的有机反应类型有
;(填序号)
A.加成反应
B.消去反应
C.加聚反应
D.取代反应
(3)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风信子醛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任写二种)
a.含有苯环,苯环上有两个支链
b.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无砖红色沉淀
(4)已知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两分子加成:
由枯茗醛合成兔耳草醛的路线如下:
①写出有机物A、B的结构简式 、
。
②写出有机物C→兔耳草醛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FeCl3溶液
或
浓溴水
(2)A、B、D
(3)
任写二个)
(4)①;
②
【解析】
试题分析:(1)百里香酚含有酚羟基,可用FeCl3溶液或浓溴水鉴别,现象是发生显色反应或生成白色沉淀,故答案为:FeCl3溶液或浓溴水;
(2)苏合香醇含有羟基,可发生取代、氧化和消去反应;含有苯环,可发生加成反应,故答案为:A、B、D;
(3)风信子醛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2个侧链,与新制氢氧化铜浑浊液共热无砖红色沉淀,说明不含醛基,可能结构为,
故答案为:;
(4)由题给信息可知枯茗醛和丙醛反应生成,B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B含有碳碳双键,应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B为,C为,D为,则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故答案为:。
②C为,有机物C→兔耳草醛的化学方程式为
。
考点:考查有机物推断、结构与性质判断、同分异构体以及有机合成等
18.(11分)某同学设计实验证明铜与浓硫酸能发生反应,并检验生成气体的性质,如图所示,在试管里加入2mL浓硫酸,用带导管和一个小孔的胶管塞紧,从孔中插入一根铜丝,加热,把放出的气体依次通入品红溶液和石蕊溶液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及方向:
。
(2)试管a、b分别检验生成气体的性质,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及其作用。
试管a中的现象是
,
作用是
。
试管b中的现象是
,
作用是
。
(3)装置中浸碱棉团的作用是
。
(4)如图将铜丝改为可抽动的铜丝符合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原因是
。
【答案】
(1)(方程式2分,方向1分,数目
1分)
(2)放出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1分)证明二氧化硫有漂白性。(1分)放出的气体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1分)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1分)(3)吸收逸出的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1分)(4)通过调节铜丝的高度,可以控制参加反应的铜与浓硫酸的接触面积(1分),从而控制SO2产生的量,减少SO2的污染。(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用双线桥表示铜与浓硫酸反应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数目及方向为:(2)反应产生了SO2,那么品红就会褪色,就说明了SO2的漂白性;SO2溶于水生成H2SO3,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说明了SO2是酸性气体。(3)SO2对环境有污染,所以要进行尾气处理,装置中浸碱棉团的作用是吸收逸出的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4)通过调节铜丝的高度,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从而控制SO2产生的量,减少SO2的污染。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SO2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实验装置个部分的作用分析。
19.(17分)科学探究
某学习小组根据图中所示的电解水原理进行实验,并对实验得到的与查阅资料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请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请按要求填写。
(1)观察不同时间试管内的H2和O2体积的比值均约为
。
(2)假设电解了1.8g
H2O,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H2、O2的质量,计算过程如下:
并填表如下:
质量g
物质的量mol
H2
和O2物质的量的比
H2
O2
根据该实验的观察与推算初步得到关于气体体积规律的一个结论是: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
(3)下表列出了一些物质的体积
条件
物质
1
mol物质的体积
0℃101kPa
H2
22.3
L
O2
22.4
L
CO2
22.4
L
25℃101kPa
H2
24.4L
O2
24.5L
CO2
24.5L
根据上表数据,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写出三点)
①在相同的温度压强下,
②
③
④
(4)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气体体积变化规律的原因:
【答案】(1)2:1
(2)
质量g
物质的量mol
H2
和O2物质的量的比
H2
0.2
0.1
2:1
O2
1.6
0.05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
(3)①在相同的温度压强下,相同数目的分子数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体积;
②在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摩尔不同气体的体积是一定的;
③在相同的压强下,随着温度的升高,1摩尔气体的体积增大;
(4)气体粒子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粒子本身的直径,在相同的温度压强下,任何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相同,因此,粒子数目相同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
【解析】
试题分析:(1)方程式为2H2O
2H2↑+O2↑,H2和O2体积的比值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2:1;
(2)2H2O
2H2↑+O2↑;
36
4
32
8g
0.2
g
1.6
g
n(H2)==0.1mol,n(O2)=
=0.05mol,H2
和O2物质的量的比2:1,
根据该实验的观察与推算初步得到关于气体体积规律的一个结论是: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
(3)由表中数据可得:①在相同的温度压强下,相同数目的分子数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体积;
②在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摩尔不同气体的体积是一定的;
③在相同的压强下,随着温度的升高,1摩尔气体的体积增大;
(4)由实验可知,气体粒子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粒子本身的直径,在相同的温度压强下,任何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相同,因此,粒子数目相同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
考点: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测定。
20.(8分)某化学课外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取溴苯并探究该反应的类型。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液溴,再将混合液滴入反应器A(A下端活塞关闭)中。
(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结束时,打开A下端的活塞,让反应液流入B中,充分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证明苯和液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
是加成反应,通常有两种方法,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向试管D中加入的试剂
能证明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现象
方法一
方法二
【答案】(8分)(10分)(1)+Br2+HBr
(2)除去溶于溴苯中的溴
(3)除去溴化氢气体中的溴蒸气
(4)方法一:AgNO3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
方法二: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色(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苯与溴在铁作催化剂时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化学方程式为+Br2+HBr
(2)B中盛有NaOH溶液,溴苯中混有的溴可与NaOH反应,从而出去溴;
(3)由于反应放热,苯和液溴均易挥发,溴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溴化氢中混有的溴蒸汽可以溶于CCl4中,从而除去,以防干扰检验H+和Br-;;
(4)如果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化氢,溴化氫易溶于水电离出H+和Br-,只要检验产物中含有氢离子或溴离子即可,溴离子的检验:取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淡黄色沉淀就证明是溴离子;氢离子的检验:如果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就证明含有氢离子。
考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苯的取代反应的实验的设计
21.(6分)实验室需要配制0.1mol
/LNaOH溶液100mL,现有2mol
/LNaOH溶液。
(1)计算所需2mol
/LNaOH溶液的体积;
(2)完全中和80
mL已配制好的0.1mol
/LNaOH溶液,需要1mol/L的盐酸多少体积?
