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矿集团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新矿集团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7-11 00:0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新矿集团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加入KSCN显红色的溶液中:K+、NH4+、Cl―、I―
B.含“84”消毒夜(有效成分NaClO)的溶液中:Fe2+、Cl―、Ca2+、Na+
C.常温下,pH=1的溶液中:NH4+、Na+、Cl―、Cu2+
D.常温下,pH=13的无色溶液中:K+、NO3―、HCO3―、Al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Fe3+遇KSCN溶液变红,则加入KSCN显红色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存在Fe3+,由于2Fe3++2I―=2Fe2++I2,具有强氧化性的Fe3+与强还原性的I―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ClO―具有强氧化性,Fe2+具有强还原性,二者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生成Cl―和Fe3+,故B错误;常温下pH=1的溶液中大量存在H+,H+、NH4+、Na+、Cl―、Cu2+之间不能反应,故C正确;常温下pH=13的溶液中大量存在OH―,OH―与HCO3―容易发生中和反应,生成H2O和CO32―,OH―与Al3+容易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Al(OH)3或AlO2―和H2O,故D错误。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涉及铁离子的显色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亚铁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和pH、碳酸氢根离子的酸性、铝离子的沉淀反应或铝三角的转化等。
2.下列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淀粉
B.蛋白质
C.塑料
D.
顺丁橡胶
【答案】AB
【解析】淀粉和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塑料和顺丁橡胶属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选A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可以断定该物质是一种纯净物
B.不能用瓷坩埚加热熔融氢氧化钠固体
C.将SO2通入品红溶液或溴水均能使它们褪色,证明SO2有漂白性
D.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溶液中含有Fe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可以断定该物质可能是一种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错误;B.由于瓷坩埚的成分中含有SiO2能够与NaOH发生反应,所以不能用瓷坩埚加热熔融氢氧化钠固体,正确;C.将SO2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是由于SO2有漂白性,SO2能够使溴水褪色是由于SO2有还原性,二者的作用不同,错误;D.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溶液中可能含有Fe2+也可能含有Fe3+,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的性质、应用、成分的知识。
4.在任何条件下,纯水显中性,这是因为


A、PH=7
B、c(H+)=c(OH-)
C、c(H+)=c(OH-)=10-7mol/L
D、c(H+)×c(OH-)=10-14
【答案】B
【解析】略
5.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明物质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物质的状态与反应热有关
B.物质的状态与生成物有关
C.可以具体说明反应进行的情况
D.可以具体说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物质的状态与物质具有的能量有关,即物质的状态与反应热有关,正确;B、物质的状态与生成物无关,错误;C、物质的状态不能具体说明反应进行的情况,错误;D、物质的状态不能具体说明反应发生的条件,错误。
考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6.下列过程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冰雪的融化
B.鞭炮的燃放
C.米酒的酿制
D.香气的扩散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是化学变化,冰雪融化是由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鞭炮的燃烧,发生爆炸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正确;米酒的酿制是由淀粉转化成葡萄糖,最后发酵生成酒精的过程,是化学变化,C正确;香气的扩散,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答案选B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7.宇航员翟志刚成功完成的中国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使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宇航员出舱时,呼吸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太空服中的呼吸面具。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产生氧气,其中最适宜用于呼吸面具中供氧剂的是
A.HNO3
B.H2O2
C.KClO3
D.Na2O2
【答案】D
【解析】最适宜用于呼吸面具中供氧剂的是Na2O2
因为只有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所以可以吸收人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放出人需要的氧气。
8.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只有磷、氢、氧、氮
B.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因此食生鸡蛋的营养价值更高
C.向鸡蛋中加食盐,会使蛋白质凝固变性
D.用一束光照射蛋白质溶液,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天然蛋白质主要由碳、氢、氧、氮4种元素组成,除此之外,还含有少量硫、磷等,故A错误;B、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这样就有利于蛋白水解酶对其催化水解,营养价值更高,故B错误;C、向鸡蛋清中加入食盐,蛋白质析出的过程为盐析,而不是变性,故C错误;D、蛋白质溶液是胶体,用一束光照射蛋白质溶液,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故D正确;故选D。
考点:考查蛋白质的性质
9.反应:xA(气)+yB(气)zC(气),达到平衡时测得A气体的浓度为0.5
mol/L,当在恒温下将该容器体积扩大一倍,再次达到平衡,测得A气体的浓度为0.3
mol/L,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y<z
B.平衡向右移动
C.B的转化率升高
D.C的体积分数降低
【答案】D
【解析】再次达到平衡时,A的浓度大于原先的一半,说明减压平衡向生成A的一方移动,说明x+y>z,B的转化率减小,C的体积分数降低,故答案为D
10.合成氨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合成氨工业的生产流程如下:
关于合成氨工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混合气进行循环利用遵循绿色化学思想
B.合成氨反应须在低温下进行
C.对原料气进行压缩是为了增大原料气的转化率
D.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的速率,但是不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B
【解析】合成氨反应在700
K的高温下进行。
11.可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盐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
Ba(OH)2

