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以校园艺术节为背景,聚焦美术作品展的策划与布置。教材通过分析平面、立体、多媒体作品的展示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场地考察、动线设计、区域划分等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团队协作与创新意识,强化“艺术服务生活”理念。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展览设计较陌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不过,在空间规划、跨学科知识运用上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引导,提供分层学习资源,助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理解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展示逻辑,感知空间布局对观展体验的影响。
2. 能敏锐捕捉展览设计中的细节之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表现
1. 掌握美术作品展策划书的撰写方法,能运用平面图、效果图呈现展览构思。
2. 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清晰表达展览设计意图。
创意实践
1.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展览策划,尝试运用数字化工具优化动线设计。
2. 在实践中发挥创意,提出新颖的展览设计方案。
文化理解
1. 体会展览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2.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展览设计的特点,拓宽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策划书的核心要素,如主题、时间、地点、作品分类等。
2. 明确不同类型作品的展示方法,如平面作品的悬挂高度、立体作品的空间层次。
3. 理解动线设计原则,避免回头路与拥堵点。
难点
1. 根据场地条件平衡作品展示效果与观众流动的舒适性。
2. 实现数字化工具在展览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如3D建模软件。
3. 培养学生在展览策划中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分层教学法、跨学科融合法
教具准备
VR设备、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实物模型、A4纸、数字化绘图工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开启艺术之旅 VR美术馆体验
(1) 教师提前调试好VR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引导学生有序佩戴VR设备,进入“蝶——破茧而出”装置艺术展虚拟场景。
(2) 提醒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仔细观察展览的各个方面,如作品的布局、光影效果、空间利用等。
(3) 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摘下VR设备,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设计细节。
(4)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倾听学生的交流内容,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5) 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发言,鼓励他们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设计细节,如作品高低错落的布局如何营造出层次感。
(6)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这些设计细节对观展体验的重要影响。
(7) 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些设计细节的认识。
(8)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计细节背后的设计理念和目的。
引出主题
(1)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展览设计是一门让作品“说话”的艺术。
(2) 介绍校园艺术节即将举办的消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校园艺术节策划一场“各美其美”主题展。
(3)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各美其美”,并用彩色粉笔进行适当的装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向学生说明本次策划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5) 简要介绍本次策划活动的大致流程和任务要求,让学生对活动有初步的了解。
(6)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为本次展览策划贡献力量。
(7) 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希望在这场展览中看到哪些类型的作品?”“你认为怎样的展览布局会更吸引人?”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回应和鼓励,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1. 积极参与VR美术馆体验,认真观察展览细节。
2. 在小组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 倾听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
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交流活跃度:☆☆☆
思考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沉浸式的VR美术馆体验,激活学生对空间设计的敏感度,激发学生对展览设计的兴趣。引出主题,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新知探究——解密展览设计 策划书核心要素
(1) 教师展示“花开”展(自然主题)与“一起向未来”展(科技主题)的策划书案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策划书的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两个展览的主题与作品选择之间的关联性。
(3)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主题如何影响作品的选择。
(4)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主题在策划书中的核心地位。
(5) 提出问题:“策划书为何需要明确作品分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分类的重要性。
(6) 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说明明确作品分类便于规划展示空间。
(7) 展示更多不同主题的策划书案例,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核心要素,加深对策划书核心要素的理解。
(8) 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梳理策划书的核心要素,如主题、时间、地点、作品分类等,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作品展示方法
(1) 教师准备好平面作品(绘画)、立体作品(雕塑)、多媒体作品(影像)的实物模型,分发给各小组。
(2)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作品模型,填写《展示方式对比表》,比较不同类型作品的展示特点。
