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记忆》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聚焦革命影像。通过经典摄影作品和微电影等,展现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能培养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审美感知,提升摄影和创作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美术基础和好奇心,但对革命历史理解较浅。他们形象思维活跃,对直观影像感兴趣。在学习中,理解摄影创作背景和意图、运用摄影技法有难度。可通过资料展示、实地拍摄指导等突破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革命战争时期摄影作品和微电影的艺术魅力与情感内涵。
2. 学会从构图、光线等方面欣赏摄影作品。
艺术表现
1. 掌握摄影构图和用光的基本技法并用于拍摄。
2. 了解微电影构成要素和拍摄方法。
创意实践
1. 运用所学知识拍摄革命遗址影像资料。
2. 发挥创意,创作有个性的摄影或微电影作品。
文化理解
1. 理解革命影像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2. 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欣赏革命战争时期经典摄影作品,理解其主题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掌握摄影构图和用光的基本技法。
3. 了解微电影的构成要素和拍摄方法。
难点
1. 体会摄影作品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情感。
2. 灵活运用摄影技法拍摄出有质量的革命遗址影像。
3. 创作有创意和内涵的微电影脚本。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摄影器材、校园周边革命遗址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入主题
(1) 展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影像片段,营造历史氛围,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述影像在记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革命影像。
(3) 提问学生对革命历史影像的了解,引导他们回忆相关的画面和感受。
(4) 强调革命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艺术的呈现,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5) 介绍本节课将通过欣赏、学习和创作,感受革命影像的力量。
(6) 展示部分革命战争时期的摄影作品封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7) 简单提及这些作品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和精神。
(8)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和期待进入后续的学习。 1. 观看影像片段,感受历史氛围。
2. 思考并回答老师关于革命历史影像的问题。
3. 对展示的摄影作品封面表现出好奇。
4. 带着期待准备学习。
评价任务 兴趣激发:☆☆☆
问题回应:☆☆☆
期待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影像展示和问题引导,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引入新课。
欣赏作品 欣赏《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
(1) 展示《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摄影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2) 描述画面中八路军战士们在古长城下英勇战斗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战斗的激烈。
(3) 提问学生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引导他们关注战士们的动作、表情等细节。
(4) 探讨作品的主题内涵,讲解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英勇精神。
(5) 分析作品的构图,指出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及如何突出战斗的氛围。
(6) 讲解光线的运用,如光线对战士形象和场景的塑造作用。
(7) 引导学生体会摄影师通过构图和光线等技巧展现历史瞬间的手法。
(8)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欣赏《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古城》
(1) 展示《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古城》摄影作品,让学生感受延安古城的庄严与神圣。
(2) 介绍延安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讲述徐肖冰拍摄这幅作品的背景和意图。
(3) 引导学生从整体风格上欣赏作品,感受其宁静、厚重的氛围。
(4) 分析图像叙事,让学生理解作品如何通过画面传达延安精神的内涵。
(5) 提问学生从作品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
(6) 对比其他类似风格的作品,加深学生对这种风格的理解。
(7)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延安精神的初步理解。
(8) 总结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欣赏《太行八路军出击晋中攻打祁县》
(1) 呈现《太行八路军出击晋中攻打祁县》摄影作品,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激烈的战斗现场。
(2) 详细讲解拍摄时的背景情况,如太行山区的抗日斗争形势。
(3)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动作和表情,感受八路军战士的战斗意志。
(4) 提问学生从战士们的姿态中能体会到什么精神。
(5) 分析作品的色彩、光影等元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6) 让学生对比不同战斗场景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法。
(7)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中战斗氛围的感受。
(8) 总结作品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和艺术特色。 1. 仔细观察作品,描述看到的画面内容。
2. 思考并回答老师关于作品主题、构图、光线等方面的问题。
3. 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 对比不同作品,总结其特点。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理解深度:☆☆☆
分享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经典摄影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他们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和艺术特点,感受革命精神。
资料收集与汇报 分组收集资料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是收集关于这些摄影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资料。
(2) 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
