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古代埃及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金字塔等,了解非洲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开篇内容。古代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孕育了独特的文明成果,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为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教材从自然环境、政治统治、文明成就等方面系统介绍古代埃及,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世界古代文明的知识框架,更能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感受古代文明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在历史学习中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对历史故事、文物图片等有较高兴趣,但在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理解抽象历史概念方面仍存在不足。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高,乐于通过多媒体、互动平台等获取知识。教师可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尼罗河流域与埃及农业、政治制度的关联,理解“地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时空观念:能够在历史地图上准确标识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梳理古代埃及从兴起、发展到衰落的时间脉络。 3.史料实证:通过分析纸草文献、金字塔建筑等史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论证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 4.历史解释:解释法老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分析古代埃及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家国情怀:感受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尊重不同文明的态度,增强对人类文明多元性的理解和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在线测试、抢答、分组讨论等,增强学生参与感。
教学重点 古代埃及文明的主要成就,如金字塔、象形文字等;法老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理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古代埃及文明兴衰的原因。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金字塔建造之谜”互动问卷(如“你认为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吗?”),实时展示学生观点统计。 2.播放剪辑视频(含尼罗河泛滥、农民劳作、金字塔建造场景),追问:“视频中哪一元素贯穿了埃及人的生活?它与金字塔的建造有何关联?” 参与问卷投票,结合视频细节分享猜想(如“尼罗河提供了水源和运输条件”)。 用争议性问题激活思维,通过视频伏笔引出“尼罗河”这一核心线索。
新课讲授 一、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 1.展示动态地图(智慧课堂“图层叠加”功能):叠加“尼罗河泛滥区”“古埃及农业区”“城市分布”图层,提问:“为何埃及人称尼罗河为‘母亲河’?” 2.推送史料包(含希罗多德“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原文、古埃及农书片段),要求学生用“关键词批注”功能标记关键信息。 3.组织“观点碰撞”:“如果尼罗河停止泛滥,埃及文明会怎样?”(结合平台“快速抢答”功能选3名学生发言)。 二、法老的统治 1.展示法老雕像(图坦卡蒙面具、拉美西斯二世坐像),提问:“雕像中法老的服饰(王冠、权杖)、姿态(威严坐姿)传递了什么信息?” 2.分组任务:用智慧课堂“分组讨论”功能,一组分析“法老为何自称‘神之子’”,二组探究“法老如何管理庞大国家”(提示结合“金字塔建造需要的人力组织”思考)。 3.辩论环节:“法老制度是文明的动力还是枷锁?”(平台实时统计正反方观点,选代表阐述)。 三、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
1.金字塔专题:用3D模型展示胡夫金字塔内部通道、墓室结构,提问:“建造者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实现精准测量(误差小于0.1毫米)?”(推送考古学家对“坡道法”“杠杆原理”的推测资料)。 2.象形文字互动:在平台展示“太阳、水、人”等象形文字符号,开展“看图猜词”游戏(如用符号组合“日出”“河流”),再对比甲骨文“日”“水”字形,引导发现“象形文字的共性”。 3.拓展延伸:快速介绍天文历法(太阳历与公历的关联)、医学(木乃伊制作体现的解剖知识),推送“古埃及与中国商代文明对比表”(含“大河农业”“祭祀传统”等共性)。 1.观察地图,发现“农业区、城市均沿尼罗河分布”的规律; 2.批注史料中“定期泛滥带来沃土”“灌溉系统促进定居”等信息; 3.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农业崩溃→社会动荡→文明衰落”。 1.从雕像细节推断“法老兼具神权与王权”; 2.小组讨论后汇报:“神化统治便于巩固权威”“统一调配人力物力推动工程建设”; 3.辩论中列举“金字塔体现的组织力”“过度劳役导致民怨”等论据。 1.观察3D模型,惊叹于古埃及人的数学与工程智慧; 2.参与猜词游戏,对比中理解“文字源于生活”; 3.填写对比表,体会“不同文明的相似生存智慧”。 通过“地图+史料”双重证据,落实“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基础”的唯物史观。 通过“图像解读+辩证讨论”,突破“法老制度特点”这一重点。 通过“沉浸式体验+跨文明对比”,落实“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利用智慧课堂的思维导图工具,与学生共同梳理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就,强调重点知识。 古代埃及文明 ├─ 基础:尼罗河的馈赠(农业、运输) ├─ 核心:法老的神权统治(权威来源、国家管理) └─ 成果:金字塔、象形文字、历法医学 强调:“文明的产生需要适宜的环境,文明的延续需要智慧的传承。” 跟随教师思路,补充完善思维导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重点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检测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推送分层题目: 1.基础题(选择):尼罗河的流向、法老的身份、金字塔的用途; 2.提升题(材料分析):给出一段古埃及铭文(“尼罗河,你灌溉了土地,使一切生物得以生存”),要求分析其反映的文明特点。 教师用平台“错误率统计”功能,针对“尼罗河与文明的关系”“法老权力本质”等易错点重讲。 认真答题,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答题情况,听取教师讲解,及时纠正错误。 通过课堂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 1.选做:用智慧课堂“拓展资源包”(含《埃及通史》片段、金字塔建造动画),写一篇“给法老的一封信”(从农民或工匠视角)。 2.必做:绘制“古代埃及文明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统一、建造胡夫金字塔、被波斯征服等)。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较高。学生在分析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关系、探讨法老制度影响等环节,积极思考,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小组辩论环节,部分学生由于准备时间有限,观点阐述不够深入;在课堂检测中,发现个别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给予学生更充分的准备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