2HCl

BaCl2

2H2O
B.硝酸和氢氧化铝的反应
Al
(OH)3+
3HNO3

Al
(NO3)3

3H2O
C.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
Ba(OH)2

H2SO4
=BaSO4
↓+
2H2O
D.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Cu(OH)2
+2HCl
=CuCl2+2H2O
【答案】A
【解析】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盐和水;所以
A正确;B错,氢氧化铝为难溶物,不能拆成离子形式;C错,硫酸钡为难溶于水的沉淀不能拆成离子形式;D错,氢氧化铜为沉淀不能拆成离子形式;
12.由O2、CO2、SO2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N2O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O2、CO2、SO2的分子数之比为(
)
A.8∶5∶3
B.8∶3∶7
C.6∶4∶3
D.10∶5∶6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O2、CO2、SO2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N2O的密度相同,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等分子质量与N2O的相同为44,二氧化碳的相等分子质量是44,所以只需O2、S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等分子质量是44即可,根据十字交叉法可得O2、SO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0:6,即分子数之比是10:6,则二氧化碳的量是任意的,所以答案选D。
考点:考查混合气体的计算
13.两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均充入1mol
X和1mol
Y,分别于300℃和500℃开始发生反应:X(g)+Y(g)3Z(g).Z的含量(Z%)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在t3时刻改变了某一实验条件.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曲线a是500℃时的图象
B.t3时刻可能是降低了温度
C.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t3时刻可能是增大了压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b曲线反应速率快,所以曲线b是500℃时的图象,错误;B、达到平衡,500℃时Z的含量小于300℃时Z的含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t3时Z的含量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t3时刻可能是降低了温度,正确;C、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错误;D、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Z的含量减小,与图像不符,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图像的分析。
1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
AlCl3完全转化为氢氧化铝胶体,会生成NA个胶粒
B.1L
1mol/L的CH3COOH溶液中含有NA个H+
C.1
mol
Na2O2和足量H2O或CO2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均为2NA
D.27
g
Al和足量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均为3NA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于氢氧化铝晶体为氢氧化铝的聚集体,所以无法计算溶液中氢氧化铝胶粒的数目,故A错误;B、1L
1mol/L的CH3COOH溶液中含有溶质醋酸1mol,由于醋酸为弱电解质,则溶液中电离出的氢离子小于1mol,含有的氢离子数小于NA,故B错误;C、1
mol
Na2O2和足量H2O或CO2反应时,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1mol过氧化钠完全反应转移1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均为NA,故C错误;D、27g铝的物质的量为1mol,Al为3价金属,1mol铝无论与盐酸还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完全反应都转移了3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均为3NA,故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注意掌握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关系,选项A需要明确氢氧化铝晶体为氢氧化铝的聚集体,为易错点。
15.现有常温条件下甲、乙、丙三种溶液,甲为0.1
mol·L-1的NaOH溶液,乙为0.1
mol·L-1
的HCl溶液,丙为0.1
mol·L-1的CH3COOH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溶液的pH=________;
(2)丙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电离平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3)甲、乙、丙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答案】
(1)13
(2)CH3COOHCH3COO-+H+,H2OOH-+H+
(3)丙>甲=乙
【解析】
试题分析:
(1)氢氧化钠是强碱,则0.1mol/L氢氧化钠溶液这氢氧根浓度是0.1mol/L,所以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是10-13mol/L,则pH=13。
(2)醋酸是弱电解质,在醋酸溶液中存在醋酸和水的两种电离平衡,分别是CH3COOHCH3COO-+H+、H2OOH-+H+。
(3)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或碱电离出的氢氧根浓度越大,对水的电离程度越大,则甲、乙、丙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的大小关系为丙>甲=乙。
考点:考查pH计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外界条件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
16.按要求填空:
(1)写出制取氢氧化铁胶体的水解方程式:
(2)有4中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0.1mol/L的2种溶液混合而成:①CH3COONa与HCl②CH3COONa与NaOH③CH3COONa与NaCl④CH3COONa与NaHCO3,则c(CH3COO-)从大到小的关系为
。(填序号)。
(3)25℃时,已知0.1mol·L-1
CH3COONa溶液的PH=8,精确表达下列算式的数学结果:
①c(Na+)-c(CH3COO-)=
;②c(OH-)-c(CH3COOH)=
(4)若往Mg(OH)2的悬浊液中逐滴滴入NH4Cl溶液至澄清,该过程中沉淀溶解的离子反应是

