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表现形式》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表现形式》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7-16 23:3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现形式》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表现形式》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美术表现的多种方式。教材通过丰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美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和创作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美术基础和好奇心,但对美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理解不深。他们身心发展迅速,形象思维活跃,但创新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学习中可能难以把握抽象概念和运用表现形式,需教师多举例、多示范并个性化指导。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不同美术作品中表现形式营造的艺术氛围和传达的情感。
2. 提升对生活中美的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眼光观察世界。
艺术表现
1. 熟练掌握至少三种常见美术表现形式并用于简单创作。
2. 在创作中准确运用美术语言,展现一定表现力和美感。
创意实践
1. 在小组合作中尝试不同表现形式,培养创新思维。
2. 能突破常规思维,在创作中展现独特个性和创意。
文化理解
1.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拓宽文化视野。
2. 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线条、形状、色彩、明暗、肌理等美术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2. 熟练运用常见美术表现形式的操作步骤和技巧进行创作。
3. 学会运用美术语言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难点
1. 培养学生创新审美能力,使其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表现形式。
2.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其创作出高质量作品。
3. 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准确表达情感和思想,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示范法、小组合作法、评价法
教具准备
艺术作品图片、视频,绘画工具,手工材料,投影仪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播放视频并提问
(1) 教师精心挑选一段充满创意和视觉冲击力的视频,视频中包含各种运用独特表现形式创作的艺术作品片段,如用夸张的线条表现的现代绘画、利用光影变化营造神秘氛围的摄影作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民间手工艺品等。在播放视频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
(2)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精彩的艺术作品,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独特魅力的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视频中艺术作品表现方式的直观感受和初步理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得到了重视。
(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5) 再次强调观察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重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的学习。
(6) 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形式的概念。
(7) 鼓励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留意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并尝试自己去分析和理解。
(8)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再次展示一些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图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评价。 1. 认真观看视频。
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 自由发言分享感受。
4. 倾听教师总结点评。
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度:☆☆☆
思考活跃度:☆☆☆
发言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精彩的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初步关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 美术语言概述 讲解线条和形状
(1)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简单的图形和线条,如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等。在展示过程中,详细讲解线条和形状作为美术语言的基本特点和作用。例如,直线给人挺拔、刚硬的感觉,曲线则具有柔和、流畅的美感;圆形通常代表圆满、和谐,三角形往往体现稳定、坚固。
(2) 展示一些以线条和形状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作品,如中国传统的白描人物画、现代的几何抽象画等。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线条和形状的运用,分析其如何传达情感和塑造形象。
(3) 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这些线条和形状,以及它们给人的感受。对于学生的举例,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线条和形状在作品中作用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5)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线条和形状的理解。
(6)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线条和形状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线条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创作,如画一个简单的图案。
(7) 展示学生的创作作品,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8) 再次强调线条和形状作为美术语言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美术表现形式奠定基础。 1. 认真听讲,观察课件中的图形和作品。
2. 积极思考教师的讲解内容。
3. 与同桌交流感受。
4. 参与小组讨论并发言。
评价任务 听讲专注度:☆☆☆
交流活跃度:☆☆☆
理解深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线条和形状这两种基本的美术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美术表现形式奠定基础。
知识讲解 - 色彩的奥秘 讲解色彩知识
(1) 教师展示不同色调的色彩图片,如暖色调的红色、橙色,冷色调的蓝色、绿色等。详细讲解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等属性,以及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例如,红色常常象征热情、活力,蓝色往往代表冷静、深邃。
(2) 通过对比不同色彩搭配的作品,如一幅以互补色搭配(红与绿、黄与紫等)的作品和一幅以邻近色搭配(红与橙、蓝与紫等)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色彩搭配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和情感氛围。
