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背景:
1、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2、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3、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4、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殖民者的控制;
5、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二)过程
1、第一阶段:阶段特征:赶走殖民者,获得民族独立
①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
③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
2、第二阶段:阶段特征:(通过革命和改革)推动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①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巴西共和国。
②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本国独裁统治。1917 年墨西哥仍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三)重大意义/成果:
①拉美大部分地区获得独立,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形式上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②摧毁了西、葡的殖民统治,打击了西葡封建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③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四)独立后的遇到的问题
经济上:继续实行考迪罗大地产所有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政治: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发展停滞不前
外部: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美国的门罗宣言、“金元外交”“大棒政策”
二、亚洲的觉醒
(一)背景
1.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2.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列强的侵略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3.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二)代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
1.印度: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大党,
1905年,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
2.伊朗: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结果—失败;意义:沉重打击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3.中国: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革。
4.注意:均没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主要特点:
①它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
②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参加了斗争。
③被压迫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互相声援和支持。
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推动了对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标志着亚洲各地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舞台,在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的重要阵地。
3.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传播了民主思潮,为民族独立奠础。
4.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三、非洲的抗争
(一)背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民族矛盾尖锐。
(二)形式:19世纪以来,武装斗争成为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三)代表:
1.埃及抗英斗争,埃及在反英侵略中,出现了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2年抗英斗争中,其领袖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2.苏丹马赫迪起义:1881年,苏丹爆发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起义者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但是最终失败,英国控制了苏丹。
3.埃塞俄比亚抗意:1894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1896年,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式独立国家。
【深入探究】
1.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比较与历史意义
拉美的独立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原因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 范围广、各国相互支持、彼此协作 有组织、规模大且持久的武装斗争
领导力量 土著地主集团中的先进分子 资产阶级、工农力量 力量多样,包括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
代表运动 海地独立、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斗争、巴西建立共和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意义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1)差异性:
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革命范围广,时间长。
在亚洲,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并呈现以下三个具体特点:
一是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二是旧式的农民起义逐渐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代替;
三是无产阶级力量参加了斗争,表现了革命的彻底性。
在非洲,以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主,领导力量多样,有政党、宗教领袖、皇帝
等。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对殖民主义的主要形式。
共同性: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
史的发展。
【知识拓展】
1.民族民主革命: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民族革命:反对外来侵略,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针对帝国主义);民主革命:反对专制,建立一个政治上民主的国家。(针对本国封建势力)
2.拉美民族独立成功的原因:
①独立战争的正义性,得到人民的拥护。
②有利的时机,宗主国在欧洲战争(拿破仑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受到削弱;
③玻利瓦尔、圣马丁等领袖人物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措施,
④人拉美人民互相支援、团结联合。
3.考迪罗(Caudillo),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考迪罗主义实际上是军人专政的军事独裁制,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表现形式。
