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寻根之旅》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教材围绕重要革命遗址展开,介绍了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革命遗址等,展示相关美术作品。这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美术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美术基础和历史知识,但对革命遗址了解不深。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渴望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不过,在理解革命精神内涵和用美术形式表达时可能有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实践,加强交流合作。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敏锐感知革命遗址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等形式美,体会其独特艺术魅力。
2. 深入感受革命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氛围和精神内涵,提升审美感受力。
艺术表现
1. 熟练运用绘画、摄影、微电影等美术形式,准确表现革命遗址的特征和革命精神。
2. 掌握不同美术形式在表现革命主题时的技巧,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
1. 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寻访革命遗址”艺术交流会活动方案。
2. 在实践中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1. 深刻理解革命遗址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传承革命精神。
2. 认识美术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革命遗址等重要革命遗址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欣赏表现革命遗址的美术作品,学习画家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方法。
3. 理解革命遗址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体会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
难点
1. 激发学生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准确表达对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挖掘革命遗址的文化内涵,使作品具有深度和感染力。
3. 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探究法、合作法
教具准备
课本、PPT、图片、视频、绘画工具、摄影器材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与提问
(1)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的高清图片,图片中石库门样式的建筑庄重而古朴,吸引学生的目光。
(2)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它的历史背景了解多少呢?”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知识。
(3)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补充,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共一大会址的历史背景。
(4) 进一步引导:“革命遗址承载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们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那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革命遗址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呢?”
(5) 让学生稍作思考后,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
(6)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适时进行引导和追问,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革命遗址的意义。
(7)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
(8) 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寻根之旅”,激发学生对接下来课程内容的浓厚兴趣。 1. 观看图片,被石库门样式建筑吸引。
2. 积极举手,分享所了解的中共一大会址历史背景。
3. 思考革命遗址的意义,自由发言表达想法。
4. 对课题产生浓厚兴趣,期待后续学习。
评价任务 发言积极:☆☆☆
思考深入:☆☆☆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中共一大会址介绍
(1) 借助PPT,详细讲解中共一大会址的地理位置,指出其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76号。
(2) 说明该建筑建于1920年,是典型的石库门样式建筑,结合精心挑选的高清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外观特点。
(3) 聚焦门楣、门柱、门框等细节,介绍圆拱形门楣上饰有矾红色盾形兼卷草叶堆花纹样,展示其独特的装饰工艺。
(4) 讲解两侧砖砌方门柱,壁柱落于水泥勒脚之上,体现出石库门建筑的坚实与稳重。
(5) 介绍米黄色花岗岩条石门框,强调其增添的建筑庄重感和承载的岁月痕迹。
(6) 声情并茂地讲述背后革命先烈的故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秘密召开,来自各地的革命志士齐聚一堂,为中国革命的未来绘制蓝图。
(7) 描述在白色恐怖笼罩的艰难环境下,代表们冒着生命危险,商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紧张与激昂。
(8) 总结中共一大会址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重大历史意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嘉兴南湖革命遗址介绍
(1) 向学生阐述嘉兴南湖革命遗址的历史意义,强调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2) 讲述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发展历程,介绍其成立于1959年10月,自建馆以来,历经数次改扩建。
(3) 说明最初它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陈列场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革命历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经过一次次的扩建与完善,如今已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4) 强调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南湖革命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5) 介绍它通过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史料、多样的展示手段,向无数参观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6) 激励学生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7) 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南湖革命遗址的氛围和魅力。
(8) 总结嘉兴南湖革命遗址在我国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1. 观看PPT,了解中共一大会址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
2. 倾听革命先烈的故事,感受那个时代的紧张与激昂。
3. 了解嘉兴南湖革命遗址的历史意义和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发展历程。
4. 思考如何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努力。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
理解深度:☆☆☆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革命遗址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怀。
作品欣赏 活动一:欣赏表现南湖的美术作品 展示作品与引导观察
(1) 在多媒体上依次展示《南湖(油画)1964年颜文梁 中国美术馆藏》《嘉兴南湖(中国画)1964年钱松嵒 江苏省美术馆藏》《启航(油画)2009年何红舟 黄发祥 中国美术馆藏》等作品。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家表现南湖的手法,从色彩运用上,分析有的作品以清新淡雅的色调描绘南湖的宁静,有的则用浓烈鲜明的色彩展现革命启航的激昂。
(3) 在线条表现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有的画家运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南湖的柔美,有的则用刚劲有力的线条凸显革命的坚定决心。
(4) 鼓励学生思考画家在创作中的独特探索,如在构图上,如何巧妙地安排南湖的景色与人物,以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
(5) 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如“画家为什么选择这种色彩来表现南湖?”“线条的运用对作品的氛围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作品中的艺术亮点。
(7) 巡视学生的观察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8) 总结画家表现南湖的常见手法和特点,为学生的讨论提供基础。
组织小组讨论与分享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要求小组内成员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
(3)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拓展思维。
(4)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引导讨论方向,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5) 提醒学生记录小组讨论的要点,为后续的发言做好准备。
(6) 当讨论接近尾声时,给予适当的时间让小组进行总结和整理。
(7) 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8)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对艺术创作手法的认识。 1. 观察美术作品,分析画家表现南湖的色彩、线条、构图等手法。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4.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思考深入:☆☆☆
交流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分析能力,让学生体会画家如何通过艺术手法表达革命精神。
作品欣赏 活动二:欣赏其他革命遗址美术作品 展示与分析革命遗址