【答案】
【解析】
22.
已知RCH2CH=CH2
RCHBrCH=CH2
(1)写出F的结构简式
。
(2)写出B的结构简式
。
(3)反应①~③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填序号)。
(4)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B存在顺反异构
b.1
mol
H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能生成2
mol
Ag
c.I能与NaHCO3反应产生CO2
d.丁烷、1-丙醇和D中沸点最高的为丁烷
(6)写出与G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a.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b.苯环上一氯代物有两种
c.能发生消去反应
【答案】(1)
(2)CH2BrCH=CH2
(3)③
(4)
(5)c
(6)或
【解析】
试题分析:CH3CH2CH2Br在NaOH的乙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H3CH=CH2,A为CH3CH=CH2,根据已知提示,A与NBS反应生成B,B为CH2BrCH=CH2,CH2BrCH=CH2与Br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2BrCHBrCH2Br,则C为CH2BrCHBrCH2Br,CH2BrCHBrCH2Br与NaOH水溶液发生取代反应生成D,D为丙三醇;根据D与I生成的产物可知,苯环的邻为有取代基,则E为邻二甲苯,邻二甲苯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侧链的取代反应生成F(C8H8Cl2)则F为,F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生成G为,G与氧气在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醛H,H再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然后酸化生成羧酸I,I为,I与D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目标产物,据此回答:
(1)根据上述推断,F为。
(2)根据上述推断,B为CH2BrCH=CH2。
(3)根据上述推断,反应①为消去反应,②为加成反应,反应③是取代反应。
(4)根据上述推断,I为,D为丙三醇,两者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则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
++H2O
(5)a.B为CH2BrCH=CH2,不存在顺反异构,错误;b.根据上述推断,H中含有两个醛基,则1
mol
H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能生成4
mol
Ag,错误;c.根据上述推断,I中含有羧基,能与NaHCO3反应产生CO2
,正确;
d.D为丙三醇,含有羟基的物质,分子中含有氢键,沸点较高,则丁烷、1-丙醇和丙三醇中沸点最高的为丙三醇(D),错误;答案选c。
(6)G为,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有酚羟基,苯环上一氯代物有两种,说明分子高度对位,取代基位于对位,能发生消去反应,说明含有醇羟基,则与G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分子的结构简式为或。
【考点定位】考查有机物的推断,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推断,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知识,该题为有机框图、信息推断题,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看懂信息,明确各类有机物的基本反应类型和相互转化关系,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以反应类型为突破口,以物质类别判断为核心进行思考。经常在一系列推导关系中有部分物质已知,这些已知物往往成为思维“分散”的联结点。可以由原料结合反应条件正向推导产物,也可以从产物结合条件逆向推导原料,也可以从中间产物出发向两侧推导,审题时要抓住基础知识,结合新信息进行分析、联想、对照、迁移应用、参照反应条件推出结论。由定性走向定量是思维深化的表现,将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之一。
23.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已略去)。在通常状况下,B是黑色的金属氧化物的固体,C、D、E、F、H、I均为气体,C的水溶液显碱性,D、E、F是单质,且D、F是空气的主要成分,I为红棕色,H易与D化合生成I;G为紫红色的金属单质;反应①(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加热”)是工业上制备K的反应原理之一。
(1)
B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
F的电子式为________。
(3)
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uO(2)
(3)4NH3+5O24NO+6H2O
(4)Cu+4H++2NO3-===Cu2++2NO2↑+2H2O
【解析】
试题分析:C为气体,且其水溶液显碱性,因此C为NH3;I为红棕色气体,则I为NO2;B为黑色的金属氧化物固体,且能与NH3反应生成紫红色的金属单质G,则B为CuO,G为Cu;F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且是CuO与NH3反应的产物,则F为N2;A为H2O;电解H2O生成H2和O2,且D为空气的主要成分,故D为O2,E为H2;N2与H2能够反应生成NH3,NH3与在O2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H2O和H,则H为NO;Cu与K反应生成NO2、H2O和J,则K为HNO3,J为Cu(NO3)2。据此过程解决下面的题目。
(1)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B的化学式为CuO;(2)F为N2,其电子式为;(3)反应①是氨的催化氧化过程,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4)反应②是Cu与浓硝酸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u+4H++2NO3-===Cu2++2NO2↑+2H2O。
考点:考查无机物的推断。
A
B
C
D
CCl4
铁丝
H2O
NaOH
溴、苯的混合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