4.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但是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关洲开拓殖民地,欧洲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的这种对外政策后来被称为“门罗主义”。实质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但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
5.大棒政策: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1901~1909)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
6.金元外交:美国第27任总统塔夫脱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7.19世纪末非洲抗争特点:
①武装斗争是反殖民侵略斗争的主要形式;
②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武装反抗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
③领导者领导力量多样,有宗教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
④宗教(苏丹)在号召、组织民众中发挥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亚洲的民族解放与发展
材料 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提拉克提出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与英国殖民者进行坚决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年,孟买10多万工人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对提拉克的迫害举行了政治总罢工。
1896-1897年,菲律宾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1899-1902年,又开展抗美卫国战争。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打碎封建大庄园、平均分配土地等口号。在此期间,华侨投身革命,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菲律宾革命者也支持中国革命,赠款10万元给孙中山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并派革命志士到中国参加反清起义的准备。
20世纪初,中国革命家章太炎在《民报》上转载印度报刊中印度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文章,支持印度人民的革命斗争。章太炎联合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亚洲和亲会”。“亚洲和亲会”章程规定:“在亚洲各国中,如有一国爆发革命,其它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归纳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特点: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本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例如,印度的国大党提出自治,号召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菲律宾革命不仅是反对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运动等;第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群众的民族,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广泛参与民族解放运动,例如,印度孟买,十万工人举行大罢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菲律宾革命等;第三,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并进行联合尝试,例如,中国革命者援助菲律宾、越南的革命,印度、缅甸、朝鲜等国的革命者,组建了“亚洲和亲会”等。
【详解】特点和说明:首先,根据材料一中“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打碎封建大庄园、平均分配土地等口号”等信息可知,亚洲觉醒是本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随后用国大党和菲律宾革命的相关资料说明,不仅是反对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运动等;第二,根据“1908年,孟买10多万工人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对提拉克的迫害举行了政治总罢工”“1896-1897年,菲律宾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1899-1902年,又开展抗美卫国战争”,在得出当时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群众的民族,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广泛参与民族解放运动这一特点后,用孟买十万大罢工和人民群众参与菲律宾革命等说明;根据材料一中“华侨投身革命,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菲律宾革命者也支持中国革命”“章太炎在《民报》上转载印度报刊中印度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文章,支持印度人民的革命斗争”“章太炎联合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亚洲和亲会’”等,可得出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并进行联合尝试的特点,然后用相关信息加以说明即可。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下图为1986年墨西哥纪念伊达尔戈逝世175周年发行的一张邮票。在邮票中,伊达尔戈手里拿着燃烧的火炬。据此推知,邮票反映的主题是( )
A.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B.拉美民主革命与改革
C.墨西哥独立运动兴起 D.西葡殖民霸权被打破
2.阅读下表内容:“提拉克在宗教节日中的演讲”。表中提拉克的做法( )
时间 节日 地点 演讲 其他
1895年 “象头神节” 浦那市 连续21天演讲,吸引日均5万民众参与 引导参与者需高唱改编自古印度《薄伽梵歌》的爱国歌曲,并在神像底座刻写“司瓦拉吉”(自治)标语
1906年 印度教“难近母节” 加尔各答市 日均进行14小时反英演说 该节参与人数从往年的2万激增至15万
A.说明印度反殖民斗争的自发性 B.折射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保守性
C.着眼于复兴印度民族传统文化 D.表明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动员的力量
3.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和亚非拉地区人民的抗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下列史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欧洲列强召开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
②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
③埃及人民斗争,迫使英国承认独立
④伊朗立宪革命,制定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宪法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4.下表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概况。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
时间 主要特征 代表事件
19世纪中叶 以下层人民起义和反侵略为主 波斯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晚期 下层人民起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为主 越南安世农民起义;中国戊戌变法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伊朗立宪革命;土耳其革命;辛亥革命
A.重视阶级的合作 B.具有落后性、时代性
C.存在地区独特性 D.呈现渐进性、阶段性
5.1905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些事件表明( )
A.各国民族革命取得胜利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古老亚洲的觉醒 D.第三世界国家走向联合
提高题
6.19世纪,英法等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自由劳动力,先后废除了奴隶制。但在1811年到1870年间,仍有将近190万名奴隶输入巴西,有55万名奴隶输入古巴。这反映出( )
