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成就》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聚焦中国近现代美术领域,涵盖建筑、雕塑、绘画等内容,呈现美术成就。通过介绍代表艺术家及作品,为学生搭建知识体系,培养审美与创作能力。它是学生了解美术发展、提升艺术素养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好奇,但审美和创作能力待提高。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理解作品内涵有难度。教学中应多结合实例,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突破思维局限,提升综合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独特魅力,提高对色彩、线条等美术元素敏感度。
2. 体会不同美术形式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增强审美感知力。
艺术表现
1. 掌握美术作品表现手法,用专业术语分析评价作品。
2.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表现现代成就的作品。
创意实践
1. 突破传统思维,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尝试不同创作方式,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文化理解
1. 了解美术作品文化背景和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认识美术与社会发展关系,关注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不同领域成就,掌握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2. 分析作品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用美术语言赏析评价。
3. 启发创作灵感,指导以现代成就为主题创作。
难点
1. 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内涵价值,提升审美深度和文化素养。
2. 突破传统思维,在创作中体现现代成就魅力和时代精神。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实践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绘画工具、参观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播放视频引思考
(1) 播放展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巨变视频,涵盖高铁飞驰、5G网络覆盖、航天事业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等场景。
(2) 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视频中的成就场景,感受时代变化。
(3) 视频结束后,营造轻松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4) 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中国近现代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5) 认真倾听学生回答,用点头、微笑等给予回应。
(6)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点评,肯定独特观点和感受。
(7) 总结学生发言,强调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科技、经济等方面,也在美术领域有所展现。
(8) 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中国近现代美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1. 观看视频,感受中国近现代成就。
2. 思考教师问题,准备发言。
3. 积极分享看到的成就和感受。
4. 倾听他人发言,学习不同观点。
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度:☆☆☆
发言积极性:☆☆☆
感受表达力:☆☆☆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成就,自然引出课题,为后续学习铺垫。
新授 - 建筑艺术成就 活动一:建筑之美赏析 展示建筑引关注
(1)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北京鸟巢、苏州博物馆新馆等建筑图片。
(2) 逐张展示时,提醒学生观察建筑外观形态、结构特点。
(3) 详细介绍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强调其独特造型,融合现代科技与东方文化元素,三个球体与塔身对比鲜明。
(4) 提及类似造型建筑,加深学生印象。
(5) 介绍北京鸟巢,突出仿生学设计理念,展现建筑力学之美和对生命的尊重。
(6) 举例说明仿生学在其他建筑中的应用。
(7) 讲解苏州博物馆新馆,分析其将传统江南建筑元素与现代材料和设计手法结合的特点。
(8) 展示传统江南建筑图片,对比异同。
引导讨论促理解
(1) 提出问题:“这些建筑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们在设计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组长组织讨论和记录。
(3) 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学生从功能、文化等角度思考。
(4)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观点,对有价值的想法给予肯定。
(5) 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完善自己的想法。
(6) 讨论结束后,邀请小组代表发言。
(7) 认真倾听代表发言,用鼓励性语言回应。
(8) 总结小组发言,强调建筑艺术要满足实用功能,更要表达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1. 观察建筑图片,感受建筑魅力。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想法。
3. 倾听他人观点,完善自己认识。
4. 推选代表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讨论参与度:☆☆☆
观点独特性:☆☆☆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建筑图片和引导讨论,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成就,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新授 - 雕塑艺术成就 活动二:雕塑魅力探寻 展示作品讲背景