(3) 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不同色彩搭配的例子,以及它们给人的感受。对于学生的举例,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色彩情感和象征意义的体会,以及对不同色彩搭配效果的感受。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5)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色彩的理解。
(6)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的搭配原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如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进行搭配,并说明搭配的理由。
(7) 展示学生的色彩搭配作品,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8) 再次强调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运用色彩知识分析和欣赏艺术作品。 1. 仔细观察色彩图片和作品。
2. 积极参与讨论。
3. 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 倾听教师总结点评。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讨论参与度:☆☆☆
理解准确性:☆☆☆
设计意图 使学生深入了解色彩这一重要的美术语言,掌握色彩的基本属性和搭配原则,能够运用色彩知识分析和欣赏艺术作品。
知识讲解 - 明暗与肌理 演示明暗和肌理
(1) 教师利用实物(如一个石膏球体)和光影效果,演示明暗的形成原理。详细讲解三大面(亮面、灰面、暗面)和五大调(高光、亮灰部、明暗交界线、暗灰部、反光)的概念。
(2) 展示一些通过明暗对比塑造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绘画作品,如素描作品、油画作品等。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明暗的运用,分析其如何增强艺术表现力。
(3) 接着,展示各种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材料和艺术作品,如粗糙的树皮纹理、细腻的丝绸质感、用厚涂法表现的油画肌理等。讲解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如增加作品的真实感、丰富画面的质感等。
(4) 让学生观察实物和作品,尝试用手触摸一些具有不同肌理的材料,感受其质感。并思考明暗和肌理在作品中的运用如何增强艺术表现力。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明暗和肌理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6)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明暗和肌理的理解。
(7)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明暗和肌理的表现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如用铅笔在纸上表现明暗变化,或者用不同材料制作具有肌理效果的小作品。
(8) 展示学生的练习作品,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1. 观察实物和作品。
2. 理解明暗和肌理的概念。
3. 触摸材料感受质感。
4. 参与小组讨论并发言。
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度:☆☆☆
触摸感受力:☆☆☆
讨论深度:☆☆☆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明暗和肌理这两种美术语言的表现方法和作用,能够在欣赏和创作中关注和运用这些元素。
表现形式示例 - 绘画中的表现形式 活动一:分析绘画作品表现形式 展示与分析作品
(1) 教师展示几幅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如用细腻线条描绘的工笔画、用豪放笔触表现的写意画、运用明暗对比塑造立体感的素描、通过色彩渐变营造柔和氛围的水彩画等。
(2) 详细分析每幅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形式,如工笔画中线条的精细勾勒如何表现物体的轮廓和细节;写意画中笔触的轻重、疏密如何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意境;素描中明暗的过渡如何塑造物体的形态和质感;水彩画中色彩渐变的技巧如何表现光线和空间的变化。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表现形式的具体运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绘画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5)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绘画表现形式的理解。
(6)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表现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进行模仿和分析。
(7) 展示学生的模仿和分析作品,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8) 再次强调绘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为学生的绘画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认真欣赏作品。
2. 跟随教师分析观察。
3. 积极发言分享感受。
4. 参与小组讨论。
评价任务 欣赏专注度:☆☆☆
分析能力:☆☆☆
讨论参与度:☆☆☆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绘画作品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及其效果,为学生的绘画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表现形式示例 - 手工制作中的表现形式 活动二:了解手工制作表现形式 展示与介绍作品
(1) 教师展示一些手工制作的艺术作品,如纸雕作品、陶艺作品、编织作品等。
(2) 介绍手工制作中常用的表现形式,如纸雕作品中通过折叠、剪裁、卷曲纸张来塑造形状和立体效果;陶艺作品中通过捏塑、雕刻、上釉等手法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编织作品中通过不同的编织技法和材料选择来呈现独特的纹理和图案。
(3) 现场简单演示一种手工制作表现形式,如纸雕中制作一个简单的花朵造型,展示如何通过折叠和剪裁纸张来实现立体效果。
(4) 让学生观察手工制作作品,了解不同手工制作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操作方法。
(5)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手工制作表现形式的兴趣和创意。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7)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8)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手工制作表现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手工制作表现形式进行尝试和实践。 1. 观察手工制作作品。
2. 了解表现形式特点。
3. 观看教师演示。
4. 参与小组讨论。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度:☆☆☆
兴趣激发度:☆☆☆
讨论活跃度:☆☆☆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对美术表现形式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手工制作领域中的多种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小组讨论与实践 - 小组讨论 活动三:小组讨论艺术作品表现形式 组织小组讨论
(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 - 6人。为每个小组提供几幅艺术作品图片,作品涵盖不同类型和风格。
(2) 要求小组学生围绕作品中表现形式的运用进行讨论。讨论问题包括: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美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这些手法是如何相互配合来表现作品主题和情感的?你认为作品中表现形式的运用是否成功?为什么?