A.殖民统治下拉美经济停滞不前 B.西方国家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D.拉美国家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7.19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工厂由61家增至156家。民众希望进一步开拓国货市场。1896年,加尔各答举办了国货博览会。1906年,提拉克向人民呼吁:“你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明天起你们就自由了。”这表明印度( )
A.传统棉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民族资产阶级获得广泛支持 D.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意识增强
8.1822年,研究古埃及语言文字、历史、艺术等内容的埃及学诞生于法国。1869年,埃及本土学者倡议创办了古埃及语学校。几年后,因时任埃及文物局局长的法国人马里耶特打压,学校被迫关闭。1910年,埃及本土学者推动教育部在高校设立了埃及学部,后来又受到法国把持的文物局打压而撤销。由此可见,埃及学( )
①促进欧洲文化的重构 ②客观上利于埃及民族意识觉醒
③在本土发展举步维艰 ④导致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崩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苏丹于1885年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后,建立了马赫迪王国,发行货币,制定宪法,但起义军领袖凭借关系完全占有了逃亡者和卖国者的土地,建造了豪华的宫殿,并以反殖民战争为借口,向人民征收繁重的捐税。该政权仅仅存在了13年,于1898年被英国殖民军镇压。由此可知( )
A.英国殖民统治遭到沉重打击
B.马赫迪起义被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民族解放运动重在自身觉悟
D.马赫迪政权未对苏丹社会经济进行变革
创新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门罗主义”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1822—1823年,拉美国家的独立运动受到欧洲国家的干预,此时美国宣扬“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主要内容包括坚决反对欧洲国家继续在拉美地区的殖民政策、不干涉主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等,它体现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此后组建的泛美同盟(美国操纵与控制的拉美国家组织)就是很好的说明。1845年美国总统波尔克在国情咨文中重申“美洲体系原则”,美洲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门罗主义”由此成为美国拉美政策的理论基石。
材料二 由于拉美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美国历届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种积极的政策以对其施加影响,使得拉美国家不至于站到欧洲阵营一边。美国在拉美的政策深受“门罗主义”的影响,其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的,即“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此后的泛美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睦邻政策以及冷战时的拉美政策都是对“门罗主义”继承基础上的延伸,从美国实力强弱、对拉美侵略的程度以及拉美人民的反应等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分为主动型(泛美主义、大棒政策)与保守型(金元外交、睦邻政策)。
——以上资料均摘编自李永龙《“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门罗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变”与“不变”。(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C
【难度】0.85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墨西哥。根据材料“1986年墨西哥纪念伊达尔戈逝世175周年发行的一张邮票”及所学可知,伊达尔戈是墨西哥独立战争最早的领导人,被称为墨西哥“国父”,对近代墨西哥民族独立具有伟大意义,邮票纪念伊达尔戈反映的是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兴起,C项正确;材料中的人物是民族独立领导者,反映的是墨西哥的独立运动,而不是更早的殖民过程,排除A项;拉丁美洲独立后,受殖民因素影响,国内普遍产生“考迪罗主义”,进而需要进行民主革命与改革,而材料体现的是未独立之前的情况,时间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伊达尔戈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最后结果是失败的,“被打破”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至1906年的印度。根据材料可知,提拉克在1895年象头神节中连续21天演讲,要求参与者高唱改编自《薄伽梵歌》的爱国歌曲并刻写“司瓦拉吉”标语;1906年难近母节通过日均14小时的反英演说使参与人数激增至15万。这些行动表明他通过 宗教符号的政治化改造 (如经典改编、标语植入)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反殖民运动的动员工具,属于“亚洲觉醒”时期殖民地人民利用本土文化进行抗争的典型策略, D项正确 ;材料中“连续21天演讲”“日均进行14小时反英演说”“刻写‘司瓦拉吉’标语”等均体现 高度组织化 ,而非自发性,排除A项;提拉克属于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自治,其利用宗教节日进行大规模动员恰是 突破保守改良路线 的体现,排除B项;改编《薄伽梵歌》为爱国歌曲、刻写政治标语等行为,核心是 借用民族传统文化外壳传播现代政治诉求 ,而非单纯复兴印度民族传统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伊朗立宪革命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埃及华夫脱党运动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亚非拉)。①柏林会议召开于1884-1885年,是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会议;②海地独立于1804年,拉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序幕;③埃及人民迫使英国承认独立是在1922年;④伊朗立宪革命发生在1905-1911年。故排序是②①④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亚洲)。根据材料中三个时间段“主要特征”的变化——从下层人民起义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再到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并结合所学可知,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呈现出从传统反抗到近代化探索的渐进性,且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主导形式和目标,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这种演变反映了亚洲各国在殖民侵略和近代化冲击下,逐步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解放道路,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不同阶级的联合,各阶段主导力量单一(农民、改良派、革命派),排除A项;虽有时代性(如改良与革命受西方思想影响),但“落后性”仅适用于早期阶段,无法概括整体特征,排除B项;表中列举的事件虽来自不同国家,但特征变化体现的是时间纵向的阶段性,而非横向的地区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1911年(亚洲)。20世纪初,印度、伊朗、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体现了亚洲民族意识觉醒,反对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被称为“亚洲的觉醒”,题干中这些事件符合“古老亚洲的觉醒”这一历史概念,C项正确;1905-1911年,印度反英斗争、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都未取得完全胜利(印度未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伊朗立宪革命成果有限,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取得胜利”表述错误,排除A项;这些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或民族资产阶级参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1919年五四运动等,与题干时间、事件不符,排除B项;第三世界国家走向联合的标志是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等,排除D项。故选C项。