【答案】(1)
Fe3++3H2O=Fe(OH)3(胶体)+3H+(不写胶体扣1分)
(2)
②>④>③>①
(3)①10─6-10─8
mol/L
②10─8
mol/L
(不带单位扣1分)
(4)Mg(OH)2(s)+2NH4+(aq)Mg2+(aq)+2NH3·H2O(aq)
【解析】
试题分析:(1)FeCl3在沸水中水解制备胶体,水解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
(2)②中CH3COONa与NaOH不反应,NaOH中的OH-抑制CH3COO-水解,则c(CH3C00-)最大,④中CH3COONa与NaHCO3混合不反应,两种盐相互抑制水解,c(CH3COO-)较大,③中CH3COONa与NaCl混合不反应,只有水解,而①中CH3COO-与酸结合生成弱电解质醋酸,c(CH3C00-)最小,则c(CH3COO-)从大到小的关系为②>④>③>①。
(3)CH3COONa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CH3COO-)+C(OH-)可得,C(Na+)-C(CH3COO-)=C(OH-)-(H+)=(10-6-10-8)mol·L-1,由c(CH3COO-)+c(CH3COOH)=0.1mol/L、c(Na+)+c(H+)=c(CH3COO-)+c(OH-),可得C(OH-)-C(CH3COOH)=c(H+)=10-8mol·L-1。
(4)往Mg(OH)2的悬浊液中逐滴滴入NH4Cl溶液至澄清,说明Mg(OH)2沉淀溶解,NH4+
水解显酸性,Mg(OH)2在酸性溶液中溶解生成Mg2+,则该过程中沉淀溶解的离子反应是Mg(OH)2(s)+2NH4+(aq)Mg2+(aq)+2NH3·H2O(aq)。
考点:考查Fe(OH)3胶体的制备,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守恒关系的应用,沉淀的转化等知识。
17.(11分)“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在大试管中配制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的方法是:

(3)浓硫酸的作用是:①
;②

(4)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5)实验中加热小试管的目的是:①
;②

(6)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

(7)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是

【答案】(1)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将浓H2SO4慢慢倒人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中,然后轻轻地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
(3)催化剂;吸水剂
(4)溶解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析出
(5)加快反应速率;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
(6)防止倒吸
(7)分液
【解析】
试题分析:(1)酯化反应的本质为酸脱羟基,醇脱氢,该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且为可逆反应;
(2)为防止酸液飞溅,应将密度大的液体加入到密度小的液体中,即将浓H2SO4慢慢倒人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中;
(3)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浓硫酸吸水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方向移动;
(4)饱和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除去乙酸、同时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
(5)反应加热
提高反应速率,乙酸乙酯沸点低,加热蒸出乙酸乙酯;
(6)导管伸入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
(7)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解:(1)酯化反应的本质为酸脱羟基,醇脱氢,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为防止液体飞溅,原理和浓H2SO4加入水中相同,方法为:将浓H2SO4慢慢倒人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中,然后轻轻地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
故答案为:将浓H2SO4慢慢倒人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中,然后轻轻地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
(3)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需浓硫酸作催化剂,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浓硫酸吸水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方向移动,浓硫酸的作用为催化剂,吸水剂,
故答案为:催化剂;吸水剂;
(4)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目的是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便于闻乙酸乙酯的香味;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
故答案为:溶解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析出;
(5)实验中加热小试管的,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乙酸乙酯沸点低,加热利于蒸出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加快反应速率;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
(6)导管不能插入溶液中,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伸入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
故答案为:防止倒吸;
(7)分离乙酸乙酯时先将盛有混合物的试管充分振荡,让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静置分层后取上层得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分液.
点评:本题考查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及反应原理,题目难度中等,试题涉及的内容较多,考查较全面,明确酯化反应的原理和饱和碳酸钠溶液、浓硫酸的作用为解答关键.
18.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mol/L的NaCl溶液95mL,回答下列问题
⑴所需仪器为: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若要完成实验,还需要两种玻璃仪器为