(1)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艰苦岁月》《收租院》《深圳拓荒牛》等雕塑作品。
(2) 展示时,提醒学生观察雕塑材质、造型。
(3) 详细介绍《艰苦岁月》创作背景,描绘长征途中老红军和小战士相互依偎场景,展现革命信念和乐观精神。
(4) 讲述类似革命题材雕塑,加深学生理解。
(5) 介绍《收租院》,说明其以群雕形式再现旧社会农民悲惨生活,具有社会批判意义。
(6) 提及现实主义雕塑其他作品。
(7) 讲解《深圳拓荒牛》,强调其象征深圳人开拓创业精神。
(8) 展示体现城市精神的其他雕塑图片。
引导交流悟情感
(1) 提出问题:“这些雕塑作品是如何通过艺术手法表现主题和情感的?你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
(2) 组织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理解和感受。
(3) 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用眼神和点头给予关注。
(4)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肯定独特感受和见解。
(5) 引导学生从雕塑造型、比例等方面深入分析。
(6) 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拓宽学生思路。
(7) 总结学生发言,强调雕塑艺术通过三维造型传达思想情感,展现时代精神。
(8)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雕塑作品,感受其魅力。 1. 观察雕塑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2. 参与全班交流,分享感受。
3. 倾听他人发言,学习不同观点。
4. 思考教师总结,加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
评价任务 背景了解度:☆☆☆
感受表达力:☆☆☆
分析深入度:☆☆☆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雕塑作品和引导交流,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成就,培养审美和表达能力。
新授 - 绘画艺术成就 活动三:绘画风格品鉴 展示画作说风格
(1)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徐悲鸿《奔马图》、齐白石《虾》、张大千山水画等绘画作品。
(2) 逐幅展示时,提醒学生观察绘画构图、色彩、线条。
(3) 详细介绍徐悲鸿《奔马图》,强调其融合中西绘画技巧,寄托民族振兴期望。
(4) 展示其他融合中西风格绘画作品,对比分析。
(5) 介绍齐白石《虾》,突出其独特笔墨表现手法,体现对生活的观察。
(6) 提及齐白石其他作品特点。
(7) 讲解张大千山水画,分析其泼墨泼彩技法,创造奇幻艺术境界。
(8) 展示运用类似技法的其他绘画作品。
引导讨论赏特色
(1) 提出问题:“这些绘画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你们更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分享不同观点。
(3) 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绘画元素和文化内涵分析。
(4)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纠正错误理解。
(5) 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有价值的观点。
(6)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7) 认真倾听代表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
(8) 总结小组发言,强调中国近现代绘画继承传统、融合创新的特点。 1. 观察绘画作品,感受不同风格。
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特点。
3. 推选代表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4. 倾听教师总结,加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
评价任务 风格识别度:☆☆☆
讨论参与度:☆☆☆
观点表达力:☆☆☆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绘画作品和引导讨论,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成就,培养审美和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 分组讨论明任务
(1) 将学生分成建筑、雕塑、绘画组,每组围绕特定题目讨论。
(2) 明确各小组讨论题目,建筑组分析现代建筑体现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雕塑组解读雕塑传达社会价值观,绘画组探讨传统元素在现代绘画中的运用。
(3) 强调讨论要求,如积极发言、尊重他人、记录观点。
(4) 为每组推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
(5) 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启发。
(6)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独特观点。
(7) 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安排,确保讨论高效进行。
(8) 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答,引导正确方向。
汇报交流促互动
(1) 讨论结束后,邀请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2) 营造宽松氛围,鼓励代表自信发言。
(3) 认真倾听代表发言,用鼓励性语言肯定成果。
(4) 组织其他小组学生提问和补充,促进互动交流。
(5) 引导提问学生表达清晰,尊重他人观点。
(6) 对学生的提问和补充进行点评,促进深入思考。
(7) 总结各小组发言,肯定积极思考和精彩观点,补充不足之处。
(8) 强调从多领域理解美术成就,鼓励关注美术与社会关系。 1. 分组讨论,围绕题目交流观点。
2. 推选代表,准备汇报讨论结果。
3. 代表发言,展示小组成果。
4. 参与提问和补充,学习他人观点。
评价任务 讨论参与度:☆☆☆
汇报清晰度:☆☆☆
互动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深化对美术成就的理解。
艺术实践 布置任务激创意
(1) 布置艺术实践任务,让学生选择美术形式创作表现现代成就的作品。
(2) 说明创作主题可以是现代化建筑、科技成果、文化活动等。
(3) 强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独特视角和手法。
(4) 为学生提供绘画工具和材料,确保创作顺利进行。