(3) 提醒学生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引导他们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4) 鼓励学生在收集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5) 设定资料收集的时间限制,确保任务能按时完成。
(6) 巡视各小组,了解他们的收集进度和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7) 强调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8) 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尝试从不同角度收集资料。
小组汇报
(1)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要求代表清晰、有条理地分享收集到的资料。
(2) 提醒代表注意控制汇报时间,突出重点内容。
(3) 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做好记录。
(4) 鼓励汇报小组的学生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促进交流和互动。
(5) 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6) 总结各小组的汇报内容,强调这些摄影作品是历史的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7)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资料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8)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相关的历史资料。 1. 分组进行资料收集,相互交流合作。
2. 推选代表进行汇报,清晰表达资料内容。
3. 倾听其他小组汇报,提出问题。
4. 思考资料与作品的联系。
评价任务 资料收集:☆☆☆
汇报表现:☆☆☆
交流互动:☆☆☆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让他们深入了解摄影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增强对革命影像历史价值的认识。
摄影技法学习与实践 学习摄影构图 中心式构图
(1) 展示采用中心式构图的摄影作品《陕甘宁边区的前哨》,让学生观察画面特点。
(2) 讲解中心式构图的定义,即以被摄主体为中心,其他元素围绕主体展开。
(3) 分析作品中如何通过中心式构图突出前哨的重要性。
(4)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可能适合中心式构图的场景。
(5) 引导学生思考中心式构图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6) 对比不同中心式构图作品的效果差异。
(7) 鼓励学生尝试用中心式构图在脑海中构思画面。
(8) 总结中心式构图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S 形构图
(1) 展示《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三旅的骑兵团在沙漠进行军事演习》摄影作品,介绍 S 形构图。
(2) 讲解 S 形构图的原理,即被摄主体沿着 S 形线条排列,营造流动、优美的感觉。
(3) 分析作品中 S 形线条的形成和作用。
(4)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 S 形的物体或场景。
(5) 引导学生体会 S 形构图带来的视觉感受和情感表达。
(6) 对比 S 形构图与其他构图方式的不同。
(7)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 S 形构图拍摄有特色的作品。
(8) 总结 S 形构图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三角形构图
(1) 展示《战士们攀越天桥》摄影作品,引入三角形构图。
(2) 讲解三角形构图的概念,将被摄主体或元素排列成三角形,增加画面的稳定性和立体感。
(3) 分析作品中三角形的构成和效果。
(4) 让学生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三角形的元素。
(5)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构图在增强画面表现力方面的作用。
(6) 对比不同三角形构图作品的变化和特点。
(7) 鼓励学生尝试用三角形构图进行简单的画面设计。
(8) 总结三角形构图的特点和运用技巧。
学习摄影用光 顺光
(1) 讲解顺光的定义,即光线从被摄主体的正面照射。
(2) 展示顺光拍摄的作品,分析其优点,如能使物体的细节清晰。
(3) 指出顺光可能存在的不足,如画面可能缺乏层次感。
(4) 让学生思考顺光适合拍摄的题材。
(5) 对比顺光与其他光线条件下的拍摄效果。
(6) 引导学生观察顺光下物体的光影变化。
(7) 鼓励学生尝试用顺光拍摄简单的物体。
(8) 总结顺光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侧光
(1) 介绍侧光,光线从被摄主体的侧面照射。
(2) 展示侧光拍摄的作品,分析其能产生明显的明暗对比,突出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3) 让学生观察侧光下物体的阴影和高光分布。
(4) 引导学生思考侧光在表现物体形态和纹理方面的优势。
(5) 对比侧光与顺光、逆光的效果差异。
(6) 鼓励学生寻找侧光条件下的拍摄对象。
(7) 指导学生尝试用侧光拍摄,注意控制光线角度。
(8) 总结侧光的特点和运用要点。
逆光
(1) 讲解逆光,光线从被摄主体的背面照射。
(2) 展示逆光拍摄的作品,分析其能营造出神秘、壮观的氛围,突出物体的轮廓。
(3) 让学生观察逆光下物体的轮廓特征。
(4) 引导学生思考逆光在创作独特效果方面的作用。
(5) 对比逆光与其他光线的不同表现。
(6) 鼓励学生尝试逆光拍摄,注意曝光控制。
(7) 指导学生调整拍摄角度和参数,以获得理想的逆光效果。
(8) 总结逆光的特点和拍摄技巧。
实地拍摄 (1) 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或周边寻找革命印记,如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旧址等。
(2) 强调拍摄时要注意安全,遵守相关规定。
(3) 提醒学生运用所学的构图和用光技法进行拍摄。
(4) 巡视学生的拍摄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5)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构图和光线组合,发挥创意。
(6)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拍摄传达革命精神和情感。
(7)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启发。
(8) 总结实地拍摄的情况,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1. 学习不同的摄影构图和用光技法,做好记录。
2. 寻找适合的拍摄场景和对象,运用所学技法进行拍摄。
3. 与同学交流拍摄心得和创意。
4. 听取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改进拍摄。
评价任务 技法掌握:☆☆☆
创意表现:☆☆☆
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摄影构图和用光的基本技法,并通过实地拍摄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
微电影学习 分析微电影《怒吼吧,黄河》 整体感受
(1) 播放微电影《怒吼吧,黄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观看,感受影片的氛围和内容。
(2) 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最初的直观感受,如紧张、激动等情绪。
(3) 提问学生对影片整体风格的印象,如悲壮、激昂等。
(4) 让学生描述影片中最打动自己的画面或情节。
(5) 引导学生思考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6) 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影片的氛围特点。