(3)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展示细节,如平面作品的悬挂高度、立体作品的摆放位置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5)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不同类型作品的展示规律。
(6) 详细讲解平面作品的展示方法,如悬挂高度应在1.5 - 1.8米之间,成组展示时间距为5 - 10厘米,并通过图片或实际操作进行演示。
(7) 讲解立体作品的展示方法,如利用展台制造高低层次,射灯角度为45°可增强立体感,同时展示一些优秀的立体作品展示案例。
(8) 介绍多媒体作品的展示要点,如设备的摆放位置、播放效果等,让学生对不同类型作品的展示方法有更全面的了解。
动线设计原则
(1) 教师通过生动的比喻,如将动线设计比作给观众规划一条“观景路线”,帮助学生理解动线设计的概念。
(2) 强调动线设计需避免回头路与拥堵点,以保证观众参观的流畅性和舒适性。
(3) 展示“一起向未来”平面动线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线图的设计,分析入口→主展区→互动区→出口的逻辑关系。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动线设计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展览场地和作品分布设计合理的动线。
(5)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展览的动线设计特点。
(6)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动线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7) 展示一些不同类型展览的动线图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优缺点,进一步加深对动线设计原则的理解。
(8) 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梳理动线设计的原则,如流畅性、引导性、舒适性等,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1. 认真阅读策划书案例,参与小组讨论。
2. 仔细观察作品模型,填写《展示方式对比表》。
3. 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总结所学的策划书核心要素、作品展示方法和动线设计原则。
评价任务 策划书分析:☆☆☆
展示方法总结:☆☆☆
动线设计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展览设计认知,掌握策划书核心要素、作品展示方法和动线设计原则,为后续的创意实践打下基础。
创意实践——策划校园美展 活动一:分组任务 拟定主题与作品清单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2) 向各小组说明任务要求,即小组讨论确定本次展览的主题,如“自然之声”“青春色彩”等,并列出5件作品(含不同类型)。
(3) 鼓励各小组充分发挥创意,结合校园文化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独特的展览主题。
(4)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情况,倾听小组的讨论内容,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小组解决遇到的问题。
(5) 提醒小组注意作品的选择要与主题相契合,考虑作品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6) 邀请部分小组分享他们初步确定的主题和作品清单,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小组间的交流和学习。
(7) 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指导,肯定小组的创意和努力,同时提出改进的方向。
(8) 各小组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主题和作品清单。
绘制平面动线图
(1) 教师介绍绘制平面动线图的工具和方法,如可以使用A4纸或数字化工具(如Canva)。
(2) 讲解平面动线图的基本要素,如作品区域、观众流线、灯光设备位置等,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平面动线图案例,让学生了解其规范和要求。
(3) 指导各小组根据确定的主题和作品清单,在A4纸或数字化工具上进行平面动线图的绘制。
(4) 提醒小组注意合理规划空间,遵循动线设计原则,避免回头路和拥堵点。
(5) 在小组绘制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小组的绘制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6) 对于使用数字化工具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演示工具的操作方法,如在SketchUp中如何调整展台高度等。
(7) 邀请部分小组展示他们初步绘制的平面动线图,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8) 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平面动线图。 1.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确定展览主题和作品清单。
2. 认真学习绘制平面动线图的方法。
3. 小组合作完成平面动线图的绘制。
4. 听取其他小组的建议,完善本小组的设计。
评价任务 主题创意性:☆☆☆
作品契合度:☆☆☆
动线合理性:☆☆☆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任务实现从构思到实践的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展示评价——共筑艺术空间 活动二:虚拟布展演示 小组展示
(1) 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按照顺序进行展示,提醒代表提前做好准备,确保展示的流畅性和效果。
(2) 小组代表通过PPT展示策划书与动线图,详细介绍小组的展览设计方案,包括主题、作品选择、空间布局、动线设计等方面。
(3)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提醒代表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逻辑性,突出设计的亮点和特色。
(4) 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展示内容,做好记录,以便在评价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5) 展示结束后,教师邀请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促进小组间的互动和学习。
(6) 对小组代表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小组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7) 展示一些优秀的展览设计案例,与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差距。
(8) 鼓励小组代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和解答,进一步完善小组的设计方案。
多元评价
(1) 教师介绍多元评价的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反思和改进。
(2) 各小组进行自评,总结小组在策划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我们组采用‘螺旋式动线’引导观众逐步深入主题,但在作品说明牌的设计上还不够完善”。
(3) 组织小组间进行互评,鼓励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他小组的设计方案,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如“建议在多媒体区增加隔音设备,避免干扰其他展区”。
(4) 教师在学生互评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调控,确保评价氛围积极、和谐,避免出现恶意评价的情况。