(3)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提醒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积极倾听他人的发言。
(5) 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和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当小组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确保讨论能够顺利进行。
(7) 组织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理解。
(8) 强调小组合作和讨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 分组后观察作品。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3. 分享观点和见解。
4. 倾听他人发言。
评价任务 讨论参与度:☆☆☆
观点创新性:☆☆☆
团队协作性:☆☆☆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理解,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小组讨论与实践 - 实践创作 布置创作任务并指导
(1)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为绘画组和手工制作组。
(2) 为绘画组学生提供绘画工具,布置绘画创作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或多种所学的表现形式,创作一幅以“我的校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作品要能够体现校园的特色和自己对校园的情感。
(3) 为手工制作组学生提供手工制作材料,布置手工创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手工制作的表现形式,制作一个与校园生活相关的手工艺品,如校园建筑的纸雕模型、用彩泥制作的校园场景等。
(4) 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展,及时发现学生在运用表现形式时遇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大胆尝试。
(5) 提醒学生注意创作的时间安排和作品的整体效果。
(6) 对于学生的创意和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
(7)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创作任务。
(8) 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的交流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创作水平。 1. 分组后明确任务。
2. 构思画面或手工艺品。
3. 运用表现形式创作。
4. 小组内相互协作。
评价任务 创作积极性:☆☆☆
创意发挥度:☆☆☆
协作有效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践创作中,运用所学的美术表现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通过作品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作品展示与评价 - 作品展示 组织作品展示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绘画组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展示墙上,手工制作组学生将自己的手工艺品摆放在展示架上。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对小组作品的创作思路、所运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作品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进行简要介绍。
(3) 提醒代表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简洁,突出作品的重点和特色。
(4) 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代表的介绍,仔细欣赏展示的作品。
(5) 对于代表的介绍,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
(6) 组织学生进行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7) 统计投票结果,公布最受欢迎的作品。
(8) 强调作品展示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拓宽视野。 1. 小组代表介绍作品。
2. 其他学生倾听欣赏。
3. 参与投票。
4. 倾听投票结果。
评价任务 展示表现力:☆☆☆
欣赏专注度:☆☆☆
投票参与度:☆☆☆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拓宽视野。
作品展示与评价 - 作品评价 组织作品评价
(1) 教师发放课堂评价表,评价表从作品的主题明确性、表现形式的运用恰当性和创新性、作品的整体效果、情感表达的真挚性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
(2) 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
(3) 提醒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客观、公正,既要肯定作品的优点,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4)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对作品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赞扬,同时客观地指出作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评价结果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6)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作品评价的理解。
(7) 强调多元化评价方式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8) 鼓励学生根据评价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提升美术创作水平。 1. 根据评价表评价作品。
2. 积极发表观点。
3. 参与小组讨论。
4. 倾听教师总结。
评价任务 评价客观性:☆☆☆
发言积极性:☆☆☆
反思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通过评价反馈,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提升美术创作水平。
课堂总结 总结课堂内容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美术语言的基本概念(线条、形状、色彩、明暗、肌理等)、常见的美术表现形式(绘画中的线条运用、色彩搭配、明暗塑造,手工制作中的折叠剪裁、捏塑雕刻等)、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创作对表现形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作品展示与评价的情况等。
(2) 强调美术表现形式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身边的艺术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水平。
(3)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4) 提醒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并尝试运用所学的表现形式进行新的创作。
(5)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运用所学的美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知识。
(6)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同学和家人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7) 再次强调美术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8) 宣布本节课结束。 1. 跟随教师回顾内容。
2. 倾听教师强调重点。
3. 接受表扬和鼓励。
4. 明确课后任务。
评价任务 回顾完整性:☆☆☆
倾听专注度:☆☆☆
任务明确度:☆☆☆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强调美术表现形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为后续的学习和创作奠定基础。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运用所学的美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字数不少于300字。
2. 用所学的一种美术表现形式,创作一幅以“美丽的风景”为主题的作品。
3. 收集三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图片,并简单介绍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拓展作业
1. 尝试将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进行融合,创作一件独特的艺术作品,并说明创作思路。
2. 组织一次小型的美术展览,邀请同学和家人参观,并为他们介绍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意图。
3. 研究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如剪纸、刺绣等,了解其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并尝试自己制作一件作品。
板书设计
表现形式
一、美术语言
1. 线条、形状
2. 色彩
3. 明暗、肌理
二、表现形式示例
1. 绘画
2. 手工制作
三、实践创作
1. 小组讨论
2. 作品展示与评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作品、教师示范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
2.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较好,学生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能够相互交流、协作,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通过评价反馈,促进了学生的不断进步。
不足之处
1. 在个性化指导方面还存在不足,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帮助。
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教学环节有些仓促,学生的讨论和创作时间不够充分。
3. 在引导学生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独特的个性和创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