提高题
6.【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转向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自由劳动力成为主流;而拉美仍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奴隶制是种植园经济的基础,体现了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同地区发展阶段的差异,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C项正确;拉美种植园经济在19世纪因国际市场需求(如蔗糖、咖啡)而扩张,“经济停滞”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瓜分非洲狂潮始于19世纪后期,主要针对非洲领土而非奴隶贸易,且材料核心是拉美奴隶输入,与非洲无关,排除B项;19世纪拉美尚未开启真正的工业化(工业化始于20世纪初),输入奴隶主要服务于种植园农业,而非工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印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印度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工厂数量增加),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国货市场开拓(如国货博览会); 提拉克的民族主义号召体现了民众对民族经济的认同与民族意识觉醒,D项正确;材料中“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工厂”属于近代机器工业,而不是传统手工棉纺织业。传统手工业在殖民经济冲击下已逐渐衰落,排除A项;1906年提拉克的呼吁属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阶段,而非“取得初步胜利”。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在20世纪中期才逐步走向胜利,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民众希望进一步开拓国货市场”和提拉克的呼吁,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与民众的互动或“广泛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埃及抗英斗争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埃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埃及本土学者积极创办古埃及语学校、推动设立埃及学部,体现对本土文化研究传承的努力,这一过程利于唤起民族意识,②正确;根据材料,1869年学校被法国人马里耶特打压关闭;1910年高校埃及学部再遭法国文物局打压撤销,可知,因法国打压,埃及学在本土发展困难,③正确,故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主要围绕埃及学在埃及本土的发展遭遇,未提及对欧洲文化重构的作用,①错误,排除AC项;埃及学发展受打压是殖民体系影响的表现,而不是导致殖民体系崩溃的因素,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9.【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苏丹马赫迪起义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非洲。马赫迪王国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后,起义军领袖却出现腐败行为,如占有土地、建造豪华宫殿、征收繁重捐税等,导致政权仅存在 13 年就被镇压,说明民族解放运动不能仅靠推翻外部殖民统治,还需要自身有正确的理念和觉悟,C项正确;题干虽提到马赫迪王国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并建立新政权,但重点强调的是该政权内部出现的问题以及最终被英国殖民军镇压,并没有突出英国殖民统治遭到沉重打击,排除A项;文中只提及被英国殖民军镇压,没有提及存在国内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情况,属于无中生有,排除B项;文中提到 “发行货币,制定宪法”,这属于对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变革的举措,所以马赫迪政权并非未对苏丹社会经济进行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创新题
10.【答案】(1)背景:拉丁美洲国家纷纷独立,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美国视拉美为其势力范围;欧洲列强企图干预拉美事务,美国为维护自身在美洲的利益和安全;美国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工业革命推动其经济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2)示例观点:美国对拉美政策“变”的是具体的政策,“不变”的是控制拉美、称霸西半球的战略目标。
论述: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变化随着美国国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美国独立之初,提出“门罗主义”,其意在排斥欧洲国家对美洲的干涉,以保证美国资本主义在拉美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实力大增,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也急剧膨胀,在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方面与其他国家展开争夺,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在门罗宣言的掩饰下对拉丁美洲进行渗透和侵略。20世纪30年代,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美国宣扬睦邻政策,妄图拉拢拉丁美洲国家,但事实上,美国并未停止对拉美各国的控制、干涉和颠覆活动,不过手段更为隐蔽。
总之,美国一直把拉丁美洲视为自己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它称霸世界的战略后方,其对拉美的政策无论形式上如何变化,实质上都是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即建立和维护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
【难度】0.4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解析】【小题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19世纪(美国)。根据材料一“拉美国家的独立运动受到欧洲国家的干预,此时美国宣扬‘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可知,拉丁美洲国家纷纷独立,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美国视拉美为其势力范围;据材料一“主要内容包括坚决反对欧洲国家继续在拉美地区的殖民政策、不干涉主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等”可知,欧洲列强企图干预拉美事务,美国为维护自身在美洲的利益和安全;据材料一“1845年美国总统波尔克在国情咨文中重申‘美洲体系原则’,美洲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及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工业革命推动其经济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小题2】本题是评价解说题。时空:19世纪(美国)。首先,根据材料“美国在拉美的政策深受‘门罗主义’的影响,其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的”可以拟定论题为美国对拉美政策“变”的是具体的政策,“不变”的是控制拉美、称霸西半球的战略目标。然后结合所学从美国独立之初提出“门罗主义”、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30年代美国宣扬睦邻政策的角度分析美国拉美政策的“变”与“不变”。最后,归纳总结,美国一直把拉丁美洲视为自己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它称霸世界的战略后方,其对拉美的政策无论形式上如何变化,实质上都是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即建立和维护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