(5) 播放轻松背景音乐,营造创作氛围。
(6) 提醒学生注意创作安全,正确使用工具。
(7) 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寻求帮助。
(8) 巡视教室,观察学生创作状态。
指导创作解难题
(1) 巡回指导学生创作,观察过程,了解思路和困难。
(2)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耐心沟通,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3) 给予技术支持,如绘画技巧、构图方法。
(4) 对有创意的学生,及时肯定鼓励,引导完善作品。
(5)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整体效果和细节处理。
(6)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表现手法,突破自我。
(7) 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8) 记录学生创作亮点和问题,为评价总结做准备。 1. 明确创作任务,思考创作主题。
2. 选择美术形式,开始创作。
3. 遇到问题,主动向教师和同学求助。
4. 听取教师建议,完善作品。
评价任务 创意独特性:☆☆☆
创作专注度:☆☆☆
问题解决力:☆☆☆
设计意图 通过艺术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
作品展示与评价 展示作品显成果
(1) 组织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张贴在教室墙壁或展示台上。
(2) 确保作品展示清晰,便于欣赏。
(3) 营造轻松氛围,让学生自信展示作品。
(4) 提醒学生注意展示秩序。
(5)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作品。
(6) 对展示作品进行简单介绍,引起兴趣。
(7) 强调每个作品都有独特之处。
(8) 为评价环节做好准备。
多元评价促提升
(1)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方式。
(2) 邀请学生自评,介绍创作思路、手法和表达主题。
(3) 认真倾听学生自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4) 组织学生互评,从创意、构图、色彩等方面评价。
(5) 引导互评学生客观评价,尊重他人作品。
(6) 对学生互评进行引导,补充评价角度。
(7)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努力和创意,指出不足和建议。
(8) 强调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1. 展示作品,介绍创作思路。
2. 参与自评,反思创作过程。
3. 参与互评,学习他人优点。
4. 倾听教师评价,明确努力方向。
评价任务 展示自信度:☆☆☆
自评深刻度:☆☆☆
互评客观性:☆☆☆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多元评价,让学生展示成果,提高审美和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强认知
(1) 对本节课内容全面总结,回顾建筑、雕塑、绘画领域成就。
(2) 强调美术作品是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写照。
(3) 再次提及代表艺术家和作品特点。
(4) 总结创作过程和成果,肯定学生努力。
(5) 强调美术学习中继承传统和创新的重要性。
(6)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美术,培养审美能力。
(7) 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8) 为课后作业做铺垫。
布置作业拓视野
(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艺术家或作品深入研究分析。
(2) 说明作业要求,撰写800字左右艺术评论文章。
(3) 提供收集资料的途径,如图书馆、网络。
(4) 强调作业目的是巩固知识,拓展视野。
(5)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独特观点。
(6)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格式和规范。
(7) 告知作业提交时间和方式。
(8) 对学生完成作业表示期待。 1. 倾听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
2. 明确课后作业任务和要求。
3. 思考作业方向,制定计划。
4. 对课后学习充满期待。
评价任务 总结理解度:☆☆☆
作业清晰度:☆☆☆
学习期待度:☆☆☆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巩固知识,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收集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图片,制作手抄报。
2. 选择一幅作品,写一篇300字左右赏析短文。
3.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拓展作业
1. 参观当地美术馆或博物馆,记录印象深刻的作品。
2. 与同学合作,举办小型美术作品展览。
3. 尝试用不同材料创作一件表现现代成就的作品。
板书设计
辉煌成就
一、建筑艺术
代表作品:东方明珠、鸟巢、苏州博物馆新馆
特点:融合文化、体现时代精神
二、雕塑艺术
代表作品:《艰苦岁月》《收租院》《深圳拓荒牛》
作用:传达情感和价值观
三、绘画艺术
代表画家: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林风眠
风格:融合创新,多元发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结合讲授、欣赏、讨论、实践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如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小组讨论促进思想交流。
2. 教学内容丰富,涵盖建筑、雕塑、绘画领域,介绍代表艺术家和作品,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审美和创作能力。艺术实践环节让学生发挥创意,展示成果。
不足之处
1. 时间把控不足,艺术实践环节时间紧张,部分学生未充分完成作品。后续教学需合理安排时间,给学生足够创作时间。
2. 作品评价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评价不够深入全面。应优化评价方式,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引导从多角度评价。
3. 教学中对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基础薄弱学生理解和创作有困难。今后要加强个别指导,满足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