(5) 教师进行师评,结合核心素养,重点点评动线合理性与作品展示的创新性,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6) 对各小组的评价进行总结和反馈,肯定各小组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7) 各小组根据评价意见,制定改进计划,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8) 鼓励各小组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展览设计方案。
文化延伸
(1) 教师播放设计师访谈片段,内容围绕“好的展览是作品与空间的对话”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和倾听。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观看访谈片段后的感受和体会,思考展览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
(3)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情况,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展览与文化的关系。
(4)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展览在传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认同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5) 引导学生结合本次展览策划活动,思考如何通过展览设计更好地传播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责任感。
(6) 展示一些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展览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展览设计理念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
(7) 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梳理展览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在展览设计中如何体现文化内涵。
(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积极参与文化传播活动。 1. 小组代表展示策划方案,回答问题。
2. 参与自评、互评和师评,提出建议。
3. 观看设计师访谈,参与小组讨论。
4. 思考展览与文化的关系,总结收获。
评价任务 展示完整性:☆☆☆
评价客观性:☆☆☆
文化理解度:☆☆☆
设计意图 通过虚拟布展演示、多元评价和文化延伸,促进学生的反思和交流,强化设计服务生活的理念,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总结拓展——艺术融入生活 知识回顾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展览设计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2) 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主题、空间、观众是展览设计的关键要素。
(3) 结合板书内容,再次梳理策划书核心要素、作品展示方法、动线设计原则等重点知识。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5)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的交流结果,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和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6) 展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或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7)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8)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考。
课后任务
(1)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完善策划书,补充宣传方案(海报、请柬设计)。
(2) 详细说明宣传方案的设计要求,如海报要突出展览主题、吸引观众注意力,请柬要包含展览的基本信息、设计精美等。
(3) 提供一些宣传方案设计的参考资料,如图库、案例等,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4) 提醒学生下节课分组汇报,鼓励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任务,展示小组的最佳成果。
(5) 组织学生对课后任务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明确任务要求。
(6) 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与小组成员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7)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完成课后任务的积极性。
(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强化“艺术服务生活”的理念。 1. 回顾本节课知识,参与交流分享。
2. 明确课后任务要求。
3. 思考宣传方案的设计思路。
4. 与小组成员沟通协作,准备下节课汇报。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度:☆☆☆
任务理解度:☆☆☆
合作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回顾,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布置课后任务,将课堂知识延伸至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善展览策划书,确保核心要素完整、内容详细。
2. 设计一张展览海报,突出展览主题,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注重色彩搭配和构图。
3. 制作一份展览请柬,包含展览的基本信息,设计风格要与海报相协调。
拓展作业
1. 收集一些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展览案例,分析其设计理念和方法,撰写一份分析报告。
2. 尝试运用数字化工具(如3D建模软件),对展览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3. 与小组成员一起,为展览策划一些互动活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板书设计
各美其美
(一)、策划书要素
主题 → 时间 → 地点 → 作品分类
(二)、展示方法
平面:悬挂/平铺
立体:展台/展柜
多媒体:声光电系统
(三)、动线设计原则
流畅性 → 引导性 → 舒适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VR技术和数字化工具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展览策划活动中。
2. 采用项目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小组中涌现出许多新颖的创意和设计方案。
3.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综合运用数学、信息技术等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空间规划和跨学科知识运用上存在困难,导致展览设计方案在合理性和可行性方面有待提高。
2. 数字化工具的学习和使用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影响了部分小组的进度,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掌握数字化工具的操作方法。
3. 在评价环节,虽然采用了多元评价方式,但评价的深度和针对性还有待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够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