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洲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承接《古代埃及》的“大河文明”主题,聚焦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作为人类最早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城邦、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等成果,构建了西亚文明的基石,其“城邦→王国→帝国”的发展路径,为理解古代文明演进提供了典型范例。教材以“地理环境—政治形态—文化成就”为逻辑主线,帮助学生认识文明多样性的根源,培养“文明互鉴”意识。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古代埃及》掌握“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分析方法,但对两河流域“多民族更迭”“法律条文的阶级性”等抽象内容理解较浅。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擅长使用互动工具,但对史料的深层解读能力不足。教学中需通过“情境模拟+问题链探究”,结合AR、3D建模等技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两河流域“洪水频发→水利建设→国家集权”的逻辑链,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制度的推动作用。 2.时空观念:在AR地图上标注两河流域范围、古巴比伦王国疆域,梳理“苏美尔城邦→阿卡德帝国→古巴比伦王国”的时间轴(约前3500年—前539年)。 3.史料实证:对比《汉谟拉比法典》不同条文,提取“阶级差异”“同态复仇”等关键信息,论证其维护奴隶制的本质。 4.历史解释:用“神权与王权结合”“成文法传统”概括古巴比伦统治特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对后世法律的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楔形文字与甲骨文”“《汉谟拉比法典》与《周礼》”的对比,体会古代文明的共通性(如重视秩序、发明文字),培养多元文明包容观。
教学方法 采用“技术赋能+深度学习”模式,结合智慧课堂工具: 1.用AR动态地图模拟两河洪水与灌溉(直观感知地理环境); 2.借助3D模型解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近距离接触史料); 3.通过“弹幕互动”“分组辩论”“符号破译”等活动提升参与度。
教学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历史地位;楔形文字的特点;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 理解两河流域“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如何催生出“早熟的国家管理机制”(如水利集权、成文法);《汉谟拉比法典》中“公平”的阶级局限性。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剪辑视频(含两河泛滥、楔形文字泥板、《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画面),搭配旁白:“这里是《圣经》中的‘伊甸园’,也是人类最早书写法律的地方——为何这片土地能孕育如此独特的文明?” 2.发起弹幕互动:“提到两河流域,你最先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巴比伦、空中花园、法典等) 观看视频后,在弹幕区输入关键词(如“楔形文字”“汉谟拉比”),快速分享已知信息。 用视觉冲击激活兴趣,弹幕互动快速掌握学生认知起点,自然引出“两河流域文明的特殊性”主题。
新课讲授 一、两河流域与早期文明 1.AR地图互动:在智慧课堂打开“两河流域动态地图”,点击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演示“春季融雪洪水”(红色警示动画)与“夏季干旱”(黄色高亮)场景,提问:“这样的自然环境对先民生存提出了哪些挑战?” 2.史料实证:推送两则史料(《苏美尔王表》片段“洪水淹没大地”、考古报告“乌尔城灌溉运河遗址”),要求学生用“智慧课堂批注功能”标记关键信息(如“治水需要协作”“运河长度达50公里”)。 3.小组讨论:“为了应对洪水和干旱,两河流域先民可能会形成怎样的社会组织?”(5分钟后,各小组用平台“思维导图”提交核心观点,教师汇总展示) 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3D模型探究:展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3D模型,用“放大镜工具”聚焦顶部浮雕(汉谟拉比从神手中接权杖)和底部条文,提问:“浮雕和文字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君权神授”与“成文法”的结合) 2.条文解码:推送3条法典原文(节选): 第196条:“若自由民损毁另一自由民的眼睛,则应损毁其眼睛。” 第199条:“若自由民损毁奴隶的眼睛,只需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 第282条:“若奴隶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则主人可割其舌头。” 要求学生用“表格工具”分类整理:“不同身份(自由民、奴隶)的权利差异”。 3.辩论活动:“《汉谟拉比法典》是否公平?”——分组扮演“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用条文作为论据辩论,辩论后通过智慧课堂“投票功能”统计观点,教师点评:“公平是阶级范围内的公平,法典本质是维护奴隶制秩序。” 三、楔形文字与文化成就 1.文字破译游戏:在智慧课堂“互动白板”展示楔形文字演变(从图画符号到楔形符号),发布3组简单符号(如“星+水=雨水”“人+王=臣民”),发起“抢答破译”,最快正确的小组获“文明解密者”勋章。 2.文化拓展:展示“60进位制泥板”“太阴月历表”,提问:“这些成果如何影响今天的生活?”(如60秒=1分钟、阴历置闰法) 1.观察AR动画,总结“洪水破坏力强但带来沃土,干旱需人工灌溉”的双重特点; 2.批注史料中“集体治水”“统一指挥”等关键词; 3.小组讨论后得出:“需要集中权力的机构→城市国家兴起→王权萌芽”。 1.观察3D模型,总结“法典以神权为合法性来源”; 2.填表对比后发现:“身份决定权利,奴隶无平等地位”; 3.辩论中,“奴隶主”强调“法典维护秩序”,“奴隶”控诉“权利被剥夺”,通过碰撞理解法典的阶级性。 1.参与破译游戏,发现“楔形文字源于生活,书写在泥板上”; 2.结合生活经验回答:“60进位制方便计算,阴历指导农业生产”。 通过“AR模拟+史料分析”,具象化“地理环境→社会组织”的逻辑,落实唯物史观。 3D模型与原文解读强化史料实证,辩论深化历史解释,突破“法典本质”这一难点。 游戏化学习降低抽象概念难度,联系现实增强文化认同感,落实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用“智慧课堂思维导图”完成知识框架: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 地理基础: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双重影响) ├─ 政治演进:苏美尔城邦→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一) ├─ 核心成果:《汉谟拉比法典》(君权神授、阶级性) └─ 文化遗产:楔形文字、60进位制、阴历 强调:“两河流域文明的‘实用主义’(如法典、历法),是先民应对环境挑战的智慧结晶。” 跟随教师思路,补充完善思维导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重点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检测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推送分层题目: 1.基础题(选择):两河名称、法典制定者、楔形文字载体; 2.提升题(材料分析):用第196条和第199条对比,说明法典的特点。 教师用平台“错题统计”功能,针对“法典阶级性”“楔形文字载体”等易错点讲解。 认真答题,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答题情况,听取教师讲解,及时纠正错误。 通过课堂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 1.观看智慧课堂推荐微课《楔形文字的破译过程》,写200字心得(需包含“破译的关键线索”); 2.制作对比表:《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法律的异同(提示维度:适用范围、处罚原则、价值追求),通过平台提交。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智慧课堂技术实现了历史情境的可视化与互动化,AR地图、3D模型等工具有效突破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学生在法典辩论与文字破译环节展现出较高参与热情,但部分学生在史料分析中仍依赖教师引导,自主解读能力不足。在今后教学中,需增加史料类型与分析维度,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深度探究;优化智慧课堂工具使用,避免技术喧宾夺主,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精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