⑵该实验的实验步骤为:
①计算,②称量
gNaCl,
③溶解,④移液,⑤洗涤,⑥定容,⑦
摇匀。
⑶试分析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用偏低、偏高、无影响填空)。
①用天平称量氯化钠后,发现砝码底部有锈斑。所配溶液的浓度

②为加速固体溶解,微热烧杯溶液并不断搅拌。在未降至20℃时,就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定容。所配溶液的浓度

③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所配溶液的浓度

④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所配溶液的浓度

⑤定容后,加盖、倒转、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加蒸馏水至刻度。则所配溶液的浓度

【答案】⑴100
mL容量瓶
玻璃棒
⑵5.9
⑶①偏高
偏高
无影响
偏低
偏低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实验室没有95ml容量瓶,所以要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mol/L的NaCl溶液95mL,则需要100ml容量瓶,另外还缺少溶解和转移时的玻璃棒。
(2)需要氯化钠的质量=0.1L×1.00mol/L×58.5g/mol=5.85g≈5.9g。
(3)根据cB=nB/V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B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nB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B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①用天平称量氯化钠后,发现砝码底部有锈斑,这说明砝码质量偏大,因此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②为加速固体溶解,微热烧杯溶液并不断搅拌。在未降至20℃时,就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定容,则冷却后容量瓶中溶液的体积偏少,因此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③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对所配溶液的浓度不影响;④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容量瓶中溶液的体积偏大,因此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⑤定容后,加盖、倒转、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加蒸馏水至刻度,则容量瓶中溶液的体积偏大,因此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考点:考查移动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以及误差分析
19.纯碱在工业上非常重要。
(1)取一定量纯碱细小粉末置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可以得到颗粒较大的晶体A。烧杯温度升高,理由是

(2)从上述烧杯中得到干燥纯净的晶体A,实验程序为:
;(填序号,可重复使用)
①蒸发结晶②放入干燥器③转移入过滤器中④用水洗涤2-3次⑤用乙醇洗涤⑥加热灼烧
(3)取纯净物13.92g晶体A,进行热重分析,直到质量不再改变,生成物质Z,具体数据如下:
物质
样品A
T1oC下得到物质X
T2
oC下得到物质Y
600oC时得到物质Z
质量/g
13.92
11.75
7.45
6.36
通过计算确定样品A的化学式。并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9分)(1)其化学原理为Na2CO3+nH2O=Na2CO3·nH2O
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故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升高。(2分)
(2)③⑤②(3分)
(3)设A的化学式为Na2CO3·nH2O,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为Na2CO3
Na2CO3·nH2O
Na2CO3
106+18n
106
6.36
(106+18n):106=13.92:6.36
n=7
故A的化学式为Na2CO3·7H2O
(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温度升高说明发生了反应放出了热量,其化学原理为
Na2CO3+nH2O=Na2CO3·nH2O,
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故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升高。
(2)从烧杯中得到干燥纯净的晶体A,实验程序为转移入过滤器中、用乙醇洗涤、放入干燥器。
(3)设A的化学式为Na2CO3·nH2O,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为Na2CO3
Na2CO3·nH2O
Na2CO3
106+18n
106
6.36
(106+18n):106=13.92:6.36
n=7。
故A的化学式为Na2CO3·7H2O。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
化学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纯碱的性质及化学计算的知识,题目难度中,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计算的能力。
20.若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消耗NaCl
117g,计算理论上最多可配成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升?用该反应制得的氯制备漂白粉,最多能生成漂白粉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
4L
127g
【解析】
试题分析:117gNaCl的物质的量为n=m/M=117g÷58.5g.mol=2mol,设生成的NaOH
和Cl2物质的量为n1
和n2,则有:
2NaCl
+
2H2O
通电
2NaOH
+
Cl2↑+
H2↑
2
2
1
2mol
n1
n2
2:
2
=
2mol
:
n1
n1=
2mol
2
:
1
=
2mol
:
n2
n2
=
1mol
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V