(7) 对比不同学生的感受,促进交流和理解。
(8) 总结学生的感受,为后续分析做铺垫。
讲解构成要素
(1) 详细讲解微电影的构成要素,首先介绍时间,即影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2) 结合影片内容,说明时间背景对故事发展和主题表达的重要性。
(3) 介绍地点,指出影片的拍摄地点,如黄河流域等,并分析地点在营造氛围和体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4) 引导学生关注影片中的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动机和目标。
(5) 讲解故事情节,通过手绘动画和照片等素材,勾勒出的逼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情境。
(6) 让学生梳理影片的情节发展脉络,分析情节的起伏和转折。
(7) 引导学生思考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
(8) 总结构成要素对微电影创作的重要意义。
介绍分镜头脚本
(1) 解释分镜头脚本是导演对影片主题进行构思和表现的蓝图,也是拍摄工作的基本依据。
(2) 讲解确定主题的重要性,强调明确微电影的主题和立意是脚本创作的基础。
(3) 指导学生如何撰写脚本,将故事情节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镜头,包括镜头的景别、运镜方式、画面内容等。
(4) 展示一些简单的分镜头脚本示例,让学生直观了解脚本的格式和内容。
(5) 讲解绘制分镜头的方法,根据脚本绘制出每个镜头的草图,帮助导演和摄影师更好地理解拍摄内容。
(6) 鼓励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分镜头草图,发挥创意。
(7) 指导学生在分镜头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脚本的文字内容,包括台词、音效等。
(8) 总结分镜头脚本的创作流程和要点。
学习摄影技巧方式
(1) 介绍推的技巧,即镜头由远到近,能突出被摄主体的细节和情感。
(2) 展示运用推技巧拍摄的影片片段,让学生观察效果。
(3) 讲解拉的技巧,镜头由近到远,能展现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 展示拉技巧的影片片段,分析其作用和适用场景。
(5) 介绍摇的技巧,摄影机位置不动,摇动拍摄,能展现广阔的场景或人物的动作。
(6) 展示摇技巧的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其效果。
(7) 讲解移的技巧,摄影机沿水平方向横移,能跟随被摄主体移动,增强画面的动感。
(8) 展示移技巧的影片片段,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9) 介绍跟的技巧,镜头跟随被摄主体同步运动,能更好地表现被摄主体的动作和情感。
(10) 展示跟技巧的影片片段,让学生体会其优势。
(11) 讲解环绕的技巧,摄影机环绕被摄主体拍摄,能从不同角度展现被摄主体的全貌。
(12) 展示环绕技巧的影片片段,分析其效果和用途。
(13) 介绍升降的技巧,镜头上下移动,能营造出高低起伏的视觉效果。
(14) 展示升降技巧的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其独特之处。
(15) 总结各种摄影技巧的特点和适用情况,鼓励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 1. 观看微电影,分享感受和想法。
2. 学习微电影的构成要素和分镜头脚本知识。
3. 观察不同摄影技巧的影片片段,理解其作用。
4. 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微电影创作。
评价任务 感受表达:☆☆☆
要素理解:☆☆☆
技巧认知:☆☆☆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微电影,让学生了解微电影的构成要素、分镜头脚本和摄影技巧,为学生的创意实践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课堂总结 内容回顾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欣赏的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典摄影作品,包括作品的主题、艺术特点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2) 总结学习的摄影构图和用光技法,如中心式构图、S 形构图、三角形构图,顺光、侧光、逆光等。
(3) 回顾微电影的构成要素、分镜头脚本和摄影技巧。
(4) 强调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们了解革命历史和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5) 让学生分享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6) 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努力。
(7)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革命影像的世界。
(8)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摄影或微电影的形式,拍摄关于革命遗址的影像资料,运用所学的构图、用光和摄影技巧,展现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 1. 参与回顾和总结,分享收获。
2. 听取老师的评价和鼓励。
3. 明确课后作业要求。
4. 表示课后会继续学习和创作。
评价任务 收获分享:☆☆☆
态度表现:☆☆☆
作业理解:☆☆☆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创作的热情,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作业设计
必做作业
1. 用摄影的形式,拍摄校园内或周边的革命遗址,运用至少两种所学的构图和用光技法。
2. 为拍摄的照片撰写一段文字说明,阐述作品所展现的革命精神和历史价值。
3. 整理拍摄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选做作业
1. 尝试创作一个简单的微电影脚本,主题围绕革命遗址,运用所学的微电影构成要素知识。
2. 与同学合作,拍摄一个简短的微电影,展现革命遗址的魅力。
3. 将作品分享到班级群,与同学们交流和讨论。
板书设计
永恒记忆
一、革命摄影作品欣赏
《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 《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古城》 《太行八路军出击晋中攻打祁县》
二、摄影技法
构图:中心式、S 形、三角形
用光:顺光、侧光、逆光
三、微电影
构成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分镜头脚本:主题、脚本撰写、绘制、完善
摄影技巧:推、拉、摇、移、跟、环绕、升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通过欣赏经典摄影作品、学习摄影技法和微电影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地拍摄和小组汇报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3. 结合历史背景讲解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革命影像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了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不足之处
1. 在实地拍摄环节,部分学生对摄影技法的运用不够熟练,拍摄效果未达到预期。可能是课堂上的实践指导不够充分,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时间。
2. 微电影创作部分,学生理解分镜头脚本和摄影技巧有一定难度,创作的脚本质量参差不齐。可能是讲解不够深入,缺乏具体案例的分析。
3.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环节时间紧张,学生交流和分享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