(1) 展示《遵义会议会址 贵州》《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 四川》《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 陕西》等革命遗址的图片及相关美术作品。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革命遗址的艺术特征,比如遵义会议会址的建筑风格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同时又蕴含着庄重严肃的氛围。
(3) 介绍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以独特的造型和雕塑语言,展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
(4) 分析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窑洞建筑,反映了当时艰苦的革命环境和革命先辈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5) 结合图片,详细讲解每个革命遗址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6) 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些革命遗址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文化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体现革命精神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7) 给予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8) 总结这些革命遗址的共同艺术特征和独特之处,为欣赏相关美术作品做好铺垫。
了解背后革命事件与精神
(1) 在展示相关美术作品时,引导学生了解背后的革命事件,如遵义会议如何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2) 讲述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以及在松潘地区留下的英勇事迹。
(3) 介绍延安时期革命先辈们在杨家岭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4) 结合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生动地呈现这些革命事件的背景和过程。
(5) 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如何通过艺术手法表现这些革命事件和革命精神。
(6) 提出问题,如“画家是如何通过画面传达革命先辈的情感和精神的?”“作品中的哪些元素体现了革命的主题?”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7)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8)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革命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1. 观察革命遗址图片和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征。
2. 了解背后的革命事件,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
3. 思考美术作品如何表现革命精神,参与讨论并发表观点。
4. 增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评价任务 分析准确:☆☆☆
理解深刻:☆☆☆
情感真挚:☆☆☆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更多革命遗址的图片和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革命遗址的艺术特征和背后的革命事件,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实践活动 活动三:制定活动方案 分组与明确任务
(1)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 向学生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寻访革命遗址”艺术交流会活动方案的任务。
(3) 强调活动形式可以选择绘画、摄影、微电影等多种美术形式,也可以将多种形式相结合。
(4) 明确活动目标是通过艺术形式表现革命遗址,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5) 为学生提供一些活动方案的示例,让他们了解方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6) 解答学生关于活动方案制定的疑问,确保学生清楚任务要求。
(7)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大胆设计活动方案。
(8) 提醒学生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注意团队协作,合理分工。
指导与巡视
(1) 在各小组间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思路和遇到的问题。
(2) 对于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展现革命遗址的特色和革命精神的内涵。
(3) 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在绘画中如何突出革命遗址的标志性建筑,在摄影中如何选取最佳角度等。
(4) 对于创意新颖的小组,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路。
(5) 鼓励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分享好的想法和经验。
(6) 提醒学生注意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7) 定期检查各小组的进展情况,确保活动方案的制定按计划进行。
(8) 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反馈,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方案。 1. 分组后明确任务,讨论活动方案的形式和目标。
2. 发挥创意,设计活动方案,合理分工。
3. 遇到困难时向教师请教,听取教师的建议。
4. 与其他小组交流,借鉴好的经验。
评价任务 创意新颖:☆☆☆
分工合理:☆☆☆
协作良好:☆☆☆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制定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革命精神,提高运用美术形式表达情感的能力。
成果展示与交流 组织展示与介绍
(1) 安排各小组按照顺序进行活动成果展示。
(2) 提醒每个小组的代表详细介绍在寻访革命遗址过程中的收获,分享创作思路。
(3) 引导代表说明为什么选择这种美术形式,如何通过作品突出革命遗址的特点和革命精神。
(4) 为各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展示和介绍,确保信息传达清晰。
(5) 营造积极的展示氛围,鼓励小组代表自信地表达。
(6) 对展示过程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确保展示活动有序进行。
(7) 认真倾听各小组的展示内容,给予关注和尊重。
(8) 记录各小组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后续评价做准备。
评价与总结
(1) 组织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和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 鼓励评价要客观、具体,既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
(3) 参与学生的评价交流,适时给予引导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4) 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对作品中的亮点给予表扬。
(5) 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技能和创作水平。
(6) 强调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革命历史,用美术表达情感。
(7) 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回顾革命遗址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8)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总体评价,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美术学习中不断进步。 1. 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介绍收获和创作思路。
2.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进行评价和交流。
3. 听取教师和其他小组的评价,思考改进方向。
4. 总结课程内容,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评价任务 展示清晰:☆☆☆
评价客观:☆☆☆
收获丰富:☆☆☆
设计意图 通过成果展示与交流,让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提高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同时加深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选择一个革命遗址,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其特点和革命精神。
2. 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画的革命遗址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收集一张革命遗址的照片,制作一张手抄报,展示革命遗址的魅力。
拓展作业
1. 以小组为单位,拍摄一部关于革命遗址的微电影,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举办一次“寻访革命遗址”的小型展览,将自己的作品和同学的作品一起展示,邀请其他班级的同学参观。
3. 开展一次关于革命精神的主题演讲,结合自己的作品和感受,表达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板书设计
寻根之旅
一、革命遗址
1. 中共一大会址
- 地理位置
- 建筑特点
- 历史意义
2. 嘉兴南湖革命遗址
- 历史意义
- 南湖革命纪念馆
二、美术作品欣赏
1. 表现南湖作品
- 色彩、线条、构图
- 情感表达
2. 其他革命遗址作品
- 艺术特征
- 革命精神
三、实践活动
1. 活动方案制定
2. 成果展示与交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目标达成较好,学生对革命遗址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有了深入了解,能够运用美术形式表达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2. 教学方法多样,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探究法、合作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3. 实践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分组合作中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美术创作中遇到困难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有些仓促,学生的评价和交流不够充分。
3. 教学资源的利用还可以更加充分,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资料收集和整理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