n1/C=2mol/(0.5mol·L-1)
=
4L
漂白粉由CaCl2

Ca(ClO)2组成,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可以看成一种物质,设可以生成漂白粉的物质的量为n3,则有:
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2
1
1mol
n3
得:n3=0.5mol
漂白粉质量为:m
=n×M=0.
5mol×254g/mol=127g
考点: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21.有机化合物M是一种治疗心脏病药物的重要中间体,以A为原料的工业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已知:RONa+
R’XROR’+
NaX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化合物M的化学式为
,1mol化合物M完全燃烧消耗
mol氧气。
(2)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①

(3)写出A、E的结构简式


(4)与
分子式相同,且能使氯化铁溶液显紫色的同分异构体还有
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4组峰,且峰的面积比为2∶2∶1∶3的结构简式(写出其中任意两种)是

(5)写出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13H16O4
15
(各1分,共2分)
(2)加成反应
(1分)
(3)(2分)(2分)
(4)11
(2分)
或或(每个2分,共4分)
(5)(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由反应①的生成物可知,A为,反应②为醇的氧化反应,B为,由碳链的骨架可知,C为,D为,由M的结构可知,E为;
(1)化合物M的化学式为C13H16O4,1mol化合物M完全燃烧消耗氧气13+16/4-2=15mol;
(2)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①为加成反应;
(3)A的结构简式,E的结构简式;
(4)能使氯化铁溶液显紫色,说明含有酚羟基,同分异构体有、、、、、、、、、、共11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4组峰,且峰的面积比为2∶2∶1∶3的结构简式有或或;
(5)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
考点:有机推断
22.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互不同族;其中只有两种为金属;X原子的最外层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X与W、Y与Z这两对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均为9.单质Y和W都可与浓的NaOH溶液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Y、Z、W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

(2)ZW2的电子式是

(3)实验室制备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离子方程式是
(4)X与Y化学性质相似,则X与浓的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0.1mol的单质W与50mL
1.5mol/L的FeBr2溶液反应,则被氧化的Fe2+和Br﹣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答案】(1)Cl<S<Al;
(2);
(3)Al3++3NH3.H2O=Al(OH)3↓+3NH4+;
(4)Be+2NaOH=Na2BeO2+H2↑;
(5)3:5.
【解析】
试题分析: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互不同族,“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短周期中只有Be和Ar,此处显然X是Be;四元素有两种为金属,则Y、Z、W一定处于第三周期,X与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9,则W处于ⅦA族,为Cl元素;Y与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9,则Y处于ⅢA族、Z处于ⅥA族,故Y为Al元素、Z为S元素,据此解答.
解: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互不同族,“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短周期中只有Be和Ar,此处显然X是Be;四元素有两种为金属,则Y、Z、W一定处于第三周期,X与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9,则W处于ⅦA族,为Cl元素;Y与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9,则Y处于ⅢA族、Z处于ⅥA族,故Y为Al元素、Z为S元素,
(1)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Cl<S<Al,
故答案为:Cl<S<Al;
(2)SCl2中S原子与Cl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其电子式是,
故答案为:;
(3)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离子方程式是:Al3++3NH3.H2O=Al(OH)3↓+3NH4+,故答案为:Al3++3NH3.H2O=Al(OH)3↓+3NH4+;
(4)Be与Al化学性质相似,则Be与浓的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e+2NaOH=Na2BeO2+H2↑,故答案为:Be+2NaOH=Na2BeO2+H2↑;
(5)氯气能将亚铁离子和溴离子氧化,先氧化亚铁离子后氧化溴离子,50mL
1.5mol/L的FeBr2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0.05L×1.5mol/L=0.075mol,Br﹣的物质的量=0.05L×1.5mol/L×2=0.15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0.075molFe2+完全被氧化需要氯气的物质的量==0.0375mol<0.1mol,故0.075molFe2+完全被氧化,剩余氯气为0.1mol﹣0.0375mol=0.0625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以氧化溴离子=0.125mol<0.15mol,故被氧化的Fe2+和Br﹣的物质的量之比=0.075mol:0.125mol=3:5,
故答案为:3: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