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活之美》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生活之美》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7-16 23:4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活之美》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之美》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此单元聚焦于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该课通过展示不同风格和主题的画作,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它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之前对美术基本元素的认识,又为后续的美术创作和鉴赏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可能不够自信。在学习中,可能难以准确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中可采用趣味互动方式,降低学生回答压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敏锐感知《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古运今晖》等作品中体现的生活之美。
2. 体会美术作品中构图、色彩等元素营造出的美感。
艺术表现
1. 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鉴赏美术作品。
2. 结合生活体验,用草图形式表现“生活之美”。
创意实践
1. 在创作草图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
2. 大胆尝试不同的色彩搭配和构图方式进行创作。
文化理解
1. 理解美术作品是对生活的艺术表达,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变化。
2. 体会作品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分析《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古运今晖》等作品的构图、色彩与主题表达。
2. 掌握“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鉴赏作品。
3. 理解传统与现代元素在作品中的融合。
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克服“不愿回答”的心理。
2. 让学生准确分析作品中构图、色彩对主题的诠释。
3.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大胆创新,表达独特的“生活之美”。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穿越时空看变化 播放视频并引导思考
(1) 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短视频《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对比》,视频中呈现服饰、家居、交通等场景,并配上轻快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待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微笑着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视频里哪些画面让你觉得‘生活变美了’?举个手,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3) 若有学生举手,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的观察很敏锐,说得非常好”。
(4) 若无人举手,教师和蔼地说:“看来大家还在仔细观察呢!老师先分享一个——我发现视频里的马路从泥巴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这就是‘生活之美’呀!你们也试试?”引导学生大胆表达。
(5) 当有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会觉得这个变化体现了生活之美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6)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生活中的这些变化都是生活之美的体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之美。
(7) 再次引导学生回顾视频中的画面,让他们感受生活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兴趣。
(8) 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 1. 观看视频,感受改革开放前后生活的变化。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回答。
3.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从中获取启发。
4. 跟随教师的引导,深入思考生活之美的体现。
评价任务 观察敏锐度:☆☆☆
表达清晰度:☆☆☆
参与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变化,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任务驱动:名作鉴赏探秘 活动一:聚焦《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 小组合作探究
(1) 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介绍《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这幅画,强调画中藏着传统和科技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人数合理,并为每个小组发放便签纸和笔。
(3) 明确小组任务:“大家分小组找一找:画中有哪些‘传统元素’?哪些‘科技元素’?组长用便签纸记录下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小组讨论。
(4)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走动,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如提醒学生从画面的各个角落去寻找元素。
(5) 当小组讨论基本结束后,邀请各小组组长上台展示便签纸,并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6) 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发现,如“传统:古建筑、水墨画风格;科技:无人机、电子屏幕”,并对学生未发现的元素进行补充。
(7)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画家用S形构图连接古今的作用,提问:“S形构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帮助?”
(8) 总结画家运用蓝色调象征科技,暖黄色点缀传统,表达“交融”主题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构图和色彩对主题表达的重要性。
活动二:解密《古运今晖》 全班互动交流
(1) 展示《古运今晖》这幅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提问:“大运河为什么画成S形?猜猜画家的‘小心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若无人回答,教师给出提示:“S形像一条舞动的丝带,能让画面更——?”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发言,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4) 当有学生回答出“更灵动!还能把两岸的高楼和船只都装进去”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进一步追问:“这种灵动的画面效果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影响?”
(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解释画家将大运河画成S形的原因以及这样做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6)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清晨阳光洒在河面的色彩表现,提问:“金色的阳光象征着什么?”让学生体会色彩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7) 结合画面中忙碌的船只和公园里的人们,引导学生理解画家通过这些元素表达“运河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8) 总结《古运今晖》这幅画在构图、色彩和主题表达上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1. 分组讨论《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中的传统元素和科技元素,并记录下来。
2. 各小组组长上台汇报讨论结果。
3. 思考《古运今晖》中大运河画成S形的原因,积极参与全班互动。
4. 倾听教师的总结和讲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评价任务 小组合作能力:☆☆☆
问题思考能力:☆☆☆
表达交流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鉴赏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创意工坊:我的“生活之美” 教师示范与引导
(1) 向学生说明创作任务:以“《生活之美》(衣、食、住、行)”任选一主题,绘制草图并写出创作思路。
(2) 拿出绘画工具,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创作。例如,画“智能书包”自动整理书本,边画边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如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如何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
(3) 强调可以像《文化科技》那样混搭传统与现代元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智能汉服”“无人机送外卖”等。
(4) 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构图的合理性和色彩的搭配,如色彩的对比和协调。
(5) 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创作氛围。
(6) 巡回指导学生的创作,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
(7) 当发现学生有独特的创意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你的设计太有创意了!能说说为什么选这个颜色吗?”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8) 对于创作遇到困难的学生,耐心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启发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1. 聆听教师的创作要求和示范讲解。
2. 选择一个主题,开始绘制体现“生活之美”的草图。
3. 发挥想象力,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在作品中。
4. 遇到问题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评价任务 创意独特性:☆☆☆
构图合理性:☆☆☆
色彩搭配协调性:☆☆☆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创作,让学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和鉴赏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营造轻松的创作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创作。
展示点评:点赞台 学生展示与评价
(1) 邀请3 - 4名学生上台,用“一句话广告词”介绍自己的草图,鼓励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展示作品。
(2) 在学生介绍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并用鼓励的眼神和微笑给予支持。
(3) 待学生介绍完毕后,组织全班同学用“点赞手势”投票,选出他们认为最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
(4) 统计投票结果,公布得票最多的作品,并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小奖品或加分。
(5) 对所有上台展示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如构图可以更加紧凑,色彩可以更加鲜明等。
(6) 引导其他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7) 总结本次展示点评活动,强调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创意。
(8) 最后,教师充满激情地说:“艺术家的眼睛总能发现平凡中的美好,今天大家都是生活的设计师!”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信心和热情。 1. 上台用“一句话广告词”介绍自己的草图。
2. 参与全班投票,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3. 倾听教师和其他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从中学习。
4. 感受创作的成就感和乐趣。
评价任务 展示表达能力:☆☆☆
作品吸引力:☆☆☆
评价客观性:☆☆☆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审美水平。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生活之美”草图的绘制,并完善创作思路。
2. 用文字描述自己作品中体现的生活之美。
3. 收集一幅体现生活之美的美术作品,并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进行鉴赏。
拓展作业
1. 尝试将自己的草图制作成完整的美术作品,可以选择绘画、手工等形式。
2. 与同学合作,举办一个小型的“生活之美”美术展览。
3. 观察生活中的美,用相机记录下来,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板书设计
生活之美
一、导入
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对比
二、名作鉴赏
1. 《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
传统元素:古建筑、水墨画风格
科技元素:无人机、电子屏幕
S形构图、蓝黄配色
2. 《古运今晖》
S形大运河、金色阳光
三、创作实践
主题:衣、食、住、行
四、展示点评
创意、构图、色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2. 在名作鉴赏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和全班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探究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创意工坊和展示点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学生的作品富有创意和想象力。
不足之处
1. 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2. 创作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作品,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时间。
3.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点赞投票,还可以采用书面评价、小组互评等方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