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鸟的天堂》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鸟的天堂》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10:4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鸟的天堂
课文大意
  作者第一次在傍晚时分经过“鸟的天堂”,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榕树,没有见到鸟。第二次在阳光照耀的早晨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感受到了鸟儿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哪里的什么景色?有什么感受?
背景资料
创作背景
  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天马河上,有一株
500多年树龄的奇特的古榕树。榕树高15米,独木成林,浓荫蔽日,引来成千上万的飞鸟栖息其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朝出晚归,灰麻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鹤群一出一归,盘旋飞舞,掩映长空,嘎嘎而鸣,蔚为壮观。1933年,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下了《鸟的天堂》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会认字
三支桨 木桩 应接不暇
jiǎng
zhuāng
xiá
都是木字旁,要写得左窄右宽。
书写指导



易写错


下半部分是“木”,不要写成“水”。
部首是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词语听写
榕树 纠正 照耀 涨潮 树梢 应接不暇 画眉 陆续 白茫茫 不可计数 船桨 
木桩 水塔 抛弃
近义词
灿烂—辉煌 茂盛—茂密
渐渐—逐渐 颤动—抖动
不可计数—数不胜数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反义词
茂盛—枯萎 静寂—喧闹
不可计数—寥寥无几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白茫茫]形容一望无边的白(用于云、雾、雪、大水等)。这里形容河水宽广,一片白色。
[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本课指船桨划水的声音有节奏。
[不可计数]数:查点数目。计数:计算。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
理解词语
[缝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的空处。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天堂]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这里指鸟类生活的乐园。
[应接不暇]应接:接待。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
理解词语
静态描写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环境优美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清凉
景色
时间
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
姿态可爱
静态描写
枝干数量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根的形态
枝繁叶茂
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
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树叶繁密
静态描写
生机勃勃
生命力旺盛
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
保护鸟类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他们。
点题
成为“鸟的天堂”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自觉保护鸟类。
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由静转动
鸟多热闹
寂静到热闹
听觉
视觉
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
排比
动态描写
姿态万千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鸟在“天堂”幸福生活。
点面结合
自由快乐
鸟多
鸟欢快
面:群鸟欢腾
点:快乐画眉
点面结合
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
直抒胸臆
赞美自然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大榕树
鸟自在生活的天堂
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对比
  本文先写树后写鸟,一静一动,对比强烈。
  第12自然段尽管只写了树,但又处处为写鸟做铺垫。如,写榕树枝繁叶茂,利于鸟雀营巢;写农民不许人捉鸟,又介绍了这里能成为“鸟的天堂”的人为因素。
  第12自然段表面写鸟,但又与树相关。如“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简要交代了群鸟飞鸣的自然环境;接着写“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突出了大榕树确实是鸟自由生活的乐园,不愧为“鸟的天堂”。
静态描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写,动态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写。动静对比的写法是指在一篇文章里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两者形成对比,构成一种情趣,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自然景物中有静有动,描写时只有做到动静对比,才能使景物中的“美”生动地体现出来。
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对比
本课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动静结合
描写方法内容
榕树
群鸟
树叶
静态描写
树干
树根
动态描写
鸟声
形态
课文具体描写
不留缝隙、翠绿、照耀、生命在颤动……
不可计数、枝上生根… …
垂到地上、伸进泥土、卧
热闹、兴奋、歌声……
到处、画眉、有的……有的……
课后习题1
  朗读课文。
  本文朗读的总体基调是昂扬赞美的。语速为中速;语气是赞赏的,要表达出情不自禁的感觉;语调波动较大,体现南国美丽风光的和谐之美。尤其是描写大榕树和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群鸟欢腾的景象,这两部分要重点读,注意语气、语调和重音。如,“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语气中的赞美稍显夸张,“似乎”“这美丽的”两个词语后面停顿时间稍长一些,如同诗一般的旋律;“每一片”“新”“美丽”“树”都做重音强调,要读得饱满,特殊润色。
课后习题1
  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大榕树,表示特定的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身感受到鸟儿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大榕树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和当地农民的保护分不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课后习题2
  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作者在傍晚经过“鸟的天堂”时,鸟都休息了。因此作者只看到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看到它一株成林、茂盛、鲜活的奇特景象,这时的“鸟的天堂”是安静而生机勃勃的。第二天早晨,作者再去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作者看到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活动的热闹情景。这一切是那么热闹、生动。
课后习题2
  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朗读第5~9自然段时,不仅要体会榕树形态上的“静”,还要体会看不到鸟的“静”,总体节奏要平稳,不能读得太过响亮和喧闹。朗读第5~7自然段时,要体现出从“猜测”到“肯定”的语气。第8自然段要读出赞美、感慨的语气,其中,“那么多”可拉长字音,突出绿叶多的特点;“堆”要重读,突出绿叶的层层叠叠、挨挨挤挤;“明亮”“照耀”“颤动”可读得响亮,让人感受到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第9自然段要通过朗读体现出作者的疑惑和遗憾。
课后习题2
  第12、13自然段从静到动,朗读时,要由慢到快。“静寂”要读得轻一些,“忽然”的声音要略高,突出看见鸟儿的惊喜。可以配上拍手和一只一只点数的手势。朗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语调应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通过轻快的节奏突出鸟的自由和欢乐,体会景物的动态美。读第13自然段时,语速可稍快些,“应接不暇”“这”“那”“另”等词要重读。
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中的片段节选自巴金先生的《筑渝道上》(“筑”是贵阳的简称,“渝”是重庆的简称)。两段文字描绘的是作者1942年乘坐汽车从贵阳到重庆的旅途中,看到的贵州山间的自然景色,以及作者对生命发出的由衷赞美。第1自然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自然景色带给作者的震撼;第2自然段反复强调“生命”一词,情感细腻而热烈,表达了巴金先生对自然、对土地、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借助此“阅读链接”,能够加深理解《鸟的天堂》所表达的对自然和生命的真挚情感。
随堂检测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船桨(jiǎng) 应接不暇(xiá)
B.纠正(jiū) 抛弃(pāo)
C.涨潮(zhàng) 不可计数(shù)
C
随堂检测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两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去的时间是(   ),看到了(   ),写出了它大、生长茂盛的特点,侧重于(   )描写。第二次去的时间是(   )看到了许多(  ),写出了它们多、飞腾的特点,侧重于(   )描写
傍晚
榕树
早晨
静态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